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01-15 12:58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中华马克思主义

叶季夏4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创新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自成立始,中国共产党人就自觉地肩负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经过一百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出了小康的发展目标并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的成功案例。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办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许多大事情,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创造非凡业绩走向民族复兴的根本原因。

在党内,实事求是最先是毛泽东提倡的。在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原指做学问办事情的态度和方法,其基本的意蕴,一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二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作风;三是事中求理的方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传统文化中获得这些方面的思想滋养,从而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求真务实的精神

《汉书》关于河间献王刘德的传记中,称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实事求是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在这里,实事求是是说刘德在收集整理古代文献的时候,重视调查核实,鉴别真伪,赞扬他求真务实的精神。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实事求是,就是尊重科学,坚持真理;提倡实事求是,就是提倡求真务实,反对弄虚作假。

毛泽东提倡实事求是,首先就是提倡求真务实的精神。怎么样做到求真务实呢?毛泽东一贯提倡做决策和决定之前要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他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毛泽东一贯提倡尊重科学,做事认真负责。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2]。1957年访问苏联时,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的讲话中说,“世界上怕只怕认真二字,我们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毛泽东一贯提倡办实事重实效。他给中央党校提出的校训便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

(二)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知行关系问题,也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孔子和王阳明的观点都是实事求是的应有之义。在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经历代学者提倡,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学风代代相传。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寓居岳麓书院,很自然地受到了这种学风的熏染。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科学地解决了中国历代思想家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揭示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毛泽东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自始至终,人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毛泽东提倡实事求是,就是提倡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怎么样学习和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中国历代思想家们所关心的知行关系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认识离不开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必须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就是“拿马列主义的箭,射中国革命诸问题的靶”。

(三)从实际情况出发事中求理即物穷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方法

世事纷纷扰扰,矛盾无处不在,问题层出不穷。抓住矛盾,明白义理,讲清道理,坚持真理,方能解决问题,把事情办好。问题是,到哪里去找“理”呢?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朱熹提出了“即物穷理”的观点。王船山提出了“理在事中”的观点。也就是说,物中有理(自然之理),事中有理(社会之理)。曾国藩则进一步指出,“夫所谓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实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称即物穷理乎?”将“实事求是”与“即物穷理”联系起来,指明了儒家所倡导的认识方法的一致性。总之,儒家的认识论强调万事万物都有理,不能离开具体事物去找“理”。毛泽东的哲学著作《矛盾论》中讲“一般寓于特殊之中”,这个意思也是“理在事中”。

毛泽东提倡实事求是,就是提倡想问题办事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中求理,即物穷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认识方法。

毛泽东指出,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者,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他们大段背诵马克思主义著作,却不求甚解生搬硬套;他们不顾中国的国情,不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为背诵马克思主义教条便真理在手,就可以在中国发号施令;他们不从事中求理,不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去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因此也就办不好中国的事情。

什么是实事求是?毛泽东解释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2]。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解释,继承和弘扬了传统哲学中事中求理、即物穷理的观点,也准确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基础上,毛泽东围绕着怎样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把来自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升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找到了根本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经典的案例。正是靠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得以别开生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如果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怎么样想问题办事情的问题,那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则是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为谁想问题办事情的问题。

为人民服务也是毛泽东首先提倡的。毛泽东提倡为人民服务,有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渊源:第一个方面是民主主义的“服务”思想;第二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第三个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道德观。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为人民服务的第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渊源。

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明确标识了共产党人的一切思想行动和奋斗牺牲的最终目的。而它最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儒家倡导的人生观。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求生是一个人最要紧的事情,也是极为艰难的事情。人们普遍的人生态度是为活着而活着,此外,并无所谓人生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讨论了人生目的和意义这个哲学命题,提出人不能只是为活着而活着,还有高于生命的追求,形成了成仁取义的主张。儒家所谓成仁取义,实际上就是主张利他主义,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利他主义的表现,是个人对他人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儒家成仁取义的主张,引发了一代代中国人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思考,培养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也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

1939年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毛泽东说,人固有一死,但“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由此可见,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党人的成仁取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问题的回答。

从儒家提出的成仁取义,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为人民服务,都是主张利他主义,都具有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舍已为人、成人之美的思想内核。这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价值取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这种价值取向和文化基因的形成,端赖于一个基本的判断,这就是承认人有良知,肯定人性中向善向上的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总要相信,全世界也好,我们中国也好,多数人是好人。”“他们的心总是善良的,是诚实的,不是狡猾的,不是别有用心的。应当承认这一点。”[3]我们只有相信多数人是好人,才能心甘情愿为多数人谋幸福,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便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总是能够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刻惦记着,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汲取、发展和超越;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宗旨,为人民服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文明之花。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小康的发展目标并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要办的大事,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这样伟大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解决。经过了新中国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的现代化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首次用“小康之家”来指代我国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解释说,到20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国家比起来,也还是落后的,只能说到那时人民生活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在这里,“小康”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老词汇被赋予了当代意义,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的发展目标。

提出把小康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是邓小平对中国国情,特别是对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认识深化的结果。在1984年的国庆讲话中,邓小平进一步说明,小康社会是指老百姓“不穷不富,日子很好过的社会”。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小康作为第二步的发展目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康”和“大同”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如果说“大同”相当于实现了共产主义之后的生活状态,那么,“小康”则是实现共产主义之前人民生活富足的状态。《诗经·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自古以来,“小康”就是中国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邓小平把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概念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联系起来,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经典案例。

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的发展目标,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再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间,“小康”概念的内涵虽有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分清战略步骤,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脚踏实地,精准施策,消除贫困,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走向共同富裕,走向民族复兴。

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和为贵是中国人一贯秉承的价值观念;实现个人家庭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早在先秦时期,所谓百家争鸣,其中心议题就是如何治国安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德治,法家至张法治,不管怎么“治”,大家关心的都是邦国安宁,社会和谐。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传统文化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局面。儒家关注治世、道家关注治身、佛家关注治心,儒道佛关注的重点不同,但不管“治”什么,大家都是要实现国泰民安,社会和谐,身心健康。

自从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传入中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它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开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总是跟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跟民族复兴的梦想、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连在一起。为着改造中国社会,为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一部分先进分子行动起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就是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决心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时,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清醒,顶住压力,稳住阵脚,带领中国人民在惊涛骇浪中稳步前进。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并强调指出: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知道,实现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的生活,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民心所向,决定着党和国家命运,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因此,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民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以稳定为前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到了21世纪。

中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想要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什么主义都是纸上谈兵。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和谐的反映。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和谐又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内容。

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系列重大举措。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以及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概念注入中国价值观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从此具有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和而不同,诸如此类崇尚和谐的价值观念,与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诸如此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源远流长。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还要为世界谋大同,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了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忘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召唤,从未忘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从未忘记“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庄严承诺,从未忘记一个大国对国际社会应尽的义务。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仍然势不可挡,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正在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对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中国人不能不关心整个人类的命运,也有信心和能力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说,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联合国的)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重申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庄严承诺和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自觉担当。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成功案例。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观念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描绘的美好愿景,这一美好愿景向国际社会释放了中国人民的善意,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之下超越意识形态之争,提出来的破解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构建国际秩序实现人类和谐共生的现实解决方案。

这一成功案例充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但蕴含其中的崇尚和谐的价值观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可以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对于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结论

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总是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滋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破解一系列重大疑难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怎么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从而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中的关键部分。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预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必然还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总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滋养?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向心力,蕴含着中国人民无穷的生活智慧,早已形成一个伟大的思想理论宝库,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要走自己的路,遇到的问题主要还是中国的问题,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滋养,以汲取力量,汲取智慧。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中华马克思主义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实事求是”定乾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