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池生态学管理综合技术措施的研究

2021-01-17 23:17柴智勇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2期
关键词:氧量水深池水

柴智勇

摘要:生物增氧是使止水越冬池免于缺氧的最好办法。既通过生态学的管理办法,创造了一个适合藻类种群繁衍的环境,主要技术措施是:1、选塘和清塘;2、注水;3、池水处理;4、放鱼;5施肥;6、控制浮游动物;7、扫雪;8、补水;9、防治鱼病

关键词:生物增氧

将养殖鱼类置于静止的水体--池塘中度过低温季节,这是目前我国北方主要的鱼类越冬方式,由于水体静止,底质复杂,其它耗氧因子也多,所以溶氧量常常是决定其是否安全越冬的限制因子。

打冰眼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增氧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越冬池中央用冰镐强制打开1至几个面积约1平方米左右的打冰洞,以此增加空气在水中的溶氧量,但由于通过狭窄的冰眼在静态下所能溶入水中的气体十分有限,所以对越冬池增氧并无裨益,反到耗去大量人力,较之打冰眼有效的增氧方法是池水自身循环曝气,具体做法是池面打一冰孔放入水泵,将底层水抽出扬入空气中,使其增氧的情况下,一般2-3亩的池塘用1-2台4寸泵可在1-2天内使池水溶氧量上升1-2毫克/升,并且不受天气的影响,作为救鱼的应急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它的最大缺点是降低了池水水温,使越冬池鱼种成活率偏低。

在越冬池安装增氧机的作用和效果与用水泵循环水相似,池塘缺氧时用过氧化钙增氧救鱼由效果但成本较高。

使止水越冬池免于缺氧的最好办法是生物增氧,即通过人为措施在越冬池冰下水体中培养适低温和弱光照的浮游植物,利用其光合作用丰富水中溶氧,保证鱼类安全越冬,其理论基础是冰下水体中能够形成若干藻类种群,并有相当可观的光合作用速率,问题的焦点是如何通过生态学的管理办法,创造一个适合藻类种群繁衍的环境,其具体办法如下:

1、选塘和清塘

根据补偿深度原理实行生物增氧的越冬池其理论最适深度为1.1-1.8米,所以在有补注水的情况下,最好选择冰封期水深在2.0-2.5米范围内的水体做越冬池,选定的越冬池最好在放魚前10-15天将池水尽量排干,用50-75公斤/亩生石灰兑水泼洒全池消毒,其后晾晒3-7天。

2、注水

通过注水调节池水肥度,深水越冬池需尽量灌注井水河水或库水,使池水在封冻前保持清瘦,透明度在80-100厘米以上,浅水越冬池可灌注井水和处理过的老水,通常新老水比例为1:1或2:1无井水时亦可完全用养过鱼但经过处理的原塘老水或泡沼水库水。

3、池水处理

对池水难以排干或因缺水源而必须采用部分原塘水的越冬池,可将原塘水适当排出(水深超过2米的深水越冬池最好排掉2/3,水深不足1.5米的浅水越冬池可排掉1/2或全部留用)后,泼洒漂白粉(根据PH按有效氯0.5-1.0克/吨水)和生石灰(水深1米左右,每亩15-20公斤生石灰)以除害防病,在封冻前几天,还应采取上述对老水的处理办法,向池水中泼洒漂白粉,以杀死第一代轮虫。

4、放鱼

池水注满并经消毒处理后即可按下列密度放鱼

深水越冬池(最大冰厚时的冰下平均水深超过2米),放鱼量为0.3-0.4公斤/立方米,(相当于2.5米水深每平方米放鱼0.75-1.0公斤)。

浅水越冬池(最大冰厚时的平均水深不足1.5米)放鱼量为0.5-0.65公斤/立方米(相当于1.5米水深每平方米放鱼0.75-1.0公斤)。

5、施肥

对一些池水营养盐含量极少的越冬池,在封冻后不久就应着手施无机肥。办法是:根据池水量按1.5ppm有效氮和0.2ppm有效磷,将硝酸铵和过磷酸钙混合装入稀眼布袋,挂在冰下,挂袋深度应超过最大冰厚,实际施用量约相当于2米深,每亩施硝酸铵5-6公斤,过磷酸钙3-4公斤,即每立方米水施硝酸铵4-5克,过磷酸钙2.5-3.0克。

一些正常补注地下水的越冬池或大量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鲤鱼精养池,营养盐可能得到补充,可少施或不施肥。

在池水缺肥时,施肥的效果是显著的,在瘦水池中施无机肥,不仅溶氧不上升,浮游植物也繁殖不起来,这是因为浮游动物抑制藻类繁殖,而池水中并不缺少营养盐的缘故,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认为:“肥水易缺肥而瘦水不易缺肥”。

6、控制浮游动物

经过清塘消毒和水处理后的越冬池中,封冰期是较少浮游动物的,但一些消毒后又灌注部分河水,湖水泡沼水或养过鱼的老水的越冬池,冰封一段时间后,可能再滋生一些浮游动物。因此,应在监测溶解氧的同时,经常注意浮游动物的种和量,如果发生大量剑水蚤(100个/升以上)时,可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如发现大量轮虫(1000个/升以上)时可将上述敌百虫浓度加大1倍施用,鉴于轮虫对敌百虫的敏感性不如甲壳动物,加上个体的差异性,一般在池塘用药三天后,才能明显见效且总有些轮虫个体存留水中,溶氧也需3-5天才逐日回升。

试验表明,轮虫和原生动物对漂白粉都比较敏感,在池水含有效氯1ppm时,大部分个体会被杀死,所以当上述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用次浓度全池泼洒可以见效,鉴于漂白粉的毒性随PH值的升高而减弱,所以施用浓度应随之而调整。

7、扫雪

无论明冰或乌冰上的积雪都应及时清除,以保证冰下足够的光照,冰面积尘过厚要扫掉,扫雪面积应占全池面积80%以上。

8、补水

越冬池水应在冰封前注满,越冬期池水如能保持一定深度(深水越冬池冰下水深1.5-2米,浅水越冬池冰下水深1米)可不必添水,对一些渗透比较严重的池塘要定期添注新水以保持水深,但也切忌过量补水,以免抑制浮游植物的繁生,同时还可节约能源。添注的水要注意水质,对含大量铁和硫化氢的深井水或溶氧量低的水以及大量滋生浮游动物的泡沼水必须经过处理方可使用。

9、防治鱼病

在春季气温回升较快的地区,池水溶氧量过高可能使池鱼发生气泡病,立春后,当池水溶氧量明显过饱和时(>15毫升),要及时冲注含氧量低的井水,使溶氧量降到10毫克/升左右,扬水曝气也可降低溶氧量。

尽管实行生物氧后鱼体耗少,感染疾病的机会也相对低,但由于水体流动性差,放鱼密度较大,鱼种一旦染病传播率也较大,其防治方法除严格实行鱼种入池前消毒外,在越冬期加强检查,如果发现病鱼,便立即对症下药。如发现对鲤鱼种危害较重的斜管虫病,可及时用硫酸铜挂袋,使池水浓度呈0.5-0.7ppm或在融冰后立即将鱼捕出进行鱼体消毒(置5%盐水中浸泡)后再放入培养池中。

总之,从生态学角度看,冰封后的越冬池和明水期的饲养池一样是一个生境变换,生物繁衍彼此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人工生态系,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生态学管理方法—生物增氧综合技术措施比传统的管理办法(打冰眼,循环水等)具有更多的优点,首先是促进生物代谢产物的转化,作为冰下水体生态系的原初生产者—浮游植物,可以及时消耗掉鱼类等水生生物呼吸属产生的CO2以及排泄物中的氨氮等。有效地防止这类物质的积累,促进水体物质的循环;再是增强鱼类体质靠生物增氧的越冬池避免了水流对鱼体的刺激,减少了鱼体的消耗,同时,越冬池中的浮游植物既是产氧者,又是鲢等虑食性鱼类的食物,为越冬鱼类提供了饵料基础,此外,生物增氧还可以节约能源,可见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氧量水深池水
彩虹糖
趣图
提高跑步成绩看最大摄氧量
660MW机组锅炉氧量测点安装位置对正确测量的影响分析
水缸的宽度,要不要?
航道水深计算程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