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军旅剧优化策略探析

2021-01-15 19:41黄晓玮黄兴春武警工程大学
环球首映 2021年8期
关键词:军旅部队创作

黄晓玮 黄兴春 武警工程大学

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作为主旋律电影的典型代表,一直以来均受到观众的持续关注,成为市场刚需。与早期作品不同,军旅题材作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展开了积极的尝试与创新。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如《你是我的城池堡垒》《亲爱的戎装》《号手就位》等一大批引发观众热议的军旅题材影视剧,相较于以往更加注重迎合“00 后”一代年轻观众的审美方式。在演员阵容层面更加偏向于偶像类型演员;在内容表达层面也更加积极的向青年群体的话语方式靠拢,如大量的网络用语的使用及幽默化情节的展示。这些创新与改变使得军旅题材作品的偶像化成为一道基本景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揽获了青年群体的关注和喜爱,获得不俗的收视率。

但与此同时,纵观近年来的此类影视作品,很难再出现一部像《士兵突击》一样的现象级军旅题材电视剧,军旅题材无论横向与其他类型作品对比还是纵向与之前的经典作品对比,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剧情大多展现为“心灵鸡汤”式的励志故事,虽有稳定的受众群作为支持、在一部分观众圈内反响热烈,但却无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军旅剧如何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实现新的突围?

一、当代军旅剧内容探析

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是对部队建设发展的全景式描绘与观照,作为政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与传播有必要客观、生动的展现军人风貌、讲好军旅故事,进而弘扬民族精神、提振全民的国防意识。作为军队面向外界的一个窗口,军旅剧应当多出、常出颇具影响力的好作品,让更多的观众通过看剧了解部队、热爱部队[2]。

因此,本文试图在对作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军旅剧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探讨。

(一)整体风格“轻喜剧”化

从戏剧风格层面来看,无论是相较于第一代军旅影视作品(如《高山下的花环》),抑或是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诸如《武装特警》《女子特警队》等作品,当下军旅剧的走向都越来越展现出“轻喜剧化”的风格[3]。例如电视剧《热血尖兵》的开头,富二代公子哥陆飞在高层建筑上玩攀岩,引来许多路人围观,在攀登到一半的时候,建筑外层用于着力的木条断裂,陆飞眼看就要掉落下来,慌乱中抓住一根还未断裂的木条,裤子却裂了一个大口子,露出了黄色的内裤。这样的情节设置轻松诙谐,形似麦当劳标志的裤子破洞和轻松的配乐,在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却冲淡了以往军旅剧严肃、庄重的叙事风格,展现出“轻喜剧化”的表达效果。

所谓“轻喜剧”,是影视剧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表达方式介于传统的正剧与喜剧之间,内容注重对于现实社会中美好及进步的事物进行肯定与讴歌,并善于利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创造戏剧冲突。其艺术内容的表达既有对于正面形象的颂扬,也有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行为的善意提醒。其整体呈现出轻松明快的表现风格和诙谐幽默的话语风格。具有较为稳定的受众群体,近年来的作品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

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巨大,观看电视剧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放松身心,做以调剂。这样的需求从侧面强调了影视剧作品轻松诙谐的风格,催生了各类作品“轻喜剧化”的风潮。从观众诉求来看,这样的风潮契合了当下影视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观众的审美诉求,原本无须诟病。但对于此种风格的普遍追求却有可能落入泛化、模式化的窠臼,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尤其对于军旅剧而言,此类创作是否能够与作品本身宏大、严肃的主旋律诉求相契合?剧中人物令人捧腹大笑的姿态或话语是否真的拉近了观众的距离感?都还有待我们进行慎重而深入的探讨。

(二)人物及剧情设置套路化、平面化

人物及剧情的设置和创作,是影视作品能否抓住人心的关键点,也是凸显作品主题和特点的最佳途径之一。然而反观近年来的多部军旅剧作品,人物和情节设置的套路化和平面化却非常明显[4]。从《我是特种兵》系列作品,到今年刚刚播出的《热血尖兵》都讲述了“地方青年来到部队,经过重重磨砺从一个青涩懵懂的青年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特种兵战士或者侦察连战士”的故事。剧中人物这样的成长过程在一部又一部的电视剧中不断地重复,难免不会使得观众心目中的军人及军队形象固定下来,将军队简化为一个个由新兵连和特战队组成的平面结构。进一步来讲,观众的固化思维又会反作用于影视剧创作者,使他们的创作只着眼于部队的一个或两个点,而失去了挖掘更多好故事的机会。这样的循环将传受双方的刻板印象不断强化,不仅不利于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创新,更使得观众心中的军队形象单一而平面,加快了其对于此类型电视剧审美疲劳的速度。

(三)缺乏关照现实的思考

但凡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大多都通过对现实生活复杂性和深刻性的艺术化反映,为观众营造出反思现实、思考人性的巨大空间。当下的许多电视剧只是一味地通过甚至不符合日常逻辑的剧情,来体现“主人公经历种种历练最终成功”的思维套路。这样的创作思路虽然反映了“励志”“奋斗”的价值观,但却可能因为“创作的双脚踩不到地上”而演变成与“鸡汤文”类似的“鸡汤剧”。尤其从军旅剧的角度来讲,目前的很多作品都过于青睐通过描述“成功学”故事来凸显“奋斗”的价值观。如电视剧《号手就位》主要讲述了大学生士兵投身火热军营,在老兵的带领和培养下,经历锻炼与磨砺,最终克服困难成为火箭军“王牌号手”的故事。《热血尖兵》讲述了三位男主人公从地方青年到优秀士兵的成长与蜕变,展示了“90 后”特种部队士兵的军旅生活[5]。这些剧情设置都专注于“成长”,而忽略了大到“军队改革”小到“军人排队是否该优先”等牵动人心且引发各方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这样的影视作品好看却不接地气、励志却缺少内涵。

二、优化策略

问题的提出是作品改进和创新的第一步,而如何改进和革新则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关注。笔者认为军旅剧的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使用“喜剧化”元素

“轻喜剧化”的风格和“喜剧”元素的加入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创作形式,许多军旅剧在具体运用这一元素时,常常让入伍前的主角以“杀马特”造型出现,并因为叛逆的个性闹出不少笑话,随着剧情的发展,“笑点担当”会逐渐由主人公入伍后的日常生活情节所承担。但这样的设置和安排往往会因为演员的夸张造型和剧情的生硬嵌套而显得突兀。适当“笑点”的营造是为军旅剧加分的关键点之一,但剧情的衔接和演员的表演应符合现实逻辑,且过渡自然。近期播出的《热血尖兵》为了迎合年轻受众,加入了很多流行和“搞笑”元素,主角司马战歌入伍前的“非洲脏辫”造型、张小五口吃的习惯等,这些元素看似诙谐幽默,但却使作品氛围略显轻浮,虽表现了官兵性格的丰富性,却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疏离感[6]。

“喜剧化”元素要用,但要用的符合逻辑规律、符合审美需求。将大量浮夸的喜剧元素简单的堆积在一起,不仅无法增强时尚感,反而会影响整部作品的风格基调,使其不伦不类。要克服这一问题,创作团队及演员们还应好好从剧情设置和演技上下功夫。

(二)创作更加贴近生活、关注现实问题

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作为新时代“讲好军队故事”的实践者,其作品需要着重关注对于现实的观照与思考,观众们通过观看能够引发共鸣、延展思考,是一部优秀的军旅题材作品应当具备的要素。在这一方面,许多成功作品都体现出值得借鉴的经验。于2006 年播出的电视剧《沙场点兵》,通过32 集的叙述篇幅讲述了届时在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华北某任务部队积极响应号召,以贴近实战的实练标准,展开不设预案的背对背对抗的故事。该作品深刻反映了抓训练与保安全、深层次触及了部队抓训练与保安全、“练为看”与“练为战”的突出矛盾问题,直击痛点,回应了我军官兵紧迫的忧患意识,成为经典作品[7],于2016 年上映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则将“部队故事”的发生地搬到了镁光灯聚集的橄榄球盛会上,这样的处理不仅没有弱化故事内涵,反而通过战士与普通民众的碰撞揭示出部队官兵作为个体所面临的“价值观认同”“理想信念认同”等种种问题,留给人们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深刻的情感共鸣。

(三)扩大聚焦群体,丰富部队形象

军队作为国家的正规武装组织,本身具有相对完善和丰富的岗位体系,这就意味着,强军目标的实现不仅在于某一作战单位的作战能力,更在于各个部门的高效合作与通力配合。从这一层面上讲,军旅剧的聚焦群体除了普通一兵之外,也应该包括其他相关群体。基层国防生干部、机关干事、文职人员、技术干部、基层医护人员等,他们不应只是军旅剧中衬托情节发展的小配角,他们也在以自己的视角感受、思考着部队的发展,是影视作品不该遗忘的创作来源。只有反映各个岗位官兵工作生活的好作品不断的涌现出来,军队的形象才能更加丰富和立体,部队故事也就能更加生动而引发共鸣。2002—2007 年持续播出的,由空政电视艺术中心出品的《炊事班的故事》就选取了基层连队的炊事班作为故事的发生场域,讲述炊事员们在平凡岗位建功立业的生动故事,将火热的军营生活演绎得妙趣横生。其聚焦的群体,虽只是看似并非“主流”的炊事班官兵,但却通过小小的炊事班展现了部队基层工作与生活的现实细节,通过日常点滴的表达,不仅生动讴歌了当代军营的变化与发展[8],又诙谐地展现出官兵个人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弱点和问题,成为影响力颇高的影视精品。

三、结语

当代军旅题材影视作品是激发观众爱国热情、承担主流价值观宣传的重要阵地,现代军旅剧的探和发展关乎整个时代精神文化的发展和提升。大众呼唤更多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契合且引领价值观、直抵心灵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军旅部队创作
军旅青春正步走
俄部队军演
胸怀军旅梦
儿在部队又立功
本期主题:军旅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一墙之隔》创作谈
军旅雅士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