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2021-01-17 17:25陈与瞳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鸡娃名校家长

陈与瞳

热播剧《小舍得》在一片热议中完结,在剧中,蒋欣饰演“鸡娃”家长田雨岚,其教育方式引发了诸多争议。她的孩子子悠没有一点儿空闲时间,在上辅导班的间隙还要背单词、写卷子,连家庭聚会也被妈妈要求表演背诵圆周率……该剧的热播令“鸡娃”一词迅速出圈,也让不少“鸡娃”表示,这剧是不是在我家安装了摄像头?

何为“鸡娃”?

“鸡娃”,是近几年很多家庭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让自家孩子取得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课外学习和活动,教育孩子要学会竞争和拼搏。家长们在“鸡娃”的過程中也生造出了很多行业黑话,比如,“打应试教育鸡血”的荤鸡,“打素质教育鸡血”的素鸡,“家长亲自在家辅导”的家鸡,以及“锁区”“点招”“爬藤”“天亮”等“鸡娃”家长们惯用的升学术语。总之一句话,“鸡娃”跟中高考前上几节补习班不一样,“鸡娃”必须从幼儿园开始,甚至出生就得被划出一条人生起跑线,一直到高考完,“鸡娃”才算结束。

不难看出,“鸡娃”是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为了能考上好学校,学生需要服从家长的诸多安排。假期补课已经算是常规操作,想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等生”,学生们还要学习钢琴、围棋、游泳、篮球,甚至马术、冰球、高尔夫。

不过,与其说“鸡娃”是家长“努力”的结果,倒不如说是社会推动的结果。看起来疯狂的“鸡娃”行为,实际上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为什么这些家长要无所不用其极地“鸡”自家孩子?还不是因为想考一所好学校实在太难了。

以深圳为例,根据2019年深圳中考录取的分数线来看。想进第一梯队的深圳中学,平均每门课要达到95分以上,第二梯队红岭中学,要求每门课平均分达到93分以上。2分的差距不过是多错一道选择题,却会让孩子从教育行列的第一梯队滑落到第二梯队。

考学校除了看学科成绩,很多大城市还要看“综合素质评价”,还是以深圳为例,“综合素质评价”包括研学任务、调查项目、传统文化、艺术特长、海外交流五大项。每项考核都要分为A、B、C三个等级,评价为C等级的学生,不能被省级学校录取。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鸡娃”教育为何普遍存在。因为不被“鸡娃”的学生可能连个省级学校都上不了。

与此同时,经济因素也成了“鸡娃”教育的重要驱动力。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发现,父母的教育风格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是收入差距和教育回报。收入差距越大,中下阶层越需要通过努力去改变命运,所以“鸡娃”现象越明显。你想啊,父母是不是常说“知识改变命运”?“鸡娃本娃”们也认为,名校是获得一份体面工作的基本要求。想要在未来拥有一段美好人生,不“鸡”不行。

“鸡娃”“鸡”出了“无用全能王”和“小镇做题家”

既然“鸡娃”教育是社会、经济、家庭三方面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那“鸡娃”教育“鸡”出的学生到底能否挤进一流学校,享受顶级教育资源,拥有一份完美简历乃至成功人生呢?答案当然是——不一定。

一方面,“鸡娃”教育要依托家庭的经济实力,特长培养班、课后补习班,样样需要花高价钱;研学任务、调查项目等“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还得靠家长的社会人脉。也就是说,“鸡娃”教育,本质上还是一场“拼爹”“拼妈”的争斗。

另一方面,“鸡娃”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是否真的能够成为某领域的优秀人才,最终还是得看学生自己。比如,世界钢琴大师郎朗,从7岁起,便保持着同龄孩子难以企及的高强度练习,每天练琴近6个小时。节假日和寒暑假还会加倍练习,课余时间几乎全部被钢琴占据,这样的训练模式,自然是“鸡娃”楷模,但为啥“鸡娃”这么多,郎朗只有一个?这是因为想要成为世界一流钢琴大师,除了勤奋,还需要天赋,更重要的是,还要自己真的对钢琴感兴趣。只有将被动的练习过程转化成兴趣的内驱力,才能真正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而一些“鸡娃本娃”,虽然被家长赋予了“战斗鸡”的期待,但大多都成了辗转于各大兴趣班的“速成肉食鸡”。只要某种特长能成为踏入名校的敲门砖,家长们就一窝蜂地报名,以“鸡娃”模式强迫学生学习。最终,这些学生通通沦为“无用全能王”,尽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却对未来职业发展以及个人人生规划没有太大帮助。

回顾一下小时候学的游泳、舞蹈、武术、演讲,对今天的自己有无用处?大概很多人都会回答——虽然在学习这些技能的时候真的很用功,但真没什么用。

而那些欠发达地区走出来的“鸡娃”更难逃人生困局,他们虽依靠“鸡娃”教育模式成功挤进一流名校,成了父母眼中靠努力改变命运的成功例子,但除了会做题以外,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个人兴趣、人生目标,又因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跟周围同学格格不入,难以相处,除了一份名校简历,其余几乎一片空白。因此,他们又被称为“小镇做题家”。

那些没有闪耀光环,在就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名校学生,甚至自嘲自己是“985废物”“小镇做题家”。

也许是诱人的薪酬驱使,又也许是因为除了做题,他们似乎并不擅长做其他事情,很多“小镇做题家”会选择教育培训行业作为自己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他们从“鸡娃本娃”转变成“鸡娃”老师,使这条做题、提分、考名校的道路循环往复。

“鸡娃”越来越多,寒门难出贵子

教育资源的稀缺,逼迫那些原本奉行快乐教育的家庭也逐渐开启了“鸡娃”模式,而“鸡娃”模式需要具备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让那些中低收入家庭望而止步。

一边是学着几千上万元的补习班、兴趣课成长起来的“痛苦鸡娃”,一边是父母外出打工,只能留守乡村的“迷茫寒门”,当中产阶层的孩子都开始拼命“内卷”,寒门孩子的出路在哪里?这成了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教育话题。

当中产阶层的家长们组建“鸡娃群”,分享最新“鸡娃”讯息,投入大量资金,甚至辞掉工作,全职“鸡娃”;当社会新闻一次又一次出现“人造神童”“幼儿简历”;当北京海淀区的小孩毕业组团去南极旅游时,不禁让人感慨: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参差”。当然,在这场以争夺教育资源为中心的角逐中,寒门学子和中产“鸡娃”最终能跑多远,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我们无法评判,只能交给时代去回答。

猜你喜欢
鸡娃名校家长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低龄“鸡娃”躲不掉美术课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别把孩子变成“鸡娃”
制造鸡娃
家长错了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