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

2021-01-15 05:01黄玉雪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曾子孔子思想

高 娜,黄玉雪

(1.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2.湘潭大学 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曾子字子舆,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是传说中有名的孝子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孝道思想更是曾子思想中的主要内容,研究曾子思想而忽略其孝道思想的研究,非真正对曾子思想的研究。曾子对“孝”的研究很透彻,他不仅将孝道作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将孝道在社会上加以实践普及,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不能违逆,他从本于内心的诚意开始,将“孝道”推行于天下。《大戴礼记》第四十九篇到第五十八篇,题目皆冠以曾子,后世称为《曾子十篇》,《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就是原《曾子》一书的篇章,这是我们今天研究曾子孝道的依据。(1)通过将《曾子十篇》与传世文献和郭店简、上博简比较考察,证实“曾子十篇为曾子遗说,为曾子学派的著作,是曾子研究的重要资料”。[1]《大戴礼记·曾子十篇》是对孔子孝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孔子《论语·学而》载:“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2孔子认为孝弟是立身做人“为仁”的根本。而曾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把“孝”的范围大大地扩展,推展至个人道德修养等方面,并进行系统地论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关于“孝”概念系统,使“孝道”成为道德的根本,甚至成为一切教化的开始,为后世所推崇。《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孝道观与一代又一代的孝道思想家一起,不断更新每一个中国人的孝道观,使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断推动孝道文化的新发展,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研究《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孝道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孝道思想不仅对中华几千年文明秩序、社会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动力。

一、《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孝”与孔子的“仁”

在道德范畴里,“孝”与“仁”的关系问题,自东汉以来直到清代的儒家学者都在为之争论,其本质也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道德的哲学基础、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的关系问题。而《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孝道”其实大部分主要是对孔子孝养无违等的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而“孝”则是“仁”之本也。这点我们从《论语集释》中可以找到依据。孔子云:“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3]在孔子看来,“尽仁”既是“孝”,“孝”应被纳入“仁”的范畴,可谓“尽得仁,斯尽得孝弟,尽得孝弟,便是仁”[4]。“行孝”的目的在于达到“仁”的境界,所谓孝悌、忠诚、礼勇等伦理行为是从属于仁的总原则之下的道德观念。[5]162同时,孔子提出“仁”的基础,也为“孝”找到了根基,《论语·阳货》载:“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谷,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6]在这里,孔子冲淡了西周传统孝道的贵族色彩,使之士民化,使得行于上层社会具有政治效用的孝道转化为全民普遍自觉的行为规范,拓展了孝道的作用范围。[5]162

孔子“仁”的基础是“孝”,就是对父母兄弟家庭的关爱,也是对于整个宗族的爱。在孔子那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履行“孝”,社会风尚必然会变好,社会秩序也会安定下来,从而实现“仁”。由此可见,孔子的“仁”是诸德之本、百行之首、万善之所由生,也是孝产生的内在基础和根据,孝是从属仁的一个道德范畴。[7]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孝”与“仁”之间是从属关系,以“孝”释“仁”。对于孔子来说,奉行“孝道”更是“仁”的起点,即践行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孝”在孔子看来是道德的规范,同时也是政治准则和伦理原则,而“孝”则是“仁”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功能的体现。“仁”自身无法体现出来,必须以“孝”的形式加以表现。[8]“孝”本是一般道德规范,而孔子却在此基础上把它通向社会最高的原理“仁”,因此“孝”与“仁”的关系密不可分。

《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曾子把“孝”阐述得更透彻明了,使之成为诸德之本,从而将“孝”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孔子的“仁”。曾子的“孝”思想来源于孔子,但也形成了自己的“孝”观念。曾子的孝道是建立在修身基础上的“诚”和“内省”,将“孝”进行全面地发挥和概括,主要是将子女对于父母孝亲敬养等家庭伦理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孝”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又是永恒的原则,是调整人类社会伦理关系的大道。在曾子这里,“孝”不仅仅局限于“仁”之本,它还总摄了仁、义、礼、信等一切道德范畴。《礼记·祭义》载:“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9]161-162其甚至将“孝”扩大到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爱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9]162相比孔子的“仁”,曾子的“孝”要大于孔子的“仁”,他的“孝”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范围,包括兽类和自然界的其他种类,超出了“仁”所表现的人类之爱。孔子仅仅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其目的是更好地释“仁”,也仅仅将“孝”作为高尚的品德之一。而曾子的“孝”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时间上适用于万世,在空间上横放四海,将“孝”作为其思想的核心,不再处于从属地位,而将其地位提高到最高的道德范畴。

至此可知,《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孝”在孔子时期,是从属于“仁”的,要准确地理解“孝”,首先要对“仁”有一定的认识,孔子宣扬的“孝”仅仅将其作为高尚的品德之一,目的是以“孝”释“仁”,“孝”在孔子那里是被纳入“仁”的范畴的。但是在曾子那里则不然,《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孝”虽说是对孔子“孝”思想的继承,但是相比孔子的“孝”,曾子的“孝”范围被无限扩大,它不仅仅局限于“仁”,它还总摄礼、义、信、忠等道德范畴。所以《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孝”与孔子的“仁”不再是从属关系,“孝”也非“仁”的一部分,它是天之经、地之义。

二、《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

1.孝忠合一。《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孝道观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将传统的孝道理论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完成孝忠合二为一。曾子认为孝要涉及到忠,由修身齐家推及到治国平天下,在家孝敬父母,事事孝顺,在朝为官事事孝忠君主。尽孝是尽忠的前提,尽忠则是尽孝的结果。[10]《曾子本孝》中提到:“忠者,其孝之本与!”[11]295什么是忠?曾子认为忠即是孝,孝即是忠,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君子对于父母的孝敬只是忠于君主观念的开始,而最终目标是忠诚于君主,忠才是孝的根本。在《曾子立孝》中,曾子将“孝”应用到“君臣之道”的层面,使“孝”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同时,《大戴礼记·曾子十篇》将“爱”和“忠”更多地被放到一个层次上来讨论,认为“没有爱就没有忠”,“爱”更多的是通过“忠”来表现的。如《曾子本孝》云:“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11]309在曾子看来,侍奉君主一定要做到两点:一是孝,二是悌。首先身为孝子要做到不给父母带来耻辱,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使还没有侍奉君主,也可以知道他就是忠臣,如果这个人是忠臣,那么他一定是个孝子,因为他善于侍奉君主,也能够恪守悌道。因此,曾子强调孝忠合二为一,对于君子来说,忠即是孝,孝即是忠,忠和孝不可分离。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曾子将忠与孝紧密联系起来,忠臣即是孝子,如果家家守孝道,国家必定得到很好的治理,孝亲和忠君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层面表现出来而已,两者之间在本质上并不冲突。在曾子看来,孝就是忠臣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家中不孝敬父母、孝养亲人,那么这个人必定不忠,而忠是孝的提升。因此,曾子在《曾子立孝》中强调:“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11]302曾子告诫与不同的人交谈时,要明白自己所处位置之道,从而更好地达到忠孝合一。

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 “忠君”已经成为“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孝就是对君主的不忠,这也就意味着,曾子的孝道思想中已经将“忠”纳入了“孝”的范围,所谓“忠者,中此者也”[11]312。忠要合乎孝道才能称为忠。曾子的“孝”所选取的对象已经由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敬养上升到社会政治层面人们对于君主的忠诚。这是曾子在继承孔子忠孝思想上的创新,将狭义的“孝”扩展到广义的“忠”,提升了传统孝道的理论内涵,使孝和忠连为一体,完成合二为一,使“孝”成为一种政治原则。

2. 守身敬身。《大戴礼记·曾子十篇》认为,孝养父母的同时,守身敬身也是对父母的敬重。“守身敬身”是孝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对父母行孝道的根据。曾子认为对于父母除了赡养敬爱以外,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和自身不受侮辱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曾子认为保持自己身体健康完整的状态,是我们对父母践行孝道的底线,如果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就失去了对父母行孝的基础。如《曾子大孝》载:“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11]323曾子认为,父母将你完整地带到人世间,你就要保全身体的完整以此回报父母,因为这是父母生命在我们身上的延续,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均来自于父母。我们随意践踏我们的身体,亦是对父母间接的不尊重,更不要谈“孝”了。我们只有让自己的身体不受到亏损,对自己负责,这可以说是行孝了,也是为人子女的标准。《曾子大孝》中亦有关于如何“守身敬身”的解释:“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11]323认为行路时要小心,不要走邪路小道,过河时要乘舟船而不游过河,以免发生危险,不要用父母给予的身体去做一些危险的事。在这里,曾子借乐正子春之口来强调“守身敬身”的重要性,更突出了“守身敬身”在曾子孝道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曾子认为,爱惜守护自己身体的完整是践行孝道的起点,也是我们孝养父母、敬亲爱亲的基础,对自己身体不负责任则是触碰了孝道的底线。

除了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损伤之外,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这样才能不给父母带来耻辱,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之孝道。《曾子本孝》云:“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11]294意思是说在君子那里不要出现恶言,更不要散布流言蜚语,自身谨慎行事,侮辱的言辞就不会牵扯到自己身上,也就不给父母带来耻辱,这才是君子的孝道。所以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12]此处,曾子大大扩展了“孝”的实践范围,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身为亲之体”。《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守身敬身”原则是曾子在继承孔子孝道思想的基础,把“孝”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曾子在这里将爱惜自身的身体与为父母尽孝相联系,大大丰富了“孝道”的思想内涵。

3.养亲敬亲。养老敬老是原始社会晚期就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它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安定政治秩序起到一定的作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认为,为人子女不仅要赡养父母,也要尊敬爱戴他们。“养”是基本道德要求,是养亲敬亲的起点,而“敬”则是实践孝道的重要情感,是孝道的外在依托。曾子认为,对于父母除了必要的赡养义务之外,“敬”也很重要。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曾子认为,仅仅在衣食住行上供养父母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父母尊敬爱戴,敬亲才是孝道的真谛。如《曾子大孝》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11]312他将孝道分为三个层次,认为奉养双亲是最基础的,最高的孝行是尊敬父母。《曾子事父母》篇中亦有关于如何实施“敬”的:“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入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夜。”[13]他认为如果父母的行为符合伦理正道就要顺从他们,如果不符合就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劝。如果谏劝不被父母所接受,就将父母的过错揽在自己身上,当成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让父母出错。如果明明知道父母有过错而不进行劝谏,那是不孝,强行劝谏也是不孝,身为子女要柔声细语善意地规劝父母,即使父母不接受也不要言辞激烈地去争辩,不论对错都要从态度上尊敬父母。曾子在此以“劝谏”为例,强调生活中如何在父母犯错的情况下还对父母保持尊敬的态度,即如何实施“敬”,以此强调“敬”在孝道中的作用。但是曾子的“敬亲”不是没有原则的一味顺从,曾子还提出了“谏而不逆”“微谏不倦”的谏亲原则:“父母爱之,嘉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国,谏而不逆。”[14]讲究方法,婉言规劝,使父母感到舒适安逸,从而达到既能规劝又不失对父母尊敬的目的。《大戴礼记·曾子十篇》还强调以“礼”为主导的 “敬养”的重要性,以此来践行孝道。如《大戴礼记·曾子十篇》载:“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著心于此,济其志也。”[11]305曾子想以“礼”来实践孝道,以恭敬的态度将心中诚挚的爱奉献给父母,不仅在父母的饮食住行上考虑周全,而且能够用心孝敬父母陪伴父母。所以,养亲敬亲中的“敬”才是孝道的重要伦理尺度,不敬怎能达到孝。《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养亲敬亲”思想,是在孔子“小棰则待,大棰则逃”的孝亲原则下,对“孝养”的进一步发挥,将“孝亲”建立在“敬亲”的自然情感下,以此将“孝”扩展到更高的境界和层次。

4.祭亲。丧葬习俗是文化基因之一,也是社会基因之一。《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丧葬之礼,就是在父母去世之后,时时祭祀悼念父母,经常怀念父母的爱。曾子的这一孝道思想是对孔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14思想的继承。如《大戴礼记·曾子十篇》载:“故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复者而先施焉。亲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11]376只有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先行孝道、致孝悌于父母,等到父母故去的时候,才能时刻记得父母的恩德,曾子认为这是比礼义都重要的感情。除此之外,曾子认为对父母丧葬的重视,除了父母故去子女要时刻记得父母的恩德之外,还要重视丧葬、祭祀的外在礼仪,这是最自然的“孝”。如《曾子立孝》云:“父母既殁,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谓礼终矣。”[11]313在曾子看来,父母去世,是为人子女所不愿看到的,因此,父母去世之后,就要以哀痛之心进行祭祀,并且用丰盛的祭品来祭祀父母,如果能做到生前尽心、尽责、尽力地照顾父母,死后还依礼举行哀戚之仪,这样就尽到孝道的本分了。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曾子虽然强调礼仪,但是他更重视那种对父母最自然的爱,将这种爱作为子女一生不能舍弃的责任。同时,曾子也强调世人对父母的孝顺要及时,不要等到父母去世之后,再后悔生前没有好好孝顺父母。所以,身为子女,哪怕父母不在世,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都要谨慎行事,不能给父母留下恶名。这在《曾子立孝》中有所体现:“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11]312由上可知,曾子认为,生前的孝顺比死去的礼仪祭祀更为重要,所以他才警示后人,要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不要有丝毫的懈怠,要铭记他们的恩德,对他们及时行孝,父母去世后要以哀悼之礼,葬之祭之。

三、《大戴礼记·曾子十篇》孝道思想的时代价值

为了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秩序的发展,曾子在继承孔子孝道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对孔子的孝道思想不断创新,并形成自己的孝道思想,从而使其孝道思想成为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的开始。虽然在其孝道思想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在养亲敬亲方面认为,如果父母不接受我们的劝谏,我们就应该将父母的过错揽在自己身上。但是,对于如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优秀孝道思想无疑是有益的借鉴,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孝道文化。

1.有利加强生命观的教育。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的尊重见于生活的各个细节。《大戴礼记·曾子十篇》认为,爱惜身体是践行孝道的起点,更是践行孝道的底线。如《曾子大孝》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11]323子女的身体是父母完完整整带来的,就应该保全身体回报父母。但是反观如今的青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缺乏敬畏之情,对生命缺乏尊重,如青年人追求刺激、冒险甚至自杀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探寻《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的孝道思想,能让青年人更深地认识传统孝道观的本质不仅体现在赡养父母上,更多的体现在对父母给予生命的珍惜爱护上。教育青年人,面对挫折,不要轻易视生命为儿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将曾子的孝道思想与生命观教育相融合。《曾子大孝篇》云:“故君子一举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先父母遗体行殆也。”[11]323这里曾子强调对父母的孝敬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而且将珍惜生命与孝敬相联系,正确看待自己的生命价值,对生命采取正确的态度,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加,父母一直忙于事业忙于养家,对子女的教育关心甚少,当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缺乏生命观的教育时,极易选择极端方式。所以,我们要对曾子的孝道思想加以创新,加强当代青年人的生命观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以更为正确的方式来释放生活中的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祖国的未来,以更为健全的方式去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为中华民族留下优秀的宝贵财富,研究其丰富的内涵,有利于我们重视每一个生命。

2.培养“弘毅”的社会品格。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子孝道思想中的“弘毅”之说,塑造了中国的士大夫精神。过去,《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作为根本法则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今天,我们弘扬《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有利于培养公民“弘毅”的品格,对我国国民思想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近年来,在全球贸易及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正值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人才的发展彰显中国的智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忽视了青少年的自主能动性。如青年学子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学校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做得不够全面,导致学生的孝道意识缺乏,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缺乏敬重,对生命缺乏重视。有些人以工作为借口远离父母,导致亲情淡漠;有些人蜗居家中以啃老为荣。其实家与工作是可以兼得的。对此,《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忠孝合一”和“养亲敬亲”的孝道思想,有助于扭转以上现象,培养年轻人的“弘毅”品格,承担起社会责任。当前,我国正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所以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能力与家国情怀相结合的人。弘扬《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有助于强化“弘毅明德”的教育理念。如《君子制言上篇》云:“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11]248君子要从小事做起,不要因事小而不去做。汲取《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有利于锻炼青年人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强化“弘毅明德”的教育理念。由此社会就会呈现闻令而动,关键时刻,逆行出征的场景,体现出我国青年人的担当之勇,奋斗之志。世界哪来不怕死的英雄,更多的是小人物在做大奉献。他们的意志与坚守是弘毅明德教育理念的真实体现,在一次次的挑战中挺起胸膛为国而战。在如今的中国,国家责任、社会使命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闻令而动,逆行出征”,这正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最重要的追求,也源自于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中,国人对优秀传统的创新与继承,逐渐铸就了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美德。在如今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社会民生深度融合的现代社会,《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对于引导国民锤炼持之以恒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培养“弘毅”的社会品格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3.孝悌亲长、家和国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国民孝道意识,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15]中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中国的养老问题也比较特殊。家庭养老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新的时期、新的挑战、新形势之下,让全社会的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目前,由于青少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的认识比较薄弱,也缺少对中国传统美德系统的学习,所以探索《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既能实现家庭的和睦,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又能扭转家庭中“长幼地位颠倒”“啃老”“养儿不防老”等社会现象。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孝敬父母,重视亲情,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云:“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11]305这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只提尊老不提孝,只讲赡养不讲孝顺”现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这里,曾子强调的是不仅仅只满足父母衣食上的需求,而是要做到忠,做到敬,而敬则是在遵循一定道义的前提下,对父母在言语和行动上的尊敬。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批判地继承曾子的孝道思想,有利于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谐。为人子女尊老敬老,勿忘真情,注重家庭,注重家风道德,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的家庭和谐美满,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可以说,《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四、结 语

几千年来,“孝”始终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道德追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更是现代人的基本操守。《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作为研究曾子孝道思想的主要典籍之一,其思想内容独特,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仅成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工具,更对今天的道德建设、国家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孝道思想在曾子思想中占据了重要部分,也是我们研究曾子思想的根本。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关系也随之变化。研究和探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孝道思想,一方面能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我们严于律己,弘扬中华孝道传统,把践行孝道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猜你喜欢
曾子孔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哪吒失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曾子杀猪
曾子杀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