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龙门石窟艺术

2021-01-13 08:23文/嫣文
检察风云 2021年21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魏碑龙门

文/嫣文

龙门,又称“伊阙”,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龙门石窟位于九朝之都洛阳南郊,现存窟龛2300余座、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多品、佛塔70余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也是北魏晚期至唐代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佛教造型艺术,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北魏皇室贵族开凿的古阳洞、宾阳洞彰显了北魏晚期中西交流与民族大融合的成果,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是中华书法之瑰宝。唐高宗与武则天营造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则代表了唐代石窟的最高艺术水平。龙门石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以及中西交融、艺术变迁等诸多领域的历史。

由上海大学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和龙门石窟研究院承办的“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是龙门石窟文物首次在上海展出,通过传统与当代的桥梁,传统艺术被充满创意的策展理念重新诠释,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穿行的艺术盛宴。铭心妙相特展收集有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9位艺术家的16件当代艺术作品,在上海大学钱伟长图书馆内展出。其中,龙门特藏包含有清秀奇逸的北魏造像与书法,宝相庄严的唐代造像,以及从海外回归的龙门流失文物。9位当代艺术家通过现代书法、绘画、雕塑、漆艺和玻璃艺术等形式,呈现龙门石窟与佛教艺术对他们创作的影响。这些作品既有艺术家20世纪70年代在龙门石窟时的创作,又有与龙门石窟对话最新创作的作品。艺术家们用多样性的艺术语言,来呈现他们对龙门石窟艺术的感悟和体验。

《龙门罗汉》张健君 1979年作

北魏鲜卑政权统一中原后,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政治、经济、文化与南朝有了更广更深的往来。经营平城近百年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开启了全面汉化的政治改革。龙门两岸开始了持续400余年之久的大规模窟龛营造,龙门石窟成为皇室贵族彰显国家佛教信仰的圣地,成为中原新的佛教艺术中心。

与窟龛造像相得益彰的是龙门石窟中众多的碑刻题记,窟中碑刻题记2800多块,使这里有“伊阙碑林”之称。《龙门二十品》是从其北魏时期的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

北魏龙门造像大多受到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影响,体现了南朝风格。“清瀛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的维摩诘造像盛行一时,褒衣博带式佛衣和秀骨清相之风成为主流,佛像多面容清癯,风清骨峻,“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反映了士族对玄学审美的崇尚。北魏分裂后旧鲜卑贵族重新掌权,东西魏至北齐、北周则更多吸取了外来风格。中西文明、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胡汉民族的融合始终贯穿了北朝的石窟艺术。

唐代佛教造像艺术以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为中心,形成了雍容华贵、气势恢宏的艺术样式。洛阳龙门石窟造像是东都皇室贵族造像的缩影,政治的变迁直接影响了石窟的兴衰。唐代佛教造像发展进入了全面鼎盛期,随着日常生活不断融入宗教观念,唐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出强烈的世俗性特征,既有饱满丰腴之态,又有婀娜之姿,既注重内在气韵,又强调外在表现,内敛含蓄而又自由浪漫,形神兼备,充满想象力,以雕塑的栩栩如生来表达对世间美好的向往,展现了大唐的自信精神与盛世气象。

3D打印的观世音像龛

魏碑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上承汉隶,下开唐楷。从龙门石窟唐宋楷书碑刻中不难看出魏碑余韵。民国以来,国人对魏碑书法的研究更为深入,以其为基础不断创新,使魏碑书焕发出新的活力。

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老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早年深受龙门魏碑书法影响,其书法艺术大体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魏碑为基础,自辟蹊径,在行楷中开拓自己的新路。他曾写下“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为集联,夜夜泪湿枕”。概括自己的前期学书历程。中年变法,专攻草书,融汇了章草、今草、狂草各体的精髓,参以魏碑的笔意而有创新,愈到暮年,愈能随意挥洒,皆成佳构,成为晚清以来杰出的书法大家。

追溯历史,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国际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政治最强盛的统一王朝之一,中西文明交流与民族大融合都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初盛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东西文明之间的国际往来频繁,佛教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洛阳自唐高宗始为帝国东都,又重新成为政治文化中心,龙门石窟也迎来了空前规模的开窟造像运动。

唐王朝皇室贵族大多支持佛教的发展,在国家支持下,佛经翻译、兴建寺院与造像颇为兴盛。唐高宗与武皇后共同营建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佛;武周代唐后,武则天定都洛阳,大力资助龙门石窟造像的雕凿;盛唐时期,高力士等人在卢舍那大佛组像间开龛造四十八尊无量寿佛等身像为玄宗祈福。初盛唐时的龙门石窟是唐皇室贵族崇佛与宗教政治活动的重要体现,造像以丰满健壮为美,在吸收西方雕刻艺术风格基础上加以中国艺术精神,更彰显了大唐雍容华贵的审美与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势。中晚唐后龙门造像屈指可数,造型艺术开始大为衰减。

佛教经幢一般是指书写经文的八棱形石柱,多雕刻密教陀罗尼经典,以唐初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最多。“破地狱”思想是尊胜陀罗尼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佛顶尊胜咒及其经幢崇拜是唐代佛教最为流行、最具普遍意义的大众信仰形式。据其功能,可分为寺幢、墓幢、路幢等多种。唐代石幢经历了由初期的简洁向中晚唐多层且雕饰繁复的演变过程,许多经幢也可反映一地之文学、书法、风俗及信仰,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那么我们在欣赏佛像的同时是否能分辨出什么造像代表的是佛,什么造像代表的是菩萨,什么造像代表护法呢?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意思是“觉悟者”,本指释迦牟尼佛,后为圆满觉悟真理者的总称,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造像一般衣饰简朴,头上有高肉髻,眉心有一束白毫,常表现为一个圆点,身后有背光,两肩宽阔圆满,手印或手势传达了不同的意涵。

菩萨在佛教中是仅次于佛的第二等果位,常伴佛的左右,其职责是协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传播佛法,普度众生。从头部而言,菩萨像头戴雕镂精美的宝冠,早期的菩萨像面部有蝌蚪形小髭,唐宋以后趋向女性化,眉长而弯,凤目微张,神情静谧慈祥。从身上装饰来看,菩萨穿戴精美复杂的项饰、璎珞、臂钏,身披天衣,腰束贴体罗裙,显露出健美婀娜的体形。菩萨臂膀圆润,十指纤细修长,两足赤裸,装束富丽堂皇,是古代印度和中国贵族妇女形象的结合。

唐 佛坐像(国家一级文物)

护法是由执法的诸神组成,其职责是保护佛教、护持佛法,使佛门的正常秩序得以运转,是佛教造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护法神阵容强大,瑰丽多姿,有威严慑人的四大天王、横眉怒目的金刚力士以及形形色色的天龙八部、二十诸天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各种飞天形象,她们能奏乐,善飞舞,每当佛陀进行讲经时,她们便凌空飞舞,奏乐撒花,奉宝供果,为佛门天界增添了活泼生动而又瑰丽奇幻的祥瑞欢快气氛。

晚清民国时期,一批海外探险者来到中国,古董商与收藏家也纷至沓来,无数珍贵文物被毁坏、盗劫或低价买走。龙门石窟也难逃此厄运,大量洞窟遭到破坏,千年石窟盛景备受摧残。因此,龙门石窟历经千年,由于自然风化、人为盗凿等原因,许多窟龛造像残缺不全。

近年來,在有关部门和爱国人士的不断努力下,部分流失海外的龙门造像陆续回到祖国的怀抱。全力追索流失文物的同时,利用现有资源,对石窟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修复,让千年前的盛世场景重现于世人面前。而今,龙门石窟研究院确立了“回归历史,再现芳华”的数字化复原理念,积极展开探索,通过数字技术让残缺的窟龛造像得以重生,在新时代焕发风采。

据不完全统计,流散海外的龙门造像现存于日本、美国以及欧洲多个国家公私机构,约200余件(组)。其中最著名的宾阳中洞孝文帝与文昭皇后礼佛浮雕像分别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促进流失文物归还原属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期望。2001年,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向中国国家文物局无偿归还龙门石窟看经寺迦叶罗汉像,开启了龙门石窟遗失文物的回归之路。许多非法出境的中国文物在海外颠沛流离,令人痛心,期待更多的流失文物能早日回归故土。

(本文文物藏品来自龙门石窟研究所)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魏碑龙门
《龙门日历2023》
民居摄影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龙门石篆联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龙门里的白居易
龙门这边(71)
打铁老太
龙门石窟,雕雕凿凿400年
第二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书法大赛”暨“魏碑书法论坛”在洛阳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