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永葆生机活力

2021-01-14 19:08杜恒辉朱晓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5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精神

杜恒辉 朱晓明

摘要:红色基因是我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内核,是信仰之种、精神之链、兴盛之本,传承红色基因始终是一项灵魂工程、固本工程。回顾我党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建构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永葆生机活力的传承机制,对于这个红色文化战略工程尤为重要。为此,要明确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端,红色文化具有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用生命赋予文化的特定内涵,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支点。要明确坚定红色文化自信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和建设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应当倍加珍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拧紧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要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涵养精神底气、增强文化定力;以开放积极的文化心态面对文化竞争;保持头脑清醒、在文化竞争中积极主动;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红色文化定力,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

习主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①这就充分表明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彰显了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和自豪,并坚持发挥“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培养红色文化的传承者、接班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建设者。

一、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既是基于我们民族苦难和奋斗史的文化自觉与自豪,又是我们民族寻找自身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史的历史展示。”②国力国运的消长沉浮与一个国家的自信心有着密切关联。自信心是国力国运提升的精神牵引,向上的、强大的国力国运是自信心的硬支撑。

(一)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在百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脱胎换骨而成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称之为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并孕育而成的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源于革命实践,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及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先进文化特质。它蕴含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既有深刻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诞生和淬炼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发展和丰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既有物质形态,又有精神形态。

红色文化不但激活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激烈变革中得到了洗涤,并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代需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吸收西方文明成果,坚持洋为中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红色文化具有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用生命赋予文化的特定内涵

红色文化的“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用生命赋予文化特定内涵,表征希望、热烈、勇敢、创造、奋斗、牺牲等。红色意味着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品格情操和价值诉求形成完美的“同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不同阶段,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不同的表現形态。这些红色革命文化,是在百年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中华精神的革命创造与薪火相传,永远闪耀着光芒。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从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从长征精神到“两弹一星”,从抗洪精神到“抗疫”精神,红色基因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

红色基因彰显了清晰的文化方向,是激发中国人民强大精神力量的源泉。红色基因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已经沉淀为当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质,是激励当代中国人沿着先辈足迹奋勇前进的动力之源。比如,面对民族复兴之路上的重重艰险,革命先辈们迸发出“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激励我们不畏艰险,敢于胜利;面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王进喜”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激励我们意志坚韧,信念坚定;面对改革“硬骨头”,改革闯将们解放思想、“杀出一条血路”的敢为人先精神,激励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改革,完成改革攻坚的历史重任。

(三)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支点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百年历史中孕育的红色文化,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元素,其中,红色基因作为红色文化的内核与精髓,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红色文化自信为文化自信提供着勇往直前的动力支撑,激励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坚持和追求。红色文化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利益和革命胜利的必然选择,对红色文化的自信就是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度受到损伤的文化自信,革命文化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培育出的最为璀璨耀眼、震撼人心的文化景观,最有益于洗礼精神、升华思想、鼓舞斗志的文化形态。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文化的引领下走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深厚基础。同时,革命文化自信也是对坚持革命精神的自信,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灵魂,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再到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精神、“抗疫”精神,等等,都凝结着我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是新时期的精神旗帜。坚持革命精神赓续的自信,对当下中国的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自信折射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家国情怀和价值诉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文化引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只有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全体人民形成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御外部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为我国实现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并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二、坚定红色文化自信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和建设岁月中,不停革命奋斗积淀形成的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的基本“生活样态”,是以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价值取向、崇高思想品德、艰苦朴素工作作风为主要标识的革命者的“公共人生”。红色文化是走向成熟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生动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和宝贵的奋斗智慧。

(一)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和建设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应当倍加珍惜

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有的人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搞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革命文化是“过去时”,今天讲革命文化没什么意义,随心所欲地戏说历史、消解红色经典,对英雄人物、历史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贬低和否定中国革命。一些论者认为中国革命是“激进思潮的结果”,鼓吹“告别革命”“革命不如改良”;或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要进行范式转换,故意将现代化与革命对立起来,宣称要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与此相关联的则是某些论者提出的屈服于帝国主义侵略的所谓论调,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革命斗争。

与这种“虚无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必须研究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传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人民伟大革命实践的集中反映。在革命实践中凝聚而成的革命精神,是不同阶段革命历史的重要精神标识,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座座精神丰碑。我们要深入挖掘革命精神的史料细节,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国革命道路与革命精神形成发展的必然性,抓好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开展好针锋相对地批判“虚无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揭露其对历史的歪曲,对文化的亵渎错误本质。

应当看到,在中国人民艰辛革命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要用好用足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富革命文化资源,使之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汇聚新的精神力量。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在文化领域,马克思通過揭示文化的阶级属性,指出资产阶级文化只是为少数资产阶级谋取利益、将现实的人异化为冰冷的“物”的工具,只有无产阶级文化才是代表人类整体利益,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的进步文化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把马克思主义指导确立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制度,就是要坚决选择与资本主义文化截然不同的发展旨趣,就是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文化交流碰撞日益频繁的当今时代,面对多元多变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浪潮的冲击,必须在文化建设中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住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夯实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文化一旦有了群众的基础,就能焕发出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全媒体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少数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钱,理想信念丧失,脱离群众,使党性逐渐“褪色”,“低级红”“高级黑”现象时有存在。历史虚无主义一度横行,解构历史,诋毁英雄、伟人成为一股“潮流”。在意识形态领域无声的较量中,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我们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底气和关键所在。传承红色基因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动摇,坚决反对各种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要敢于亮剑,澄清模糊认识,与歪曲党史、丑化诋毁伟人英烈的言行,与错误思潮,与“低级红”“高级黑”等不正之风,与违背党的宗旨行为作坚决斗争。

(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拧紧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告诉我们,主观上不能只为自己,而要更多地为社会、为他人,必要时要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来实现人生的崇高理想信念。红色文化内蕴着这种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追求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打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品格,形成了博大、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直接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诸如“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精神品格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传承革命精神,培育青少年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拧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就是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贯穿红色文化教育中,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

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育人活动,注重引导青少年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涤荡思想尘埃,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从历史经验中筑牢精神支柱、从仪式感中感悟崇高理想信念,化思想自觉为行动自觉。要发挥现代传媒作用,改进传播形式,创新传播内容,激发革命精神,确保青少年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能够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和忠诚维护者。

三、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涵养精神底气、增强文化定力

21世纪以来,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疾速推进、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等因素的综合推进下,国家发展中的文化问题、国力竞争中的文化力量、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等都愈益突显。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推出相应战略,从文化中借力、在文化上发力,以在越发激烈的文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

(一)以开放积极的文化心态面对文化竞争

在当今时代激烈展开的文化竞争中,拥有一个开放积极的心态,以全球视野,顺应前沿潮流趋势,参与市场竞争,以彰显文化自信,特别是红色文化自信,并福及全球泽被后世。

在我们文化自信的涵养中,应当更加自觉地探索、揭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背后的文化逻辑、文化力量,更加清晰地展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的文化新创造新气象。同时,我们也应客观理性地分析把握我们文化发展中的挑战、短板和不足。发展进步垒筑信心,问题和挑战同样可以是磨砺自信的砥石。文化自信,绝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上闭关锁国,拒绝文化交流,这不是文化自信,反而是文化不自信的怯懦。中华民族自古就信奉“和而不同”原则,是最能吸收外来文化的。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客观而言,我们的竞争力还不够强,话语权还不大,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进。在虚心吸纳的过程中缺少文化自信,对经历风雨磨难后民族积累的文化精髓缺乏自知,不认识到、不承认这个事实,我们就注定会堕入文化虚无的境地。这是理性的人都无法否认的,更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二)保持頭脑清醒,在文化竞争中积极主动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历史阶段,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就必须让红色文化成为强大发展动力。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清醒认识和高度警惕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存在的重大风险,而且要重视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重大风险。引进我们不必恐惧,但是必须警醒。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仍,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场景中展现有着悠久文明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新创造新风采,赢得优势、展现魅力,时不我待。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大力彰显红色基因的主流意识形态底蕴、时代价值和文化自信力。要着力激活红色基因的特质与正能量,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讲好中华红色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最强音。

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引导克服自发恢复的文化自信中非理性的成分,如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片面的思古幽情等,使不断增长的文化自信始终成为我们前行的正向推助和牵引;另一方面,更广泛地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和大势,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

(三)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红色文化定力

只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而没有对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是不完整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在中国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以其科学性、民族性和大众性,彰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中国文化的精神基因的存在。

在继承文化传统问题上,我们决不要忘记不能忘记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以鲜血和生命创造的革命传统。革命传统,就是红色文化的传统。中国革命传统中就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在新的形式中的延伸和再创造。对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包含对永不屈服、前仆后继的革命先烈的崇敬,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无数先进人物及其文化成果的敬意。我们从无数革命先烈身上可以看到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正是由于新的革命传统的承继,中国传统文化才没有发生像其他几个文明古国那样的传统文化的中断和没落。如果抛弃两个传统,数典忘祖,或忘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就无法理解社会主义时期先进人物的出现,无法理解在改革开放时期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完全可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相结合的当代表现。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在上述两个传统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我们应该继续在继承两个传统的基础上保持文化定力,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

②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3日

作者简介

杜恒辉,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大校军衔。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