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逻辑解读

2021-01-17 05:27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白 迪

(三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马克思认为,无论任何社会与时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起着决定性作用。[1](P292)作为一种哲学体系的理论表达,意识形态体现为明确的阶级价值导向性,为社会成员提供一整套系统的价值体系与行动准则,指导社会个体处理面临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作为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是具有特定理论、历史、实践与价值逻辑的,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直接决定着党的前途、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发展。

一、理论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

作为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充满着为全人类谋求解放的艰辛历程,通过不断地思索与实践最终发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将社会主义由空想演变成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并确立了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机械重复的,不是背的滚瓜烂熟的教条,而是不断随着时代发展的、充满时代特色的理论。[2](P681)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为了实现理论的民众认可性,必须要强调理论的现实需求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就是来自于民众需求的张力,实现千百年来民众对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顶层决定与全局指导性。

作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其价值取向与政治目标,以基于并超越现实的理想培养社会成员对其倡导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在全社会营造共同的信仰获得社会成员的支持,激发成员的信心维持社会的稳定,使之实现强力的社会动员能力并形成社会成员认识与行动的统一,坚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的信心与决心。正是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才能取得成功,才能不断抵御各种封建思想、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保证观念变革的一致传承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予以理论与实践的强化,必须系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实践出发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我们的理论、思想根基,以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与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历史逻辑: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成功实践的必然选择

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始终把维护、巩固自身统治地位视为重要的目标,始终在通过排除异己的、不利于自身的意识形态中优化自我,强化自身的意识形态权威。近代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道路,在强大的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民粹主义、实用主义、改良主义等都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状况。危难关头,马克思主义给生活在深渊的国人带来了希望和生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不断消除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思想与政策主张,持续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注入活力。

其一,重视思想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应该以共产主义思想宣传为重点,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不同形式实现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的。[3](P705-706)无论何时党始终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应处于核心地位,是服务于其他全部工作的“灵魂”,起着保障与生命线的作用。

其二,注重话语体系形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动员和组织全民抗战,通过报纸、传单、戏剧等途径进行宣传,依靠民众团体、党员干部等主体不断进行政治动员,同时还要注意方式与策略,文字语言必须接近民众,用简单的百姓能听得懂的话语肯定宣传普及的特殊性。[3](P480-481)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认为,人民内部的不同声音属于思想领域范畴问题,我们既不能强迫民众放弃唯心思想,也不能硬性要求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强制与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只能通过民主、教育、讨论等途径予以化解。[4](P833-840)

其三,自觉进行意识形态话语转化。毛泽东认为,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认真研读与实践,但必须防止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的教条主义。[5](P109-112)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我们要不断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打造意识形态的概念范畴表述,不断提高我们的理论国际影响力。[6](P186)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中国化与大众化,体现出党对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体系的高度理论自觉。

中国发展的历史不断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奇迹不断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将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之紧密相联。由马克思主义孕育锤炼的中国共产党,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通过凝聚国人的意志与力量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三、实践逻辑:应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

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通过相应的社会规约对社会成员进行教化,这种社会规约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其目的是消除特定社会系统的矛盾与冲突,通过社会成员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承与拥护,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运转。放眼全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从未停止过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面对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其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通过各种非正常手段对我国进行遏制与排挤。面对复杂形势,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促使国民的思想行动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一致。而从国内领域的视角来看,随着我国总体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断发生着变化,不断影响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实用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不断涌现,严重威胁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能否引领其他社会思潮,能否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能否规避个体价值观及道德观的异化,直接决定着我们的道路与前进方向。

一个社会的政权改变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能实现,但这个社会政权的思想领域的瓦解其实早已发生了。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必须牢牢守住思想防线,在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把控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与领导权,否则历史性错误将无法避免。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我们要具备强大的政治定力与高超的工作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团结一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伟大事业的实现而努力。

四、价值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恩格斯认为,尽管物质生存方式是首要因素,但这并不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对物质生存方式所起的作用。[2](P768)在特定社会中意识形态为主体的生存提供了精神资源,个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加强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夯实价值共识、凝聚社会力量、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灵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一,旗帜引领方向,统一思想。加强和巩固在民族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能促进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认同,可引导其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主义就像一面旗子,只有旗子不倒永远竖立,民众才能奋勇前进的达到预期的目标。[4](P668)中华民族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壮举。因此在当代中国,只要我们毫不动摇的坚持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一定不会迷失方向,民族复兴的目标定会实现。

其二,夯实价值共识,凝聚力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引导和动员社会成员、规范人们行为来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当代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形成。这种集体意识与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定会不断强化国民的民族归属感与国家认同感。同时,社会力量的汇集是基于民族共同的文化理念与道德认同,当今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融合,是凝聚国民共同利益与价值信念的载体呈现,这种意识形态定会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转化为全体国民的前进动力。

其三,激发文化软实力,增强自信。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习惯于以西方中心论的思维模式来解读中国,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话语权优势,不断影响我国文化生态环境,使我国的社会制度与国家形象不断遭到诋毁与攻击。在此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极为重要。立足实际,通过不断的理论与话语创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与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体系,增强中国价值理念的国际认同度,提升国际话语权,从而奠定坚实的文化自信。

意识形态问题直接影响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持续进行。因此,我们要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深入研究相应策略,通过顶层设计与具体策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魅力,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不断凸显,让我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