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视域下高职体育教育“三教”改革的创新探究

2021-01-15 08:15汪正法石先彬钱韦文繁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体育教育

汪正法 石先彬 钱韦文繁

摘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及专业建设计划的启动实施,是全面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承担产业转型升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应该与“双高计划”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其中,“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实现高职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刻认识理解“教师、教材、教法”的意义内涵,准确把握“三教”改革的具体目标、原则及其路径,有利于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双高计划”;体育教育;“三教”改革;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1)04-0074-03

“三教”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核心内容,最终目的在于系统地解决人才培养与评价过程中“谁来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在“双高计划”建设的视域之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由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拓展与职业素质能力统一、协调地发展。[1]因而,当前体育“三教”改革应以职业素质能力基础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

一、“三教”改革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之下的内涵意蕴

(一)教师——“三教”改革的根本任务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2]没有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无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现代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特别指出教师队伍建设方向:多措并举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职业教育教师改革的核心目标,也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区别性。“双高计划”背景下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任务,根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制定出合理的目标、计划、实施步骤,不仅准确界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具体概念及其特征,出台了入口新政,并且建立了引培并重的全新机制,为新时代高职教师队伍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线蓝图”。

(二)教材——“三教”改革的重要载体

当前,国内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普遍存在着内容主题陈旧、更新换代迟缓、与社会企业的生产实际脱节、教材选择使用不够规范等问题,其中,严重缺乏与“互联网+”时代相契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材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的教材规划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改革措施。

(三)教法——“三教”改革的核心内容

教法是“三教”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最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实现途径。所谓教法改革,是以基础技能型人才的学习以及知识构建规律为根本出发点,重心探索教学内容之整合、传递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

《职教二十条》指出:教育教学一定要符合当下“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时代发展需求,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推进包括虚拟工厂在内的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双高计划”不仅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理念,而且强调了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阵地”作用,要求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驱动,全面推进教法改革,同时切实可行地解决教法的创新和信息化问题。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三教”现状

(一)教师现状:数量不足,专业固化,各自为战,成长滞缓

总体数量不足,专业固化严重。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快,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尤其以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为甚。然而教师发展规模无法跟上形势发展。据统计显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在规模上已经无法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要求。除此以外,从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角度来看,传统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依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从侧面反映了教师队伍缺乏专业的拓展与融合。

年龄结构失衡,团队凝聚力弱。当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问题是以青年教师为主,新兴专业尤其突出;受体制约束致国内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迟缓、团队协作能力、凝聚力弱,无法胜任团队协作要求较高、挑战性强的教育教学任务。[3]

教师继续教育不足,成长滞后。教师入职后接受继续教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现有的培训呈现典型的项目化现象。一直以来,教师培訓以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制度为基础,缺乏较为稳定的、形成制度化的培养体系,造成专业标准、课程设置、资格认证割裂,培训无法形成合力,导致教师受益面有限,难以达到全员覆盖标准;针对性弱,基本无法兼顾个体间的差异性;内容零散孤立,难以进行成体系的培养。

(二)体育教材存在学科中心、形态单一、质量参差和研究薄弱等问题

首先是教材设计停留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上,脱离为专业服务的实际。其次是教材缺乏职业导向性,无法发挥体育的公共基础课功能。再次是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职业教育已然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等新形态教材的广泛开发给当前形态单一的体育教育带来极大冲击。同时教材市场化的开放,出版商为了提前抢占教材市场,往往无法对教材来源和质量进行深入的研究审核,难以做到字斟句酌,这就造成了草草推向市场的教材质量不高。而市场监管和教材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4],导致劣质教材无节制地流入自由市场。

(三)教法目标不明确,理论导向不够,监控缺失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具备应用性、技术性、服务性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满足为目标,同时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具体的专业需求,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包括专业素质能力和非专业素质能力等)为重点内容,着重强调职业岗位能力素质的定向培养,以健康为中心,以能力为主线,以体育教育教学为平台阵地,科学、合理地设计高职院校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结构培养方案。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提出,高校体育的课程目标具体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在五位一体的整体性目标体系之下,新教学大纲完全体现了体育课程以健康和运动为主题的两大主线,着重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了体育运动最基础、最本职的功能。同时,也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全新教学大纲要求,以学生的基本需求、体育的课程特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健康目标、职业体能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终身体育目标四大类别。

1.“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學模式转变不够彻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而采取和选用的方式手段,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术技能、完善身心发展的共同活动的方法。其根本是学生,教师的教学环节是服务学生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学生身心特点以及综合素质,科学、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

2. 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体育课堂有待进一步加强

信息化时代,虚拟现实、模拟仿真、大数据等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入也是大势所趋。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除了常规的体育运动器材之外,很少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其他技术手段,学生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职业院校体育课堂关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停留在较原始阶段。一方面,信息化教学手段对人才培养的独特性考虑不够充分;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思路尚未打开。

三、高职体育教育“三教”改革对策

在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当下,“三教”改革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事关教育改革成败。尤其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积极落实“职教二十条”,明确教育改革目标、确立教改路径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研究课题。[5]

(一)以教师改革为根本,多措并举优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学改革之根本。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研究的重点,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职业教育改革文件对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极大地推动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和师资结构的优化。

建构“双师”高素质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体系,秉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标准。首先是树立立德树人思想,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明确教师道德素养的示范引领性功能;其次是突出职业能力,构建科学的职业标准体系,建立面广、梯次清晰的教师培训网络,宗旨在于帮助每一位教师达到教师最基础的能力标准和要求;最后从教师职业发展特点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将资格认证、专业标准以及专业课程内容紧密衔接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资培养、评价与资质认证体系。[6]

以“双师”建设为突破,形成师德先行、“能力本位”的思想,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大师工作室、产学研等平台;建立导师制、名师激励制等机制完善师资成长机制,实现教师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升。

(二)以教材改革为抓手,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形态教材

教材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功能,是教学实施的支撑和依据,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当前高职体育教材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脱离企业生产现状;内容陈旧缺乏更新;以纸质为主的单一形态以及缺乏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立体式”等问题。[7]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出于自身教育特点而存有差异,高职院校必须依据高职院校的学科特点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从而体现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特色,建设高职实用型教材。结合“职教二十条”教材建设思想进行教材改革探讨。首先,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开发内容实用、形态新颖的新时代教材。其次,教材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原则,注重理论使实践操作、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材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理念:传承民族传体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成为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应贯彻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职教特色。最后,建立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以及教材信息化开发。加强校企合作是大势所趋,通过校企“双元”合作开发高质量教材,在传统文字、纸质化教材基础上开发电子信息化教材,实现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终身学习意识。[8]

(三)以教法改革为突破,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发展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良好的职业和身心素质、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道德准则等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利用运动的健身性、项目的规则性、多样性等特点开展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实践,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首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密切联系企业实际需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轻松合理的师生关系,构建合理的课堂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完善体育课堂质量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次,深度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创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切实提升高职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现代互联网多媒体信息技术,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方法,开展集动、视、听为一体的课堂学习模式[9],有利于学生从身、心等方面更加切实地感受体育的魅力,对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运动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开展校企双元评价机制、引入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学校体育目标具有较强的内隐性特征,开展校企双元评价可以提升高职体育课程评价效果,促进广大师生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目标和价值,引入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可以量化评价指标,清晰化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1]周春燕.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291-294.

[2]史国生.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体育院校发展的多重路径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引发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2):1-6.

[3]王章豹.教学名师的卓越教学特质[J].中国大学教学,2021(4):73-78.

[4]吴建伟.思政课教学加强培养大学生战略思维能力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1(2):5-8.

[5]秦华伟,陈光.“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三教”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35-38.

[6]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28-34.

[7]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8]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86-90

[9]张艳,范小梅.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发展问题与取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4):106-116.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体育教育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全职妈妈浪费吗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