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中辍行为特征的探索性研究

2021-01-15 13:17李君君王金歌曹园园
现代情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微博

李君君 王金歌 曹园园

收稿日期:2020-07-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老年群体社交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与体验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7CTQ027)。

作者简介:李君君(1980-),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网络信息服务、用户行为。王金歌(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用户行为研究。曹园园(1984-),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摘 要:[目的/意义]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越来越普遍,间歇性中辍行为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类,对间歇性中辍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用户消极行为方面的研究,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完善运营机制并实现长久发展。[方法/过程]本文选择有远离微博意向的用户,采用网络爬虫的方式收集用户半年内发微博的时间与内容,基于登录时间间隔、中辍时间间隔与微博内容词云分析对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特征与原因进行研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微博的环境、内容与过度使用都会导致用户产生远离意向,其中活跃用户占大多数,然而在实际行为中,活跃用户采取远离行为的可能性更低,中辍时间间隔也更短,消极用户则相反,用户需求不同导致用户的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存在差异。

关键词:移动社交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社交网络消极行为;远离意向;时间间隔;词云分析;微博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1.01.007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1)01-0060-07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mittent Dropouts

——A Case Study of Weibo Data

Li Junjun Wang Jinge Cao Yuanyuan

(School of Management,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negative use behavior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 user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among which intermittent dropout behavior is a very typical one.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mittent dropout behavior is helpful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users negative behavior,help enterprises to take targeted measures,improv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realize long-term development.[Method/Process]This article selected users who have intentions to stay away from Weibo,using web crawlers to collect the time and content of users Weibo within six months.Based on the login time interval,dropout interval and word cloud analysis of Weibo content,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users intermittent dropout behavior were studied.[Result/Conclusion]Weibos environment,content and overuse will all lead to users intention to stay away,among which active users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However,in actual behavior,active users are less likely to take away behavior,and the dropout time interval is shorter,while negative users are opposite.Different needs of users lead to differences between users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d actual behaviors.

Key words:mobil social network users;intermittent dropout behavior;social network negative behavior;away from intention;time interval;word cloud analysis;Weibo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社交+”成为网络应用市场的普遍特征,社交+医疗、社交+金融、社交+新闻等等,同时“社交+”形式与移动网络的结合加速了移动社交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涵盖范围,但是人们越来越感知到移动社交网络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弊端,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消极使用行为,比如使用频率下降,减少在平台的参与等。凯度在2017年社交媒体的影响报告中提出,89%的用户认为社交网络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1]。Mavrck的一份报告指出,2016年Facebook的“原创帖子”数量与2015年相比减少29.49%,“参与度”下降了15.14%[2],社交网络的消极使用行为越来越普遍。皮尤研究中心通过对Facebook用户的调查发现,有61%的用户表示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止一次停止使用Facebook,每次持续1周或更长时间,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开始使用[3],由于国外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发展均比国内早,因此国外学者较早发现这种现象,并将其称为“Facebook假期”[4-5]。部分学者对Facebook假期进行研究,将其表述为用户感受到使用社交网络带来的弊端,通过短暂离开以缓解压力与不适,一段时间后又恢复使用,甚至反复放弃后再使用[6],更加强调远离与回归两种行為的反复交替。这种行为在用户行为研究中被称为“间歇性中辍行为”,是社交网络消极行为中比较典型和普遍的一类行为。

由图1可知,用户在提出远离微博之前,发微博数呈上升趋势,3月发微博数最多,提出远离微博之后,微博数量减少但是5月又逐渐回升,接近12月的数据,因此猜测用户行为呈现周期性规律,由于过度使用微博而产生远离意向,减少使用微博的频率,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恢复正常使用至过度使用。

用户在微博上只浏览信息不发微博的相关数据无法得出,因此本文将用户在微博上发布微博看作使用行为,用户在1天内发多条微博看作1次登录使用,得出2019年12月1日—2020年5月31日每月的登录人数。如图2所示,图2与图1趋势大致相同,3月登录使用的人数最多,4月人数降低,与图1不同的是5月持续降低,可能的原因是虽然有更多用户远离了,但是平时在微博上比较活跃的用户在远离一段时间后恢复了正常使用行为,造成微博数量上升而人数下降的现象。

由图1和图2可知,用户提出远离微博之后,确实存在远离行为,包括减少使用次数和发微博数量,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恢复使用,因此这个数据适合本文对微博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进行研究。

3.1 登录时间间隔分析

本文对用户的发微博时间进行分析,1天内发多条微博均认为是1次登录,得出登录时间间隔范围在1~117天,间隔在1周以内的数据占95.22%,为使图表更清楚表示,选择间隔时间在7天以上的数据进行频次分析。如图3所示,时间间隔在8~14天的最多,间隔时间在两周以内的用户占98.06%,随着间隔时间的增加,频次越来越低,大多数用户的登录时间间隔较短,这说明本文数据中的用户大多是在微博上比较活跃的,使用微博的频率较高。由于本文的数据都是对微博有远离意向的用户数据,因此可以说明活跃用户更有可能产生远离意向,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18,24-26],由于活跃用户接触微博的时间更长,不仅能感知到更多微博带来的积极体验,一些负面感知也会被放大,比如信息过载、信息不准确、沟通过载等,用户长期接触这些负面影响会产生压力,因此更容易产生远离意向。

3.2 中辍时间间隔

计算用户提出远离微博到下一次发微博的时间间隔,如图4所示,中辍时间间隔与频次呈反比,间隔时间越短人数越多,间隔时间越长人数越少。据统计,中辍间隔时间为1天的人数最多,占43.75%,中辍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的用户占79.41%,参考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定义[6],中辍与回归的时间间隔应该超过数周,因此,中辍时间在1周以内的行为不是真正的远离行为。有9.37%的用户中辍时间间隔超过1个月,有7.81%的用户中辍时间间隔超过2个月,这类用户提出远离意向后做出远离行为。由于本文选择的用户都是明确表达了远离意向的用户,因此本文的数据可以说明用户提出远离意向后不一定会做出实际的远离行为。另外,登录时间间隔最多是119天,中辍时间间隔最多是65天,这说明有些用户并不是宣布了远离意向之后才会离开,会在使用过程中默默远离。

因此,本文的数据说明用户的行为意向与实际的使用行为不完全一致,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态度和情绪是复杂的,虽然一些消极因素促使用户产生远离意向,但是一些积极因素会使用户持续使用或尽快回归,消极与积极因素的双重作用使用户产生矛盾的心理与态度,因此做出与意向不一致的行为。微博不仅要关注产生了远离意向的消极用户,也要关注登录时间间隔过长的用户,对这些用户远离与回归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避免用户永久远离。

3.3 微博数与中辍时间间隔的关系分析

本文收集的数据是明确表达了有远离微博意向的用户数据,然而做出长时间远离行为的用户却很少,只有9.37%的用户中辍时间间隔超过1个月,这说明用户表达远离意向后不一定做出实际的远离行为,用户的中辍意向与中辍行为存在不一致,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用户的中辍意向与中辍行为之间的关系。由于同一时间范围内用户发微博的数量可以体现用户的活跃程度,因此可以将微博数作为用户活跃度的指标,本文选取用户半年来的总微博数量与中辍时间间隔,分析用户中辍时间间隔与活跃度的关系。如图5所示,中辍时间大于1个月的用户发微博数量均少于30,中輟时间间隔较长的用户对应的发微博数普遍较少,因此可以说明做出实际远离行为的用户属于消极类用户的可能性更高,即活跃用户做出远离行为的概率低,消极用户做出远离行为的概率高。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15,27],部分用户对微博有情感依赖,活跃用户的微博数量较多,说明用户在微博上乐于分享,如果做出远离行为就会失去一个分享的平台,用户对微博产生了情感需要,因此活跃用户不太可能真正远离微博。

3.4 用户产生远离意向的原因分析

提取用户表达远离意向的博文,把脏话、表情、符号删掉,把一些字母简写替换成正常的表达,选择词频大于5的词,筛选掉一些常见的代词、语气词等,得出词云图,从词云图可以分析使用户产生远离意向的原因,其中微博的环境,如戾气、浮躁、乌烟瘴气、是非之地、争吵是使一部分用户产生远离意向的原因。微博平台的内容,如负面新闻、谣言这些信息使用户产生远离意向,大多数用户表示远离这些是非之地,远离争吵,就是珍爱生命,保护健康。也有部分用户产生远离意向的原因是因为在微博上花费过多时间,要保持自律,好好学习,因此要离开一段时间,减少使用次数或者卸载微博。通过词云分析可知,微博平台的环境、内容、用户自身使用行为3个方面是用户产生远离意向的原因,这些消极因素使用户产生负面情绪,如疲惫、厌烦、郁闷等,促使用户产生远离意向。

4 结 论

本文选取微博平台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从用户登录的时间间隔、中辍时间间隔和微博数与中辍时间间隔的关系分析微博用户的使用情况,提出微博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特征,分析用户回归使用的原因,对用户产生远离意向的微博内容进行词云分析,研究用户产生远离意向的原因。

4.1 间歇性中辍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1]凯度.2017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R].Kantar Group,2017.

[2]Lee E,Lee K,Sung Y,et al.Delete Facebook:Antecedents of Facebook Fatigue[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2019,22(6):417-422.

[3]Rainie L,Smith A,Duggan M.Coming and Going on Facebook[EB/OL].http://www.pewinternet.org/2013/02/05/coming-and-going-on-facebook/,2020-05-15.

[4]York C,Turcotte J.Vacationing from Facebook:Adoption,Temporary Discontinuance,and Readoption of an Innovation[J].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2015,32(1):54-62.

[5]Crandell S.Taking a Vacation from Facebook[EB/OL].http://www.huffingtonpost.com/steven-crandell/unfriendingFacebook_b_851052.html,2020-03-01.

[6]张明新,叶银娇.传播新技术采纳的“间歇性中辍”现象研究:来自东西方社会的经验证据[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6):78-98.

[7]李旭.信息过载背景下社交媒体用户倦怠及消极使用行为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8.

[8]王松,王瑜,李芳.社会化电子商务情境下信息过载对用户消极使用行为的影响——基于倦怠和抗拒的中介[J].企业经济,2019,38(3):50-57.

[9]牛静,常明芝.社交媒体使用中的社会交往压力源与不持续使用意向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71(6):5-19.

[10]徐春雨.感知过载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

[11]Zhang S,Zhao L,Lu Y,et al.Do You Get Tired of Socializing?An Empirical Explanation of Discontinuous Usage Behaviour in Social Network Service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6,53(7):904-914.

[12]Luqman A,Cao X,Ali A,et al.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Facebook Discontinues Usage Intentions Based on SOR Paradigm[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70:544-555.

[13]Turel O.Quitting the Use of a Habituated Hedonic Information System:An Theoret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acebook User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5,24(4):431-446.

[14]郭佳,曹芬芳.倦怠视角下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9):77-81.

[15]Maier C,Laumer S,Weinert C,et al.The Effects of Technostress and Switching Stress on Discontinued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A Study of Facebook Use[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5,25(3):275-308.

[16]張敏,孟蝶,张艳.逃离还是回归?——用户社交网络间歇性中辍行为实证研究的影响因素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9,39(6):43-52.

[17]张敏,薛云霄,罗梅芬,等.压力分析框架下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J].现代情报,2019,39(7):44-55.

[18]代宝,罗蕊,续杨晓雪.社交媒体倦怠:含义、前因及后果[J].现代情报,2019,39(9):142-150.

[19]王大海,姚唐,姚飞.买还是不买——矛盾态度视角下的生态产品购买意向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5,18(2):136-146.

[20]沈校亮,厉洋军.智能健康硬件用户间歇性中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2017,30(1):31-42.

[21]Shen X L,Li Y J,Sun Y.Wearable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s Intermittent Discontinuance:A Revised Expectation-disconfirmation Model[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18,118(3):506-523.

[22]张敏,薛云霄,罗梅芬.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形成机理的概念模型——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9,40(4):84-90.

[23]林北辰.微博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月活跃用户达5.5亿[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5-19/doc-iirczymk2482234.shtml,2020-06-15.

[24]李红云.新浪微博不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25]刘鲁川,张冰倩,李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功能过载与用户焦虑情绪的关系:一项实验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9,9(2):66-76.

[26]杨喜喜.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与社交媒体倦怠: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D].重庆:重庆大学,2018.

[27]季忠洋,李北伟,朱婧祎,等.情感体验和感知控制双重视角下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机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4):129-135.

[28]Hanley S M,Watt S E,Coventry W.Taking a Break:The Effect of Taking a Vacation from Facebook and Instagra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J].PLoS ONE,2019,14(6):e0217743.

(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微博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