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以道场和道乐为中心

2021-01-17 01:27汪玉玲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道场道教文化遗产

汪玉玲

(黄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齐云山,古称“白岳”,后因“一石插天,与云齐”,遂名齐云山。该山自然风景迤逦,道教文化厚重,是皖南道教发展的重镇。齐云山道教肇始于唐,鼎盛于明,衰落于清,主正一派,以祝祷祈福为主。时至今日,齐云山道场名目丰富,道乐婉转轻慢,分别成功入选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好地保护齐云山景区的旅游资源,这值得深入思考。

一、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

(一)保护旅游资源

齐云山坐落于皖南休宁县境内,以道教文化著称。因道教讲究“养生”,故其旅游定位为“休闲养生之都”。齐云山道教建筑顺应地势,傍山而建,在“月华街”景区,以玄天太素宫为中心,延伸到玉虚宫、紫霄崖。齐云山凭借着自身的宗教地位,在皖南旅游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齐云山文化遗产丰富,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有道教建筑、碑刻、石刻、楹联、诗文、书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道场和道乐。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景区文化资源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它们是道教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载体。道场,又名斋醮科仪,是诵经礼拜的仪式。斋醮,斋是戒心,醮是诚意,其社会功能为济生度死,有着祈福和超度的作用。道乐,全称道场音乐,是道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齐云山的道教活动依托于道场而进行,如日常的早课、重大节日的祈福活动、香客的进香祈福等。也就是说,道场是道教得以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丰富的道场形式能推动道教的自身发展,从而保存齐云山旅游资源。道场的消失,则意味着齐云山道教资源的丢失,从旅游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则会阻碍旅游的发展。

此外,截至目前,齐云山有冠巾道长22人,有教职证的17人,且年轻道士占据比例较低;皖南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1]。两山僧道数据相比,其差距可见一斑。因此,目前齐云山道士的基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是不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二)丰富民俗文化

齐云山道场和道乐源于徽州民间,与皖南民俗文化相关,具有浓厚的地方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进一步丰富民俗文化,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

齐云山道场种类丰富,其特定的宗教活动与民俗息息相关。如道教玄天上帝①的圣诞日为农历三月初三,齐云山会举办大型的祈福法会。齐云山朝山进香活动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休宁、歙县、浙江开化等地香客背上黄色进香布袋,前往玄天太素宫朝山进香、上表、献花、祈福消灾。在皖南地区,三月初三又为轩辕黄帝圣诞日,一般民众会开展祭祀活动。另外,清明节恰为玄天上帝圣诞日前后,徽州人民会开展祭祀、扫墓等缅怀祖先的仪式,部分香客会前往齐云山参加祈福法会。又如农历九月初九为道教玄天上帝的升天日,齐云山道教协会举办大型的斋醮祈福活动。在民俗文化中,这一天正好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之最,素有长久长寿之意。另外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在民间被视为最为吉祥的好日子。因此在这一天有登高祈福、祭拜祖先的习俗。故而齐云山道场与重阳节活动相融合,丰富了节日的氛围。

齐云山道乐发展与皖南民俗风情、地域文化更是相互融合,并不断从民俗文化中汲取新的养分。齐云山道乐在“韵律上吸收了徽州戏曲和地方小调,更符合徽州信众的审美。”[2]在徽州民俗文化中,民间小调和戏曲经常运用于民俗活动中,丰富了民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三)推动道教自身发展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宗教活动和教义符合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民间习俗的演变规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化,但不少人对道教依然存在一定的偏见,为其贴上“愚昧”“迷信”的标签。随着学术界对社会史、民俗学的研究,道教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得到世人的关注。齐云山作为中国道教名山,在中国道教史上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其道场和道乐的保护和传承,对推动道教自身的发展来说有重要作用。

齐云山开展的道场活动属于清微派科仪,种类丰富,其“禳星科仪”②在全国其他的道教宫观中实属罕见,为齐云山道场的特色。此外,齐云山道乐不仅有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的特点,更融合了古徽州民间唱腔、方言和乐器,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道乐,丰富了道乐的种类。如今齐云山道士人数较少,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困难和挑战。因此,从宗教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齐云山道教的发展离不开对道场和道乐的保护和传承。

二、齐云山道场

齐云山道教自明朝嘉靖年间兴盛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得到显著的提升,香火不断。随着时俗的变迁,道场内容和形式也逐渐走向大众化、世俗化。从道场内容来分,齐云山道场主要有三类:道教节日祭祀、清醮和幽醮,其中以道教节日祭祀和清醮为主;从道场名目来看,该山有“诸天科”“慈悲科”等25种[3],为正一派道场名目丰富者。

道教从古代鬼神崇拜演变而来,是以追求长生为目标的多神信仰体系,其神仙谱系复杂纷繁,上至三清,下至英雄化的人物形象。因此,道教的神灵斋醮祭祀不断,所形成的道教节日也随之增加。齐云山主供玄天上帝,但道场中亦涉及其他神灵种类。以道教节日祭祀为例,正月初五“财神圣诞”、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天尊大帝圣诞”、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三月初三“玄天上帝圣诞”和“轩辕黄帝圣诞”、夏至日“上清灵宝天尊圣诞”、七月十五“中元赦罪地官大帝圣诞”、九月初九“玄天上帝天尊成道”和“斗姆元君圣诞”、十月十五“下元解厄水官大帝圣诞”、冬至日“玉清元始天尊圣诞”等,这些时间皆要举办道场活动,为周边的香客和民众祈福。清醮,又称为阳事道场,其主要功能为祈祥纳福、消灾解厄,符合香客朝山进香的民间信仰特征。齐云山的清醮种类包括平安醮、禳星、五台禳星等种类。平安醮多在春秋时节做,如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来自歙县、休宁、浙江开化的香客来山上祈求做平安,仪式简单。禳星,因犯煞星需要禳解,多在太素宫中举行。齐云山禳星道场主要分为发令、上香、起步虚韵、安神、荡秽、请圣班、拜玄天上帝、宣化关文、舞金鸡、宣疏、谢神等环节,内容复杂,耗时长。五台禳星比禳星程序更为细致,做法事的时间更长,道场需要的人数也更多。幽醮为阴事道场,安抚亡灵,为已故的先人超度祈福。

齐云山道场名目达25种之多,有“诸天科”“解劫科”“禳火 科”“血 湖 科”“超 七科”“过 关 科”“连渡科”“百子科”“度人经”“十五科”“祖师科”“报恩科”“开启科”“上帝科”“三元水忏”“慈悲忏”“救苦科”等[3],江西龙虎山仅有14个科目[4],超江西龙虎山一倍多。从道场名录来看,多涉及解难、祈福、超度、求子等愿望。

道场气氛严肃,须主坛法师、陪坛法师、普通道士共同完成,配以锣、鼓、钹、唢呐等乐器演奏,有上香、诵经、起舞等道场程序。2010年,齐云山道场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齐云山道乐

道乐,一般配合道教斋醮科仪使用,并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其主要作用为烘托宗教氛围,渲染科仪的感染力。道士认为道乐“可调气息,和阴阳,可使奉道者进入清虚之境而得到心灵的精华,以致六欲不生,无物无注,从而激发出无比虔诚追求的精神力量。”[5]齐云山道乐为正一派道乐,主要由曲牌音乐和经韵音乐组成。

曲牌音乐有六种,分别为《大开门》《献供》《真香初炷》《颁敕》《步虚韵》《送敕》,为齐云山老道士经过多方整理而成。六种曲牌音乐采用的是原始的老谱“工尺谱”曲调,其旋律舒缓缥缈、优雅恬淡。现在主要演奏的曲牌为《步虚韵(高步虚、绕坛三步虚)》《真香初炷》《大开门》等,采用的是五线曲谱,配以横笛、唢呐、锣、笙、鼓、铛等民俗乐器演奏,整体旋律平缓。如《高步虚》是4/4拍,音域平缓、轻慢,为齐云山道乐常用的曲牌,也符合宗教仪式中庄严肃穆的氛围。但对齐云山道乐来说,除了具有普通道乐古典肃穆的特征外,还有徽州地方的民俗特征,增设了“鼓”的演奏部分。“鼓”的节奏感强,响度大,在道乐中具有振奋提神的作用,因此道乐气氛又转变为欢快的特点,符合正一派“应世入俗、清新明快、因地而异”[5]180的曲调特点,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特征。经韵音乐,以道教经词为核心,配以曲调进行演唱,广泛地运用于各类斋醮活动中,扩大了科仪的外在表现力。齐云山经韵音乐丰富,达25种之多。齐云山素有“休宁的山头,婺源的官”之称,高道多为婺源人,因此经韵唱腔含有婺源的地方性口音。为满足本地香客和更多游客的需要,齐云山经韵音乐融合了徽州民间戏曲和方言的元素。高道身披黄色道服,唱诵经文,玄天太素宫所焚之香弥漫在空气之中,结合弋阳高腔的唱法,抑扬顿挫,旋律慢,音声长,彰显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性道乐唱法。

经过时间的积淀和道乐的不断创新,2008年齐云山道乐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一)保护传承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直接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制作等传承工作,并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后人的某些自然人或群体”。[6]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传承人的工作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有学者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只能由传承人来进行,这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关键。此处失守,万劫不复。”[7]

齐云山道场和道乐虽然成功申报了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齐云山道士有22人,平均年龄为50岁,道士数量少、年龄大,且近些年来山上道士的数量增长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择。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不高,缺乏普通民众的整体认可度,致使传承人工作缺乏活力。齐云山道乐传承人为詹和平等道长,道场表演传承人为詹志文等道长,他们多居住在齐云山上,社会影响力有限。如何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更具有吸引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认同和专业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文化层面上来讲,旨在重构中国人共同认可的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地方的传统技艺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文化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这种公共文化要有高度的认同,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应加大对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专业和技术培训,提供多元化宗教学习平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加强普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价值认同。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的普遍问题是无法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局面致使传承人队伍凋零。这种情况在宗教领域更是常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保护力度。政府应鼓励民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此外,应搭设适当的平台,如通过民俗活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增强其在民俗文化中的影响力。

三是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范围,将道教文化爱好者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在职业院校、社会团体中,不少音乐专业人士热衷于传统文化,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在这些群体中寻找合适的传承人,融入新鲜元素,丰富道乐的形式和内容。

(二)“活态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民俗的变化,应该呈现新的外在表现形式,从而得到长期的发展,延续自身的生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获得时代的生命力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除了要保持其本真性和原始性以外,还要注重其“活态性”——注重历史变迁的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变迁与变革被人们忽略或忘却。我们只有在保护和重新唤醒这些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否则,我们的损失不仅是失去了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而且这种损失是难以挽回的。”[8]如何做好“原始性”和“活态性”的平衡,是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

一是结合时代性特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相融合。齐云山道场和道乐是在古徽州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等文化空间基础上形成的,在传承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民俗活动和表现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环境和传承人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可增添不同的素材。如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宗族文化盛行,以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思想,注重孝、忠、礼。齐云山可在特定的民俗节日中增设关于“孝”“礼”等道场,满足本地的民众需求。道乐则可丰富曲牌和题材,一方面迎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需求,在道乐中增设现代化的音韵和旋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好徽州民间戏曲的艺术魅力,创造更多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音乐曲调。

二是做好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探索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信息化已经走进民众的生活之中。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借助现代化科技力量,将道场和道乐经过数字化处理,保留原始性和本真性的传承素材。此外,还要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文化空间作为一种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土壤,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可能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9]齐云山道场和道乐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空间里才可找到适宜成长的土壤,离开了特定的地理环境则无法实现传承,这就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寻找到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最佳位置。

(三)注重社会性功能

功能主义认为,文化对人和人群所形成的需要为“实用性满足”。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性满足”集中表现在香客的精神性寄托、普通大众的艺术审美和徽州传统的民俗活动中,这些推动了齐云山旅游的发展。

“民间艺人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有着鲜明的功利性追求,这种功利性不仅指向当地生活生产只需,也指向包括信仰心理在内的民众精神需求。”[10]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百姓有利,才有人愿意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性就会变大。对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来说,道乐能否在时代的条件下发声,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要求,道场能否满足往来香客的精神向往、推动民俗活动的蓬勃发展,这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性功能。如果仅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保存下来,而忽略了其社会性功能和影响,这样的保护和传承则难以长久,随着时间的流逝则会走向消亡。因而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该注重其社会性功能和经济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宗教活动中占据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民俗活动中实现其社会性功能,在本地的旅游发展中起着主导性文化价值。

经济功能是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性功能中的重要一环。齐云山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能,让更多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消费文化。“文化是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文化资源的整合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11]如齐云山可利用道场和道乐的文化特征,开展体验式旅游,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齐云山重要的旅游看点,引导更多的游客走进宗教、感悟道教文化的静谧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普通民众身上的认可度,丰富齐云山的旅游文化资源。

五、结语

齐云山道场和道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山的宗教文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齐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护和发展。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众多困难和挑战,但在传承人的努力下和普通大众“文化自觉”中,齐云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在保护中不断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实现“活态化”传承。

注释:

①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为齐云山玄天太素宫主供之神。

②具体可参看:卜永坚、毕新丁主编《婺源的宗族、经济与民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77—687页。

猜你喜欢
道场道教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道家道教研究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二间高夹新解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