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黎明与黑暗

2021-01-14 19:08刘国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5期

刘国教

摘要:从大雪覆盖的森林到古旧落败的城市楼宇,从街上寥寥几个行人到手持枪械追前逐后的黑衣特务,满满的肃杀之气弥漫着荧幕。《悬崖之上》作为导演张艺谋所执导的第一部谍战电影,在引起众多探讨的同时,也为新主流电影带来了一些崭新的面貌。本文将从文本的形式风格、视知觉心理、象征价值等三方面对电影《悬崖之上》的影像美学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悬崖之上》;形式风格;视知觉心理;象征价值

一、影像的形式风格

当我们谈论起一部影视作品时,便会不知不觉地被其整体叙事结构以及鲜明的艺术风格所吸引。无论是从影片中所体现出的叙事风格,视听语言还是其中的主题表达等方面,无不显示着影视作品本身的形式与风格。

电影《悬崖之上》延续了张艺谋创作中的风格化传奇叙事模式,即整体由一条故事线贯穿始末。这虽然是张导第一次执导谍战电影,但影片中所充斥着的“张氏”风格,为这部谍战大戏增添了一副愈加神秘且突出的色彩。影片运用章回式的结构,分为了七个部分(暗号、行动、底牌、迷局、险棋、生死、前行),每个部分交相呼应。众所周知,在二战期间,世界上有两处弥漫着强烈谍战烽火的城市,一个是欧洲的柏林,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哈尔滨。因此对于该部影片的叙事空间来说,哈尔滨这座极具谍战意味的城市为此增添了许多历史底蕴。

影片中,画面整体以黑白两色为基调,从中穿插几抹鲜红,体现了张艺谋式极致的色彩搭配。通过色彩的隐喻凸显了真实残忍的伪满洲政府,以及为革命事业甘愿付出生命的英雄先辈。白色代表了纯净与信仰,也是萧瑟与杀机。漫天纷飞的飘雪,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使得剧中的人物置身于冰天雪地。呈现出一种冷峻与肃杀之气。红色代表着鲜血,也象征着热情。如剧中的共产党人,在完成自己任务的过程中,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怀揣着革命的信仰,并为此执血前行。而黑色在剧中主要体现在人物的着装上,既是伪装,又是阴沉的对抗。两派人在黑色的衬托之下,你来我往,观察过招。影片三种极致颜色的混合,将充满着鲜血的革命事业与充满着希望的黎明联系起来。若没有这些行走在黑暗里,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而艰难奋斗的先辈们,又怎能看得到胜利后的黎明呢。

另外,该片没有打造极致的个人英雄,而是采取了群像塑造的形式,《悬崖之上》在此方面的设置,突破了一般谍战片的限制,将所表现的重点聚焦于人,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建立起一幕幕群像对抗的场面。不得不说的是,影片中的每个人物设置各具特色,都有其专属的性格特征与相应的叙事线,并且导演根据片中所体现出的革命友情、亲情、爱情等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次,在这部影片中所塑造的人物并不是历史中的著名人物,而是代表着那些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影片成功地将他们塑造成一批有着共同的信仰,在与黑暗势力争斗周旋的同时,向着黎明不断地前行着,向死而生,极具牺牲精神的英雄群像。

二、影像的视知觉心理

苏联电影理论家谢·金兹堡的《电影理论概述》中,从视知觉角度探讨了运动和深度的心理学原理。以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为依据,研究观众心理和影片心理效应。由此可见,在影视作品的呈现与观众的观赏过程中,传递着许多影片表面未曾表现出的内容,这些内容由影视作品作用于观赏者的内心,以达到通过影像本体唤起观赏者心理作用的目的。

在电影《悬崖之上》中,影片的视觉呈现与影像的表达极具匠心。电影的开篇,缓缓降落的四人以第一人称视角先后出现在空中继而落入雪原之上。通过这样一组十分逼真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主观镜头,既表现出主人公们身处环境的恶劣,也表现出他们为了完成任务而付出的艱辛与决心。除此之外,影片中两组人火车上碰面的场景,整个过程基于演员的表演,没有过多的台词。仅是通过演员们眼神上的交流,便传递出了各种引起观众注意的信号。在影片的最后,当周乙和小兰带着王郁的孩子出现时,王郁一个人站在冰天雪地中,此时的人物构图使王郁这个人物变得更加立体,此时的她由一个勇敢无畏的革命者,转变成了一个等待孩子的普通母亲。通过摄像机的推动,我们可以看得到她睫毛上所结成的冰霜,可见她已在此等待许久,眼神中有悲伤,也有希望。悲伤的是张宪臣再也没法回来,而孩子的到来便是她新的希望。同样的,在这里表现出的也是革命即将胜利的希望。

另外,灯光的设计达到了一种“以小见大”的深刻表达效果。因而在该片的影像中,于冷峻的色调之上增添一抹暖色,成为了主要的表现方式。在达到冷暖对比的成效之下,丰富了影片的细节。导演张艺谋在接受《电影艺术》杂志采访时,如是肯定:“我们常常用寒夜中的灯光这一暖色去点缀,让它看上去似乎永远是人们心目中那个柔软的地方,好像是你的家,是一个归属。所以在影片当中,在所有的寒夜之中,漫漫长夜中,常常会有一些暖色的灯光在这里去调节,也是影片所寄托的另一层含义一一他们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情感。”[1]

三、影像的象征价值

谈及影视作品的象征价值,我们往往会将其与“符号”联系在一起。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将符号分为三种类型:象形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其中象征符号指标志者与被标志者之间既无类似性也无经验上的联系,而是“某种因自己和对象之间有着一定的惯常或习惯的‘规则’,作为符号起作用的元素。”[2]

纵观全片,“雪一直下”成为了该电影最为核心且贯穿始终的视觉象征符号。从头至尾雪始终占据了观众的视野,塑造了整部影片萧瑟、阴冷、肃杀的氛围。这样的设置不仅为影片的叙事提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同时也与此类型的其他谍战电影产生了鲜明的区别。对于该片雪的贯穿,同样是作为一种视觉隐喻在影片中存在着。在雪下的过程中伴随着阴谋诡计和枪林弹雨,也伴随着生离死别和纯净的信仰。这样的视觉符号,一直延续到故事临近结尾,最终雪停了,预示着这一阶段的行动到此结束,阳光也打在了人物的脸上,那血腥的肃杀也终究由此挥散而去,黎明与希望就快要到来。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服饰也具有其独特的象征意味。黑色的阴诡与沉默,冷静与凶恶在风衣上传递着。共产党人身着黑衣穿梭于前行的道路上,带着信仰与黑恶势力周旋。特务们以黑色隐藏自己,在暗中观察共产党的行为,一旦发现不对便会凶狠地扑杀。而周乙作为潜伏的共产党秘密情报人员,更像一个伪装者,隐瞒自己的身份;在看着战友一个个死去时,隐藏自己的痛苦;在特务科长试探调查时,保持自己冷静的头脑;在清除叛徒时,又不惜展露自己的狠辣。再如影片中出现的“药片”,亦是象征着死亡与希望伴随着四位特工贯穿了整部影片。

四、结语

《悬崖之上》作为今年出现的一匹现象级黑马,口碑票房双丰收。该片的视觉营造和影像特征使得该片的质量大大拔高,在大量的同类型谍战电影中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另外,该片所呈现的美学特征由片中的各个细节的设计所体现,将观众带入到了情境之中,仿若亲自参与了这样一场黎明与黑暗的争斗。并在流血与牺牲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深知没有革命先辈们在黑暗中前行,我们难有如今的黎明。

参考文献

[1]曹岩.《悬崖之上》:“群像叙事”的谍战片新探索一一张艺谋访谈[J].电影艺术,2021,(3):80.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