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和田玉缘

2021-01-17 05:59徐琳
收藏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和田玉翡翠玉器

如果要在如今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中寻找历史最为久长,文化背景最为深厚的艺术门类的话,恐怕非玉莫属了。从新石器时代内蒙兴隆洼地区发现的早期玉器算起,中国玉器已经走过了8000多年的历程,如今依然是人们的至爱,尤其是国际拍卖市场上清代宫廷玉器的价格屡创新高,甚至过亿元人民币。玉器制作到清代达到巅峰,和一位爱玉如痴的帝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是清高宗乾隆。

乾隆其人

尽数历代帝王,即便是《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的那位殊玉蒙衣(周身裹满宝玉),登鹿台自燔于火而死的商纣王,恐怕也只是貌似爱玉,其实不过是想达到借玉升仙不死,与玉石共长久的目的而已。真正对玉有着深入骨髓的热爱,且至今还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皇帝,恐怕非高宗弘历莫属了。高宗弘历,年号乾隆,雍正第四子,25岁登基(1736),在位60年,历史上少有的玉痴皇帝,一生撰写有关玉器的诗文就有800余篇。他不仅亲自指导当时玉器的生产制作,还关心古玉的鉴定考证,把自己的品评意见写成诗文,命玉工刻在古玉之上。在故宫的玉器库房中,这样的古玉比比皆是,目前故宫钟粹宫的玉器展厅内,摆放了多件乾隆收藏的古玉,每件玉器上都有乾隆的御题诗。一件本是光素无纹的新石器时代大玉璧上,乾隆命人将自己写的诗以楷、行、隶、草、篆五种字体刻满了大璧,后面再刻上年款以及“几暇怡情”“得佳趣”二印(图1),从这两方印文中,你可以读出乾隆在考证玉璧时的怡然心情。

和田玉之兴盛

说起和田玉使用的历史,确为源远流长。新疆地区发现最早的和田玉制品,虽然是斧、锛一类玉工具,但它们可都是新石器时代的制品。那么,和田玉什么时候进入中原并成为中华民族玉文化的主要载乾隆的和田玉缘□徐琳体呢?在安阳殷墟商代妇好墓里,我们找到了和田玉的身影(图2),这是目前发现和田玉进入中原的较早例证,这位能征惯战的商王武丁夫人妇好,死后随葬了755件玉器,其中有一大部分为和田玉,是战争俘获还是方国进贡?不得而知。但是,从此以后,和田玉因其优良的品质,逐渐击败了各类地方玉石,扭转了新石器时代就地取材的用玉习惯,成为各个朝代皇室贵族的首选玉材。

不过和田玉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玉文化的主要载体却是与一位中国伟大的先哲—孔子分不开的。《礼记》记载,学生子贡问孔子:“为何君子贵玉而贱珉(非玉的石头)”?孔子回答曰:“君子比德于玉”,并总结了玉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德性,将之比于君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和田玉,不难发现孔子确实是位懂玉的行家,2000多年前就深刻认识了玉的物理性质,并升华到了理论高度。

中国真玉的概念从地质学角度讲指的是闪石玉,和田玉就是最为优质的闪石玉。因玉中含有一定的结构水,所以呈现半透明状并有油脂光泽,看起来十分温润,这种特性早已被古人认识并形成儒家玉德观中最重要的德—“仁”。《诗经》中即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语,认为君子应该像玉那样谦和温润,“温润而泽”和“仁”联系在一起,成为玉德之首;另外闪石玉的结构为毛毡状,故韧性很好,在自然界中仅次于金刚石;玉的硬度在6〜6.5之间,不软不硬,处于摩氏硬度中最佳的黄金分割点;玉之颜色多种多样,且暇不掩玉、玉不掩暇。等等这些物理特性使孔子引申出各种可以和君子行为相符合的“玉德”,可以说,自然界中再没有比玉更适合的矿物岩石有这么多符合儒家君子德行的特质了,这可能也是以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发现玉,锁定玉,并以其表达“君子之德”的原因吧。

君子比德于玉,也暗合了中国人固有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天然的玉石来象征人的德行,也是中国人在众多珠宝或石头中最终选择到玉,把其作为自己几千年来崇拜或寄托思想情感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借玉比君子之行,同时也成为规范君子行为的一个法则,王公贵族以君子自比,其外在的显示是佩玉,内在的精神因素就是玉的象征义—君子之德,这也是中国玉文化的精髓。正是孔子关于玉德的归纳以及大力提倡“君子比德于玉”,才使得孔子之前已经发展了5000年的玉文化有了理论上的升华,也为中华民族爱玉找到了精神依据,和田玉也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才长盛不衰的。如今许多所谓的“爱玉人”只是把玉作为一种投资的对象,根本不懂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还真是不如古人。

正是由于乾隆帝对儒家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对儒家的贵玉思想也是全盘接受。乾隆统治时期,是古代和田玉进入中原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玉器雕琢、使用的鼎盛时期。

和田玉的开采与运输

清早期,平息新疆准噶尔部军事侵扰的斗争以及相继而来的回部大小和卓木发动的叛乱一直持续到乾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以后清廷才真正控制了新疆南北,这也意味着玉路的畅通。从此,清早期玉料来源受限,宫中玉作不甚发达的局面得到了大大改善。从乾隆二十五年到嘉庆十七年,内廷平均每年可收贡玉4000多斤,充足的原材料使得乾隆对玉的理解,对儒家“玉德观”的诠释得到最大的释放。

大家常常认为和田玉就只是在和田产的玉,其实不然。早期,大多的玉料来自和田地区的河流中,俗称为籽料,如玉龙喀什河及哈喇哈什河,《天工开物》中称其为“白玉河”“绿玉河”。籽料质地优异,但毕竟数量有限并且大者不多。清代时不仅在和田河流中捞籽玉,也在靠近和田地区的昆仑山矿脉中开采山料。这些,我们也统称为和田玉。现在的和田玉已经成了闪石玉的代称,范围更为扩大。清代开采山料的玉矿有6处,最有名者就是叶城县的密尔岱玉矿和于田县的阿里玛斯玉矿。密尔岱山玉矿规模最大,采矿之人每年达3000人之多。著名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原料就来自于此,清代称为密勒塔山。乾隆四十三年,发生了高朴舞弊玉石案,清政府曾将其封禁,至嘉庆四年才弛禁开采。和田玉源源不断地送入中央,皇家造办处玉作已忙不过来,于是向苏州、扬州、江宁、杭州等地派制玉器。故宫珍宝馆乐寿堂放置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就是在扬州雕琢的(图3)。玉山高2.24、宽0.96米,青玉质,因是山料,玉中多绺裂,但被巧妙地雕琢为嶙峋山石。玉山以清宫内府旧藏宋代《大禹治水图》为稿本,立体地再现大禹治水的宏大场面,还钤刻有乾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等多方印玺及2000余字的乾隆御题诗文。据清宫档案记载,玉材原重约10700斤,历经3年时间,才从新疆运到北京。又经水路运往扬州,由善做玉山的扬州玉工琢制,历6年制成。运回北京后,造办处令玉匠镌字,置于乐寿堂,直至现在没移过位置。前后共用了10年时间。它是目前所见到中国古代最大的玉雕作品。每位到故宫参观的人,莫不惊讶于它的雄伟高大,但同时均有一个疑问,这么大的玉料以现在的运输工具从新疆运到北京都困难,更何况古人落后的交通工具,它是怎样运到北京来的?

清代诗人黎谦亭在一首诗中曾记载运玉的生动情景:“于阗飞檄玉字都,大车小车大玉图,轴长三十五尺咫,斩山导水湮泥涂日行五里七八里,四轮主角千人扶。”千辛万苦找到玉料后,最困难的就是运送。一般小者用人力、畜力扛抬,或铁车拉运;找到大玉要等到冬季才能运输,在结冰的河床上或在土石路上泼水成冰,然后把玉石放在上面拖运。大禹治水图这样的玉山,运玉时用了特制的巨型马车,上百匹马拉,上千人扶,越过戈壁沙漠,每天行走几里路。现在,可以想象为什么它要花费三年的时间才运到北京了吧。

清制规定,玉石原料由国家控制,民间不许私自买卖,但事实却是难禁,且官私勾结,民间和田玉买卖十分兴盛。高朴作为叶尔羌的办事大臣,采得玉石不向朝廷进献,而是与苏州商人张銮勾结,潜运玉料几千余斤,获银12万两。虽然事发后被彻底查究,但乾隆也认为玉是难禁的。乾隆六下江南,看到“苏扬玉肆率多精缪,一望而知为和阗之产”,但对此现象也无可奈何,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乾隆工

玉器界“乾隆工”的说法表达了行内对乾隆朝玉器的肯定,优质和田玉的大量使用以及工艺上的精雕细琢是“乾隆工”的基本特色。乾隆帝大量诏令苏州的名工玉匠进宫琢玉,加上他本人对玉文化的深刻理解,将这一时期玉器的制作推上了中国治玉史的顶峰。从小件到大件,无论是造型,还是雕琢、抛光,其细腻精湛,一丝不苟的作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无论从文献还是实物都能体会到它的优质(图4、5、6、7)。

《清稗类抄》记载一则乾隆辛丑年间和田玉马的故事。大学士阿桂平回部后,奉高宗命,采和田美玉,琢一玉马,藏于大内,玉色白而润,长逾三尺,高约二尺。和珅使人盗之,为其爱妾浴时坐憩之用。嘉庆己未,和珅赐死,籍没时,将此玉马重入宫,放置圆明园。《新疆图志》也赞其“美且穷极巧致,为世所羡。”只是现在玉马已不知下落,是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中?还是流落异国他乡?已无从查找。

“白玉桐荫仕女图”和“白玉蚩尤环”是乾隆工的代表佳作。“桐荫仕女图”以白玉和田籽料雕琢而成,器身上留有籽料的桂花色黄皮。长25、宽11、高15.5厘米。器底刻有乾隆御题诗文,讲到此物本为掏挖玉碗的剩料,因玉材极佳,造办处的苏州玉工巧妙利用碗料的圆孔,做成一圆形月亮门,另做屏门两扇,一掩一开,一仕女倚身门后,捧罐而立;另一女手持灵芝立于门柱之侧。在一束光线的照射下,二人隔门相望,似正交谈。门前两侧利用玉皮之色雕成桐树、假山和高大的芭蕉树,门柱瓦檐,石台、石座,隐于桐荫之下。造型新颖,匠心独运,堪称一绝。无怪乎乾隆看后也忍不住赞叹“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

另一件白玉蚩尤环(图8),是乾隆时期仿古玉器中的精品。蚩尤环,本是仿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一种刻有龙首纹的玉环,因认为龙首为传说中的蚩尤之首,而将这类玉环称之为蚩尤环。之所以喜欢它,是因其仿古而不泥古,对传统玉环进行改革创新,虽巧妙剖分,但藕断丝连无法分开。打开玉环,器内刻琢的乾隆《咏开合玉环》则是他御题诗文中少见的填词精品:“合若天衣无缝,开仍蝉翼相联,往复难寻端尾色,形底是因缘。乍看玉人琢器,不殊古德谈禅,雾盖红尘温句可,思莫被情牵。”

看环,读词,谁不被情牵?

由玉痴皇帝合力顶级巧工,打造了绝世的乾隆玉器。乾隆以后,再也没出过爱玉的皇帝,自然也不再有玉器的辉煌。嘉庆道光以后的玉雕,也见不到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明显的风格,一般稍有些乾隆的影子,我们就将其通通断为乾隆器了。清后期,玉器生产的重点自宫廷转到民间,宫廷玉器的生产能力及工艺水准皆不如前,逐渐衰落。后人模仿的乾隆工,因不知真谛,缺少文化内涵,一味求细趋繁,愈工愈碎,反成败笔。

翡翠与和田玉

现在的人有喜翡翠甚于和田玉者。翡翠是辉石族矿物,可称为“辉石玉”,硬度为6.5-7,产于缅甸(图9),是外来文化;而我们中国古代文化概念中的玉则主要是角闪石族矿物,可称为闪石玉,硬度6-6.5,是真正的中国本土文化。中国产闪石玉的地区较多,如新疆和田地区,青海,辽宁岫岩细玉沟等地,因和田所产的玉料质地优良,成为古代玉料的主要来源地。

乾隆时期虽然缅甸的翡翠已经传入中国,但并未引起宫内注意,乾隆帝对它的重视程度并不比水晶、玛瑙一类的彩石多多少。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说,翡翠起初从“不以玉视之”。但时过境迁,谁会想到清中期以后直至现在,因不识被抢走的圆明园中陈设的翡翠与和田玉,欧洲人就从硬度上区分,将翡翠冠为“硬玉”,和田玉称为“软玉”,从此,“硬玉”“软玉”的说法流行一时,翡翠借用了中国8000年的玉文化积淀,身价百倍,远出真玉上數十、百倍。

有人说,翡翠的推崇,是与两个女人分不开的,一个是慈禧,一个是宋美龄。中国人历来有着上行下效的传统,正因为慈禧和宋美龄对翡翠情有独钟的热爱,才使得翡翠有了玉的身份,身价扶摇直上,甚至达到了珍宝的级别。但是大家别忘了,纵然她们有万般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国8000年玉文化的深厚积淀,没有深入中国人骨髓的爱玉的传统,恐怕再有力量的权贵影响也是无用的。

猜你喜欢
和田玉翡翠玉器
翡翠森林:狼与羊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翡翠中国风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八字诀鉴别和田玉
玉之器
和田玉的内在美
收藏和田玉谨防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