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为何“才尽”

2021-01-14 07:51朱炳贵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名声文坛

朱炳贵

“江郎才尽”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才思减退。词中的江郎,史上实有其人,大名叫江淹。南朝宋齐时,江淹是文坛的佼佼者,“少以文章显”,墨妙笔精,文思敏锐,写出了不少著名诗赋作品。常言道,“文章老更成”,可是,到了齐梁时期,才华横溢的江淹却再未写出什么好作品。对此,人们议论纷纷,认为江郎“才尽”了,而且有人还对江淹后来为什么文才枯竭做过不少猜测与探讨。

明代胡应麟认为,江淹后来“才尽”的原因之一,是他跟不上文坛的主流诗风了。早年的江淹对主流诗风亦步亦趋,也就是说他能够与时俱进,后来文风变了,作为文坛宿将,他不愿“屈尊”去追逐新的潮流风尚,便逐渐与时代脱节,地位也大为下降。

清代姚鼐则另有看法。他说:“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宦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施乏。岂才尽之过哉!”意思是宋齐间江淹还未身居高位,尚无“尘务经心”,所以能集中心思写出佳作。后来他位高名重,公务繁忙,再也无暇创作,遂至“清思施乏”。

还有人说,江淹是晚年养尊处优,耽于安逸而疏于创作,才导致才思萎退的。

上述诸种分析,看似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它们都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即江淹后期确实是才华枯尽了。那人们为什么会这么认定的呢?这還得从“江郎才尽”一说的出笼说起。

“江郎才尽”的说法,源于江淹本人做过的一个怪梦。关于这个梦,流传有两个版本。一个说,有一次,江淹寄宿于冶亭,梦见东晋作家郭璞对他说:“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江淹遂将一支五色笔还给了郭璞,“尔后为诗,不复成语”。另一个说,他从宣城太守任上罢归途中,泊于禅灵寺渚,夜间梦见西晋作家张景阳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将一块锦布还给他后,就再未能写出什么东西。此说本不足为信,可是这个梦出自江淹本人之口,让人不由得不信。而且江淹后期的诗文创作确实很少,出彩之作更是罕见,似乎也应验了他所“做”的那个梦。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自毁名声”呢,这还要从江淹的处境谈起。

江淹之梦是他于萧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告诉别人的,他选择这一时机郑重其事地发布自己“才尽”的新闻,其中大有玄机。

刘宋时代皇室成员大多残忍好杀,江淹追随过的几个藩王几乎都未有好下场,江淹在入齐以后尤其谨慎。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却与竟陵王及其周围的文友很少往来,就是不想卷入宗室之争的漩涡。

齐武帝死后,萧齐王朝进入黑暗、混乱时期,东昏侯萧宝卷时,更是国无宁日。江淹的一支文笔曾在政坛大显身手,然而,乱世中这支笔就成隐患了——随时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

东昏侯永元元年,重入都门之时,江淹就已预感到,自己必须与先前积累起来的名声切割了。虽然名声是许多人人生的一大追逐目标,但有时它也是命运的负累。因此他从外地一回到建康(南京),就迫不及待地借梦宣布自己“才尽”了。至于那个梦,他其实未必就做过。江淹曾说过:“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可见他是一个识时务者,能高调宣布自己“才尽”,自是情理中事。

明代王世贞、张溥等认为,江淹的所谓才尽,是他在宦海风波中的故意“藏拙”,他此后在政坛上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

猜你喜欢
名声文坛
名声和荣誉
名声和荣誉
名声和荣誉
名声和荣誉
当先锋不再先锋
哭正中老
唐代刺史与地方文学生态的建构
《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问答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