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e时代”工具,助空间观念发展

2021-01-16 02:48陈小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空间观念

陈小平

[摘 要]千米离儿童的生活较远,单位量比较大,而且缺少测量工具,学生难以直观感知。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运动类软件、电子地图等“e时代”的测量工具测量较远距离,直观感知千米的大小,丰富对千米的认识,建立起空间与时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关键词]千米;e时代;测量工具;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5-0032-03

教学“千米的认识”之后,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千米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在头脑中建立起千米的空间观念。教师课后如何补救呢?是再炒一遍冷饭,还是另辟蹊径呢?“e时代”的测量工具,给教师提供了另一条路径,能够帮助教师更高效地进行教学。

一、缘起

“千米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内容。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千米有清晰的认识,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表象,笔者花了不少心思:通过复习米,让学生把米与千米关联起来,再到操场上走一走,体验走1千米需要多长时间。可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比如《基础训练》中有这样一题,学生的错误率比较高(如图1)。

学生答题情况如下表所示:

[项目 答对 答错 合计 分类 家长辅导 排除法 完全理解 不理解 笔误 人数 5 2 31 9 0 47 占比 10.6% 4.3% 66.0% 19.1% 0% 100% ]

全班47人中,有9人答错,占比约19.1%;答对的学生中,有5人是家长辅导后才答对的,占比约10.6%,两者合计29.7%,也就是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对千米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答对的学生中,有2人是用排除法排除了“米”等长度单位后才答的“千米”,他们对千米的认识其实也是模糊的。三者相加竟然达到了34%,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千米认知模糊。

对比米和厘米的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对千米相关知识的掌握明显差于对厘米和米的掌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二、析因

笔者和同年级的几位教师交流后发现,虽然有的班级此题的解答正确率比我班的要高一些,但是整体情况也不乐观。课后,笔者分别找了几名学生,聊一聊他们出错的原因,以期改进教学。

师:对于千米,你们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生1、生2、生3:不太好……

师:困难在哪?

生1:不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

师:那对于厘米、分米和米,你们感觉自己学得怎么样?

生2:学得还挺好的。

生3:学得还可以。对于较短距离或长度,都可以用尺子量出来,做题前我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尺子的长度,就可以确定要用的单位了。

师:可以借助米来学习千米。

生4(边撑开双臂边说):要是有一把大尺子,能把1千米或几千米量出来就好了!

笔者预测到了学生学习千米时会遇到挑战,但是没有想到实际情况超过了笔者的预测。分析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是长度单位千米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千米的机会比较少,离开具体感知的支撑,这样的学习犹如房屋建于沙塔之上,根基不牢。二是对“千”这个计数单位理解不透彻,导致对千米的认知存在困难。千米这个单位太大了,学生难以从具体上、形式上来感知千米的大小,所以难以理解,无法形成千米的空间观念。三是缺少测量工具。学生不能像学习厘米、米那样,用工具来测量,缺少有效的学习工具支撑,导致无法直观地进行学习。

三、寻“尺”

在有关长度单位的学习中,教材以厘米和米为基础,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安排了毫米,比厘米大而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安排了分米,从而完成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样的序列化的十进制长度单位的学习。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长度单位,找到不同长度单位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感受数学的规律性和齐整性。千米的出现,跳过了“十米”“百米”,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的困难。

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教师通常可以根据不同的长度单位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加深学生对厘米、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理解。而千米缺少这样的测量工具,导致学生对千米把握不准确,难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要是有一把大尺子,能把几千米量出来就好了!”学生的感慨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要是能找到这样一把尺子,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可是上哪去找这样一把超级大的尺子呢?笔者也非常苦恼。一天晚上散步的时候,笔者照例打开了手机上的“华为运动健康”软件,用来记录行走的路线、路程等信息。突然,笔者灵光一闪:这不就是学生想要的超级大的尺子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学生可以借助父母手机上的运动类软件记录运动的路线和路程。此外,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电子地图,也可以记录运动的路线和路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千米的利器。

四、实战

有了这些软件,面对不如意的教学效果,笔者终于想到了破解之法:安排一节关于“千米”的综合实践课!于是,笔者设计了“‘e时代’的长度测量”一课。

因为我校是安徽省“基于微課的翻转课堂项目研究”实验学校,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家学习新知,在课堂练习巩固提升。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初步完成本课知识的学习。

1.教师录制微课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契合本节课“e时代”的主题。微课主要通过复习“千米”,让学生了解千米和米的关系,加深对千米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再到会运用“e时代”的测量工具,如运动类软件、电子地图来测量行走的路程。

2.学生学习微课

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上的安排,在家或者机房学习微课,完成进阶练习,同时记录下自己学习的心得与困惑,便于在课堂上分享和交流。

3.根据反馈调整教学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进阶练习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已懂的内容可以泛讲,学生弄不明白的内容就要细讲。根据学生反馈,笔者安排了以下六个环节:

(1)选择测量工具。笔者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不同物体,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说明理由的环节,如测量铅笔、橡皮、教室、车棚、100米跑道等,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2)直线路线的测量。图2是19路公共汽车从依云红郡站→中国徽菜博物馆站的路线图。这时候,就考查学生对电子地图或者运动类软件的使用熟练度了。之所以选择比较直的路线,是因为要帮助学生通过电子地图和生活实际建立起对千米的直观感受,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弯曲路线的测量。图3是屯溪龙山实验小学→屯溪老大桥的路线图。路程加长了,但是学生可以借助电子地图和步行、骑行、驾车等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将空间和时间进行关联,多维度认识千米,达到认知的丰富和统一。

(4)学生自己家→学校。通过测量自己最熟悉的上学的路程,加深学生感受,同时也强化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熟练度。

(5)分组测量练习。可以测量本城市某处到某处的距离,也可以测量本城市到其他城市的距离。学生可通过测量活动积累丰富的表象,进一步在脑海中建立起千米的空间观念。

(6)布置作业:利用运动类软件和电子地图测量晚上散步的路程,设计一次旅游的路线(如何测量从屯溪到合肥的路程?你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心得

总体来说,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的学生有着较高的信息素养,对于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操作比较熟练,特别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更是上手飞快。

本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还为学生找到了一把测量千米的超级大尺子,让千米变得可观、可感,让学生可以较好地借助熟悉的地点、标志性建筑物等,建立起千米的空间模型,进而发展空间观念。而且运动类软件和电子地图都将路程與时间进行关联,这让学生可以从另一个维度认识千米,丰富对千米的认识。

之后遇到类似图1这样关于千米的练习,学生基本没再做错了。用学生课后的话来说就是“陈老师送给我们的这把大尺子真管用!”。

(责编 吴美玲)

猜你喜欢
空间观念
场域的精神力量在艺术作品呈现中的延续
“空间观念”的动态语言认知模型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图形的认识”教学注重四个引导
着眼空间观念培养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培养
如何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感
观察想象思考,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