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思维通透的小学数学教材阅读操作策略

2021-01-16 02:48陈晶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概括创编

陈晶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用好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更要指导学生学会读教材。思维通透的小学数学教材阅读,可提升学生的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把不同的知识进行关联,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会进行文本创编。

[关键词]数学教材阅读;思维通透;概括;创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5-0017-03

小学数学教材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还是呈现的习题以及阅读材料,数学教材都具有严谨性和精简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有时只充当着呈现习题的作用。追求思维通透的小学数学教材阅读,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作用,使教材不再是简单呈现习题的工具,而是提升学生数学阅读的重要载体。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教材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学会抽象,提升概括能力

“思维的通透是基于情境的,又是超越情境的。情境是得鱼的‘筌’,是思维的脚手架,是通透的介质,由外在的感性情境延伸到内里的思维情境,最终要摆脱对情境的依赖,从生活世界的此岸到达符号世界的彼岸,实现‘数学化’的抽象生产和理性建构。”小学数学教材常常将数学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基于思维通透的小学数学教材阅读,教师需要把基于实际情境的数学问题合理抽象,形成高度精练和准确的数学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1.去除实际问题中的干扰信息

在数学问题中的“干扰”是指教材的编者常将数学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此时,有些条件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有些则起到干扰作用,在学生阅读题目时,要指导他们取其精髓,去除干扰信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

例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9页第5题(如图1):

让学生首先阅读题目,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哪些条件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发现每天训练时间“10小时”是多余信息,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比较精练的实际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去除干扰信息,得出比较精练的实际问题。

2.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常常依附于具体的情境,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类内容时,要让学生及时检索其中的关键信息,将复杂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4页第5题(如图2):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其次,让学生理解“第二天看的与第一天同樣多”,也就是第二天也看了这本书的[27],这道题就可以简单说成:第一天和第二天都看了这本书的[27],两天一共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去除实际问题中的情境

“从情境中引入数学知识,借助于具体的情境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但是,如果学生一味地停留在情境层面,则会存在负面干扰,即学生思维卡通化、浅表化,学生对数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去除情境,运用数学语言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例如,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3页第7题(如图3):

这是一个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抓住题目的关键点,形成抽象的描述:“5辆这样的汽车一共有多少个车轮”也就是求“5个4相加是多少”的问题。在去除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形成抽象的认识,思维逐步数学化,提升了数学思维水平。

二、学会关联,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

“数学学习‘难’,很多时候难在让儿童(或者说是教师没有能够帮助儿童)在具体知识之间形成联结,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获得对问题规律性的把握,进而举一反三。”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到的知识虽然呈现的形式不一样,但是所包含的思想方法是相通的。基于思维通透的小学数学教材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建立不同知识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关联,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1.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

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不仅要能够读到现在的知识,更要能够找到现在知识与原来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进行知识的转化,灵活运用不同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2页第7题(如图4):

上述是一个有关比的实际问题,学生在阅读已知条件和问题后,既可以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将“校园里玫瑰花和月季花棵数的比是3∶5”转化成“校园里玫瑰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5”,或者]“月季花的朵数是玫瑰花的[53]”,再计算。这样,学生就能将新知转换成旧知,打通两者之间的关联,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2.厘清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关联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分成了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学生在不同的学段都读了这些领域的不同内容,但是这四个领域的内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打通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知识的本质。

例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68页例7(如图5):

对于相遇问题,学生能运用抽象的公式描述行程问题的模型,也就是“总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或者是“总路程=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这时,可让学生在以前的教材中找出哪个知识与这个问题是类似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三年级下册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如图6),可用字母表示为S=(a+b)×c,也可以是S=a×c+b×c,两种不同的方法都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 a×c+b×c,左右两边的式子虽然不同,但都是求两个积的和。通过阅读和联想,学生发现了图形的面积计算、乘法分配律以及相遇问题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把握了问题的本质。

3.运用不同语言描述

“数学语言形式呈现多样性: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像语言三种语言形式并存。”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需要把教材中呈现的一种语言与其他两种语言进行灵活转换,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取问题里的重要信息,把握问题里重要的数量关系。

例如,指导学生阅读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时,要让学生既学会用符号表示,如a+b=b+a,也会用图形表示(如图7)。通过三种不同语言的描述,学生学会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两种语言,对三种不同的语言进行灵活转换,理解知识的本质。

三、学会创编,提升再生知识能力

“教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把阅读当作必修课, 是阅读终极目标。学生能自主地去读,去想,去做,去影响,是阅读最高境界。”基于思维通透的小学数学教材阅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教材,更要学生能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在后续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创编教材,真正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1.创编教材目录

数学教材之间有很强的连贯性,例题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创编教材目录,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能力。

例如,学习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让学生思考“在学习平面图形时,学过哪些内容?这个立体图形单元会呈现什么内容呢?”。学生由前面的学习联想到,在学习平面图形时研究了图形的特征、周长、面积,那么在学习立体图形时,也要研究它们的特征,以及与线、面、体有关的实际问题。最后让学生把创编的内容与教材进行比较,一方面整体把握了教材目录,另一方面也理解了这样编排教材目录的原因。

2.创编例题的解题思路

教材在呈现例题的时候,不仅仅有相关的例题,还有与例题有关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让学生编写教材中的例题,也要让学生编写教材中解例题的思路,提升学生把握不同解决问题思路之间关系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例题1(如图8):

首先,让学生从编者的角度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思路?”。其次,罗列学生所想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第一种:20×3=20+20+20,得到结果是60;第二种:先算2×3,再算20×3,得到结果是60;第三种: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最后,将这三种方法与教材中介绍的方法进行比较,一方面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打通了不同方法之间的关联,加深学生对数学算理的理解。

3.创编比较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教材中已经提供的问题,更要根据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创编习题。在创编的过程中,一方面找知识的生长点,另一方面找解决问题的注意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创编:

(1)一步与多步的比较

每一个多步的实际问题都是在一步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每一个一步的实际问题都能够“生长”出多步的实际问题。在阅读教材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从一步的实际问题“生长”出多步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多步的实际问题中找到具有模型意义的一步的实际问题。

例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05页第3题(如图9):

对于第(1)题,首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编出一道一步计算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编法:妈妈买了一桶调和油,中午烧菜用去了10%,正好用了1千克,这桶油有多少千克?一桶油,一个星期用了一些后,还剩这桶油的30%,正好是3千克,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接着,除了由一个问题编出一道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编出多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编法:妈妈买了一桶调和油,中午烧菜用去了10%,还剩9千克,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最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这个问题,想一想自己编的习题与教材中的习题有什么异同点,学生既体会到自己编的题与教材中习题的一致性,进一步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体会到教材语言的精炼性。

(2)易混淆点的比较

为了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分化,教材会给出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编写易混淆的习题,主动对知识进行分化。

例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2页第18题(如图10):

首先出示花坛图,标上数据,让学生根据已知信息编题,找到问题中的混淆点,然后呈现教材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混淆点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关于面和体的实际问题。

综上,追求思维通透的小学数学教材阅读,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精确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通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且对问题进行灵活转换,从教材编者的高度厘清知识的结构,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 参 考 文 献 ]

[1] 顾娟.为思维的通透而教:我在数学情境教学上的追求与实践[J].小学数学教师,2016(5):38.

[2] 郑毓信.学校数学:必要的抽象[J].人民教育,2005(3-4):43-44.

[3] 王丽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探究[J].校长参考,2018(3):42.

[4] 金長余.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素养[J].中小学数学,2021(6):4.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普教立项课题”“小学数学‘为思维通透而教’课堂模式孵化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18/02/17)的研究成果。】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概括创编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健美操创编能力
为孩子种下一棵“言语”之树
对抗类体育游戏的创编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新疆塔塔尔族健身舞创编研究
绘本多样化主题实施《疯狂快递》
经典传承,知行合一
谈谈从绘本到绘本剧的创编与指导策略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