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

2021-01-14 00:48陈兴国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路径优化统一战线服务水平

陈兴国

摘要:从现代社会“多中心”治理理论、我国“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体制、大团结大联合“两大旗帜”、百年统战积蓄的“四大优势”入手,阐述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统一战线在思想意识、参与渠道、目标方位与方式创新四个方面服务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提出新时代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优化路径:强化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核心,整合政治、功能、人才、资源优势,创新民意表达、价值引导与社区治理机制,提升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协同化、科学化、网络化水平,以期增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效能。

关键词:统一战线;社会治理;服务水平;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3原031原06

基金项目:重庆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CQSYWTKT21047)。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社会治理中,统一战线展现出独有优势、特殊魅力与时代风采,可进一步优化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不断演化成型,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现代社会“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理论起点

当今,社会治理正由以政府主导的“单中心”模式转向以政府、第三部门、私营单位、公民等协同参与的“多中心”模式,形成了“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1]。“多中心”治理模式不仅是各国追求良法善治的理想,而且已成为各国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在中国社会治理框架中,统一战线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引领下,统一战线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成为中国社会治理大军中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二)“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体制是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据

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遵循“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体制,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民主进步、社会稳定,因而不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2]442“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体制,是党百年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统一战线的最终选择,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成员、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代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基石、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协同的治理模式,营造了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环境。

(三)大团结大联合的永恒主题是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根本指针

大团结和大联合不仅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也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成为统战对象共有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价值遵循,成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根本指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就能团结和带领广大统战成员,实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道路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在“中国之治”的伟大实践中,汇聚强大精神力量,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优化中国方案,携手合作,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五大关系”更加和谐,携手并肩,创建助推发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示范带动“五大同心品牌”,团结在一起、奋斗在一起、拥抱在一起,齐心协力建设“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3]299

(四)百年统战积蓄的“四大优势”是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动力源泉

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积弱积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诞生,团结联合各种力量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救民于水火。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正式提出与各革命阶级和政党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至此已有百年光辉历程。百年统战,虽然有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但从整体上讲,统一战线不断从观念上的幼稚走向理念上的成熟,从思维上的片面走向策略上的全面,从简单管理走向系统治理,不断发挥政治优势,增进共识,画出最大最美“同心圆”,不断激发智力优势,建言献策,建设社会治理“智囊团”,不断借助组织优势,打造有特色、有品牌、有影响的统战平台,做实做牢社区统战“稳压器”,不断开发各种统战资源,群英荟萃,做大做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生力军”。

二、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

党的百年统战,走过了光辉历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中国之富”奠定了物质根基,为“中国之治”淬炼了制度优势,为“中国之力”夯实了价值前提,为“中国之和”营造了良好氛围,为“中国之合”汇聚了民心民力,为“中国之同”打造了广阔舞台,为“中国之廉”丰富了监督渠道[4]。但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课题,存在意识不很强、机制不很畅、内容不很全、效果不很佳等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意识需进一步增强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有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在主体意識与实践能力上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与偏离。一是受传统管理思维的影响,认为政府是全能的,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的事。当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基层统战对象参与机制不健全时,有些人就认为,统战部门没有太多组织统战对象的必要,统战对象没有太多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二是受传统职业习惯的影响,统战对象忙于自身事务,缺乏“大统战”思维,对新时代统战工作衍生出来的社会治理职能,存在意识不强、兴趣不浓、热情不高的情况。因此,统一战线还没有完全融入到社会治理中,参与意识不浓厚、参与人员不广泛、参与主体不充分、参与实践不深入、多元化治理格局远未形成,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优势没有完全彰显出来。

(二)参与渠道不畅,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平台需进一步搭建

早期,统一战线更多强调的是政治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凝聚力量、争取人心”。[5]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空间大大拓展,但缺乏更健全的机制与更多的实践平台,在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决策咨询、专家论证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有序参与和高效服务的水平与人们的期待有差距,在基层社区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心理干预、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机制没有完全畅通,达不到有效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的预期。社区、园区、校区等服务于社会治理的最基层,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三)目标方位不清,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

遵循权变管理理论和民主协商原则推进社会治理转型,是统一战线重要而崭新的使命。目前,统一战线在社会治理上目标还不清晰,任务还不明朗,仍然习惯于党委政府主导下的被动、消极参与,没有主动、积极融入。政治协商还是小范围的,参政议政效果有待提升,民主监督制度与机制比较缺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优势没有被充分激活,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人才优势也是少数专家学者的“特权”,社会贤达的能力未能最大化地调动起来,有些人脉广、联系多的资源优势被闲置,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特殊功能与专业优势没有得到高效发挥。

(四)方法创新不够,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方式需进一步改进

在经济利益、社会结构、政治观念、文化意象、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窗口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因循守旧,必须适时而动、因势而谋、因境而变。传统统战工作固化模式,造成分类指导不是很具体,协商民主的探索不是很规范。基层双周座谈需要进一步健全,“网络统战”机制相对缺乏,协商治理、协作治理、协同治理推进缓慢,“大统战”格局远未形成。不少基层统战部门习惯传统的统战思维,用传统方式处理当今的统战业务,加之人员编制有限、统战力量薄弱,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比较被动、表面与盲目。

三、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路径优化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是一个艰辛探索的漫长过程,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统战部门牵头,凝聚各方力量,把握服务方向,营造良好环境,用好各种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围绕“一个核心”,夯实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坚实保障

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6]303。有了党的领导这个坚强核心,在服务社会治理中,就能立场坚定、方向明确,不折不扣地遵照党的指示,恪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团结,确保统一战线在社会治理中的服务性质不变、服务方向不偏、服务质量不减。一是强化认同,构筑最牢“奠基石”。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必须接受党的领导,这种领导不是行政领导,而是政治领导、思想认同、组织服从、情感归属。在服务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抓好党的建设,探索建立党组织设置形式和党建工作方式,做到党建与统战“双覆盖”,已有党组织的,积极引导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暂未设置党组织的,挑选合适人选增设党建联络员或统战联络员,使党建和统战高度融合。通过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党员进社区等活动,筑牢统战的社会治理基础,引导统战对象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统战对象遵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从党的决策部署,充分展现统战工作的自我整合、自我增益功能,确保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政治定力。二是凝聚力量,获得“最大公约数”。在党的领导下,以社会化思维打造“大统战”格局,统战部门与各级党组织、群团机构、统战社团、民主党派、社会力量之间通力合作,在工作力量、平台载体、工作机制上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协同开展社会治理,形成基层“统社合作共同体”[7],调动各种统战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协商民主精神,克服行政壁垒,通过统一战线搭建各部门之间沟通协作平台,充分汇集各阶层、社会团体、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等力量,真正把各方面的思想统一起来、智慧汇聚起来、力量凝聚起来,获得社会治理“最大公约数”。三是淬炼队伍,打造最强“生力军”。要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素養,丰富文化知识,坚持实践导向。转变观念,以“大统战”格局服务社会治理,围绕主业、开拓新路、转变作风、履职尽责、苦干实干,在城市精细管理、乡村全面振兴等大事上要以上率下、主动作为、锻炼才干、淬炼队伍,始终确保统战干部在党的领导下,守正创新、担当进取,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打造最强“生力军”,开启新时代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新局面。

(二)发挥“四大优势”,提升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工作效能

统一战线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要以制度为本、政策为重、协商为先、人才为要,坚持人民性、统一性和集中性原则,最大程度整合政治优势、功能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推动服务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发挥政治优势,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马列主义的理论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优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优势等,共同构成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政治格局,从而提升了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思想原动力、政治引导力、社会感召力和群众组织力。在服务社会治理中,统一战线要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好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履职尽责,发挥好工商联、侨联、台联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协商治理、互助合作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政府、党委、社会、公众携手并进,消除分歧,扩大共识,切实解决社会治理中的跨界性、关联性、民生性问题,消解不利因素,化解社会矛盾,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把各种力量汇聚到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的伟大实践中来,汇成国家治理的磅礴伟力。二是发挥功能优势,改善治理环境。统一战线在调处纠纷、化解矛盾、凝聚民心、汇聚合力等方面,具有协商民主的功能优势。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提前干预、源头治理,通过统一战线组织网络和协商民主方式,围绕“五大关系”,探索建立群众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统战调解等方式的联动合作机制。支持工商联、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体系,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风险消除在底层。要做好统战业务的“分内事”,还要种好统战服务社会治理的“责任田”,要以民主协商会、情况通报会等形式,搭建知情问政平台,使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成为民族进步的推动者、社会主义宗教信仰自由的践行者、亲清政商关系的维护者、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见证者,为统战干部干事创业、推进“大统战”格局的形成营造良好环境。三是发挥人才优势,拓展治理领域。统战对象界宽面广、点多线长、人才荟萃,是独特的优势资源。要把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等12个方面对象凝聚起来,推选有能力、有意愿的各界精英,渗透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主体性。进一步引导统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中,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需要的高素质统战工作队伍,引领各类统战对象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支持民委、台办、侨联、各种慈善组织、民间协会、宗教协会、科协、社联、文联等团体,开展服务社会治理实践活动,利用其人才优势,凝心聚力,汇才集智,进一步搭建治理平台,延伸治理触角,拓宽治理领域。四是发挥资源优势,增强治理效能。在百年统战历程中,统战部门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党内外各种场合培植资源、壮大力量,推动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聚焦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积极投身社会治理重大实践,进一步吸收、整合各类资源。要畅通党外人士建言献策、社情民意等资政平台和智库渠道,多提务实之言,多发民心之声,多谋创新之举,当好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社会治理的践行者,助推党和国家各项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展示新时代的统战风采,开创新时代社会治理崭新局面。

(三)健全“三项机制”,打通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工作渠道

统一战线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体,在认同性、合作性、引领性的协商民主实践中,确保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方向,具有较高的社会治理价值。要进一步彰显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效能,就要注意制度与机制的衔接,打造更加规范有序的服务社会治理流程。一是完善民意表达机制。统一战线的民意表达机制,“是统一战线履行职能、发挥法宝作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8]。在现有政治制度框架下,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制度功能的有机衔接,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畅通利益表达的征集、协调、反馈和容错机制,构建地方党委主导、统战部门牵头、政府管理、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在与党委政府的协同中,在各种统战对象之间,切实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建立专门管理平台,制定专门管理办法,形成专门管理流程,及时高效地处理信息收集、沟通、预警、反馈和处置等工作。进一步健全对话交流、双周座谈、政务公开、联席会议、听政议政会议、党外人士建言的科学化、常态化、动态化机制,使统一战线成员利益表达的载体更实、渠道更畅、方法更活,民意表达效果令各方更满意。二是完善价值引领机制。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同心”思想为政治基石,教育引导广大统战对象,求同存异,舍生取义,整体为要,大局为重,不断完善价值整合机制、引导机制与保障机制,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利益,化解各种矛盾,汇集千千万万统战成员,形成“价值共同体”。通过“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在履行职能、自身建设、发挥作用等方面,立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扩大新时代统战工作的范围和触角,拓展社会治理领域,积极推进统战工作社会化、基层化、群众化,宣传先进事迹,培育先进典型,不断激发统战成员献计献策、建功立业的价值力量,树立团结奋进、协商治理的价值取向。三是完善社区治理机制。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基层,是国家大政方针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要准确、完备、系统地整合社区统战资源,做好社区统战对象的登记入库、信息变更、资源使用、咨询服务、活动策划、人员培训等工作。把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融入党建、综治、安全、市监等多个网格,实行多网合一、一网通办、一网通管,打造15分钟社区治理服务圈。在这一管理网格下,组建“红袖标”社区治理巡逻队,开展“红色物业”服务,引导社会治理向楼宇延伸,对社区居民实施分层、分类治理服务,为高龄、病残人员送学、送医、送食、送娱上门;为务工人员开通周末学习班、夜间课堂;为流动人员搭建微信学习平台;为社区党员开展读红书、观红片等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体检、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等服务;为青少年开展品德培养、能力提升、学业辅导以及书画培训等补充延时服务;为贫困人员提供生活帮扶、心理关爱等服务,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普惠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助力和谐社区、智慧社区建设。

(四)拓展“四大空间”,夯实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工作平台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统一战线服务治理内容更加繁杂,要在以下几个领域继续探索,延伸服务触角。一是拓展理论研究空间。思想意识与国家意志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9]29,从民主联合战线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中国百年统战史遵循自身发展逻辑,一直沿着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路径演绎。统战理论研究要更好地服务社会治理,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的重要思想,着眼社会治理的新变化,把同心论、人心论、群众论、制度论、政治论、人才论、“两个健康”论、“大统战”论等理论系统化、时代化,结合社会治理实践,拓展研究领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系统总结,指导新时代统战工作在社会治理中不断成熟。二是做实民族融合空间。民族工作是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保持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按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项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政、教、礼、法互嵌”[10],移风易俗,繁荣发展,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使统战工作与民族工作双轮驱动、共同发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引导慈善组织和公益人士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加快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过程中,实现各民族融合、共同繁荣和边疆稳定。三是规范宗教信仰空间。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有维系社会秩序、提升社交能力、促进公共道德等正向价值。统一战线作为管理部门,要拓展宗教的功能与价值,尊重宗教信仰自由。要把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参加民族风俗活动和党员信教区别开来,把信教群众与宗教顽固分子、邪教分子区别开来,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宗教关怀,全面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化解宗教矛盾,维护信教群众利益,关心宗教界人士成长,多种渠道培训教职人员,提高宗教团体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增益的能力,促进宗教和谐。四是净化网络治理空间。统一战线在网络中不掌握实质性权力,却拥有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可实现“一根头发”带动“一把头发”的作用。統一战线在网络协同治理中,要立足优势,完善渠道,由“争取阵地向争取人心转变”[11]。要利用统战对象联系广泛的特点,积极融入网络多元协同治理,固守好党委政府主导的网络“红色地带”,争取和转化民间媒体参与的网络“灰色地带”,遏制和缩小不良社交媒体、自媒体渗透的“黑色地带”,净化网络空间,提升网络统战话语权,增强网络协同治理合力。

(五)改进“四种方法”,提升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工作水平

统一战线是党特殊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其服务社会治理要有别于党委、政府和社团的工作方法,才能开创新时代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全新局面。一是有效处理统战内容与统战形式的关系,提高治理精细化水平。用好统战干部和各类统战人士挂职锻炼、视察、考察、参观学习、专题调研、决策咨询等形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的情况,掌握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动态,研究问题,改进工作。创建“党外人士之家”,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决策咨询,联谊交友,扩大共识,情况通报时要重点探究公众难以理解的重大文件出台背景、社会热点难点焦点背后的症结,征求意见要认真听取、民主协商、广开言路、聚智聚力。决策咨询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回应人们关切,及时为党委政府提供有益的决策参与,联谊交友要创建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内容,调动统战成员共同策划、共同商量、共同参与,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求同存异,努力画好“同心圆”,扩大“朋友圈”。二是有效处理独立自主与通力合作的关系,提高治理协同化水平。按照“大统战”思维,构建“大统战”格局,把“大统战”与大治理有机联系起来,把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融入到各地的综治中心体系中,形成政法、网信、宣传、财政、统战、社区等单位“统筹负责、部门协调、各方合作”的工作机制,对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要及时梳理上报、协作研究解决、联合跟踪反馈,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三是有效处理政治经验与制度规范的关系,提高治理科学化水平。要强化制度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科学管用的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制度规范。把“四个纳入”“三个带头”落实到各级党委的日常制度管理中,与党委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巡视、同问责,发现和解决统战服务社会治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政策解读、知识问答、案例解剖、典型引路等形式,把统战服务社会治理的理念、原则、方法等变成统战对象和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变成大家易理解、易执行的方式,变成群众看得见、能落地的实惠。四是有效处理线上统战与线下统战的关系,提高治理网络化水平。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多种渠道收集各类建议、提案、议题和诉求,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增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动员统战领域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博主、群主、吧主等统战对象,打造一支知网、懂网、用网的统战人员参与社会治理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探索建立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的“网上社区”,开设网络课堂、云课堂,组织直播互动、网上展厅、线上体验,开展互动答疑、纠纷调处、扶贫济困等活动,把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工作做实、做好,做出品牌。

参考文献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罗振建,林华山.改革开放40年统一战线参加国家治理的成就、经验、启示[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33-40.

[5]李桂荣,郝连儒.统一战线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问题与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9):5-8.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张卫,孙运宏,后梦婷.创新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推进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江苏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探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33-38.

[8]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课题组.关于健全和完善统一战线成员利益表达机制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11-1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漆彦忠.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变迁与有效治理———从“礼治”到“善治”[J].广西民族研究,2019(2):47-56.

[11]邓凌,张传华.新媒体背景下统一战线参与网络社会治理的优势及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10):151-156.

责任编辑:王绍阳

猜你喜欢
路径优化统一战线服务水平
遂宁市:提升社保服务水平 夯实保障民生基础
加强图书馆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提升粮食流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举措构思
Vipersat升级版
——HeightsTM用高效率和智能化提升服务水平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
CVRP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及应用研究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