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启非遗传承的新天地
——以建水紫陶为例

2021-01-15 05:29季宸影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紫陶建水技艺

季宸影

(云南艺术学院民研院,昆明 650000)

民族是非遗的归属,文化是非遗的性质,保护传承是非遗的态度,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非遗最大的特征。它需要人通过语言讲述、肢体表达和技艺教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其中口授身传是非遗传承过程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传承人与被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部分。建水紫陶发展几经沉浮,它辉煌过,也落寞过,如今能重回大众视野,这与陶艺人的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创新不是一个过去式,而是一个进行式,更是一个未来式。

一 创新开辟建水紫陶的新路程

(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传承乃传授与继承某种技艺、教义、学问等,创新则意为更新,改变,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传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失去了根基。传承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对非遗文化的发展缺一不可,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延续发展的保障,传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创新为传承发展提供动力。只传承不创新,就缺乏发展的活力;只创新不传承,就失去发展的基础。事实上,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保护过程,非遗的传承是一种“接受——吸收——阐释——反馈”的过程,非遗的创新是一种“反馈——阐释——吸收——接受”的过程。[1]因此,我们需要从传承中找到创新点,从创新中找到文化的原貌,在保护与传承的原则下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从非遗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非遗文化的创新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所以现今的创新都需契合时代精神,符合时代背景,迎合时代需求。试想若干年里非遗文化从未产生任何新的内容,没有紧跟时代的审美元素、实用需求等因素进行改进,那么非遗文化早已淡出历史的舞台,更不会延续至今。所以创新是非遗文化传承千年必不可缺的条件,不断地创新也是在为其文化内涵“添砖加瓦”,为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保驾护航”,为传承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就如同史学家们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建水紫陶的特征变化才能还原建水紫陶的创新发展历程,了解为紫陶发展做出创新贡献的陶艺家们,找出今后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二)建水紫陶创新历程

1.建水紫陶首度创新

明朝前建水制陶业主要以生产青瓷与青花器为主,后因明朝对外扩张的历史原因,各地优秀的瓷器与先进的生产工艺流入云南,其中景德镇瓷器对当地瓷器业的冲击最大,建水人民为了生计不得已放弃了青瓷与青花的生产转为粗陶的制作。[2]在鸦片入侵前,建水紫陶的粗陶技艺仅限于简易的实用品,难登大雅之堂,更无过多的审美价值。直到鸦片大面积入市后,铜制烟斗的供不应求使陶艺人开始模仿铜制烟斗,制作陶制烟斗进行销售,又因吸食鸦片的多为富家子弟,陶制烟斗就成了他们彼此炫耀的物件,装饰艺术应运而生。雕刻精细的花纹,绘制精美的山水,书写苍劲的书法,这些都让陶制烟斗在实用的基础上,多了一份收藏价值,成了当时最为畅销的东西。同期产生的陶器还有国人仿国外咖啡机而形成的汽锅,与烟斗一样,除了实用性极高,其装饰艺术也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到此粗陶完成了向紫陶的转变。建水制陶业凭借着烟斗、汽锅的热卖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2.建水紫陶的再度创新

(1)“残帖”的出现。传统文化中“大成若缺”“形残神存”“未尽之美”都在建水紫陶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是对陶器装饰中“残缺美”审美价值的继承与发扬。清代建水儒生王永清“好作‘断简残篇’得翻卷残破之势,摹篆颖隶真草于其上,无不逼肖,所谓补衮图也。初作小品扇面,人争宝之,后乃专施于陶器,遂相沿成风”。[3]王永清的“残帖”技艺不仅是建水儒家文化的传承,也符合了中华传统文化里的“残缺之美”。凡事不需要太过完美,有点残缺反而会因遗憾多出一份新的美感体验,因而建水紫陶产业想要生存,想要发展,还是要从技艺入手,从根本出发,不断为之努力。

(2)器型的多样化。向逢春作品的出现让建水紫陶创新之路再上一个台阶,并为建水紫陶产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向逢春从小刻苦学习,除了掌握书法、绘画、雕刻等陶饰工艺外,还掌握紫陶生产技法,在改进汽锅的同时,还用紫陶做出了茶具、酒具、文具、园林陶等新种类,用自己的努力带动了建水紫陶产业的快速发展。[4]其实早在1932年,建水紫陶便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使者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当时建水紫陶凭借着古拙沉雄文韵盎然的典雅气度和铿锵若磬质明如镜的风姿华彩,征服了众多不懂汉语的洋人,首次亮相便获得博览会美术大奖的殊荣。到了1953年,向逢春又将建水紫陶带到了新中国建立后规格最高的民间艺术盛会上进行参展,让建水紫陶一跃成为了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成为后来各国竞相购买的陶器之一。[5]试想当年的向逢春若未能突破固有种类,不曾改进汽锅,不曾制作出茶具、陈设陶、园林陶、建筑陶这些享誉全球的陶器,那建水紫陶除了传统书法与绘画的含金量,也不过就是一件普通的日用品,又何来今日的辉煌?做陶器生意最重要的是能把东西卖出去,资金得以流动,才能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助益于整体行业的发展。

3.新时期建水紫陶的创新

改革开放后,建水紫陶曾因生产方式脱离市场发展、人才缺失等原因沦为价格低廉的日用品。到20世纪90年代,因为建水紫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加之陶泥细腻,不易渗水,制成的陶器泡茶透气性极佳等特性,因而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建水紫陶市场日渐红火,建水紫陶国营厂的部分技师外出创业,小作坊生产逐渐恢复。曾经在建水陶艰难的日子里,凭一己之力延续了紫陶命脉的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却于2011年底倒闭,原厂址(已经被新的房地产楼盘覆盖)成为了今天的“建水紫陶街”。[6]建水制陶产业大部分以私人作坊为主进行生产销售,这些私人作坊的主力军大部分还是来源于老厂的匠人。如陈绍康、谭知凡、马成林、袁应德等,他们将紫陶集中化烧制,减少成本,提升效率,规范管理,并为之努力创新,建水紫陶因此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赢得了热销局面。

时至今日,建水紫陶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便捷的交通,发达的网络,高新的技术,不仅带动了整个建水紫陶业的发展,同时还影响了当地旅游业、服务业、交通业。建水紫陶工艺技术持续创新演变,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残帖”技艺,也从一开始简单的字画发展成如今繁琐复杂的新图样,这是新时期审美下给予“残帖”技艺发展的机遇。“残帖”装饰工艺除了传统的书法字画外,还可以填充更多的新内容,如现代文明下建造的各种建筑物图画或是展望国家美好发展愿景的相关语句,这些都可以成为建水紫陶发展过程中的又一创新之举。

(三)创新对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建水紫陶创新历程的整体回顾,不难发现创新是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非遗文化传承角度而言,创新极大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拉动了整个建水紫陶产业的GDP。建水紫陶制作技艺是建水制陶产业千年的积累与沉淀,是当地儒家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建水人民自豪感、自信心的重要反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紫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不能只是单纯的技艺传授,也需要增添时代的元素,创造出新的工艺技术,升级紫陶文化体系,提升紫陶的内在价值,推动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稳步前进。

从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创新使建水紫陶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如今的建水紫陶产业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背景下,国人必须立足于传承,致力于创新。只有自主创新,把建水紫陶核心技术掌握在国人手中,才能抢占紫陶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掌握各国非遗文化博弈的主动权,赢得更高的国际地位。

二 创新开启非遗传承的新天地

(一)创新对建水紫陶传承的时代意义

中华文化是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多民族文化,因而我们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瑰宝。虽然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排世界第一,但我们也需要质量第一,文化内涵第一。建水紫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的非遗之一,其承载的历史、蕴含的文化、不可估量的价值,都提醒着当代制陶人需要传承它,保护它,将之发扬光大。

陶瓷是中国最早的代名词,连中国的英文也是陶瓷这个单词,可见我国陶瓷制品在国际的影响力。建水紫陶的历史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它的泥质确是最独特的。建水拥有着天然的五彩陶资源,制陶人就应该将其打造成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的东西,历史也证明先辈们确实可以通过摸索和思考创造出一次次辉煌,如烟斗、汽锅等。紫陶的未来还是在当代陶艺人手上,这代人接受着先进的紫陶文化教育,了解着各种与紫陶相关的历史,有着各种高科技的辅助,但当代陶艺人的创造能力却远不及前人,思维的空洞使其面对“千篇一律”的紫陶工艺品时变得麻木,他们缺失了手工艺传承中最重要的部分——思考,只有脑子在思考,紫陶才有万千变化的可能。书画、雕刻、烧制皆是中国陶瓷传统之源,三者却能巧妙地结合于一个小小的陶器之身,每一个成型的陶器都是一个陶艺人的心血和智慧,甚至艺术杰作。

现在每个国家之间除了经济、国力的竞争外,最大的较量就是各自的文化了,其中非遗文化更是每个国家证明自己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佐证。建水紫陶应该在新时代找到新的发展点,让非遗文化再放异彩。

(二)坚持创新发展,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建水紫陶制作技艺作为非遗文化,需通过不断创新保持其活力与新鲜感。其实不仅仅是紫陶技艺,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只是将一种技艺“顺其自然”般地代代相传,却没有更好地思考如何让非遗实现其活态传承。作为“活态遗产”,其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活态传承。注重非遗活态传承,要求我们在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对传承主体进行保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空间、民族民间文化空间的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创新。[7]

当非遗文化失去“活”力,失去创新力,人们传承它也将变得毫无意义。传承人与被传承人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一个是传授,一个是继承,传授是传承人将自己所学所感原封不动地教授被传承人,而继承则需要被传承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度创新。因此非遗活态传承需要我们坚持创新发展,保持非遗文化的“活”力源泉;坚持保护非遗传承人,保持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坚持保护非遗的空间和时间,将其发挥至极致。

(三)创新乃非遗传承新寰宇之钥匙

高尔基曾说:“一个民间艺术的消失,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众所周知,非遗传承发展对于时代的需要、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迁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从未停止。但是未来非遗传承发展的方式不能再仅仅是非遗保护单位单方面的举措了,而是新的传承方式、新的传承天地。非遗传承的新天地不能再是各类图书馆、博物院这类“死气沉沉”之地,它应存于民间之处,适于烟火之所,通过人的传承与创新使其满足充满人情味的发展需求。

非遗文化是一门动态艺术,其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最大效益和社会当代价值。推动非遗文化创新,是在不断打破其固有形态,冲出现有的框架格局,发现文化的多样性,展现时代精神。建水紫陶制作技艺这项非遗也是如此,从一开始家庭作坊的传承模式到如今开校设厂的学习继承,从一开始只有碗窑村一个紫陶区到如今建水有五个大小不一的紫陶产业园区。因此非遗文化想要融入和影响当下生活,不能仅依靠非遗传承人的创新举措,学术专业、设计创新、科学技术、政府支持和国家推广都对其今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多方奋斗,非遗传承发展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三 结语

紫陶传承和发展问题,乃至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创新是解决所有瓶颈问题的答案,建水紫陶只是非遗传承问题的一个小缩影,但足以证明文化想要永驻青春,充满活力,生生不息,除了创新别无他法。这代紫陶传承人任重道远,责任重大,愿紫陶能够拥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猜你喜欢
紫陶建水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建水陶艺新观察
浅谈建水紫陶文化价值和工艺传承
建水孔子文化节 尽显儒家君子风范
刍议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鉴赏方式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物以史记 史以物存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