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云端的采访记忆

2021-01-17 07:45
中国记者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格尔木拉萨青海

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青海石油报社社长

入冬,看着厨房灶头跳动的蓝盈盈的火苗,让人心生暖意。我不由自主地想起9年前,采访报道青海油田液化天然气冬季大规模进藏的画面。

我记得青海油田液化天然气公司运输公司经理李恩接受采访时说,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路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公路运输会遇到高寒、缺氧、冻土等很多困难,雨雪、风暴等恶劣自然天气随时会发生。就连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的运输司机郭全录,都经常出现耳鸣、头痛、晚上睡不着觉的情况。

穿越天路,如同穿越无人区。那一刻,我心里很清楚,这是一场硬仗。尽管如此,我带队的青海石油报社、油田电视台等高原油田媒体记者及其相关人员10多人组成的“冬行天路”采访报道组毅然于2011年12月中旬,跟随由10多辆槽车组成的运输车队一同进入了西藏。

寒冬时节,西藏人民的生活怎么样?如何度过寒冬?绿色能源天然气进藏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这一直是新闻媒体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这也是我们坚持前行的唯一理由。

一、一次艰难的“行军”

车队从海拔2800多米的格尔木出发,穿越的第一道关隘就是海拔近4700米的昆仑山口五道梁。俗话说,“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那里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左右,当时还刮起了六七级大风,加之极寒缺氧,车辆动力燃料切换到了-35#柴油,爬坡速度也降到了每小时10公里左右。那一刻,人和车都在经历着异常严峻的考验。

那天到达宿营地沱沱河已是晚上10点多,一天的辛劳加上高原反应,几乎所有人都出现了头疼、胸闷的症状。由于当地条件有限,简易宾馆房间仅有一个小电炉取暖。那一晚,我清晰地感觉到寒气钻进了脊背,切身感受到了高原的寒冷。

凌晨4点多准备出发,此时温度已低至零下30℃以下。车辆启动难、速度慢,直到早晨8点多我们才陆续离开沱沱河,比预计时间晚了1个多小时。

车过雁石坪,翻越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穿过连续弯道最多的申格里贡山,历时2天多时间,行程1000多公里,直到160吨液化天然气抵达拉萨,所有人才舒了一口气。

天路难,难于上青天。在世界屋脊,运输队员在最高温度不足3℃的驾驶室,饿了啃凉馍喝冰水,演绎了铁骨雄风的责任担当,将党和国家对西藏人民的关爱和温暖送到了雪域高原。而我们,用笔头和镜头记录了一幕幕艰辛的过程和感人的画面,兑现了从未动摇的初心。

那时候,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特别节目《雪域冬行》报道组对青海油田液化天然气冬季大规模进藏全程进行报道,我们全力配合完成了报道任务。返程途中,我们还在羊八井地区采访了27年前青海油田代表中国石油支援西藏所钻探的第一口地热井,以及地热资源为羊八井及周边地区带来的变化。

二、见证最后一个省会走进燃气时代

一个星期的采访,我们晚上开会,汇总当天的采访情况,策划第二天的采访任务;白天天没亮就出去采访和拍摄素材,每天睡眠不到5个小时。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每个人的嘴唇乌青,尽管带了简单的防护品,但手上、脸上仍然有多处皲裂。

当时,采访组有两名同志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坚持到达拉萨后又第一时间直接返回了格尔木。可见,那一趟采访的艰辛和不易。然而,当13期专题报道呈现在受众眼前时,凛凛寒冬,西藏人民都能够在温暖的屋子里其乐融融,我知道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推广清洁能源、改变藏区传统能源结构。同年6月,中国石油以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为气源地,委托青海油田实施“气化西藏”工程,将涩北的天然气输至格尔木液化后运往拉萨,再经过气化加工送进千家万户。2011年10月拉萨天然气站开始运营,至2017年年销气量从不足100万立方米增加到3500万立方米,增长了35倍。

中国石油“气化西藏”工程的每一次进展,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心。2018年冬至来临之际,我得知住在801个小区的拉萨近一半居民,以及学校、医院、机关单位、10家企业和60%以上的公交车辆已经用上了天然气这一消息后,激动的心久久无法平静。迅即采写了消息《中国最后一个省会走进燃气时代》《拉萨10万余户居民用上天然气》,我深知自此高原日光之城的蓝天将更加湛蓝……

在采访手记中,我写道:“想象中的高原古城拉萨感觉非常遥远,而又像是离得很近,近到一想到这个名字,就能感受到那灿烂的阳光。感受过那阳光的人,无不希望它能永久。而今,因为石油人的努力付出,这座城市已经步入燃气时代,湛蓝的天空得到永久性呵护。虽然,那只是祖国蓝天的一角,但只有每一片蓝天都得到精心呵护,在走向未来时,中华民族也才能满怀豪情地昂首阔步。”

而这些经历,也成为我最珍贵的记忆。

三、用有温度、有深度、有人情味的新闻作品鼓舞人

在担任媒体主要负责人职务时,正值传统媒体发展的“寒冬”期,如何发挥报刊、电视的传统优势,稳固舆论阵地,是我那段时间深入思考的大问题。

与其他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青海石油报》立足于高原独立矿区,新闻舆论宣传工作辐射周边社会及工矿企业。因地域的限制,青海油田如果办不好《青海石油报》及新媒体传播平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及时传达到油田及周边矿区、社区的干部员工群众心中。

我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媒体人要有思想、善谋划、敢创新。

2019年10月,在举国欢庆新中国70华诞之际,扎根于祖国版图西部之西的青海石油人用实干和奋斗,向伟大祖国致敬;用辛劳和奋进,为新中国庆生。这支石油队伍,是“爱国、创业、奉献、实干”的柴达木石油精神最忠诚的践行者。他们远离家乡、告别亲人,扎根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柴达木盆地,头顶蓝天、脚踩黄沙,奉献油气。这种精神,让这个特殊的日子更有意义。

为反映青海石油人的精神,我迅速组织新闻骨干力量,整合报纸、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全媒体资源,在高原油田花土沟、涩北、格尔木三地开展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国庆走基层·离天最近的油田》大型融直播新闻采访报道活动,第一时间将最具价值、最精彩的新闻奉送给全国的观众。

从结果来看,《国庆走基层·离天最近的油田》融直播的尝试是成功的,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打造以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体、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决心和信心。

在我看来,这是新时代新闻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走!一直走!

猜你喜欢
格尔木拉萨青海
拉萨舰,入列
“昆仑山·守护水之源”环保公益项目在青海格尔木启动
大美青海
拉萨姑娘美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青海行七首(录二)
中天光伏支架助力国电格尔木三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青海“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