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革命精神及启示

2021-01-12 11:17樊祎冰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柏坡革命中国共产党

樊祎冰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西柏坡是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一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面对革命胜利和执掌政权,对于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一、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力量

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1]1316-1317这一时期,如何围绕总路线和总政策去发动力量、组织力量成为了中国革命最重要的问题。

(一)深化整党工作,加强领导力量

随着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党的工作重心已由农村包围城市开始转入占领大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党能不能担当和胜任这样的使命,能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最后的胜利,成为一个必须思考并作出回答的问题。因此,1948年1月至5月,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阶级觉悟、把全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党中央发出了《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关于在老区半老区进行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关于工商业政策》《关于情况的通报》等一系列指示,开展了一次务求实效的整党运动,批判和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左”、右倾错误,纯洁了党的基层组织,建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同时,为保证党中央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克服存在于党内和军队内的无纪律、无政府状态,把一切必须和可能集中的权力集中于党中央,1948年1月至9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报告制度》《关于健全党委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经常的、综合性的、政策性的请示报告制度;决定健全党委制,规定各级党委建立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这些措施保证了全党在中央正确路线指导下的高度统一,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开展土地改革,巩固依靠力量

1947年9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会议总结了《五四指示》以来的土地改革经验,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进一步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依靠谁、团结谁”问题提供了一个战斗纲领。 全国土地会议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解放区大力宣传和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放手发动群众,迅速掀起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使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加强了农村中的政权建设,大批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极大作用。“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2]6陈毅同志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2]5针对侵犯工商业的现象,中国共产党专门发出了《关于工商业政策》和《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等指示,强调要保护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利的私人的工商业、地主富农的工商业等,强调要团结一切知识分子、中小资产阶级人士、开明绅士,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积蓄了力量。

(三)推进团结合作,发展同盟军力量

1949年元旦,在国民党反动派即将垮台时,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表文告,假意玩弄新的“和平”阴谋,伺机卷土重来。同时, 在革命阵营内部组织所谓“反对派”,以保存反动势力、破坏革命势力,使革命就此止步。当时,有些资产阶级右翼分子,因害怕美帝出兵干涉,也“劝告”中国人民接受美、蒋反动派的“和平”,实行南北分治。面对这一形势,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指出:“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革命阵营必须扩大,必须容纳一切愿意参加目前的革命事业的人们。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需要有主力军,也需要有同盟军,没有同盟军的军队是打不胜敌人的。”[1]13781949年1月22日,抵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士李济深、沈钧儒、谭平山等55人发表联合声明,拥护毛泽东提出的八项条件。声明指出“我们希望全国人民,全民主统一战线上的战友,务须一致团结,采取必要的行动,坚决执行人民的公意,而使这八项和平条件迅速地全部实现”[3]597,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思想上进一步统一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界人民团体也纷纷建立,全国性的人民团体逐步形成。1948年8月1日至22日,在哈尔滨举行的中国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决定恢复中华全国总工会。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于1949年上半年召开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成立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同时召开全国青年代表大会,成立全国青年联合会,并将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各界人民团体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积蓄了力量。

二、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实践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针对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范围内胜利的新形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通过科学研判,认为召开新政协会议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条件已经成熟,并基于中国的实际勾勒出了未来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一)发布“五一口号”,共商建国大业

面对持续向好的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于1948年4月30日发布“五一口号”,号召“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4]。“五一口号”发布之后,迅速得到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的广泛支持,共同主张召开新政协、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了更具体地同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商谈召开新政协的事宜,周恩来与到达李家庄的民主人士共同商讨,拟定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草案)》。草案经毛泽东审改后,于10月8日由中共中央电发东北局。中共中央指示高岗、李富春约集在哈尔滨的民主人士进行会谈,请各民主人士仔细斟酌讨论。之后,中共中央又通过华南分局征求了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著名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于11月25日达成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共同协议。为了使到达解放区的民主人士更好地了解解放区工作,党中央专门安排各部门的负责同志作有关战争、土改、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告,并通过座谈交流、组织参观、日常接触等形式与民主人士沟通交友。到达解放区的55名民主人士共同发表《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3]596,为新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确立新中国国体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的态度创造性地采用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崭新的国体。1948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在宣传部关于重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中,首次使用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名词,并做了初步的理论阐述,指出“今天在我们的中国,则不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5]。在1948年的九月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并阐述了它的阶级性质,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资产阶级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政治上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西柏坡时期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论述,奠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选举产生华北人民政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积累经验

1948年2月16日,刘少奇审时度势,从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全局考虑,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合并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解放区的建议。3月20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中,指出了成立华北人民政府的条件、区域范围及成立的重大意义。5月9日,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通知》,决定将晋冀鲁豫及晋察冀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并成立华北局。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于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前夕,是中国共产党为准备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一次政权建设的成功实践。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支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建设新华北,积极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提供巨大的后勤支援。在工业政策、税收制度、财政体制、商业贸易政策、合作社制度等方面制定管理体制,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教育体制的蓝本。华北人民政府创立的管理体制具有向新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的过渡性,为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其组建和运转过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确立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

毛泽东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6]1081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以战略家的眼光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相关理论和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和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建立,客观上也为这种探索提供了实践的基地。在九月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包括国营经济、农村个体经济、城市经济三部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营经济”,“我们要努力发展国营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去”;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我们要利用它来发展生产”[3]204。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分析了全国胜利后的基本矛盾和经济状况,规定了党的各项基本政策,指出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1427,指明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奠定了后来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任务的指导思想,及时把握了历史大转折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和方向,并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制定了经济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酝酿设计出新中国工业化的宏伟蓝图。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才取得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三、西柏坡时期的革命精神

西柏坡时期的革命精神,是在中国革命走向全国性胜利的伟大转折时期所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以往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而且使之得到了丰富、发展和升华。

(一)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力图避免内战,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但蒋介石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却执意挑起内战。从1946年6月至1947年7月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和军事政策,在前8个月就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打破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1947年10月10日,根据敌我形势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1237的口号。1948年秋,人民革命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这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决定性阶段。经过一年多的战略进攻,党中央综观全局作出了进行战略决战的英明决策,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灭亡。正是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二)风雨同舟、举国一致的团结精神

中国革命的实质是一场农民的革命。始终坚持依靠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力量,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的实现,使农民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以空前的热忱投入到生产和战争中去,“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1252。同时,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扬团结精神,与所有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通力合作、同舟共济。1948年“五一口号”发布之前,毛泽东便给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刘仁写信,让他明确告诉北平的民主人士准备邀请他们来解放区召开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代表会议,并把加强与会各党派、各团体的合作与认同作为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之一。1948年8月、9月间,一部分民主党派代表及无党派民主人士陆续到达李家庄和哈尔滨。从《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草案)》《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稿》《将革命进行到底》《关于时局的声明》到《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为打倒蒋介石、建设新中国凝聚了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

(三)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自律精神

为了进行战略决战,1948年1月至9月,党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关于在老区半老区进行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关于建立报告制度》《关于健全党委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保证了全党在中央正确路线指导下的高度统一,加强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大大提高了党和军队的战斗力。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6]1094-1095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中国革命即将夺取全国胜利、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即将成为现实的伟大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并提醒“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1438-1439。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自律精神成为全党的宝贵财富,鼓舞着全党全军向着胜利前进。

四、在西柏坡革命精神中汲取前进力量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正是在这种转折中,铸就了适应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踏上了迁往北平的新征程。毛泽东将此行比作“进京赶考”,“一定要考个好成绩,我们决不做李自成”[7]。从西柏坡走来的新中国,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西柏坡形成的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风雨同舟、举国一致的团结精神,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自律精神依然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1948年,为了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迎接全国解放,也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党的领导干部、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即马列学院。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又要学习马恩列斯的著作;既要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历史,还要学习西方历史。在学习方法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是在更大范围内去联系实际。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执政党建设理论和会议制度的有关规定,清醒地认识到夺取全国政权并不意味着已经完成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仅仅是一个开始,实现共产主义才是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进取,在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始终善于按照中国的社会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正确地制定党的总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建党百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认真发掘西柏坡时期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对于强化“四史”学习教育、从容应对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始终发扬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

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与这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紧密相关,而精诚团结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进行土地改革、发布“五一口号”、成立人民团体,全国人民一条心,积极加入到反蒋斗争当中,共同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力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面对当前形势,我们能否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能否在世界中保持民族特色,能否战胜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能否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往无前,关键取决于全党全民族的思想素质、精神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更要借鉴西柏坡时期风雨同舟、举国一致的团结精神,从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依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起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事业的磅礴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和毛主席结合实际情况,先后通过《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宣传工作中请示与报告制度的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等相关制度及决定。同时,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以培养党员干部形成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就是为了告诫共产党人要时刻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求翻身、求解放、求生存、求发展,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深刻理解和弘扬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学习其中的宝贵经验,对于服务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西柏坡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