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应注重合理用药

2021-01-15 01:30郑庆云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用药老年人疗效

郑庆云

(淮北市中医医院 检验科,安徽 淮北 235000)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曾表明,全世界有1/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及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人有300万左右,其中100万人为严重反应。临床上为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往往采取联合用药,如联合用药不当,不仅给病人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也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危害健康,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严重现象在基层医院尤为突出,必须引起全社会足够重视。

一、合理用药意义

药物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它通过影响人体功能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它不仅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功能,使之恢复健康。但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用药,可治病;否则也可致病,甚至危及生命。药物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其防治疾病、保障健康有益作用是主要的,但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往往难以避免的,对社会的危害更不能忽视。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达到研制出的药物完全有益而无害,只有加强对药物使用的权限、过程和结果的监管,力求应用得当,趋利避害。药物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其实际种类数量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必须在药物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方面精打细算,通过正确使用、合理配伍,发掘现有药品的作用潜力,提高使用效率。

二、合理用药必要性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用药水平和用药程度与其经济发展相关。我国经济并不发达,但滥用昂贵的药物现象比一般发达国家还要严重。以抗生素应用为例,随着广谱高效的新抗生素问世,品种繁多,现在常用的就有将近100种。目前,抗生素越用越多,越用越新,以致一般的感冒伤风、呼吸道病毒感染,更有甚者病毒性肝炎等都用麦迪霉素、先锋霉素、头孢霉素等,一些医务人员对一些新药不十分了解,使用目的不明、针对性不强,使无指征应用增多。还有的医生为保险起见把不应作一线备用药物一线用,临床上抗生素的使用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步。这种滥用结果加速了耐药性产生,缩短了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应用的时间。药物并非越新越好,因每种药物都具有各自特点,非其它药物所能取代。如:青霉素1941年用于临床,已有80年历史,现仍不失为敏感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首选药。还有人认为多种药同时用就能增加疗效,无规律、无限度的联合用药,抗生素一律二联、三联,外加抗病毒药物,还要口服1—2种抗生素,多箭齐发、狂轰滥炸,总有发挥作用的。再者,还有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有时几乎成了“百搭灵”,更有甚者当作“味精”,咳嗽感冒用,腹痛时用,甚至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也用。婴幼儿感冒发烧,氟美松与氨基比林混合肌肉注射退烧,几乎成了常规。风湿病病人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以求对症止痛,结果造成危害。另外,滥用维生素类药物。把维生素当作“营养”“补药”,大量应用,不管什么病,维生素必不可少。任何药物的临床使用都有副作用,维生素也是如此,不可随意滥补,以免产生中毒,应根据缺乏种类适当补充。据国外报道,同时接受5种以下药物的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用6种以上药物时,药物反应发生率高达81.4%。同时用药其总疗效并不是药物疗效简单的相加,有时反而使药物之间竞争受体,削弱受体与化学药物的结合,而且不良反应增强。一般来说,合用的药物数目越多,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不合理用药还表现为由于不熟悉药物的相互作用,造成配伍不当,产生配伍禁忌,彼此作用减弱或消失,不能产生应有的疗效或使毒性增加甚至发生意外。多种药物合用时各药之间在体内过程任何阶段发生相互影响,从而改变药物的性质和作用。[1]临床上最多见的是将作用机理相反的药物联合应用,如胃复安和抗胆碱药合用、乳酶生和抗菌素合用等,这种联合只起到药物相互拮抗,而达不到治疗目的。药物联合的目的是起到协同作用和累加作用,抵消副作用,延缓耐药性产生,在药理和理化方面产生相互作用,临床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近年来,医学科学发展迅速,新型药物品种层出不穷,名目繁多,这无疑对临床医生选择用药提供了方便,扩大了空间,但也带来了复杂性。多药并用本来是增强疗效,然而有时却适得其反。药源性疾病常因不合理用药屡见发生,药物引起的肝肾损害、心脏损害及药物引起的消化道溃疡穿孔、再障致畸、二重感染、耐药性的产生等。作为医生必须清醒认识到药物也是一种致病原因,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应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药理、用法、适应症、禁忌症和毒副作用,用药指证明确,用量、时间和方法恰当,价格便宜,注意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三、合理用药原则

合理用药是指在用药时必须选药正确,剂量适当,给药途径适宜,合并用药合理,其目的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并无绝对统一规定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没有固定的模式。药理学为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合理用药在遵循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当性四大要素的前提下,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明确诊断、慎重选药。作为医生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做到的。只有对疾病诊断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对疾病没有诊断明确,切忌撒网式用药。用药的不合理,一方面给病人造成经济上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危害病人的健康,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用药要有明确指征,不用疗效不明确的药物;二是制定最佳用药方案。对病人整个病程及用药反应可能出现的疗效现象,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治疗方案。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致其本,标本兼治;三是确定适合剂量和给药途径、疗效及给药间隔时间。给药途径不同不仅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甚至可改变药物作用性质。剂量、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可使血药浓度在有效和无效之间波动,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四是全面了解药物性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新药问世不断,医生要对新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在选药时,才能做到针对适应症,用药合理,方显疗效,但还要排除禁忌症,充分发挥它的有利治疗作用,尽量避免及减少不良反应;五是考虑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理特征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因药物疗效是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用药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六是做到合理配伍,科学用药。医生必须掌握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及规律,才能进行合理配伍,科学准确给药。一定克服盲目性,避免想当然,撒网式给药,要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七是掌握最佳用药时间。做到合理用药外,近来药物学家发现药物的疗效在24小时有不同的变化。经深入研究和探索发现常用药物均有最佳时间。如:上午是一天血压低值时间,服小剂量胍乙啶可获得最佳疗效,而且可避免不良反应;根据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昼夜规律,将激素类的给药时间与生理节律同步,采用上午8时一次性给药,药效最佳,且可避免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功能的抑制作用;糖尿病人在凌晨对胰岛素注射液最敏感,这是给最低量可获最佳疗效;消炎痛、布洛芬在上午8时服,其镇痛作用为晚间应用的3倍。由于许多药物作用及毒性反应均有昼夜节律性变化,为达到合理用药,研究人体机能周期性变化对药效学、药动学、药物毒性影响的边缘学科时间药理学应运而生,这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四、合理用药举例

以老年人用药为例。衰老是人类生命中的一种规律性表现,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正常生理和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减慢,由药物引起的毒性及副作用等不良反应更为多见。[2]其原因:一是老年人胃肠道生理与病理改变影响药物的吸收,老年人胃粘膜分泌胃酸减少,胃内pH较高,胃排空时间延缓和肠蠕动减少,影响药物的崩解度和溶解度使药物吸收时间延长;二是老年人脂肪组织减少,血浆白蛋白降低,结合的药物减少,血液中游离的药物增加,使毒性反应增多;三是老年人肝脏血流量少,代谢酶活性降低,药物半衰期延长,药物的清除率降低;四是老年人肾脏组织萎缩,肾动脉有不同程度硬化,肾有效血流量减少,药物从体内清除减慢,半衰期延长等。现从药物学角度对老年人合理用药作一简述。如:老年人使用抗高血压药,因其重要器官动脉多有硬化性变化,血管口径变小,血管阻力变大,血流量减少,往往老年人应用降压药宜从小剂量开始,常以苯噻嗪类为首选药,随着降压效果逐步调整,但要注意补钾。血管扩张剂肼苯哒嗪少用,因多伴反射性心动过速;老年人使用心脏药物。洋地黄是治疗心脏的常用药,临床应用广泛,但此药有效量与中毒量之间安全范围小,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变化,对药物清除率降低,易引起中毒,应根据血清肌酐清除率的状况酌情使用;再者,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常伴有肾功能不全,药物从体内清除减慢,药物半衰期延长,易发生蓄积中毒。[3]使用时应根据老年人肾功能减退的情况适当减量,或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并做血药浓度监测。另外,老年人肝功能不全往往使肝脏药物浓度增高易导致中毒,有些抗生素应慎用或禁用。老年人因全身非特异和特异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各种感染,病情往往较为严重,用抗菌素是尽量选用杀菌剂。

猜你喜欢
用药老年人疗效
认识老年人跌倒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