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摘要

2021-01-14 10:12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田 虹

坚持系统观念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宋宏(哲学教研部):《建议》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中提出坚持系统观念,彰显了系统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系统观念是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说明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基础性的思想、工作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推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上,重点就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地发挥中央、地方的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系统观念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强前瞻性思考。提高前瞻性,首先,要对客观的经济社会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研判。“十四五”规划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其次,加强前瞻性思考还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在《建议》中准确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的特点,增强了《建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赵晖(经济学教研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为核心,部署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和深刻把握。

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必须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支撑。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更加突显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作用。聚焦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以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为战略基点,以把握新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历史机遇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定位清晰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以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为支撑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必须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加强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措施必须加快落地。

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必须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核心。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的发展,在讲话中多次提及人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人才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即“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

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必须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会部署“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和重要着力点

汪波(经济学教研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再次证明制造业对国家特别是大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经济循环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优化分配结构,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切实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正确把握新发展格局

由洪佳(文化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定位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复苏更加困难,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重心转向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在进一步开放中重新布局开放的模式,更好地统筹发展与风险、开放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符合大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

正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一是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刺激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和消费需求上。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则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更主要的是由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二是双循环是在开放条件下进行的循环,而非封闭条件下的循环。拓宽对外开放范围和领域,把畅通的国内循环打造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以国内内需市场为基础,打通并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结构调整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二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畅通国内市场主导的国民经济循环。要充分认识我国的市场优势,重视就业,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全面促进消费,释放更多增长潜力。以高水平开放迎接未来格局的变化,在统筹开放与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格局和开放模式的调整,依托国内经济大循环和技术创新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李桂芹(经济学教研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一脉相承,为我们立足“十四五”乃至2035 年远景目标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施“十百千”培育行动,把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成第一支柱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效地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中央部署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重点,启动农村宅基地改革与管理试点。加快推进农垦、森工、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研究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接续推进减贫工作,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将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认真谋划好“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工作和2035 年远景目标,扛起重大历史责任,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黑龙江实践。

抓住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机遇,推动哈尔滨振兴发展

王喜权(科研处):《建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标志着我国已经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发展到“先富带后富”的实施运作阶段。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同时,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哈尔滨市要抓住“十四五”时期国家“乡村建设行动”机遇,补齐县域发展短板,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培育做大主导产业为突破,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哈尔滨市要加紧都市圈、城镇组团的科学规划,在拉开的城市骨架上多点建设,利用国家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机遇,谋划推进黑龙江省“一核两翼”城市群一体建设。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哈尔滨市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等三大空间布局合理,关键在于转型升级。要利用好国家政策,加大对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保护的力度。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包括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地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哈尔滨市要利用自身的边疆大城地位,做好南北对接合作,尤其是深哈合作,承接好发达地区的项目转移和国家的资金投入,为国家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加快自身发展。

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新坐标

赵卓莉(哲学教研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十二项措施当中,具体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三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建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的,党的十八大之后强化了文化事业的制度保障,相继出台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协调制度和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

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的新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四个重要”,包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个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的新定位,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的新内容。新内容可以高度概括为“数字化、高质量”。数字化是国家资源重点发展方向。文化领域数字化建设包含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发展文化事业就是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有: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也就是文化产业改革也要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成文化强国的重点任务之一

周秀芹(图书和文化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在战略和全局上作出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

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出公民精神的文化状态。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一方面可以发挥文化优势,创造出骄人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在文化渗透和交流中,要学会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人类的文明既遵循共同的规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价值标准是统一的。所谓“文明”是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文化强大的国家必须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需要文化的承载,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谈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以“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为题。可见,文化强国必须扎根于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文化强国的牵引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靠着中国文明的创造力以及传播和辐射能力,实现文化强国大有希望。充满文明创造活力的国家,文化基础会得到夯实。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需要激发我们民族的思想力和创造力。

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

胡术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决策部署,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总结成绩,深入分析当前发展与保护面临的形势,推进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当前我国发展与保护面临的形势。一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处于高位;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要求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

推进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效率提升和政策激励为手段,培育高质量发展绿色增长点,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源头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二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既需要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也需要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碳汇功能,提高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推动气候与环境的协同治理。三是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王双立(文化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首先,通过体制创新使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国内、国际制度不断融合和接轨,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其次,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最后,通过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首先,“一带一路”建设是合作共赢的主旋律,是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其次,“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再次,要与各国加强联系,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最后,要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尹鸿雁(社会和公共管理教研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五年,乃至到2035年,如何推进社会建设提出12 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同时也是历次五年规划建议文件中内容最多的,这是规划建议的一个突出亮点。

对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全会在收入、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养老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建议》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这是对“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的延伸和发展。《建议》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调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统一”是全会第一次提出来的。

在社会治理部署中凸显了基层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聚焦基层力量、基础工作、基本能力,这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建议》用了7个“基层”,明确了推进社会治理改革的重点任务:要求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基层管理服务平台。这些部署彰显了中央对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性作用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抓基层打基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鲜明政策导向。

发挥法治对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作用

卢琰华(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加强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要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推进依法执政。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强化制度执行力。没有强大的执行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只有执政党依法执政能力提高了,党员干部依法办事水平增强了,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党的各项主张也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才能真正落实我们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努力提升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加强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也不是党委的事情,是需要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事情,需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干部素质。提高治理能力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意识,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社会基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杨江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建议》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为我们有效应对复杂环境和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行动遵循。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彼此支撑。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要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

统筹发展与安全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当前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国家安全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影响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为统筹发展与安全提供了根本方法。要做到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着眼于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充分认识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活动。

东北地区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上肩负着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责任,我们必须扛稳这些国家安全责任。一方面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意识,增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能力,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新突破。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