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角下彼得·海斯勒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话语建构

2021-01-16 11:19祁国江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海斯涪陵文化

尹 萍 祁国江

(黑河学院 a.通识教育学院;b.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具有丰富的阐释性,因为文学不仅仅是表意符号,而且还是一种具有文化、政治和性别诉求等蕴涵的话语。因而作家采用不同写作策略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具有再现生活﹑反思自身,以及表达诉求等功能。 彼得·海斯勒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其撰写的纪实文学《江城》更成为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必读书目,数月位于美国畅销书榜首。《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是海斯勒纪实文学三部曲,这三本书横跨了中国的10年——从1996年至2007年,这10年正是中国快速发展时期。海斯勒以局外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客观再现了普通中国人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海斯勒的叙事话语不做宏大的分析,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和具体事件出发讲述中国巨变的推动者——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知识分子。

一、文化二元对立的枷锁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事实上,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塑造或赞同、宣扬该形象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并表明了自身所处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空间。”[1]海斯勒自身所属的西方文化,让他在初来中国四川涪陵时,不可避免地带有身处异域文化时的困顿和惆怅。街道拥挤混乱,道路狭长崎岖,环境嘈杂喧闹,自然环境的不适宜到人文关怀的过度热情让海斯勒不知所措。海斯勒记忆犹新的是,在他们上班后不久,学校所有的人都在大门口集合参会。全校师生隆重集会,迎接从涪陵步行到延安即将返回的师生小分队。这支小分队是为了纪念长征60周年一系列活动的重要部分。在整个学期,为了纪念长征的重要意义,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徒步1000多英里走到延安是整个纪念长征活动中最重大的一项。海斯勒颇感意外,自己的外国人身份,原本在人群中看热闹,竟被叫到了主席台与市长、校领导坐在一起,更让他感到尴尬的是其他人都是衣着整齐的正装,而他和另外一个外教穿着都是比较随意的大短裤。在台上,海斯勒感到尴尬与忐忑,而长征徒步行的队员和干部们脸上显得极为自豪。海斯勒心中升起了政治敏感性,让他觉得历史从未远离。外教亚当(与自己一起来四川涪陵当志愿者)在一次英语课上,当着全班同学夸班里的一个女生凯勒,说她的雀斑真好看,这时凯勒马上低下头,班级里突然变得一片沉寂。亚当突然意识到文化冲突让他在这里犯了一个禁忌,一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反映过来后急急忙忙向同学解释。事实证明,在中国情况完全不一样。幸运的是,中国学生还是能换位思考的,并且也理解这位外籍教师。一个学生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有一次,在课堂上,其中一位美国教师犯忌了。不过,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他们对中国日常生活常识的了解增多,这种尴尬也是可以避免的。”[2]21海斯勒与辅导其中文的汉语老师本来相处融洽,可一遇到中美之间的敏感话题,两人就针锋相对。比如,石油和篮球问题,海斯勒在这两个问题上有着美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他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是主导者,这引起了廖老师的极大反感,两人的关系因此一度陷入尴尬。“作为一个外国人,要在涪陵这样的地方生活绝非易事。那里的种种压力令人心力交瘁——别人对我无关宏旨的关注,我极力挣扎着要弄明白一个外国人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2]208文化背景的不同让海斯勒在人际交往中承受一定压力。

二、文化认同中的接受

泰勒(Ed-ward B. Tylor)从民族学角度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将全社会所接受认可的知识观点、行为信仰、艺术活动、法律和传统习惯等融合为一体的无形体”[3]。海斯勒由最初路人对他大吼大叫甚是不愉快,不过随着接触的深入,他知道中国人对外国人总会有些好奇和迷恋,一旦交谈起来,他们往往比一般人对我要好得多。这让海斯勒放松了很多,不再充满敌意和心存芥蒂,这也与海斯勒不断培养的耐心和信任有关。海斯勒在中国生活的10年间将四川涪陵称为自己在中国的第一故乡,在这里他与涪陵师专附近的面馆老板黄小强一家相处得比较亲密。黄小强一家人靠着吃苦耐劳、敢闯敢拼、勤劳果敢的特质为家里赚取了一套五居室的房子,以中国的标准来看,这绝对算是一个大房子。面馆既有学生和江东居民的惠顾,也获得了他们的尊重。黄家人的慷慨、善良更赢得了海斯勒的尊重。无论前方的道路是鲜花还是荆棘,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幸福的脚步,尽管他们的世界很小,但他们精心呵护。中国人有个特点,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谈论钱,但海斯勒不觉得中国百姓有多贪婪,他在涪陵认识的所有中国人都极其豪爽真诚。如果我跟某个人一起吃饭,付钱的总是对方。事情总是这个样子,而我总是对此无可奈何。这与西方的利己主义完全不同,中华传统文化讲求人应该达到“仁”的完美境界,以及社会活动应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最高层次。这些人生最高原则或者道德标准同时又与中华文化的社会“和谐”观完全吻合。这种为人处世的最高理想与西方文化以个人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观相比,便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利他/她”“利社会”的集体主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特性和本质。北京怀柔的三岔村是海斯勒在中国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与魏子淇一家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魏子淇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全村人对他的疑虑彻底打消了。海斯勒第一次真正地牵扯进了当地村民们的生活,他的做法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困难时,亲人、朋友的关心和付出,村民们的慷慨解囊温暖了彼此的内心。

三、文化认同中的赞赏

海斯勒对中国的历史古迹充满向往,在其很小的时候,翻开中国地图,“心里就会默念,沿着这道城墙,穿越整个国家,多么神奇啊!”[4]4作为美中友好志愿者的海斯勒,一有时间就穿行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在涪陵教学的第一年暑假,他乘车到中国的革命圣地陕北一带去旅行,他对一段在一片沙漠中间蜿蜒穿过的长城颇感兴趣。这段距离陕西省榆林市中心八九十公里远的明代要塞,在沙漠里往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往西一直延伸到甘肃北部大山深处的嘉峪关。往东,一道道废墟延伸到了黄海之滨的山海关。这两个关隘之间的距离长达2400公里,而榆林正好是中间点。万里长城早已超越了其当初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现在不仅仅意味着伟大,已经变成新兴的开放中国的主要盛景,几乎每位外国政要、每位游客都会到北京附近的长城参观游览。与其说长城是一道城墙,还不如说是一座桥梁,其让外来者仅凭一道壮丽的景观就领路到了中国的无尚荣耀。几年后,海斯勒在有文物古迹的村子里停留时,总会问有没有人了解当地的历史,他独自一人驾车沿长城遗迹在西部旅游时,到达山西北部的一个叫宁鲁堡的小村时,河谷中绿油油的禾苗,黑黢黢的灌溉水管透着生机,有一种简单而质朴的美感。在古代,汉人为了防御游牧部落的侵袭,修起了一道道城墙,最早的防御工事修筑于公元前656年。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许多朝代都修筑了类似的防御工事,其中有两个朝代,尤以修建长城闻名。长城的壮观,再次让海斯勒发出这样的感叹,“车窗外,长城依旧,气势雄伟。我越往前走,这样的建筑就越震撼着我,既因为它们的美丽,也因为它们的坚守。”[4]106海斯勒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的纵贯驾车旅行中,领略到东部摄人心魄的景色与令人迷惑的产品;西部层峦叠嶂中的烟波浩淼;北部广袤无垠,人烟稀少,南部小桥流水,碧波荡漾,走在发展的最前沿。沿途风光让海斯勒心旷神怡,赞叹不已。在人文关怀上,海斯勒也越发喜欢中国人的处事方式,由最初与教其中文廖老师之间的争执,随着接触的深入,他开始喜欢上并十分赞赏廖老师的言行。廖老师在学习上对海斯勒要求比较严苛,在生活上给予海斯勒无私的关怀,当海斯勒进步时,总是先与廖老师分享,这种十分正式的师生关系让海斯勒感觉十分自在。廖老师有很强的自尊心,她的这种自尊、自爱、自强成功地传递到了海斯勒身上。

四、结语

海斯勒成功突破了中国及中国人形象在西方文学作品话语建构中的刻板印象,使其呈现出新的姿态。海斯勒非虚构性的文学创作描述了当下中国现实,通过接触其身边的人,以感受周围的环境为切入点,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征程阔步前进。

猜你喜欢
海斯涪陵文化
三明市海斯福化工责任有限公司
涪陵榨菜
三明市海斯福化公有限责任公司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涪陵:水做的城市 水润的容颜
贾哈娜·海斯:激励“处于危险”的学生改变人生
总觉得别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