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清河垣曲县城段综合治理南延工程设计

2021-01-16 10:30段宪楠
山西水利 2021年10期
关键词:清河堤防河道

段宪楠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4)

1 工程背景

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南端,北依太行,隔黄河与河南省渑池、新安县相望,历史文化悠久。垣曲县亳清河生态旅游长廊范围,主要包括亳清河沿线两岸区域及周边村庄,北起新城镇瓦舍水库,南至古城镇湿地公园,东西至亳清河两岸山脊线。南延工程范围为建设东路桥向南,至安子岭桥下游100m,总长约2.6km。

为改善县城生态环境,力争创造一个“青山碧水秀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工业、农业发展充满活力,基础功能完备,具有良好休闲功能的生态宜居之乡,进一步提升县城品味和对外形象,在前五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向下游延伸建设南延工程。

工程目的是通过对亳清河的有效治理,构建集生态、文化、产业、休闲、为一体的“一河两翼”新格局,力争将垣曲县打造为华北名县、晋豫要塞、舜帝故里、山水林城、华北生态休闲名县、中国幸福宜居城市。

2 工程现状与问题

2.1 治理段河道现状

根据现场查看,工程河道内植被较好,有鸟类觅食,河道常年有基流,有形成湿地的基础条件。但有垃圾倾倒堆放现象,河床比较凌乱,河道渠化,堤防硬化。

堤防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水泥浆砌石堤防;二是修路时新建的堤防。两侧堤防基本完好,未见明显损毁,基础未见出露,现状堤防高出现状滩地1.82~4.02m。

2.2 防洪标准底、生态环境差

根据《亳清河垣曲县段河道治导线规划报告》,治理段河道基本满足20年一遇洪水标准,部分河段堤防高度不够,超标洪水时刻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河道内河势散乱,垃圾堆积,水环境较差,容易滋生微生物和导致河流水体污染,与上下游、左右岸环境及不协调。洪水泄流不畅,清水流量较小,难以形成河流景观。

河堤两侧紧邻县城干线公路,河道两岸工厂较多,河道内景观、生态系统单一,杂草丛生,无游人亲水活动空间,与城市环境不协调,对生态系统完整性有一定影响。

3 工程设计

3.1 工程范围

本工程治理范围为:建设东路桥至安子岭桥下游100m,治理总长约2.6km,宽度为80~100m。

3.2 工程任务

根据垣曲县总体规划和垣曲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并结合工程现状,确定本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河道防洪、水生态修复、景观绿化美化。

3.3 工程内容

根据工程的建设任务、垣曲县总体规划及垣曲县政府的要求,确定本工程的建设内容为:

(1)防洪。城区河道治理段2.6km的河道进行疏浚,局部新建堤防和堤防加高,以满足20年一遇洪水设防要求。

(2)水生态修复。为改善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形成“生态景观湿地”,河道主槽内设置辫状溪流水系,形成自然的河道湿地景观。同时,采用岸边的多样性的手法,结合行洪、湿地景观的要求,设置生态主槽堤岸,治理总面积21.6万m2,生态堤岸总长约5km。

(3)景观绿化美化:沿河布置生态景观绿地,进行绿化美化,并在滩地平台上设置健身步道、休憩座椅、文化雕塑等设施,面积约19.5万m2。

工程建成后,将形成长2.6km的辫状溪流湿地面积约2.1万m2,两岸平台景观绿化面积约19.5万m2,新建堤防长1.72km,堤防加高长1km,新建生态主槽岸墙长5km。

4 工程设计理念

4.1 设计构思

工程设计构思以“乡土、野趣、科普、生态、人文”为设计风格;以生态水利、可持续水利为主导思想;以防洪安全、自然生态、湿地保育为设计理念。

建设亳清河南沿工程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改善水质、生物多样的完整系统,展示垣曲县亳清河历史、乡土文化。打造垣曲亳清河南沿“湿地郊野生态长廊”,为广大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城市后花园,让亳清河成为居民乡愁记忆中的文化地标,提升垣曲县的文化软实力。

4.2 结构层次

4.2.1 水态营建

在尊重河流现状流态的基础上,恢复河流自然蜿蜒的水系形态,营造“辫状水系”的蓝色生态基底。在保证行洪断面满足水利相关要求的同时,重构自然水岸和生态基底,营造栖息地环境,打造多元生境系统。

4.2.2 生态格局构建

依托亳清河建立蓝绿网络体系,形成2.6km生态水系廊道、3个生态区域、19.5万m2公园绿地,构建亳清河南沿水岸生态绿廊。

4.2.3 文化内涵塑造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提炼,打造以垣曲县乡土文化、水文化为骨架,菖蒲酒文化、镲音乐文化、磨坊文化、水文化为主体的文化脉络,并通过在亳清河两岸落地文化景观小品元素。

4.2.4 配套设施营建

通过公共空间、服务设施等配套设施的营建,创造多彩纷呈的生态滨水宜居生活。

5 解决问题的措施

5.1 总体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护优先、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协调的原则,结合亳清河前五期和周边区域功能空间布局,把湿地郊野长廊的总体空间布局规划为:一轴、两带、三区。

一轴是指主河槽水(辫状水系)为轴线的水轴;两带是指辫状水系东、西两侧的滨水绿化休闲带。三区包括乡愁传承区、湿地野渡区、生态保育区。

5.2 河道防洪

本治理段治理面积21.6万m2,呈南北向展布,规划宽度为80~100m,纵坡为7.6‰~16.6‰。

为妥善解决河道行洪与湿地景观美化,以及北方河流洪水暴涨暴落,洪峰较大的矛盾,河道修建成复式河槽,即中间为不小于50m宽的行洪主槽,两岸为10~25m宽、高2m的景观平台。

行洪槽岸墙为缓坡式生态岸墙,两侧景观平台布设为绿地健身廊道,平台外侧为堤防。经计算,深2m的主槽可通过1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当河道洪水流量超过10年一遇洪水时,行洪槽和两岸景观平台共同行洪,满足宣泄20年一遇洪水流量的要求。

5.3 水生态水景观

本治理段作为水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工程,为营造粗犷的河道湿地景观,采用辫状溪流湿地景观,结合岸边健身绿地和湿地栈道,形成变化多样的城市郊野自然湿地景观。根据现有河道纵坡,为满足防洪兼顾景观的要求,在河道溪流主槽内用2~3股溪流,形成辫状溪流水系,并在局部较宽处设置湿地水坑和木栈道,形成自然多变的湿地景观,尽量恢复河道生态肌理。

5.4 景观绿化

在东西两岸设置景观绿化平台,每侧宽10~25m,在平台处布置健身廊道。景观设计结合现状地形地势、自然植被和当地乡俚文化特色,将治理段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对河道景观进行合理改造,突出溪流自然湿地的特色,激发人们的乡亲乡情。

5.4.1 乡情传承区

本区域位于城区范围内,东岸有县大医院和新建高层住宅,西岸有工厂,人流量较大。本区域设计风格以自然风光为主,设计步道、广场、洲岛等设施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休闲场所,同时作为从城市风情向自然风貌的过渡带,此区域设计以石板路步道为主轴,点缀植入水文化与乡土文化元素,结合休闲设施、菖蒲酒坊文化、镲音乐文化、磨坊文化等景观设施,融汇自然河流与人文空间,宣传展示垣曲的原生乡土文化。

本区域内种植以乔、灌、草多种植物相结合,自然式种植为主,部分区域自然式种植与对植、列植相结合,统一中有变化,避免枯燥乏味之感,满足游人遮荫与赏景多方面需求。

5.4.2 湿地野渡区

本区域位于城区郊野,以湿地涵养、水文化科普为主要功能,现状东西两岸工厂较多。在该区域设置茅草亭、木栈道、观鸟亭等,进行人鸟互动体验;设计主线以芦苇荡景观为主,在主河槽辫状水系中设置洲岛,洲岛与洲岛之间设置栈道,游人可以自由穿行其中。并在区域内点缀体验水文化应景的雕塑、船坊垂钓等景观构筑物和具有水文化符号元素的景观诗词小品,增加了游人探索湿地的体验性与趣味性。

在主河槽辫状水系中的洲岛上种植千屈菜等湿生植物,点缀种植金丝柳、馒头柳等。在通往洲岛的汀步边,种植黄菖蒲等植物,不同的季节营造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塑造不同的风景,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

5.4.3 生态保育区

该区域位于中度生态敏感性区域。此区域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为各类鸟禽长期活动的区域,并对周边潜在的工业污染和农村污染进行控制。生态保育区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该区域中湿地生物及其栖息地,尽量减少外界干扰和影响。同时在该区域设置一些小型的构筑物,为各类湿生动物营造良好的生态栖息环境、提供迁徙通道,为游人提供一个天然的科普宣教基地。在休闲绿化带两侧设置游人步道、小广场、叠石、观鸟亭、廊架等,方便居民通行、休憩、观鸟。

此区主色调为绿色,绿化树种采用馒头柳、国槐、油松等,搭配种植金丝柳、木槿、中华石楠等。在休憩的广场、栈道、座椅等附近,种植遮阴树种,下层选用二月兰,波斯菊,红花柽柳等观赏性花卉及地被,并点缀种植丁香等香花树种。地被以野花组合为主,给人野趣自然的感觉,在节点处点缀种植开花类灌木及地被,岸坡上以草地及狼尾草、鸢尾等耐水湿植物为主,园路边种植细叶芒。

6 结语

本工程设计在保证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以生态优先为原则,运用置石、生态驳岸、水生植物栽植等方式,形成自然和谐的河道湿地水环境,主要采用辫状溪流湿地景观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完善河道自然生态功能、提升城市生态旅游形象,改善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以期形成独具特色的城郊自然湿地景观。

猜你喜欢
清河堤防河道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关于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
江城晚晴天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基于三维数值模拟的堤防抗冲刷及稳定性分析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水利工程堤防维修养护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石料抛填施工工艺在水利堤防施工中的应用
承传统振百年清河 重实践育清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