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将军罗桂华

2021-01-13 05:01李昌清张丹李存华
党史文苑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安源

李昌清 张丹 李存华

罗桂华是从安源煤矿走出来的共和国开国将军。1907年,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幕冲村巨溪河边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何招埔,又名罗少安,四兄弟中排行第四。13岁时与大哥、二哥到萍乡安源煤矿当矿工。经历了1927年秋收起义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战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接受革命洗礼

1921年秋,14岁的罗桂华在安源煤矿李立三、蒋先云创办的工人夜校、工人俱乐部接受革命思想。1922年秋,他与两个哥哥共同参加了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并担任工人纠察队队员,首次经历革命的洗礼和考验。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屠杀,安源处在血雨腥风之中。南昌起义时,罗桂华带领80多名安源煤矿矿工赶去参加起义,路上听闻南昌起义部队已转移,只能转回。后来,罗桂华带领的纠察队参加了毛泽东领导发动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在攻城战斗中部队被敌人打散了,他带领剩余的40多人到处打听部队消息,在追赶队伍的途中同战友们一起修过公路,当过挑夫,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找到队伍、找到组织。大革命失败后,为躲避反动派追捕,他化名罗桂华。他辗转两年多,于1930年5月参加黄公略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并于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秋,罗桂华被调入红军大学学习,后又被选调至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深造。1933年冬,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需要,罗桂华按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的指示,到长汀担任福建军区独立第九团政治委员。在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的领导下,他参与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壮大红军队伍,积极组织部队,以极小的代价,攻克连城,智取宁洋城。

宁洋县城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山峦重叠,地势险要,两面环河,城墙很高,易守难攻。当时,这里驻扎着敌人一个保安团。敌人自恃天险,把宁洋当成一个横行无忌的“极乐世界”。攻打宁洋是独立第九团深入敌后的第一次战斗。宁洋能不能拿下来,对今后独立第九团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影响极大。为了保证打好这一仗,罗桂华深入基层听取战士的意见,最终决定智取宁洋城。由团侦察参谋带领便衣侦察队潜入宁洋城内,与国民党县政府里的内线取得联系,摸清敌情,通过里应外合,很快就占领敌保安团团部和国民党县政府。后来还配合粟裕领导的红十九师攻占敌军重镇永安城,缴获大批红军急需的枪支、弹药、药品、电台、经费和物资,其中食盐就有200担。

食盐是苏区当时最缺乏的物资之一。这次缴获那么多的食盐,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罗桂华和团长吴胜商量,决定把盐运回中央苏区去,作为献给苏区人民和中央红军的礼物。罗桂华对大家说:“背盐就是背黄金,我们要一两不丢地运回苏区去!”第二天,各连被选派送盐的战士,怀着向老家送礼的激动心情,背的背,挑的挑,没有工具的就用裤脚管装起来扛,翻过1000多米高的芙蓉山,把食盐送到了中央苏区,受到当时中央领导周恩来、博古的高度赞扬。

骁勇烽火战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后,罗桂华带领所属部队坚守后方,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清剿”,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与敌周旋,积极斗争,保存有生力量,为日后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作出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罗桂华历任新四军团政治处主任,第一师第三旅第八团政委,第一师南通警卫团副团长、东南警卫团团长兼政委,第三旅参谋长,参与了茅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组建工作,参加了黄桥、两溧、苏南反“扫荡”,苏中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罗桂华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八师副师长,率部参加了苏中、宿北、涟水、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等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浴血奋战。随着部队的扩大,战争规模增大,伤病员增多,1949年罗桂华被调入华东军区卫生部任副部长,接收国民党的国防医学院(现今第二军医大学),为组建人民解放军医院和卫生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桂华于1950年年底率几十所医院奔赴东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担任东北军区第一医院管理局局长,抗美援朝结束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油料部部长。

为加强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建设,罗桂华又被调入王树声领导的总军械部,任驻沈阳地区总代表。1960年军队体系改革,总军械部并入总后勤部,罗桂华调任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政委,领导组建陕西宝鸡和青海格尔木兵站部,领导和参加兰州至拉萨输油管道建设,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定理想信念

罗桂华在安源路矿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蒋先云等同志的革命思想的启迪和引导,经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革命洗礼,从此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无论生死关头,还是身陷绝境都没有动摇过他对革命道路的选择。

大革命失败后,为躲过敌人的搜捕和迫害,罗桂华隐姓改名,带着几十名矿工寻找革命队伍,辗转两年找到黄公略领导的红三军,参加了红军。1935年,罗桂华的部队被叛徒出卖,遭敌军突然袭击,他冲锋在前,英勇战斗,为了不被俘虏,毅然选择跳崖,大难未死后,他又会集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殊死斗争。每当提起这段经历,罗桂华都以此来教育部下和子女,对党对人民的事业要忠心耿耿,坚定不移,宁死不屈,无怨无悔。

1933年,王明“左”倾领导者策划了一场所谓反“罗明路线”的斗争,借此打倒和整肃一批站在毛泽东一边的同志,闽西革命根据地不少人深受其害。罗桂华以团政委的身份,保护了一批蒙受迫害的同志。原福州军区政治部副政委王直和福建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的许彧青谈及此事,总是深情地说,没有桂华同志的保护,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污蔑谭震林是叛徒,派专案组人员到西安找罗桂华取证。罗桂华顶住压力,坚决抵制,并对专案组人员说如果谭震林是叛徒,他至死不信。罗桂华对身边的人总是很友善的,“与人为善”一直是他为人宗旨。他一直教导子女要善待他人,干什么事都要多想想别人的感受,所以不论是他的上级还是下级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干群关系一直很好。“文化大革命”时期,罗桂华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反而还尽力帮助一些受到迫害的老干部。在1967年林彪、江青等人制造的“二月逆流”事件中,罗桂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挺身而出,反对迫害老干部,还将有些受到牵连的老干部藏在家中避难。

始终心系人民

罗桂华从矿工到将军的这一特殊人生历程,造就了他对人民的炽热感情。他经常教育子女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党的事业的成功、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共和国的今天。他多次提起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群众为支持被围困的红军,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突破敌人的封锁,给红军送衣送粮。一位妇女把粮食藏在腹部,装扮成孕妇的样子送粮上山,被国民党军队杀害。1933年独立第九团在连城战斗时,罗桂华看到有个农村妇女上山砍柴被蛇咬伤,十分痛苦,他立即请来医生,给这位妇女治疗,并把自己伙食尾子节省下来的一块银圆给她去买药。当提及此事时,他深情地告诫身边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老百姓。他说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能活下来就已经不错了,他说共和国的开国将军都是先烈们的鲜血铸就的,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哪有我们这些人的今天,因此他始终低调做人,从不炫耀自己。

战争年代,罗桂华一直没有与家里联系,罗桂华的母亲还以为他早就不在人世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桂华才和家里取得联系,得知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为此一直很内疚。罗桂华对母亲感情很深,非常思念她。参军时随身带了一张母亲的小画像,行军打仗的空闲,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保存在身边。有一次,罗桂华的儿子罗永祥回家看望他,早晨刚推开父亲书房的门,就看到父亲正一人独坐在书桌前,手拿祖母的画像眼圈红红的,好像刚刚掉了泪,就悄悄地出来将看到的事情告诉了妈妈。罗桂华爱人轻轻将罗永祥拉到一边说:别去惊动你父亲,他不单单是在想你的祖母,还在想他逝去的战友,想他的家乡——安源!

保持高尚情操

罗桂华一向生活简朴,总是以普通党员、普通军人、普通群众的样子出现,始终保持节俭朴素的美德,严于律己,不向组织提要求,不给组织添麻烦。1975年,老家萍乡市的领导来看望他,带了些他喜欢吃的腊肉,他坚决不收,并告诉萍乡市的领导,共产党员没有送礼受礼的习惯。1968年年底,罗桂华还自己买普通列车票前往陕西兴平,看望上山下乡的小女儿。他身居领导岗位,从不贪图享受,不搞特殊化,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即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家人也是以“瓜菜代”来解决温饱问题。

罗桂华对家人要求严格。大女儿罗秋波回忆:“父亲对待几个子女都很和蔼,记忆里的父亲很少摆将军的架子。我们年少的时候都吃住在学校,成人后又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业,所以总是跟父亲聚少离多。尽管如此,父亲对我们还是十分的关心,只要我们一回到家里就和我们谈心,了解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时不时地给我们出出主意,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入共青团时的事情。我是上初二的那年入的团,当时个人还是很懵懂的,不知道入团一定要写入团申请。记得那天正好是星期六,我从学校回家过周末,同父亲聊天的时候说起了想入团的事情。父亲鼓励我做得对,问我入团申请书写好了没有?要我拿给他看看,我当时吃惊地说:我要入团,人家团组织同意就收我,不同意就不收我,干什么还要写申请呢?父亲生气地批评了我,说我平时还要加强政治學习,入团申请一定要写,并且还要写得很深刻,态度一定要严肃认真,我听后很受启发。”

罗桂华对安源更是念念不忘,经常对几个儿女说:“你们几个一次也没有回去过,就连1971年那次都没有回去!以后无论如何你们都要回去看一看。”这表明将军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罗桂华去世的时候很安详,没有一点征兆。在去世的前几天,粟裕刚刚过世,当听到这不幸的消息后,罗桂华泪流满面,不住地感叹说:“我和他们是一路的,我和他们是一路的!”没想到三天后的早晨,罗桂华就安详地去世了!

精神激励后人

罗桂华50多年的戎马生涯,历经岁月沧桑和战斗洗礼,亲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和国建立的伟大斗争,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进崛起的伟大历史,展现了党的优秀政治工作者和军队指挥者优良的政治品格和鲜明本色。他的一生忠于党的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革命奋斗的一生,廉洁自律的一生。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时光匆匆,思念悠悠,罗桂华将军离开我们已经37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今天,我们追思他,实际上是在追思他们那一代人的丰功伟绩,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感悟他们的革命精神。他们所追寻的理想和未竟的事业,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永远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理想、信念和高尚品质,为党的事业、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接续奋斗。★

责任编辑 / 陈 洪

猜你喜欢
安源
中共安源支部组织建设的经验启示
安源红
研学安源儿童团 致敬鲜艳红领巾——“安源儿童团中队”风采录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岁月静好,安源
安源红
爱在安源山
安源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摇篮的历史由来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李安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