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

2021-01-14 19:08王舟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5期
关键词:群众改革发展

王舟舟

“放管服”改革,对政府内部治理来说,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和能力现代化的必然举措;对改革开放进程来说,“放管服”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必经之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特别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中心任务依然是大力进行经济建设,政府的宗旨依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要将“放管服”改革这张蓝图绘到底就需要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国情社情民情逐步推进改革,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方向以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

一、我国“放管服”改革的理论基础——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的底层逻辑是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宗旨,建构责任整合、高效协同的治理机制,以信息技术为抓手,解决层级分化、功能重叠、公私不分、信息碎片化的问题,从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解决思路改为整体的、整合的、集中的治理思路,最终为群众提供的是整体性的、无缝隙的服务。①结合我国的“放管服”改革逻辑、思路和目标,整体性治理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

“放管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群众满意,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而整体性治理的宗旨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公私伙伴关系的建立,建立起跨层级和跨部门的整体性合作模式,以高效协同承担公共责任,完善公共服务,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整体性治理和“放管服”改革有着一致的价值取向,都是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工作中心和根本目标,并且强调结果导向。

(二)治理结构

整体性治理的结构是整合型的,即跨政府部门、跨政府层级、跨公私部门联动,并且以网络式服务为基本组织形态,实现协同合作。“放管服”改革的逻辑也是为了在协同合作中优化政府内部治理能力,梳理好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厘清职责权限,以克服条块分割和部门中心主义的弊端,切实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因此,“放管服”改革和整体性治理有着共同的治理结构,都有利于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有利于提高资产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三)治理工具

“放管服”改革在治理中的一大亮点就是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高效协同的工作。在“放管服”改革实践中,政府多次提出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并不断完善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政务”。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是顺应技术发展与转化,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人民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实现数据多跑路。整体性治理要提供的无缝隙服务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治理工具,借助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资源和要素分散的藩篱。

二、我国“放管服”改革的发展方向

任何改革都要置于时代的潮流、国家发展的阶段和人民的呼唤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迎来了新常态,产生了新理念。

(一)改革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新时代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就要深化服务业发展,在服务业领域内简政放权,切实解决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大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方面的简政放权,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方面放宽管理。同时,还要构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具体来说,就要满足人民以健康为中心的素质需要,全面提升身体素质、智力素质,进而促进创新和文明的提升,完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医疗保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型财政体系,满足人民以民生为导向的就业需要。

特别是在目前疫情小面积反复出现、经济增速受影响的情况下,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稳定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完善公共卫生有效供给,从就业、教育和社保等多个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在服務业上简政放权不仅能增加就业,盘活城市闲置空间资源,还能让城市生活更加具有烟火气。成都市在疫情后出台了“五允许一坚持”措施,推动“地摊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在城市管理上的刚性标准,以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并行。这些举措给商家带来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空间,也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城市夜景被点亮。

(二)改革要适应新常态的要求

新常态下的改革要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提升实体经济的贡献率。因此要进一步简化程序,在减税降费上给与更多政策支持,在金融服务上实施便捷的企业信贷制度。具体来讲,可以通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实施各类清单制度,进一步减税降费以利企利民,鼓励和引导小微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政策支持、人才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扶持。

新常态下的改革还要求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视野下的竞争实力。全球化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也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历程,要使改革向着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全球化进程中积极参与、顺势而上、找准定位、互利共赢。首先要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具体来讲就要在企业开办、生产经营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提升我国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对内有利于企业成长,形成产业动能。对外让更多的国际资源走进中国的市场,同时也有利于国际形象的塑造,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信任中国。同时我们也要在“放管服”改革中聚焦如何对我国竞争实力的精准发力,特别是在一些贸易摩擦和战争中,要对短板产业进行扶持,在传统的优势产业上寻求创新和突破。

(三)改革要适应新理念的要求

发展是第一要务。新理念下的发展更应严格遵循经济、自然和社会规律,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和包容性的发展。因此,要将经济发展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改革作为发展的排头兵,在推进时要将新理念的“知”与“行”结合起来,用“知”武装改革理论,用“行”锻造改革成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能更好地应对发展环境新变化的挑战。对于改革来说亦是如此,政府通过创新服务形式达到利企利民的目标,也是公众需求所形成的“倒逼”让政府更有危机感,只有创新才能应对更多的外部需求和挑战。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推进“放管服”改革中就要体现出协调机制,需要政府来进行辅助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去一降一补”就是协调发展的体现,以及脱贫攻坚战也是为了解决城乡之间差异巨大的不协调问题。近年来随着“两山理论”的影响和环保的需要,绿色发展的地位更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带来了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一方面,“放管服”改革要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也不能松懈对企业的监督,实施双向的激励政策,对环保系数高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开放发展关系到国家能不能更强、民族能不能更兴的战略性问题。面对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我们要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化,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改革开放中持续增强竞争力,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多边贸易关系。因此在推行“放管服”改革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国际营商投资环境,维护好市场秩序,善于运用国际法和我国的法律维护正当利益。同时,开放也体现在内部的开放,要求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各地之间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在经济圈内共享资源、互学互鉴、互惠互利,“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推广就是内部遵循开放发展的体现。共享是与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最终的实效要落实到群众满意度上,也正因如此,“放管服”改革应该把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作为发展的主旋律。

注释

①崔会敏.整体性治理:超越新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7)

猜你喜欢
群众改革发展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区域发展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图说共享发展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