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筝曲中蕴含的美学思想探究

2021-01-12 06:32王钰涵
大观 2021年11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古筝

摘 要:古筝,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与变迁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各个流派。现今,对美学思想的研究已经在各个领域兴起。在此背景下,基于北派筝曲的三大派系探究北派筝曲中的美学思想,从北派筝曲的技巧特性、音乐表现、情感表达三方面剖析北派筝曲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进而满足人们对古筝乐曲的了解需求,推动古筝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北派筝曲;美学思想;古筝

据历史资料记载,古筝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到隋唐五代发展至鼎盛,后在明清时期广泛流行开来。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古筝艺术逐渐走向成熟、规范化。由于受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的影响,地方音乐特色有着明显不同,所以形成了各个地方独具特色的筝曲流派。本文以北派筝曲为研究对象,从技巧特性、音乐表现、情感表达三方面来探究其蕴含的美学思想,深入挖掘其存在的美学价值。

一、北派筝曲的三大派系

古筝从其产生到形成不同流派,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变迁与发展。而筝谱的正式出版则是在梁在平先生1930年编著《拟筝谱》一书之后。北派筝曲的发展也是在近代才逐渐形成规格,编撰成书。北派筝曲主要包括山东筝曲、河南筝曲以及陕西筝曲三大派系。

山东筝派主要流传于菏泽和聊城地区,在山东琴曲、琴书唱腔曲牌及部分民间小调中生成,也从丝弦合奏中脱胎。著名的张为昭先生就是山东筝派的老艺术家,他的多名学生也在高校中继续教授山东筝曲,并融入新的音乐特色,更加突出地方风格,使得山东筝曲得以发扬光大。

河南筝派是以明朝中叶至清朝乾隆年间流行在开封的鼓子曲为基础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之后,河南開封和洛阳的鼓子曲日渐颓没,唯剩南阳的一支鼓子曲延续至今,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如今的“大调曲子”。

陕西筝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两千多年来它的发展与陕西民族民间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据史料记载,陕西筝曲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段空白期。现今流行于陕西西北一带的筝曲,是近些年复兴起来的。陕西筝派的筝曲是在弹唱民间音乐中逐渐形成的,有的来源于陕西榆林的曲调,有的则是在秦腔、眉户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形成的,还有的是根据西安鼓乐编创而成的。

二、北派筝曲的技巧特性是其美学思想的基础

一首作品演绎的细腻程度与技巧特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技巧不仅是最基础的要求,更是支撑整个乐曲情感表现的重要支柱。

首先,河南筝派的托劈技巧是以右手无名指或小指进行扎桩,使用大指根关节来回托劈,手腕为主要活动部位,弹完要搭到下一根琴弦上,音色铿锵有力,连贯密集。这种演奏技法又叫“密摇”。这种演奏技法的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如《打雁》《汉江韵》等作品对此技法均有使用。山东筝派的托劈技巧发力方法不同于河南筝派,它是以大指小关节为发力点,快速托劈演奏,指尖爆发力强,音色浑厚坚实,颗粒清晰显著,弹奏出的声音清脆明快,是山东筝派代表性的技法之一。运用此技法的代表作品有《山鸣谷应》等。陕西筝派使用的托劈技巧与河南筝派相似,也是用手腕来进行快速演奏,并且在乐曲中较多运用双托和双劈技法,用手腕大幅度来回托劈两至三根琴弦,以增强音乐的力度、强度以及渲染力。如《秦桑曲》《姜女泪》等作品均有使用此技法。

其次,左手按滑颤音在三大流派中也有着不同的演奏方法。河南筝曲的颤音以大颤为主。其颤弦幅度大,抑扬顿挫,形成鲜明的大小三度音色变化。演奏风格上,无论是忧伤的慢板还是热烈的快板,都不刻意追求清新秀丽[1]。其按滑音的快慢变化会随着乐曲的内容而不同。其中最富特点的按滑音,揉弹间奏,使得音乐效果虚实交错,韵味十足。该技巧在作品《打雁》中便有典型的运用。山东筝曲中的颤音则以轻颤为主,旋律柔美、委婉。其滑音多以4、7按滑居多,在弹奏中按颤相结合,表现出细腻清新的音乐风格。运用该技巧的代表作品有《清风弄竹》等。陕西筝曲中的4、7按音都伴随颤音,其颤弦幅度根据演奏情感而定,而最独特的按音要求是将4按到微升4,7按到微降7,并且在演奏时滑音要有一个小幅度的回滑然后再上滑到其二度音高上。这样的按音具有很强的韵味,同时技巧难度增加,但表达的情感饱满充分。运用该技巧的代表作品有《秦桑曲》等。

因此,探究一首作品的美学价值,先得从它的技巧特征着手,透过技巧演绎的效果来充分感受音乐美学的内在魅力。

三、北派筝曲的音乐表现是其美学思想的精髓

北派筝曲的三大流派都具有各自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其音乐表现手段离不开当地的民族民间与人文思想。深层次了解乐曲的曲调特征,可进一步感受曲调中蕴含的美学韵味。

河南筝派的曲调吸收了河南地区的曲艺艺术、戏曲音乐元素,与河南的豫剧、大调曲子、曲剧等民间戏曲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其曲调富有歌唱性,音阶多用变徵而少用清角,旋律四度、五度、六度的跳进较多,大量使用了大二及小三度的上、下滑音技巧,使得筝曲具有中州古调抑扬顿挫的声调,富有河南人朴实纯正的韵味[2]。曲式结构为典型的“八板体”,节奏分为一板一眼的慢板和有板无眼的快板,每小节为一板,以八板为一乐句,其中只有第五乐句是十二板,全长六十八板。

山东筝曲也是根据地方的说唱音乐、民间小调改编而成,其旋律一般不进行变奏,多数为重复演奏,这点与河南筝曲的旋律特点相同,曲调大多为六十八板。演奏技巧频繁使用花指或刮奏,旋律音程为大跳进行,音区跨度较大,使音乐产生一种有鲜明跳动、强烈对比的感觉。曲风大都刚劲、优美,极富浓郁的乡土特色,正如山东人质朴憨厚,热情粗犷的性格特征。

陕西筝曲是近年来根据秦声而复兴起来一种音乐风格。秦声概指秦地的传统音乐。陕西筝曲吸取了秦腔、碗碗腔、眉户、西安鼓乐等曲调中的元素,音乐形态丰盈,风格色彩繁多,音阶多是徵调式,主要采用七声音阶的民族调式,呈现出欢音、苦音两种独特的音阶调式。其旋律起伏较大,苦音常以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方式进行。这种环绕式的旋律特征是陕西筝曲特色的表现之一。筝曲多用左手揉弦的技巧达到以韵补声的效果,曲式结构大多为单三部,节奏以2/4拍和4/4拍为主。

区分不同派别的曲调特征,才能更好地领悟曲调中不同的美学感受,演绎好北派筝曲。

四、北派筝曲的情感表达是其美学思想的升华

《礼记·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情感是音乐艺术本质的升华与超脱,音乐作品能打动人心的最根本缘由在于情感的依托。

北派筝曲有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等多种题材,这些题材包含着各种情感,喜怒哀乐都有。我们所追求的美的事物都是以接近自然、接近人声为贵,寻求能够切身感受且随性真实,丝毫不带矫揉造作的音色,以展现出人心自然真切的状态,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喜則乐,悲则鸣,哀则哭。而北派筝曲中流露出的情感特征正是其最耐人寻味的魅力所在。

从美学角度来看,北派筝曲传承了我国传统美学精神。其横向旋律线形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完全符合,基本上都是单声部音乐,其中的织体和旋律也都是单一线条的重合,一些演奏技巧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最关键的是,曲目的选材和立意也是建立在传统美学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感性程度多于理性。正如儒家思想用真善美来评价音乐内容是否符合审美标准。同时,人之行乐,并不在于表面音乐形式的差异,而在于能否通过音乐获得一份内心审美体验的和谐感,这也是儒家的思想观点[3]。中国传统美学将“天人合一”作为对音乐审美最高境界的追求,即把人对音乐的精神体验上升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境界[4]。这种审美境界超越了生命本体,是一种人与自然、与天地相协调的体验,是一种基于感性而又超乎感性的审美体验,并最终达到洒脱无羁、怡然自得的精神境界。而北派筝曲的美学观念就是要顺应自然,尽善尽美,与世间万物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内心纯净,回归自然,得到超乎感官需求的精神愉悦,由有限进入无限,由实体进入虚空,最后达到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沉醉于音响带来的意境中。

参考文献:

[1]王钰涵.刍议北派筝曲中蕴含的美学思想[D].太原:山西大学,2015.

[2]王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11,175.

[3]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9,28.

作者单位: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古筝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美好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