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蹲点采访对田野调查方法的借鉴》

2021-01-17 07:45廖云路,韩隽
中国记者 2020年12期
关键词:日报社日报田野

【作者体会】立于采访外,融于田野中

廖云路西藏日报社主任记者

都说新闻是易碎品,难保久远。如果新闻是对社会的拟态反映,那么社会是否也同样易碎?显然不是,社会有其坚实的一面,而新闻史上的佳篇名作也反复被人们提起。新闻易碎与否的关键,除了采访对象本身的特性之外,还在于是否采用了科学的方法。

我长期在西藏从事一线采访工作,新闻学与社会学双重学科背景的我时常思考:除了事件性新闻外,记者能否像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那样工作,写出更多具有时代深远意义的稿件?

西藏地处民族边疆地区,信息与资源的流动速度远不及内地。原本争分夺秒的新闻不得不“慢”下来,才有了西藏日报社大量蹲点采访报道。

蹲点采访虽然不强调时效性,但绝非意味着容易。西藏地广人稀,我和我的同事下乡采访,经常“坐了一天车,不见几个人”;为找到一个合适的蹲点采访地点,要进行前期的摸底调查和论证;为了避免“摆拍”和“诱导”群众,记者要进行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和记录素材;在蹲点采访素材的整理和写作过程中,记者还要参阅大量当地的历史、社会资料,像学者那样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提炼出系统化的知识,使新闻报道更具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启示意义。

事实上,西藏日报社近年来出版的《重走解放军进藏路》《雪域边线行》《高原人家》等新闻作品集都具有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价值,在讲好“中国故事”框架下讲好“西藏故事”的同时,一些记者也成长为扎根西藏的专家型记者。

在写作《西藏日报:蹲点采访对田野调查的方法借鉴》一文时,我深知新闻采访常常被记者们当作“经验之谈”,缺少方法论上的提升与总结,而业界与学界也缺少针对新闻实践的交流,乃至对话鸿沟有越拉越大的趋势。新闻论文既要从采、写、编、评的实践出发,聚焦“真问题”,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为实践提供指导。于是,我立意于采访之外,融入田野之中,完成了一篇合格的新闻论文。

愿此文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关注到像西藏这样边远地区新闻工作者的艰苦付出,也能在业界与学界之间搭建起更多有益交流。

【评委点评】

韩隽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委,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于新闻实务研究的论文大多会基于业界经验,但论文的目标和性质却与经验不同,它要求学理性的提升和一定的创新性。衡量优秀论文标准的,首先是运用了新材料,有了新发现、新角度、新观点和新视野。《西藏日报:蹲点采访对田野调查方法的借鉴》,以《西藏日报》近年来推出的优秀“蹲点”报道为研究案例,为新闻采访寻求借鉴和方法创新。论文广泛采用新闻学、人类学、民族学新方法聚焦本专业的老话题,突破新闻采访研究“定式”,使论文具备了显著的学理因子。

“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更侧重于对调查方法的重视,更多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抽样调查等。这篇论文源于实践观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方法、感悟、观察体会都在论文中可以感知,而“田野调查方法”,在作者笔下也有了生动的学理性。

当然,关于采访和田野调查中调查方式的采用是个复杂问题。田野调查相较于采访更有广度和深度,有成套较为完备的理念范式,比如更强调“行动介入”,强调“参与式”观察和“在场式”研究,这种典型的“浸入式”观察方式,显然是新闻行业不能承受的。期待以后有更精确和更深入的成果。

猜你喜欢
日报社日报田野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在希望的田野上
灵感日报
集体“失忆”
灵感日报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