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风云中的激荡与恒常

2021-01-13 20:15顾亚南广西艺术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武樟柯记忆

顾亚南 广西艺术学院

放眼观望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映入眼帘的大多都是商业电影,他们或制造离奇情节激起观众好奇心,或设置密集的笑点博君一笑,或营造感人的氛围潸然泪下,有意在迎合着观众的口味,以期获得优异的票房成绩。而与商业电影相对应的则是独立电影的存在,这一类的影片更多地将重心放置于个人情感表达上,强调自由,注重自身对于外在世界的所思所想并借以电影的形式实现其个体化的表达欲,最终呈现出强烈的作者风格。尽管中国的独立电影较之于国外形成的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以张元、王小帅等导演为代表的率领下才逐步形成,但好在这其中依然不乏优秀的中国独立电影人以其独树一帜、坚持自我的影像作品而被各大国际电影评审团所注意到并获得一定认可,这其中又以贾樟柯导演作为突出代表。

贾樟柯于1993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因而有机会大量观赏国内外影片,在这一艺术氛围熏陶与内心强烈的表达欲望双重作用下,开始了自身的电影创作与实践。其处女作短片《小山回家》凭借异于他人、出众的风格表现一举拿下香港国际影片展短片竞赛单元最佳故事片奖,初露锋芒。也因此,得到了香港胡同制作公司的注意与扶持,《小武》的问世也随之而来,这一次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创作,贾樟柯遵从本心选择用最真诚的态度真实展现小县城年轻人的生存状态,给予迷茫的年轻人适当的关怀同时又兼具理性精神,就是这样坚持遵从自我意愿、表达自我意识、有自己的艺术理念与追求的影片获得了国际上专业人士的高度肯定,并相继在各大国际电影节摘得奖项,一时声名鹊起。而作为当事人的贾樟柯却并没有被外在的掌声而迷失了方向,他依然坚定不移地秉持自我表达,只拍自己想拍的,做自己电影的诉说者,向观众娓娓道来展现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与时代记忆,并最终通过作品的累积,为自己赢得了“电影诗人”这一美称。

一、时代逝变的洞察者

(一)人际关系的转变及其疏离

贾樟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恰好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的大变革年代,见证了中国社会由内而外翻天覆地的大变动,在此环境成长下,也深深感知到社会变革带给家庭及个人的转变,以及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际关系上的逐渐疏离。而对于这一份深切的感知与刺痛,贾樟柯一直秉持着强烈的个人诉求欲望,选择通过他自编自导的影像作品将个人生命感受诉诸于公众,并最终在国际影坛上享有盛誉。正如他所言:“个人的生命印记、经验,把它讲出来就有力量。”①

从最初的影片创作《小武》中,我们就能深刻感知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开,金钱地位的不对等无形中也影响着人际关系的进展。影片中,贾樟柯将背景放置到中国经济转型期,刻画到曾同是街边小偷的小武与小勇两个关系亲密的兄弟,在随着小勇抓住经济浪潮的良机摇身变富有后,面对前来祝贺赶送结婚彩礼的小武,小勇在内心无形中多了一分优越感以及对小武的鄙夷之情,一个拒绝收小武彩礼的举动硬生生地将两人的关系也划清了界限。贾樟柯曾描述过小武和小勇的关系:“时代的变化迅速制造着遗忘,很多人有意无意地遗忘着自己的过去,迫不及待地切断联系,并且迅速而泰然实现这种转变。小勇便在这种词汇的转换中心安理得,而小武因为他心中有一种抗拒,便在这个巨大的变动中找不到位置。”②这是小武与小勇关系决裂的开始,也是中国无数的“小武”与“小勇”每天在上演着的疏离情境。而到了《站台》,贾樟柯有意将时间轴拉长,展现出1979—1990年这十年间中国及群众的变化的史诗级巨作中,我们同样可以敏感捕捉到人际关系的嬗变。随着通讯时代的到来,县城里的年轻人通过广播、电视等工具获知到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走出去的愿望也日渐强烈,最终促使着张军抛下情人钟萍远走高飞,奔赴心神向往的广州。交通与通讯的日益普及完善在方便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无疑也促使着我们人与人之间越走越远,茫然留下驻守在原地的钟萍暗自神伤。

细考量贾导一系列作品,凡是有人参与的情节中都有意无意地向众人揭示了人际关系走向疏离的事实,在其2015年执导的《山河故人》中甚至开始以今预未,想象式营造了未来时空里的人们同样会遭遇人际关系的疏离局面,学生Dollar因移民而与母亲断了来往,形同路人,与父亲虽同处一个屋檐下却从语言上就无法正常交流,更不能互相理解彼此的想法,最终也导致关系破裂。当影片中一幕幕人际关系走向破裂的场景直勾勾地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禁也调动起个人的生命经验审视着自身,回想起了那些曾经亲密无间如今却散落四方没了音讯的旧友们。我想临此之际,大抵也是作为导演及编剧的贾樟柯欣慰看到的艺术效果与感染力。

(二)社会节奏的加快及其抵抗

自改革开放后,每一个中国人大抵都有类似的感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催化着城市化的进展。在一次安德鲁和贾樟柯的对话访问中,提及《二十四城记》里中国有一种什么样的现代性和现代感时,贾樟柯感慨道:“如果谈到一个新的感受的话,在这个城市,或者在这个国家,这种对速度感的意识成为我的感受里出现的新东西。对速度的担忧、对速度的看中,或者意识到速度感,是一个新的精神层面的东西。”③也因此,在贾导的影片中,又多了份对于社会节奏加快所带来的改变以及这背后引起的哲思。在《二十四城记》中,他将镜头对准了工厂里的工人,这其中又包含已经被迫下岗的工人、退休的工人以及仍坚守在岗位的工人,通过对于他们生活点滴的记录、对话访谈的诉说,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加速发展对于老工业区的衰落进程的催化,人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是何其渺小束手无策,一个大浪来临,就可能无辜被拍在沙滩上了。

2007年,贾樟柯执导拍摄了纪录片《无用》,主要记录了服装设计师马可在巴黎时装周发布她名为“无用”的服装展。本作为物质载体的衣服,在马克的创作下,变成了对于盛行的消费主义的反思,对手工制作所传递出情感的惦念,对流水线生产的厌倦。“无用”这一创作理念恰好与贾樟柯的思想意愿相契合。贾樟柯在介绍他的“艺术家三部曲”电影计划的起源时曾讲到:“中国人民全心全意进入了消费主义时代。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奇迹般地保持了足够的活力,大多数艺术家都以各自的方式,保持了对中国社会持续的观察和长时间的思考。显然,他们比一般人对社会的认识更有洞察力,我一直想把这些艺术家的工作,他们具有前瞻性的思想通过电影介绍给公众。”④于是乎,贾樟柯把艺术家马可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展现在众人面前,同时还不忘将同样从事服装行业的工厂里的工人、小门脸里的裁缝相结合,一方面提示着我们当代人应该持有的对社会节奏加快的警醒,一方面告诉着众人科技的发展已逐步将慢手工业挤向边缘地带。是否手工业真的没了存在的必要?是否那人烟稀少的裁缝店真的要走向灭绝?透过《无用》所传达出的理念,我们更应该将脚步放慢,回到一种人应该保有的常规状态,将更多心思聚焦于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去。

二、人文情怀的坚守者

(一)时代记忆的惠存与重塑

“人是擅于遗忘的族群。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⑤“电影应该是一种记忆的方式。处在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那些花边消息充斥的娱乐元素,可能是记忆的一部分,但它们很多年后不会构成最重要的记忆,可能是今天特别受到冷落的一些艺术作品所承担的。”⑥贾樟柯无数次表达着要用影像记录时代群像记忆的观点,事实上他也一直在践行着。

2008年上海世博会与上影集团邀请在国际影坛颇有声誉的贾樟柯为世博会创作有关上海的大型艺术电影,贾樟柯欣然答应,将影片命名为《海上传奇》。该片以上海的悠久历史与人文风情作为叙事线索,往返于上海、香港、台湾之间,将历史上与上海这座城有关联的人物进行深度访谈,最终从采访的80多位相关人士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18位作为口述历史的演说者,通过个体记忆的调动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风貌,在普通百姓的讲述下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对于这个饱含故事的老城上海又多了份了解不再只是肤浅地只看到它光鲜亮丽的外表,从而形成对上海全面立体深刻的认识,展现出上海独有的人文魅力与历史情愫。

作为最早将电影视为历史媒介及资料的学者之一的法国史学家马可·费罗曾提到:“最近还出现了一种现象,即把影像当作创建文献的工具,也就是说用视频来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如今,借助记忆或口头证明的影响调查比比皆是。如此一来,电影就帮助人们构建了一部非官方的‘反历史’,这部‘反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文字档案的束缚,而文字档案通常不过是官方机构的记忆。由此可见,电影在对立官方历史方面扮演着积极角色,并因此成为历史的代言人,在唤醒人们的意识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⑦可以说,在这一观念上,贾樟柯与马可·费罗是站在同一战线的,贾樟柯作为一个注重个体思想表达的导演,其积极承担其的社会职责莫过于致力将其电影具有文献性的努力与推动。也因此,在他的电影里总有一种怀旧风偶然飘来,它或是耳熟能详的老歌诸如贾导最爱播放的叶倩文的《浅醉一生》、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苏芮的《是否》,又或是嘈杂街道传来的广播声,再或是山西汾阳街头小道、重庆奉节库区住宅,都恍惚中将人们重新带入了20世纪90年代,它们与历史事件交织一体重新组合,将往日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再次带入我们眼帘,带动着我们一同去追思、去铭记。就像贾导自己说的那样:“若干年后,人们看1997年《小武》的时候,里面所有的声音、噪音,就是1997年的声音,它经得起考据——我有这样的考虑在里面。”⑧

(二)生命经验的直面与分享

侯孝贤导演在第57届金马奖荣获终身成就奖发表获奖感言时谈到:“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同作为导演的贾樟柯也曾表达过:“当摄影机开始转动的时候,我希望永远能问自己一声,眼前的一切是否是你真正的所思所惑。”⑨的确作为一名创作者,在创作中首要具备的就是要自我感动要真诚。他要将内心深处的情思袒露于众,诚实的面对所有人,也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能感染他人。故贾樟柯也一直致力于拍自己最为之动容最想表达的影片。在入行之处拍摄《小武》,也是因为他想到了在他家乡汾阳,在他身边的小伙伴中,有着很多类似于小武的命运,在时代的裹挟中不由得走向了小偷的道路,而他们实际上也是多面的不能以一概全甚至也有值得称颂的品质在其中,所以他想展示出这一类人的多面复杂性。

随着《小武》在国际上获得专业评审的高度认可,贾樟柯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资金赞助,可以有更多空间在影片创作中施展才思,拍摄了渴望已久的《站台》。《站台》作为家乡三部曲的第二部,实则是贾樟柯最想呈现的一部,早在1995年贾樟柯就在创作着这部影片的剧本,将80年代到90年代这十年间对其成长最重要的阶段进行史诗般的勾勒刻画,展现出时代的动荡以及在此环境下的青年人的迷茫与无所适从。这是贾樟柯的青春记忆,也是属于同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当我们凝视着贾导所展现出来的影像内容,何尝不调动起我们自身有关青春迷茫的生命经验?

此后,在一次与侯孝贤的对话访谈中,贾樟柯又一次强调到:“做导演‘有个体’很重要,要一个强大的自己,不被其他东西影响。电影最初就是杂耍,杂耍就要有游戏感,从事这工作得有快感,不为太多背后的东西,还原最初的简单心态。”⑩或许只有最本真的诉求才能得到最酣畅的艺术享受。也因此在2001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向全球多位导演发出邀请,拍摄5分钟短片表达自己的处境,贾樟柯作为受邀者,献上了一部名为《狗的状况》的纪录片,作为中国早期最为艰难的独立电影人之一,他敢于直面自身找寻当时内心最真实的自己,借狗市中一只被困在麻袋中拼命用嘴撕破麻袋以此重获呼吸的狗来映射自身的处境,一种艰难生存的状况。此外,贾樟柯同样是一位喜爱分享互动的导演,他忠于透过影像把自己内在的世界打开,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基于此,他也欣然答应了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的邀约,作为纪录片的被拍摄对象拍摄了《汾阳小子贾樟柯》,回到自己之前所拍摄过的地点以及成长的环境中去,通过行走交谈,贾樟柯童年的记忆重温、邻里之情的再互动、老友间的热情寒暄、故地重游的深情感慨,一个生动立体的汾阳小子贾樟柯就这么呈现出来了。仔细想来,贾导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自成一派并获得国际上那么多专业人士的肯定,与他自身所秉持的坚持表达自我、乐于分享自身经验以及直面自我抒发己见息息相关。

三、结语

贾樟柯作为中国早一批的独立电影人,一直坚守着个体化的表达与平民化的叙事氛围,他善于将自身的生命经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以普通人的视角展开日常生活中的生存境遇,刻画出不同时代下不同人的生存危机,致力于使其影片更具人文情怀与文献性。同时,随着时代变迁,贾樟柯又能敏锐捕捉到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变化,在处理影片过程中,注重表现时代发展为个体带来的影响并有意融入新时代元素,让电影随着时代一起成长,成为时代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注释

① 贾樟柯.贾想[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187.

② 张利.贾樟柯电影研究[M].北京: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44.

③ 贾樟柯.贾想[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275.

④ 贾樟柯.贾想[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247.

⑤ 贾樟柯.贾想[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192.

⑥ 贾樟柯.贾想[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211-212.

⑦ 马可·费罗著 彭殊纬译.电影与历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页

⑧ 贾樟柯.贾想[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262-263.

⑨ 罗银胜.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M].北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46.

⑩ 贾樟柯.贾想[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190-191.

猜你喜欢
小武樟柯记忆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剥花生的智慧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
你的书包呢
小武的心思
贾樟柯:我的电影基因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