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写”

2021-01-13 05:05洪超
关键词:教学智慧作文教学作文

【编者按】 叶圣陶先生在1961年6月26日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倡导教师要“下水”。梅贻琦先生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老师像大鱼,学生像小鱼,老师领着学生,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生活和学习,时间长了,教育效果自然而然就达到了。从作文教学来说,教师就是要把自己和学生一起放进“写”的水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下水”作文蔚然成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本期,我们特邀“智慧作文教学”的倡导者洪超老师撰文谈一谈他“下水”作文24年的经历和经验,让我们从他的娓娓道来中体悟作文教学之“道”。

摘要:为什么主张教师“下水”作文?教师为什么要“下水”作文?“下水”作文给教师的写作教学带来哪些影响?24年“下水”作文的实践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常常“下水”,而且要坚持“下水”,经常“示范”,经常“分析”。好的作文指导是要让学生有信心去写出下一篇作文。教师“下水”与学生同题写作,才知道写作的甘苦;有了这些体验,才能使自己对学生的指导更有说服力,才能选择更适切的策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下水”作文;教学智慧

我“下水”作文,是被逼的,是为了逼自己更好地研究“写”。这里的“写”含义丰富,不仅包括作为写作者的“写”,即写作心理、写作动力、写作过程、写作障碍、写作成果(包含作品)等,也包括作为“写作教学者”所研究的“写”。

一、“下水”作文,从让学生的自信心不受伤害开始

1997年11月下旬,我迎来了做教师之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语文满分100分,年级均分不及格,最高的班级均分61分,而作文30分,一个班上能够得到21分以上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次期中考试考的是议论文。因为种种原因,或许是要给甫入高一的新生一个下马威,或许是高一学生还不谙于议论分析,反正,全年级作文均分都不及格。

那时候,“升格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师公认的提高作文的好办法。所谓“升格作文”,就是挑选一篇中等作文,让学生集体“开处方”,谈如何修改,如何提高。具体做法是:教师读,或者学生读,然后,让其他学生指出这篇作文的问题所在,提出具体修改的办法。说实在的,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就“跟着走”。

刚好,蒋南云同学来问我,她的作文为什么会不及格。我一看,她作文中的问题正是此次考试作文中集中爆发的。我特地跟蒋南云同学商量,能否用她的作文在作文讲评课上进行讲评,她愉快地答应了。于是,上课时,我就抵着她的桌子角,读她的作文。

“啪”的一声,我环顾四周,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继续读;“啪”的又一声,我低头一看,蒋南云的笔记本上有了两滴大大的眼泪,有一摊已经洇开来了。

我一看,这不行,再读下去是要出问题的。起码伤透了她的心。我说:“洪老师觉得这么读下去,大家听得很费力,改起来也很吃力;为了省力,待我今晚誊抄到投影片上。下面的时间,来跟大家谈谈我们的议论文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去分析。”谈问题,找原因,本身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的过程。

这一节课算是“混”过去了,明天的课怎么办呢?肯定是不能跳过“读”这个环节的。但是,蒋南云同学的作文是不能再读了,更不能把她的作文简单誊抄下来,边看边读,边伤害。读任何一位学生的作文,都是显性或隐性伤害这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怎么办呢?

——“我来写”。

这三个字闪现在我的脑袋里,仿佛一束光,照亮了我。我把两个班17—19分的作文中,使用较多的例子、采取“三段论”结构的文章进行分析,用“三段论”的结构,没用好的例子,这篇用一段、那篇摘一句,“凑”成了一篇800字的议论文——即使把这篇作文“混”到学生作文里,也难以判断究竟是谁写的。

我把这些共性问题糅合在一篇作文里,与学生共同分析点评。第二天的课无疑很精彩,而且效果也很好。有一个男生举手问:“洪老师,这不是我的作文吗?”“不会吧,怎么跟你的作文是一样的啊?”我有模有样地把他的作文拿来一比照,一个例子相同,这又为我们剖析“陈词滥调的例子”提供了鲜活的教学素材。就这样,消除学生的顾虑,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在发表意见的同时,也开始悟写作之道。

因此,我对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探索,可以说是从我的第一篇“下水”作文开始的。

尝到了初涉“下水”作文的甜头,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几乎每一次作文讲评,用来“升格作文”训练用的作文,都由自己来“组块写作”。我所提供的中等作文,让我的“升格作文”训练没有负担。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我越开心,这说明他们正对写作之道有深入的接触和把握。

二、好的作文指导,是要让学生有信心去写出下一篇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并无体系可言。作文,几乎就是教师布置一道题目,学生写,教师打个分数,然后讲评课上,把好作文读一读。一个学期反复六次,作文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即使到了现在,这依然还是不少教师作文教学的基本路数。“学生怕写作”是不争的事实。更可怕的是,学生写了十多年的作文,连自己写出来的作文是好是坏,都没有概念。

从那次把“教学事故”转变为“教学故事”的“惊天逆转”中,我悟到了作文教学的一个真谛:好的作文指导是要让学生有信心去写出下一篇作文;后来,我又发现:最好的作文指导,是讓学生欢天喜地地去写下一篇。作文指导的底线,是学生还能写出下一篇;而我们的作文教学现实,却是学生越来越不想写下一篇了。

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不怕写作文。

学生为什么会怕写作文?归根到底,是因为怕老师。学生为什么会怕老师呢?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学生总是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学生从老师那儿得到的不是充分而持久的激励、表扬,而是质疑和批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要教师降低要求。但是,怎么降呢?

如果“明目张胆”地降,会引发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加上高中生本身对知识难度的渴望与追求,总期望自己的学习更深一点,难度更大一点。所以,一般来说,学生根本不会要求和认可教师主动降低难度。比如,语文考试100分,怎样叫作考得好呢?初三可以80分为基准,但到了高中,一个年级五六百人,也就十来个80分以上。但是学生不这么看,家长更不这么看。试卷难度大,批改标准执行严,往往都会成为家长和学生眼中的“说辞”。有成绩,不一定有发言权;没有成绩,肯定没有发言权。我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将之作为我从教生涯中的一条铁律。我从不反对应试,但我坚决反对应试教育。一切教学改革都不能以牺牲学生的成绩为代价,更不能以增加学生的负担和牺牲教师的健康为代价。

我首先梳理了语文教学的几个突破口:最能提高学生分数的,不是默写,不是字词,不是现代文阅读,不是文言文阅读,也不是诗歌鉴赏,而是作文。我反对语文教师为默写和字词进行反复的、低效的甚至无聊的练习,更反对教师中午时间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以辅导的名义让学生再次默写名句和订正字词。一切的默写、一切的字词、一切的现代文阅读、一切的文言文阅读、一切的诗歌鉴赏,都是可以指向作文的,甚至连作文题目里的素材,也可以指向下一次的作文。

但是很多教师都不这么想,他们把主要教学精力都用在了“盯、磨、泡”,放在作业布置、批改作业上。这其实解决不了学生语文学习“少慢差费”的问题,因为“教”与“学”契合的“点”错了,教考分离的方向错了。不少专家说,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高考考的才教,不考的就不教。事实上,这话完全说反了,教考分离才是最大的问题,考的永远教不到,教的永远考不到。过去,还曾经出现过“日常教学”和“应考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即平时教学和应对考试的复习教学完全剥离。经过一段时间的以导学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改革之后,变成了以题代练的题海战术,将语文教学完全理科化、题海化。学生越学越苦,越学越无味,越学越无聊。结果就是学生怕学语文,怕写作文。因为语文学不学一个样,作文写不写一个样。

怎么扭转这个倾向、这股逆流?这个问题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

三、让学生写的作文,教师写一篇给学生看一看

之后的期末考试,我监考。我一看这个作文,审题难度较大,作文讲评时,恐怕又将是“哀鸿遍野”,何不我自己先把“问题作文”写好?省得作文讲评时,还要花时间去拼凑,再这么拼凑下去,学生也会起疑心的。一旦引起了学生的信任危机,又要花时间去消弭。

于是,我故意写了一篇“问题作文”作为“升格作文”的案例。一番“密集轰炸”之后,学生很过瘾,我也很过瘾。我趁机揭穿了这个秘密:“这是老师在监考时写的,分数也很低,老师毕竟还读过本科,比你们大8岁,不要说你们作文写不好,就连老师也没有写好。”

在学生面前故意示弱,让学生瞬间获得一种同理心,进而重拾因得分失利而丢失掉的写作自信。但这种示弱,不能盲目,更不能常常示弱。示弱后一定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反应,在必要的时候,要告诉他们这是教师的有意为之,而不是真实的水平使然。而要想证明自己确实是有一点水平的,就需要在考试中,真的写出好文章,还要得到一个好分数。于是,我就利用监考时间,与学生同步写就一篇,夹杂在学生试卷中,让阅卷老师“盲评”:有些分数非常高,成为年级里最高分的作文,有些也只是中等分数。为什么应该得高分的作文却被打成了中等分数?我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启发学生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文成为阅卷老师的“瞬间之爱”。

每学期,我们要求学生写6—8篇大作文。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写一写要求学生写的作文,只有自己写,才能对学生的应试写作有一种切身体会和深刻感悟。比如,学生写作文,究竟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学生的作文写到200字左右,会有很多的涂改痕迹?只有自己像学生一样写了,才能对写作之道、写作规律有一种切身感受。而且,我的“智慧作文教学”成果也表明,教师“下水”作文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掌握写作规律是大有裨益的。

“好作文是打出来的”“好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是想出来的”,教师要教学生科学认识“打分”的规则,从而“打动”读者。“打磨”文章,让学生的人生见识和写作素养都能够得到提升,起码在作文分数上,不要下降。

我找了学生座谈,问学生对我的作文教学有什么意见、建议,我们在作文上还可以做哪些努力。学生说了几件事情,我至今记得:一个是每周五上作文课,以前从来没有过;二是学生写一篇,我也跟着写一篇,事实上,我没有完全做到,但是我确实写了很多年的“下水”作文;三是教会学生如何改作文。

是的,好作文不是教师“改”出来的,而是学生“改”出来的。但问题是,我们老师能否让学生知道凭借什么来“改”自己的作文呢?

四、继续“下水”,是为了唤醒更多的教师来研究作文教学

我对“下水”作文也产生过动摇。2010年2月,我被借调到南京市教育局,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的朋友、领导都很支持我继续“下水”。2012年8月,我工作调动到了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从此离开我钟爱的课堂教学。2013年6月,在朋友和同事的鼓励下,我继续“下水”作文。

2015年6月,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在评论我的“下水”作文时说:“下水”作文,不是被逼迫写作的“落水”作文,也不是炫耀文笔的“玩水”作文,而是教学生“游泳”的示范作文。江苏省江都中学汤爱琴老师在《语文知识》2016年第19期上撰文《下水作文从哪里下水比较好》,点评分析我的三篇“下水”作文,认为:“下水”作文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中国教育报》记者杜悦老师在2016年11月2日撰文《核心素养呼唤作文教学突破》中,以我的“下水”作文為例,倡议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要“自己‘下水’写作文”,应以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影响学生,让学生有信心写好作文,要“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王俊文先生在《教育家》2018年第29期撰文《“多下水”与“不注水”》,以我为例,指出:教师只有“多下水”,教育方能“不注水”。2018年6月,我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他们问我:“离开教学一线已经七年多,为什么还要坚持‘下水’作文呢?”我的回答是:“为了唤醒更多的老师来研究作文教学。”

2004年起,我坚持每年高考后“下水”作文。每年高考作文出来的时候,总有一些家长或者老师批评作文命题差、不好写。我期望自己的行动能够给大家一些积极的引导,同时也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一种训練。每当有老师来请教怎么“教作文”的时候,我的建议就是:做一个行动派,请你跟学生一起写一篇。只有自己动手写,你才会知道学生写作的困难以及写作的心理。

“下水”作文,于我来说,不是“下水”的“作文”,而是下水“作”文,关键在“作”;不是“作”一篇文,而是要长期“作”文。要学生“作”的文,教师能不能也“作”一篇?我“下水”作文,不是作秀,不是矫情,更不是示范(不是单纯地写好作文,还有很多是为“升格”而写的病文)。在长期“下水”作文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坚信: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山西教育出版社的《新作文》杂志社邀我担任封面人物,我就是以“我始终坚信好作文是‘教’出来的”为题,来表达语文教师在学生写作上的自觉追求和主动担当。诚然,我也相信:班上前五名的学生,你教不来;班上后五名的学生,你也教不好。但是对于剩下的绝大多数,教师好的写作指导,不是需要,而是必不可少。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写作。只有写作,才知道写作的甘苦;有了这些体验,才能使自己对学生的指导更有说服力。一个不会写、不能写文章的教师,怎么能够站在讲台上对学生的写作指手画脚?怎么让学生信服他的指导?

写作最育人。写作育人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三点:其一,作文即人,教作文就是教做人。“言为心声”,“察其言,观其行,而善恶彰焉”。学生的一篇作文,可以全面关注人的发展,凸显核心价值,特别是呈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姿态和模样、成长和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二,语言即思想,教写作就是教价值观。教写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最佳途径。语言不只是思想的载体,还是思想本身。言即思,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世界、表达自我的创造性智慧,涉及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其三,言语即思维,教写作就是教思维。想什么,决定了写什么;怎么想,决定了怎么写。教写作,就是教学生的逻辑、思辨、结构化思维和有创意地表达。

到现在,我“下水”作文已经24年了。我很感谢南京十三中的教师团队和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南京十三中在语文教育上,是有很明显优势的,走出了一批批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师:曹勇军老师、王军老师、胡小林老师、顾国屏老师、陈耀琪老师、申桂萍老师、王夫成老师等。他们在写作教学上有很突出的成绩,如蔡玉瑛老师就很注重带领学生读经典、看电影。后来,她班上有个叫蒋昕捷的学生用《三国演义》赤兔马的素材,写了一篇《赤兔之死》,轰动华人世界。南京十三中的写作教学之所以产生不小的影响,是跟这一群善于钻研的教师分不开的。后来,南京十三中不仅成为江苏省首批高中语文课程基地,而且涌现了一批学生写作高手,近年来,仅高考满分作文就有近10篇。这也是我研究写作教学、持续“下水”作文的重要原因,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教学智慧作文教学作文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影响因素分析
彰显教学智慧,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以学习起点为基础构建高效课堂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