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
——以陕西省白村为例

2021-01-14 03:49樊小贤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樊小贤 王 琳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缩小贫富差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探索现代农村的产业发展情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目前在大多数农村,产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缺少机械手段,以家庭经济为主——自有产业加上外出务工是维持经济情况的基本模式。虽然近年来电商经济快速发展,一部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经济模式悄然兴起,但这种模式目前并未占据主要的农村经济市场,实体经济在受到数字经济的冲击作用后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特色经济模式,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陕西白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系列创新性做法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里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陕西白村经济的发展紧跟乡村振兴改革步伐,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主营实体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互联网电商经济,利用党建优势扎实产业管理经营之路,运用红色旅游资源扩大市场宣传力度,以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人与制度之间的融合自洽为逻辑维度,以党政建设、农业知识培训等内容为主要抓手,在加快农村产业转型、绿色生态治理、基层党建调整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党组织老龄化结构严重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队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导力量。在农村党员队伍中,鲜少见到年轻党员,日常管理与服务事项多是由老党员完成的。一方面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者较多,入党意识淡薄、缺乏入党意愿,另一方面党支部老党员居多,其中不乏固执己见者,基本能力不足,组织水平有待提高,发展年轻党员的机制仍待完善。

老龄化结构严重带来的首要困难就在于党组织的服务职能水平有待提高,年龄大的党员队伍不利于深入开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公益性事业;其次就是创新性缺乏,制度创新不够、方法创新不够、治理方式创新不够,在管理方式上会不可避免的走上因循守旧的道路,在实现乡村基层自治的组织结构上没有起到关键作用。在理解政策、上传下达的过程中,老龄化影响也比较突出,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许多政府行为沦为形式主义的样子,无法落实到真正的基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生态意识仍需要加强

近年来,农村生态问题伴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日益突出,农村地广人稀,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农村内留守儿童与老人较多,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耕地流失现象频发、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工业污染等问题已经开始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并没有兼顾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生活垃圾的堆放方式仍然得不到统一的管理,经常是找一处“默认地点”进行投放,卫生设施的建设依旧不够,“上厕所难”依旧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卫生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仅从“乡容乡貌”上影响着经济增收,更是在根本上危害着村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实现“美丽乡村”的一大阻碍。

究其原因,还是农村环保意识淡薄、环保教育不到位,致使村民对于“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保护问题漠不关心,小农经济模式的根深蒂固影响着他们对于共有家园的理解和付出,再者,有关方面的治理政策不全面,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治理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对于保护环境的行为没有鼓励,对于污染环境的行为也没有惩罚机制,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垃圾投放、处理的设施不完全,且利益协同机制不完善。

(三)贫富差距依然存在

现在的农村,政府出台的各项精准扶贫政策已经通过技术脱贫、人才脱贫等手段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局部”的、“相对”的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并且在农村比较多见。

许多农村家庭贫困已久,赤贫已经经历了好几代人,仅凭短时间的努力无法弥补多年的经济差异,在保证吃穿用度的基础上很难实现经济增收。因为贫困导致他们知识水平低下,见识不够长远,在实体经济的投资上畏手畏脚,无法踏出第一步,在“互联网+”模式的经济模式上更是无计可施;一些家庭劳动力缺失,家庭负担大,农业技术短缺,仅凭自己的落后技术,在没有农业专家的指导与带领的情况下,基础种植境况不会实现质的飞跃;个别家庭观念落后,思想顽固不化,因循守旧,不接受现代化农业生产,而家庭产业规模小、效率低、缺乏社会标准和专业标准,在生产和供销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与他们相反,一些农户抓紧政策机遇,在低投资高回报的生产投资模式下,实现了经济增收,这些人作为开始拥有资本的用户,开始新的一轮投资与产业创新,虽然带动了村子的经济发展,但是却拉开了村内的贫富差距,导致了“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的现象发生。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一)组织引领:基层党组织建设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基层党建具有政治保障作用[1]。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种种实践中,实现组织振兴是后勤保障环节,也是领头指路的关键。在白村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党组织不仅以政治优势推进着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而且其以人为本的根本利益追求在实践中和逻辑上促进了村农信任网络的搭建,调整了各层势力间的利益格局,由党支部带头开始产业创新,农村散户及各方面势力才得以统一利益,团结聚力。

集体的经济联合社离不开党组织的领导与监管,村民之间的经济与利益纠纷错综复杂,宗族关系、地方势力资源垄断为联合社的建立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关系需要党组织的协调;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人均收入低,拉动投资与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党组织带头与政府及各个社会力量联合;村民接受新事物速度慢、理解程度低、思想固执不易变通,这些困难的解决必须依靠党组织的强势领导教育;农村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低,需要党组织以先进思想带领大家完成产业的创新与转型。基层党政班子引领组织村民参与经济建设,综合不同意见、权衡各方面利益,上传下达,准确解读政策,建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总而言之,基层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要让群众明确党组织的作用,认识到党组织的引领价值,群众相信党,才能全心全意跟党走[2]。

(二)市场开发:红色资源挖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3]。发掘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实现旅游开发是全面推进乡村经济振兴的新路径。

陕西是拥有厚重历史积淀的文化大省,也是中国革命不断发展壮大的热土,红色革命资源得天独厚。白村在探索经济转型的实践中建立了“红色资源参观+研究学习”的旅游新模式,他们创立“党群型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党员党性学习培训室,设有革命烈士生动事迹介绍、先进党员党性学习、红色精神文化传播等内容,供广大党员同志学习交流,是一场体验式的党性教育。有精心设计党性教育的线路,就像导演一场戏剧,需要有开场、高潮和结尾,通过线路的设计、服装的代入感、实际的屯垦劳动体验、精彩的讲解等,引导学员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4]。这一红色资料室的建立是村民学习精神跟党走的生动教材,也是外来游客洞悉革命故事的革命范本,更是党员同志们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内容的理论来源,是开展爱国教育的重要基地。以发展旅游产业的方式进行红色资源的挖掘与运用,一方面实现了本村党员党性的考察与培养,另一方面可以用来实现经济增收,带动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覆盖面积,加快产业的现代化结构转型。

(三)人才支持:农业知识培训

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构成有异,常住人口以老人、留守儿童及劳动力低下的青年为主,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回家机会很少。这样的生活方式与人口结构导致了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农村现有劳动力低下,思想意识落伍,新事物接受缓慢,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拦路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振兴才能乡村振兴”这样的口号不是雾里看花,正如实践所证明的那样,寻找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是实现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关键。白村在实践探索中通过农业专家定期的授课培训、农业能手季度性评比、农产品种植经验交流会的举办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农村人才的技术培养。其中,农业技术的传授可以直接提高农产品的产收、质量和经济价值,为农户提供第一手的种植经验与技术保障;农业能手的评比可以提高农业种植热情,推动技术手段的发展,创造追赶超越的氛围,起到“农业能手”带领“农业新手”进步,“先进带后进”的作用,将有能力、有想法、有动力的人集合起来,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种植经验交流会更是将各个领域的新想法、新果实进行交流分享,通过研讨会的方式对新产品宣传,利用多媒体时代的便捷性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从而打开更大的市场。

(四)设施保障:公共社区服务建设

农村人口流失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农村各类设备的落后及不全面,无法保障更多年轻农户的生活需求,在这样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教育、养老问题在农村显得尤为突出。教育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虽然有了政府统一建设的学校设备和义务教育政策的保障,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依然存在着巨大的缺憾,年轻人的离场使得家庭教育成为了空谈,老年人的教育理念已经远远落后于学校教育的希望,在现行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教育的改革下,农村教育问题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困境。同样存在问题的是养老问题,由于农村青年大多数外出务工,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就存在着完全不一样的养老境遇。通常我们说到养老基本上有三种,即在家由子女赡养、在外委托机构赡养以及在社区集中养老。农村子女养老问题一般比较常见,但是由于收入低下,子女经常不在身边,因此这种养老方式并不理想,常常会造成物质缺乏或者精神空虚的情况发生;在外机构养老有统一管理,统一情感寄托,但是一方面费用昂贵,另一方面依然无法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

教育、养老方式与设施的规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白村为了吸引人才回归,挽回人才缺口,进行了新型社区式的改造:建立统一规模、样式的小洋楼,拉通天线、户户通,建立养老院、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确保农村养老问题的落脚,使得社区养老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的举措。统一建立的养老院可以保障村民在自己村子养老,环境熟悉且有保障,获得感与幸福感自然与自己养老不同,有线数字电视的教育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童的课后教育问题,后勤得到了保障才能让劳动力更好的解放,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基础。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以数字经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增长点、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做强经济能级,旨在全面塑造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新优势,进一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5]。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农村产业形成一个新的结构,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机遇,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径。从前以实体经济发展为主的农村经济在新的时代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已经显得有些单薄,只有引进数字经济模式,加入“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形式,才能注入新鲜的血液,盘活整个经济路子。

农村的农产品价格低、质量天然,本身是优质的商品,但是由于市场规模受限,受众固定,导致价格受到影响很多。在加入数字经济的刺激后,通过互联网直播卖货及网络渠道销售卖货,最大程度地实现城乡结合,农产品的天然优势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数字经济的引进与发展是提高产业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扩大市场范围,打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走好“最后一公里”,可以有效地延伸农产品的服务范围,扩大农产品的供应渠道。在引进数字经济模式的同时做好与政府的相关衔接,政府在促进电子商务产业集聚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电商细分行业,采取不同的差异性激励政策,将转型落于实处;同时,要重质量而非数量,避免电子商务企业的简单“堆积”[6]。建立农村的“网格化渠道”,由政府有关部门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同时引进资金,建立农民自己的“线上供销”物流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城市的物流支出,还可以提高农户的信任感,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产业化改革进程。

(二)提升科技水平,培育农业技术型人才

农村经济的一大阻碍在于农业技术的短缺和人才的流失,通过农产品讲座和活动前来指导农业生产的专家虽然可以短时间的带来触动,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培养在乡村经济振兴中起着核心作用,人才的有用、能用、敢用性直接关系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好坏。

培养农业技术型人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应该引进相关的青年大学生创业政策,在低风险、低投入、高产出的吸引下,鼓励大学生回乡,这样做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带来创新性发展,还能为“空心化”的农村带来新的景象,并为观念落后的农户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创新性发展农产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农村思想观念的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村镇应该提高教育水平,设立“农民学堂”科普农业知识与相关国家政策,让农民从思想上认识到做技术性农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行动上向技术性人才靠拢,相信科学、利用科学、用科学实践为乡村经济的振兴铺出扎实的道路。

(三)普及生态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教育涉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价值关系、占有关系、道德关系和依存关系。是研究人能为自然做什么、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在自然中角色如何转换、承担怎样责任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学问。它站在人对自然的新的认识上,对人的生存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为自然考虑的道德动机来自于何处都是其研究范围之内的问题)这样的生态教育在生态危机突出的今天应该得到普及,尤其是在农村生态意识薄弱的情况下。

生态教育要指导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自然界的关系,更好的处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在自然资源开采的程度和限度问题上应该如何取舍,生态价值的实现本来就是经济价值的一部分,生态利益的协调也关系到每个人与外在的相处方式。生态意识的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效应,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的改变,是价值观的改变,在这样的人与人和谐、人与物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下,农村经济会得到质的飞跃。

四、稳定党群建设,做落实政策的引路人

党群建设在农村的引领作用十分重要,农村基层党支部党员老龄化较为严重。要确保党支部人员充足,首先需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建立党员管理台账,引导党员们处理好外地工作和支部之间的关系,搭建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便利手段确保流动党员与支部之间的联系,对每一阶段的党员学习内容和支部会议精神进行沟通交流与学习。

其次要落实吸引人才的计划与政策,以现代化产业模式和创业政策吸引年轻人返乡,积极动员年轻人加入基层党建的队伍中来,梳理党支部日常管理流程,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协调好、组织好政府及各方面组织力量与村民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基本政策,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导向,以拉动经济生产、实现乡村高度自治管理为核心目标,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诉求,以实现乡村振兴为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