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冬季雁鸭类群落分布及年际变化

2021-01-16 06:45李成之陆上岭黄元国刘为胜
江苏林业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洪泽湖片区保护区

李成之,陆上岭,黄元国,刘为胜

(江苏省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江苏 泗洪 223900)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资源,在许多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功能性作用,可以作为湿地质量评价的重要指示生物[1]。雁鸭类是湿地水鸟的重要类群之一, 对湿地环境质量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 监测其种群分布与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2-3]。

洪泽湖湿地位于我国第4大淡水湖——洪泽湖的西北部及淮河中游,是我国东部稀有、保存完好的生态系统,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内陆淡水型湿地。该地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多种候鸟迁徙通道的密集交汇区,为众多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近年来,随着退渔还湿、生态修复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加强,湿地生境破碎化现象得到改善,特别是溧河洼区域的生态恢复,大大提升了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与生态序列的完整性,可能对越冬水鸟种群数量产生影响。洪泽湖湿地是江苏境内重要的雁鸭类越冬地之一,然而关于其雁鸭类种群状况的研究还较少,仅见对洪泽湖东部湿地的少数研究报道[5]。

本研究于2016—2019年冬季对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管护站点片区分布的雁鸭类种群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其种类组成、分布、数量及年际变化,以期为该地区雁鸭类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与科学建议。

1 研究地点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概况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洪泽湖西北部,范围在北纬 33°10′48′′—33°23′34′′,东经 118°12′14′′—118°37′09′′之间,总面积493.65 km2,其中核心区166.63 km2。该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江北区与南温带鲁淮区交界带,位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部分过水通道。保护区内生物种类繁多,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植被型有草丛植被型、沼泽植被型和水生植被型,在中国华东地区乃至整个生物地理区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典型代表性。保护区所在的洪泽湖西岸水草茂盛,饵料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类、东北亚鹤类以及东亚雁鸭类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为多种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适宜生境和关键的食物补给。洪泽湖保护区下设3个管护站点:中心管护站、穆墩岛管护站、双沟管护站,本研究选取各管护站点片区的2个固定巡护样点开展雁鸭类数量与分布调查。自2016年以来,随着退渔还湿、生态修复等生态保护力度的增加,洪泽湖湿地生境破碎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1.2 雁鸭类调查方法

本研究于每年12月雁鸭类越冬种群稳定后开展调查,连续调查4 a (2016—2019)。调查时选择晴好天气,一般在雁鸭类日活动的高峰期(7:00—9:00;15:30—17:30)开展调查,在固定巡护样点,使用Nikon单筒望远镜(60×70)记录各样点内雁鸭类数量与分布,一般情况下,对于观察到的雁鸭类种类及数量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当因鸟类集群较大或处于迅速活动状态而无法准确统计时,使用Nikon单反相机(焦距150—600 mm)拍照来辅助估计种群数量。对未识别鸟类在拍摄照片后,通过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进行鉴定[6],所有鸟类名称与分类依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7]。每个巡护样点至少调查2次,雁鸭类种群数量采用单次最大计数法记录。

1.3 数据处理

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群落多样性指数(H′):

式中,S为鸟类物种数;Pi为第i种个体数量占全部群落个体数量的比例。

采用Pielou指数计算群落均匀度指数(J):

J=H′/Hmax

式中,其中J为均匀度指数,H′为Shannon-Wiener指数,Hmax为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 lnS,S为物种数。

采用Simpson指数计算群落优势度指数(C):

式中,S为鸟类物种数;Pi为第i种个体数量占全部群落个体数量的比例。

所有统计分析和作图使用SigmaPlot(versions 12.5, Systat Inc)。

2 结果与分析

2.1 雁鸭类种类组成

如表1所示,全部研究期间内共记录雁鸭类22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小天鹅、白额雁、鸳鸯。IUCN名录极危(CR)物种1种:青头潜鸭,易危(VU)物种2种:鸿雁、红头潜鸭,近危(NT)物种2种:罗纹鸭、白眼潜鸭(见表1)。

表1 洪泽湖湿地保护区2016—2019年冬季雁鸭类物种组成

2.2 雁鸭类群落分布与多样性

中心管护站片区巡护样点共记录到雁鸭类19种,穆墩岛管护站片区巡护样点共记录到雁鸭类13种,双沟管护站片区巡护样点共记录到雁鸭类22种。2016—2019年,各调查年度雁鸭类记录种类与数量均为:双沟站片区>中心站片区>穆墩岛站片区;各调查站点雁鸭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为:双沟站片区>中心站片区>穆墩岛站片区;雁鸭类群落均匀度指数(J)相差不大,双沟站片区和中心站片区略高于穆墩岛站片区;雁鸭类群落优势度指数(C)则穆墩岛站片区显著高于中心站和双沟站片区(见表2)。

表2 洪泽湖湿地保护区2016—2019年冬季雁鸭类物种多样性比较

2.3 种群数量年际变化

2016年记录到雁鸭类19种共计9 701只,2017年记录到雁鸭类18种共计12 976只,2018年记录到雁鸭类20种共计18 590只,2019年记录到雁鸭类22种共计20 054只(如图1)。2016—2019年,年均种群数量最多的10种雁鸭类为:绿翅鸭、斑嘴鸭、罗纹鸭、赤膀鸭、绿头鸭、琵嘴鸭、花脸鸭、白眉鸭、豆雁、赤麻鸭(如图2)

图1 洪泽湖湿地保护区雁鸭类物种数与种群数量年际变化(2016—2019年)

图2 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年均记录数量最多的10种雁鸭类

3 讨论

3.1 雁鸭类种类组成

本研究于2016—2019年在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共记录到22种雁鸭类,2019年冬季记录到了全部22种,占我国有记录分布的雁鸭类(59种)的37.3%[7]。洪泽湖湿地周边地区历史文献曾记录有雁鸭类31种[8],但由于亚种合并及栖息地景观改变,一些历史分布种可能已不在分布区,如大天鹅(Cygnuscygnus)、鹊鸭(Bucephalaclangula)等。本研究结果显示,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冬季数量最多的10种雁鸭类为绿翅鸭、斑嘴鸭、罗纹鸭、赤膀鸭、绿头鸭、琵嘴鸭、花脸鸭、白眉鸭、豆雁及赤麻鸭,较相似于早期的历史文献记录[8],相比较近的文献记录在种类上明显增多[5]。其中,IUCN名录易危(VU)物种红头潜鸭、近危(NT)物种罗纹鸭的种群数量都较保护区早期记录显著增加,在本研究中为常见种。

本研究发现,洪泽湖湿地冬季雁鸭类组成以鸭类为主,雁类常见种仅豆雁1种。这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其他湖泊的雁鸭类越冬种群结构显著不同,如鄱阳湖冬季雁鸭类常见种类为:小天鹅、鸿雁、豆雁等雁类[2]。这可能与洪泽湖湿地的地理位置及水文特征有关,保护区内湿地类型主要为浅水湖泊、浅滩沼泽,湖泊内水草茂盛,饵料丰富,能够为多种鸭类提供觅食和隐蔽栖息地。

3.2 雁鸭类种群数量年际变化

调查期间,年度记录到的雁鸭类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仅记录到9 701只,2019年则记录到20 054只。本研究主要采用直接观察法,且限于巡护样点数量,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实际栖息越冬雁鸭类数量应远远大于记录数量。冬季雁鸭类种群数量的逐年上升可能与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内退渔还湿、生态恢复等工程的实施有关。自2016年以来,保护区内逐步清除养殖围网及渔船,并实施生境修复。特别是溧河洼区域的生态恢复,大大提升了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与生态序列的完整性,为雁鸭类的栖息提供了理想栖息地(见图3)。本研究调查也发现2016—2019年保护区增加的雁鸭类种类与种群数量主要为双沟管护站片区记录,说明该区域逐渐成为保护区内雁鸭类的主要聚集分布点,具有极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生态示范意义,应该在其他管护片区逐步实施生态修复措施,为多种水鸟营造适宜栖息地。

图3 溧河洼区域养殖围网拆除前后生境比较(上: 养殖围网; 下: 拆除后鸟类回归)

3.3 雁鸭类种群分布与群落多样性

本研究发现,近年冬季雁鸭类聚集分布于洪泽湖湿地保护区中心管护站杨毛嘴湿地及双沟管护站溧河洼湿地,穆墩岛管护站片区仅记录到雁鸭类13种,物种数及种群数量均远远少于双沟管护站片区,雁鸭类群落多样性显著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穆墩岛区域靠近洪泽湖中心大湖面,生境多样性较低,缺乏雁类适宜的浅滩草地及潜鸭类需要的茂密水生植物。不同鸭类的生境需求和集群特点也存在差异,斑嘴鸭、绿头鸭能够适应多种栖息地常分小群活动,罗纹鸭需要较深的水域,琵嘴鸭、白眉鸭等往往集大群出现[9]。双沟管护站片区内生境多样性较高,雁鸭类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在历年调查中也均高于其他巡护调查样点。鸟类作为生物链的较高等级、对生态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能够监测与评价栖息地环境变化[10-11]。本研究发现,自2016—2019年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内雁鸭类群落多样性整体逐渐增加,表明生境质量得到提高与雁鸭类适宜栖息地面积可能显著增加。

猜你喜欢
洪泽湖片区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洪泽湖绿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洪泽湖渔家
What a happy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