江门五邑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生态保育”路径研究

2021-01-11 00:41陈娅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0期

【摘要】江门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江门五邑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生态保育”路径研究,不仅保护华侨在侨乡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保护与五邑侨乡非物质文化生存紧密相连的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华侨文化,利用丰富的文旅环境资源,加大文化遗产修葺保护力度,为五邑“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的保护研究和良性发展寻找适宜路径,为全方位、多角度擦亮大湾区文化旅游品牌做出一份努力。

【关键词】五邑;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生态保育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0-053-03

【本文著录格式】陈娅.江门五邑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生态保育”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0):53-54,84.

课题项目:江门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五邑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生态保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M2020C25)。

江门是一座历史文化、侨乡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具享有“中国第一侨乡”和“中国侨都”美誉,拥有400多万五邑籍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分布在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支持侨乡经济文化发展,形成了以世界文化遗产、侨乡建筑、历史名人等为代表的“侨”文化,在海内外华侨华人社会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一、五邑侨乡文化研究

侨乡文化形成于华侨的祖国,产生于华侨的故土,是回乡的华侨和侨乡人民共同创造,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主、外国文化为辅,中西合壁的区域文化,具有特定的地区烙印。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五邑银信”作为“侨批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在广东15万件侨批档案中,江门就有5万件,也成为广东唯一拥有 2 项世界遗产的湾区城市。2016年7月,台山上川岛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也成功入选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2017年,以海丝申遗遗产点、川岛海域、广海卫城遗址等三个片区为依托,建立以台山海丝文化为主导的考古遗址公园已通过国家立项,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此外,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华侨文物最多最全的华侨历史文化展示基地——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同时,江门拥有广东音乐、白沙茅龙笔、新会葵艺、泮村灯会、蔡李佛拳、浮石飘色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个,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18人。现有葵艺、台山广东音乐、开平民歌、蔡李佛拳、白沙茅龙笔5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恩平茶坑石、新会家具、新会陈皮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高校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并于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侨刊乡讯,是华侨同胞与侨乡人民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络纽带,它像家谱和方志一样,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地方、宗族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五邑华侨虽长居海外,但心系家乡,想着“落叶归根”,他们通过在侨居地办报纸、建学校、会所等,联络乡谊,共济互助,保持与祖居地和侨居地双向互动。

1908年,中国第一份侨刊《新宁杂志》在五邑台山发行。1949 年以前,江门五邑地区就超过 200 种侨刊,创广东省创刊最多、发行最早两个之最。这些侨刊流布海外,有的甚至被当地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收藏,也是华侨文化在海外进行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

二、五邑华侨文化研究

华侨文化是华侨在国外创造,形成于华侨的侨居地,是在吸收侨居国文化的基础上,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与之不断交流融合创立起来的独特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分支,是海外华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深刻影响着海外华侨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

五邑华侨文化主要体现为四大精粹:艰苦创业的“搏”文化、 爱国爱乡的“义”文化、桑梓情深的 根”文化和开放兼容的“桥”文化。百多年来,江门华侨华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以一大批侨领、实业家为代表的华侨先辈创造了丰富的江门华侨历史;海内外江门人投身家乡建设事业、公益事业,兴建大量的新式工业,捐建了为数众多的图书馆、学校,修建了遍布侨乡大地、融汇中西的特色建筑,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华侨历史的文化载体,它不仅增强华侨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因此,对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维系海外侨胞和祖籍国情感联系的基础工程,是巩固海内外联系的纽带,有助于凝聚华侨的向心力,能够让海外侨胞获得更强烈的归属感和对家乡的亲近感。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华侨文化受到不同文化元素的交流和播散,与传统意义上的祖籍、宗族、鄉土、族群等原生社会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程度发生了变化。首当其冲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受到质疑和挑战,特别是数百万新生代华侨,在文化认同上方向不清、归属不清,需要发展新的文化维度,以建构新的文化认同,以华侨文化的精粹涵养新生代华人华侨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对应力、激活力、伸张力以及浸润力的作用。

三、五邑“侨”文化存在的现状问题

(一)华侨文物的合理利用不足,历史建筑闲置废弃

五邑侨乡现存的大量中西合壁的建筑,多数产生在上一个世纪前30年,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大多处于常年闲置的状态,因年久失修而濒临坍塌。我们应积极探索文物利用的途径与形式,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二)非遗文化缺乏传承,保护意识淡薄,濒危项目,生存堪忧

目前政府专项经费投入力度不够,普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使得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无法保障。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娱乐追求已发生很大的改变,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濒危,年青人学习和爱好的很少;有些非物遗项目与现代生活相距太远或为当代人思想不能接受,传承很困难;一些非遗项目存在因代表性传承人年纪大而面临濒危的困境。

(三)语言不通,文化认同不同,造成新生代华侨纽带断裂

第一代华人对于故土的眷恋相当强烈,在文化传承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到了第二代以后,对于祖籍国文化的记忆已开始淡化。特别是随着语言使用情况的改变,汉语不再是这些华裔的第一语言,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开始减弱。再到现今,已经发展到第三、第四代华侨,他们已与故土断了往来,又因文字语言不通,在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已出现问题。

(四)缺乏侨文化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

在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和华文报刊被称为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而社团一向才是华社的核心。但目前华侨社团虽多,但并不团结,特别是在欧美等地的华侨社团联合度不高,很难集中力量向当地政府提出诉求,合力解决华侨华人所面临的切要问题。

(五)侨务工作的服务力度不够精准

侨联、侨办实施“走出去、引进来” 策略,但耗资巨大,收效甚微。定期举办的海外联谊、夏令营等活动,缺乏后续的进一步交流往来,收效大打折扣。

四、五邑侨文化“生态保育”策略研究

(一)深化侨文化研究

通过江门市华侨博物馆,加强与各大高等院校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发掘华侨历史,宣传侨都文化遗存,提升侨乡文化影响力,打造“中国侨都”品牌。现江门市博物馆已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建“华侨文物与文化遗产教学科研基地”;与广东省考古所合作举办“首届广东科技考古基地开放日”活动,不断提高华侨历史文化发掘研究水平;与江门华侨中学共建“华侨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成为中国侨联“国际华侨文化交流示范基地”。并利用市博馆“走出去”方式,通过展览交流,把侨乡文化带出去,弘扬侨乡文化和华侨精神,让侨文化代代相传。

(二)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

一是,以华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整体保护侨乡世界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和依存的自然环境,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侨乡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二是,完善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做好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護工作,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三是,积极引导海内外华侨华人参与博物馆事业建设,用好侨乡名人故居、祠堂、历史建筑等资源,大力发展村史、家族史、工业遗产、非遗民俗等系列场馆,打造海外侨胞美好精神家园,留住乡情和文化记忆。

(三)建设可游可读的五邑侨乡文化遗产游径

一是,引导推动海外侨胞发挥融通中外、商圈人脉、资金智力等优势,加大力度培育华侨华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扶持优惠政策,促进非遗项目与旅游、外贸、会展等相结合,推动非遗项目品牌市场化、产业化。开发具有侨乡历史文化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服务,实现文化和产业双重复兴,促进侨乡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

二是,为了让残破的历史文化街区和闲置的华侨历史建筑焕发生机,通过活化侨文化历史建筑,采取以修代租的方式让文物活化,使之变成非遗手工艺传承门店、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店等,让其在新时代产生经济效益,在利用中达到文物保护的功效。

三是,依托“世界江门青年大会”,打造“少年中国说”品牌活动,加快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参与范围,拓展海外青年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海内外华侨华人青少年文化交流,吸引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积极参与华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

四是,利用影视产业,说好侨乡和华侨名人故事。以美食为载体,侨乡文化为灵魂,创新推进“粤菜师傅、侨乡厨娘”,传承侨脉,守护乡愁。

(四)建设交流服务平台,侨情维系侨胞,粘合断裂纽带。

一是,因文化、语言、价值观的不同,海外新生代华裔青年与祖地的纽带断裂,寻根谒祖是粘合纽带的方便法门。建立“寻根”数据平台,利用基层侨联组织,搜集族谱,将其扫描数字化,建立族谱数据库平台,方便海外华侨寻根。

二是,围绕“固根、筑魂、圆梦”建设华侨数据平台,加强侨乡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推动华侨华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促进多元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打造展示华侨华人家国情怀的重要窗口、共建共享的创新创业高地和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努力汇聚广大侨胞力量携手推进大湾区建设,实现亲侨、聚侨目标。

(五)以文化为媒,搭起侨心沟通桥梁。

对外侨务,应该淡化意识形态,突出文化认同,多组织联系两地的活动。一方面是主动“走出去”。以文艺团体为主,到海外举办演出或展览,与当地社团进行文化交流。用文化魅力,引发海内外侨心“同频共振”,架起祖籍地和侨居地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是热情“请进来”。积极组办海外华裔青年夏(冬)令营、“海丝艺术节”等文化教育活动,让他们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切实了解独具特色的本土历史文化,领略其祖辈故园的深厚文化底蕴,增强华裔新生代的族群认同感,重塑中国魂。

作者简介:陈娅(1978-),女,汉族,湖南,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与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