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南省韶山灌区现代化建设的研究

2021-01-14 19:08刘静远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5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水利工程

摘要:粮食需求的扩大,供水需求的增长,如何让传统的农业灌溉工程跟上时代的变迁,一直是诸多学者面临的问题。通过在水利系统的实际工作经验及实地调查数据和查询到的相关资料,本文对2014年以来韶山灌区探索打造现代示范性“四型”灌区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研究,韶山灌区的现代化建设转型变革的确较好的解决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拓展了灌区功能,提高了科技水平,创新了管理机制,进一步实现了持续发展。在中国情景下,如何结合实际,加强政策引导力度,进行传统灌区的转型发展,消减制约现代化灌区建设的不利因素,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降低渠系水资源输送过程损耗以及增强文化内涵都有助于现代化灌区的建成。本研究对中国情景下传统大型灌区现代化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韶山灌区、现代化建设、农业灌溉、水利工程

一、引言

目前全国范围类的全国大型灌区大多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工程设施老旧,安全隐患不断、社会服务效益逐年下降,大部分大型灌区灌溉管理与服务基本上采用传统方式,传统的运作方式已经让大型灌区捉襟见肘,仅三分之一的大型灌区开展了不同程度现代化信息化建设,配套并完善了相应的通信设施,信息采集监测实现了数字化、远程化,但总体上现代化程度不高。

大型灌区覆盖面积广,管理难度大,设施老旧,给水利资源的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后来,水利学者们才逐渐认识到应该进一步研究灌区的现代化建设,将传统行业与时代接轨,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四型”灌区又是灌区现代化建设的焦点,所谓四型灌区即是“高效节水型、智慧管理型、特色文化型、绿色生态型”灌区,韶山灌区作为探索现代示范性“四型”灌区的领跑者,已经取得了部分成功实践,正逐渐通过现代化灌区的建设,焕发出往日的生机活力。

韶山灌区工程位于湘中丘陵地带,1965年7月动工兴建,次年6月建成通水。灌区工程由水库枢纽-水府庙水库、引水枢纽-洋潭水库和渠道工程三部分组成,有干渠5条,长186km;支渠401条,长1186km;斗渠及以下渠系長8730km。韶山灌区因是公益类单位,为人民增添福祉的水利工程,得益于政策扶持,曾经的韶山灌区一度辉煌,可是进入21世纪以来,工程设施的维护成本增加,管理难度增大,周边居民忽视水利设施倾倒垃圾入渠的现象时有发生,却又屡禁不止。为了追求更好水利资源管理效率,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韶山灌区走上打造现代示范性四型灌区的发展之路。缓解了资源恶化趋势,降低了管理成本,缓和了周边居民矛盾,有效提升了经济和文化效应。

韶山灌区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服务单位,经历了54年的风风雨雨后,开始重新焕发出生机,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从韶山灌区全力打造全国现代化“四型”示范灌区着手研究,并对探索治理前后不同治理层面的相对变化作出比较分析,用于解释和评估韶山灌区从传统单一水利灌溉渠系过渡到现代化四型灌区多元模式的效果和意义。

根据现有文献以及历史资料,分析影响韶山灌区打造现代化“四型”灌区的潜在原因,探索影响韶山灌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务实创新管理制度的关键因素及内在机制的解释,尝试解释分析中国情景下大型灌区现代化发展方向。

二、文献综述

全国大型灌区共有0.2m³/s以上灌溉渠道38.38万条,渠道总长度51.95万km,其中,衬砌长度14.72万km,占28.3%;1m/s及以上的渠道2.37万条,总长度14.77万km,衬砌长度6.09万km(其中2000年以后渠道衬砌长度3.74万km),占41.2%,渠系建筑物42.08万座。灌排工程设施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基本要求。至2011年,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及以上灌区456处,现状灌溉面积2.78亿亩,占总有效灌溉的30.2%,灌溉用水量占有效大陆灌溉用水总量的33%以上。大型灌区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粮格油生产基地,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当前大型灌区面临诸多困难,我国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据统计,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0.55,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南方多水地区,农田灌溉采取漫灌的方式,不仅大大地降低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而且还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相对于南方地区,北方灌区灌水采用了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但采取节水灌溉方式灌溉的面积仅占总灌溉面积的2.6%左右。缺乏节水意识,节水设备严重短缺成为影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较低的重要因素。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认为解决灌区现状问题的关键是走一条从传统灌区到现代化灌区的发展之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灌区,按照生态文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建立并实行管理,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经济上可行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作物的品种布局,合理开发和调配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系数和产出效益,发挥区域与环境优势,实现节水、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灌区。

近年来越来越多鲜明的例子摆在面前,也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灌区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跟上时代,与时俱进,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一条现代化灌区的转型之路,灌区传统运营管理模式水利利用效率低下,对渠道环境的变化也无法迅速做出反应,生态效益发挥不充分。相比之下,现代化灌区可能更适合当地情况,但是现代化灌区要有政策的扶持,必要的资金量的投入。

灌区的现代化转型能够产生良好的结果,相比传统灌区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现代化灌区是一个“人工—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灌区生态系统结构得到优化,功能得到保持和扩展,物质循环动态平衡无污染,资源节约高效产出,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传递文化气息,利于灌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旅游资源,以旅游吸引人源,教育人民节水意识,并拓展经济来源,以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以依托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借助网络通讯等公共资源助手,建立“移动互联网+”管理新模式,可实现泵站无人值守、远程控制自动运行,形成覆盖式供水管网体系,大大方便水利调度和人员日常巡检。

2014年韶山灌区开始建设现代化灌区转型变革后,灌区涉及区域的资源社会生态系统的不同模块(资源系统、治理系统、资源单位以及使用者)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互动和影响,并最终形成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我们通过实地工作、调研的一手证据来检验韶山灌区打造现代示范性四型灌区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来并最终影响到效果,并检验现代化灌区转型发展效果与理论预测的结果是否一致。

三、案例呈现

(一)、研究对象

韶山灌区是一个以农业灌溉为主,兼具工业供水、发电、航运、防洪排涝、养殖等功能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是湖南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也是湖南省灌溉面积最大、功能最全、影响最广、文化底蕴最深、综合效益最大的灌区。是全国AAAA级水利风景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韶山灌区于1965年7月1日动工兴建,1966年6月2日建成通水,在曾任国家主席华国锋同志的领导下,十万劳动大军凭着“愚公有移山之志,我们有穿山之勇”的豪情,经过10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了引水坝、总干渠、北干渠主体工程,做到了当年设计、当年开工、当年通水、当年受益,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享有“北红旗、南韶灌”的美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陶铸为灌区工程通水典礼剪彩,华国锋、谭震林、王首道等分别为灌区大型建筑物亲笔题词。

韶山灌区由水库枢纽工程(水府庙水库)、引水枢纽工程(洋潭引水枢纽管理处)、渠道工程三大部分组成,灌溉着双峰、湘乡、韶山、湘潭、岳塘、宁乡、岳麓七个县(市区)约2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00万亩农田。半个世纪以来,韶山灌区默默地为这100万亩农田提供汩汩清泉,使这片曾经水患连连的穷乡恶壤变成今天旱涝无忧的膏腴之地。

渠道工程有干渠5条,分总干渠、南干渠、北干渠、左干渠、右干渠,干渠全长186公里;支渠401条,总长1186公里;斗渠及以下渠系总长8730公里;干渠上有10处隧道和26座渡槽,与120余处水库,5.29万多口山塘连成一体形成了以大型工程为骨干,以水库塘坝为基础“长藤结瓜”,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系统。

可随着时代的更替,岁月的侵蚀,这个造福湘中的著名水利工程却疲态尽显:骨干建筑物坏损、渠道淤塞、设施带病运行……。此外,体制机制不畅也是制约韶山灌区发展的一个瓶颈。还有,多年来灌区主要靠财政资金保运转,既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财政调增机制,也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渠道,自我造血功能较弱。

穷则思变,2014年以来韶山灌区开始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着手努力建设全国现代示范灌区,打造高效节水型、智慧管理型、特色文化型、绿色生态型的“四型灌区”,至此韶山灌区迎来了里程碑似的转折。

(二)调查方法

2014年开始至今,我已经在韶山灌区工作6年,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经验,并通过采用采访式、走访式、座谈式以及档案研究的调研法对韶山灌区的工作人员、沿岸居民进行了实地访谈,同时还搜集到了韶山灌区开展现代化“四型”灌区相关政策文件和档案记录,较为实际客观的了解并见证了韶山灌区的转型发展状况。

四、案例分析

从传统灌区到现代化“四型”灌区的转型发展解释

在2014年之前,韶山灌区仍然沿袭传统运营模式,作为湖南省最大的水利工程,灌区灌溉面积有100万亩,由于工程涉及面广,管理难度极大,灌区维护成本高,极端情况下财政状况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甚至导致职工工资都难以下发。而且灌区基本上在偏远农村,员工待遇得不到改善,人力资源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人力资源的减少,又会造成职工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导致渠道加固、清淤、打捞水草等杂物的人手不够,从而加剧灌区渠道的老化损坏,形成恶性循环。

2014年之后韶山灌区着手现代化“四型”灌区建设,计划通过17年的时间,大幅提升灌区灌溉面积,并将韶灌打造成灌溉区信息全面感知、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管理决策人工智能的智慧灌区。目前为止的具体做法有:一是发挥节水生态型功能,韶山灌区于2014年完成了渠道工程防渗衬砌,渠道防渗是减少渠道输水渗漏损失的工程措施。不仅能节约灌溉用水,而且能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止渠道的冲淤和坍塌,加快流速提高输水能力,减小渠道断面和建筑物尺寸;节省占地,减少工程费用和维修管理费用等。衬砌指的是为防止围岩变形或坍塌,沿隧道洞身周边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修建的永久性支护结构。渠道工程防渗衬砌项目实施改善了渠内水流条件,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渠水水质,减少了渗漏量,节约了灌溉用水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改善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二是体现综合效益型功能,2014年先后对韶山灌区二级机构洙津、洋潭电站成功进行了增效扩容改造,巩固和增加了水电发电能力,增强了设备安全可靠性,提高了水利利用效率,发挥了水利综合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提升了经济造血能力;三是紧紧围绕特色文化型功能,把韶山灌区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點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4张名片。启动了三湘分流片区、银田片区两个片区建设的工作,积极打造旅游名片,目前银田片区建设取得了有效进展,已于2016年灌区建成通水50周年之际全方位对外开放。同时韶山灌区深入挖据了文化内涵,开展韶山灌区精神提炼,开展了“走进韶山银河”系列丛书征文活动,选录了42篇优秀文章,汇总成了《银河之魂》一书,从韶山银河风光摄影大赛评选出获奖作品59幅,收录进反映灌区优美风光的《银河风采》画册中,目前六辑丛书《银河屹立》《银河故事》《银河诗韵》《银河纪事》《银河之魂》《银河风采》已全部编撰完成。

2015年韶山灌区局财务总收入达到3787万元,比2014年增长10%,创历史新高;工程管理荣获“全省2015年度管理与改革工作优秀单位”,并将南方水稻灌区节水防污灌溉管理经验面向全国推广;灌区二级机构洙津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到“二级标准”,其经验向全省推广;全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民意调查排名湘潭市72个市直单位第12位,农口系统排名保持了第1位。2016年,韶山灌区总收入8409.48万元,其中基本支出收入1586.48万元,占总收入的18.87%。项目收入6823万元,占总收入81.13%。2016年11月,在全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中,全省市州推荐的14个单位中,省水利厅、省发改委联合推荐韶山灌区为全省两家“水效领跑者示范”单位之一。2017年韶山灌区在进一步做好现代灌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及时调整整合了局内部机构,整合10个渠道管理所成立5个干渠管理处,新增旅游发展办、规划计划科、信息中心、三湘分流管理处、直属机关党委5个机构,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新的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新模式、新标准、新制度,加大基层在人、财、物等方面的自主权,实现责权利的统一,确保新的机构正常有序运转。2018年韶山灌区强化了工程日常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落实推进“渠长制”,并着手韶山灌区特色小镇规划编制,加大灌区品牌创建工作。并且在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韶山灌区以招标的形式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管理维护成本。

韶山灌区通过以建设“高效节水型、智慧管理型、特色文化型、绿色生态型”四型灌区为目标,以建设全国现代示范灌区为重要抓手,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启动水利生态景观带项目建设,促进灌区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强化农业灌溉功能,拓展文化旅游功能,提升综合经营功能”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现代灌区建设模式,逐步摆脱了往日的困境,重新焕发了生机。

五、政策启示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同时在水的类型及水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形势却非常严峻,水资源问题可以分为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水资源浪费等几方面问题,再具体细化到灌区,水资源在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节约保护、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大量产生并日趋突出。

通过对灌区的规划和改造,强化农业灌溉功能,拓展文化旅游功能,提升综合经营功能,提高科技水平,创新管理机制,实现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现代化灌区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但同时,现代化灌区建设也面临着难找创新出路、历史遗留问题多等重重考验,任重道远,所以目前我国的大型灌区只有少部分建成了现代化灌区,例如:都江堰灌区、夹马口灌区、红旗渠灌区、向家坝灌区等等,大部分灌区还在探索阶段,或者维持传统灌溉管理模式。

1960年2月动工兴建的红旗渠,也是现代化灌区转型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红旗渠经过长年累月运行,1990年后,红旗渠漳河水源减少,工程年久失修老化极为严重,1992年1月10日至13日,水利部副部长严克强到冀、豫、晋三省沿浊漳河察看水利工程及水源利用情况,对红旗渠水源减少及工程老化极为关注,当时就有了将红旗渠建设为现代化灌区的想法,1992年7月河南省计委下文批复,同意红旗渠进行技术改造,1993年4月1日,红旗渠总干渠停水全线施工,1995年红旗渠灌区被列为全国二十个重点灌区灌溉工程,确定项目总投资500万元,1998年12月12日至13日,历时五年的红旗渠技改工程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至此红旗渠完成了从传统灌区向现代化灌区的转型发展。灌区用水价格比过去降低了,每年可为群众节约水费270万元;水的利用率比改革前提高17.4个百分点;灌区浇地面积恢复了过去多年弃灌的土地6000余亩,增产粮食30万公斤,并打造了红旗旅游风景区,丰富了红旗渠文化教育内涵。

在现代化灌区建设中,增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生态型灌区信息系统的构建和成立生态型灌区保护法规。采用因地制宜的布设方式,运用创新性思维,借鉴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注重生态保护;借鉴综合、高效、便于操作的管理方式,提升农户和用水户的参与度。掘文化内涵,实行生态型灌区现代化管理,定将不断的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晓拥,赵坚,朱霞.生态型灌区的建设与现代化管理[J].社会科学前沿,2017,6(11):1461-1466.

[2]贺大斌韶山灌区工程改造促进灌区良性运行[J].中国水利,2005.23.

[3]谭江涛,蔡晶晶,张铭.开放性公共池塘资源的多中心治理變革研究--以中国第一包江案的楠溪江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8,15(3):102-158.

[4]王希台,朱伟.韶山灌区水利生态景观带将开工总投资达7.7亿元[N].湘潭在线,2016.10.09.

[5]王希台,肖中华,杨六一,朱伟.韶山灌区风雨兼程迎来五十华诞一渠水长流丰碑永屹立[N].湘潭在线,2016.06.02.

[6]湘江河畔的一颗明珠--韶山灌区[M].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编,2001.05.

[7]林州探索红旗渠灌区管理新路[N].人民日报,2005.12.22.

[8]陈淑艳,陈晓君,郭敏.建设生态型灌区的紧迫性及重要意义[J].科技传播,2013(17):126-127.

[9]王小林,马北福.浅谈我国灌区现代化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2):212-214.

[10]袁建明.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务实创新全力打造全国现代示范灌区[R].湘乡: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2016.

[11]温金武.韶山灌区的建设与初期管理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刘静远(1990年——),男,汉族,湖南永州人,助理工程师,硕士,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新方式研究
水利工程快速施工研究
云 南 立法保障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试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则
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浅谈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推进锡林郭勒盟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