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与差异:媒介属性对汶川地震记忆建构的潜在影响

2021-01-17 04:05刘继忠霍蓓
新闻爱好者 2021年12期

刘继忠 霍蓓

【摘要】《人民日报》和知乎社区的媒介属性显著不同,但对汶川地震记忆建构的策略、手段却高度一致,都在热点时刻设置议题、建构记忆框架、凸显关键词语,建构了景色各异的媒介记忆框架,而在抗拒遗忘、议程结构、记忆叙事、核心词汇方面有显著差异。文章据此探讨了媒介属性对记忆建构的潜在影响,发现媒介纪念报道的把关宗旨“引领”了记忆重构的意义取向,媒介技术属性影响了记忆重构的底层框架,媒介黏合的实际社群决定了记忆框架。

【关键词】汶川地震报道;媒介属性;集体记忆建构

近年来,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俨然成为重要的研究主题。[1]“在从全球到地方的语境下,学者们力图探讨集体记忆建构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不同媒介特性、文化传承内容、认同或其他文化功能”。[2]致思逻辑是通过对某事件纪念文本的话语解读,达致传媒具有塑造集体记忆、影响记忆变迁的显著功效,推演出传媒是文化/民族认同的重要力量。灾害的媒介记忆研究尤为明显,然其方法论的缺陷是寻找共性遮蔽了探究差异,由是遮蔽了媒介属性对记忆建构的影响问题,也就无法深入揭示媒介建构集体记忆的内在机制。汶川地震媒介记忆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突发、天灾造成的,且是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首次大规模参与的自然创伤记忆,有别于类似南京大屠杀的“人祸”文化创伤。《人民日报》是传统主流传媒的权威代表,2009—2018年累计有318篇有效纪念样本。知乎社区是国内知名问答社区,其“汶川大地震(2008)话题”2011年5月10日至2018年5月31日累计有效“话题”样本509个,有效“回答”样本7483个,①故二者可作为比较分析的典型个案。基于此,本文以这两个典型个案的“察同求异”来尝试探究媒介属性对记忆建构的潜在影响问题。

一、共识:汶川地震的媒介记忆建构

“事件本身并不会导致集体创伤,创伤是“社会中介(socially mediated)过程的产物”,是被“承携者群体(carrier group)”“兼具符号性和情感性的再现过程”,焦点是意义生产。承携者群体既可能是政治人物、宗教人士、知识分子、新闻记者、社会运动领袖等精英,也可能是边缘群体。[3]他们在将事件向一般大众解释并提出某种诉求时须对“谁造成了创伤,创伤的性质是什么,受害者是谁?谁应对此负责?受害者或创伤与一般大众之间有何联系”等问题做出富有说服力的答案,还要考虑如何调动、回应根深蒂固的公众情感。汶川创伤是在党和政府抢险救灾实践、新闻媒体强度曝光、社会各界密切关爱等多重作用下生成的一种创伤形态。地震幸存者、經历者、抢险救灾者、现场报道者、志愿者是汶川事件的最直接“承携者群体”,被媒介“中介”,心系汶川的匿名读者、听众、观众是事件的次级“承携者群体”。这意味着媒介在上述必答问题的意义阐释中,可将“谁造成创伤”“创伤性质”“受害者是谁”及“创伤是否存在”等问题列入不言自明的前提,不必提供答案。不管是肩负塑造国家认同重任的《人民日报》,还是记录草根底层生活的知乎社区,亦都在抗拒遗忘、记住汶川,释放情绪、抚平创伤,而谁对创伤负责等问题仅略有涉及。

(一)“热点时刻”设置集体记忆的仪式时间

“热点时刻”(hotmoment)意指一个社会或文化评估其自身意义的现象或事件,而且必然是“突如其来的事件”,且关涉违反常规、需修补的行为。热点时刻更具叙事价值[4],可起到吸引眼球,声讨越轨行为,修补规范的效果。传媒的社会记忆须遵循新闻规律召唤公众,热点时刻是其设置议程、重塑公众记忆的最佳时刻。5月12日重叠了汶川灾害发生日、仪式纪念日和特定用语“5·12”,是汶川记忆的“热点时刻”。统计显示,《人民日报》2009—2019年的汶川纪念报道绝大多数集中在5月12日前后各两天。知乎社区2011—2018年5月份共有354条问题,5122条回答,其中5月12日174条问题、2048条回答,平均每年5月12日21.75条问题256条回答,可见每年5月12日前后,《人民日报》、知乎社区同时进入汶川记忆的“热点时刻”,形成遥相提醒、彼此共振的记忆强化效应。

(二)设置记忆话题,重构记忆框架

哈布瓦赫的贡献在于发现个体记忆存储于一个人们“看不见”却客观存在且随时间悄然改变的记忆框架,“时间在流逝。记忆的框架既置身其中,也置身其外,超出时间之流,记忆框架把一些来自框架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传送给了构成它们的意象和具体回忆”。[5]任何回忆都是立足此时此地的当下情景重构过去,故此时此地的当下情景是重构记忆的关键因素。媒体是形成记忆情景的外部因素,起到提供记忆素材、唤醒记忆、制造意见气候等重塑记忆的作用,设置记忆话题、重构记忆框架是媒介影响人们记忆情景的基本策略。《人民日报》运用专题策划、长篇“纪实”、评论、消息、图片等报道手段建构了“重建汶川”为中心主题的感恩叙事的记忆框架,即党和国家规划、组织重建,各方踊跃参加,灾区旧貌变新颜,幸存者获得新生,逝者得到缅怀;幸存者、援建者、参观者、志愿者感慨“汶川涅槃”,感谢中国共产党,赞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叙事逻辑,策略是于每年5月12日设置“重建”为主题的记忆议题,并以长篇通讯/综述建构“历时聚焦”的宏大叙事。统计显示,《人民日报》“重建”主题占样本总数的75.25%,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文化重建、心理建设、重建行动和意义、巨变感慨等,防灾减灾、捐款、记忆活动等其他议题还隐喻了“重建”使汶川涅槃的话语暗示。知乎社区的记忆议题建构相对简单,由网民提出“问题”,知乎审核,网友自愿回答“问题”,众多“问题”优胜劣汰后形成了以“复现创伤”为主色调的汶川记忆框架,记忆建构的人为干扰因素较少。统计显示,知乎社区“复现创伤”议题占“问题”总样本的36.35%(185条),相应的回答数占“回答”总样本的62.69%(4691条)。

(三)凸显关键词语,形成特色的记忆话语

记忆存在话语叙事里,故操纵话语让公众记住特殊事件、特殊表达、关键词语是重塑集体记忆的关键。《人民日报》、知乎社区的词频分析显示,二者都凸显了“地震”“灾区”“四川”“中国”“北川”“救援”“学校”等关于汶川地震的关键词语,形成了汶川地震“最基本同时又是最稳定的框架”。《人民日报》偏向使用蕴含国家救援、灾区重建、宏观叙事的抽象词;知乎偏向蕴含“重现现场”、微观叙事的具象词。《人民日报》书面语更浓,表述正式;知乎口语化更重,表述接地气。两家属性各异的媒体,使用了相同的建构策略、手段,足见记忆建构的技艺手段具有“价值中立”的特征。

二、差异:汶川记忆的不同媒介景观

媒介记忆框架是媒介基于其生产机制历时生成、有着显著标识的一组话语。报道数量、议题结构、叙事模式、核心词语是媒介记忆框架的必要构件。即报道数量是媒介记忆程度的重要指标,议题结构形成记忆框架的基本架构,叙事模式决定记忆框架的逻辑结构与价值指向,核心词语是构成叙事逻辑的关键节点,是唤起、影响公众记忆的一个个触媒。《人民日报》和知乎社区使用相同的记忆建构技艺,却建构了表象相似、景色各异、各有偏向的汶川记忆框架。

(一)淡化与强化的历时差异

统计显示,《人民日报》逐年淡化汶川记忆、知乎社区却逐渐强化记忆。前者得到了徐开彬等研究者的支持[6],后者得到了百度搜索指数的支持。百度“汶川地震”搜索指数显示:2013年4月出现首个高峰(70702条),2017年8月为最高峰(92546条),2018年5月第三个高峰(47383条)。这一差异可能在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记忆目标不同。帮助幸存者“放下悲情,走出痛苦”是《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汶川重构的主要目标。铭记灾难,放飞梦想的进步主义叙事是《人民日报》汶川报道的主流叙事。《人民日报》2011年、2013年、2018年报道量有所增加,与中国“守孝三年”和“逢五小纪念,逢十大纪念”的文化传统相关。知乎社区等社交媒体强化汶川记忆,表明网民还未“忘却”创伤,他们希望通过强化汶川记忆,呼吁国家回应其关切。如中国防灾减灾体系何时健全?地震中类似“范跑跑”事件、“地震捐款取向”等争议事件何时能水落石出?

(二)一元与多元的纪念议题结构

纪念议题结构是媒体依据现实政治需求、纪念价值、读者阅读期待等标准筛选后,呈现给公众的事件、人物、现象所构成的议题集合。《人民日报》议题以“重建汶川”、传承汶川精神为核心,建构了创伤复现(107篇)、创伤反思(60篇)、灾后新貌(151篇)的一元议题结构,其中创伤复现重在救援、创伤反思重在防灾减灾及抚平创伤、展示灾区新貌,意在突出党和政府的作用。范跑跑、罗永浩等争议事件被遮蔽。知乎社区也把控敏感议题[7],力度却远弱于《人民日报》,议题是网民“提问”与“回答”的历时互动“自然”生成,由是形成了以“创伤复现”“创伤反思”为主,“创伤质疑”和“灾区新貌”为辅的相对多元的议题结构。其中“創伤复现”议题侧重于还原地震现场和个体创伤感受;“创伤反思”议题细分为感悟生命、纪念意义、防灾救灾、灾后重建等;“创伤质疑”议题包括对地震成因与预测的官方解释、捐款去向、灾后是否科学重建等问题的质疑及造成二次创伤的“豆腐渣”工程责任人的舆论问责,《人民日报》规避“创伤质疑”议题;“灾区新貌”议题关注灾后重建的公众感知而非重建过程。

(三)宏大与微观、印刷与网络的显著叙事差异

媒介物质属性决定叙事风格。《人民日报》是印刷媒体,印刷媒体要求叙事符合书面文化,叙事要求证据充分、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用词准确,符合语言规范。知乎社区是网络新媒体,其叙事是沃尔特·翁的“次生口语文化”的升级版,其表达更逼近口语文化,叙事的随意性、真实性、情感性更强。

样本显示,二者的创伤叙事截然不同。《人民日报》是聚焦的宏大叙事,建构了地动山摇的汶川地震场景、救援活动的坚定有序,灾后重建的辉煌气象的有机融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军民联合抗震救灾的宏大画面,是印刷文字构筑的证据充足、逻辑严密的印刷叙事,其对地震创伤的描述多以粗线条勾勒为主。知乎社区是网络叙事,碎片化、口语化、情感化、微观化是其显著特征,其对地震创伤的描述是个体体验。

(四)核心词语的显著差异

1.表示行动主体方面

《人民日报》偏向使用指代范围广的大词,如群众(1079)、人民(958)等;偏向使用指代救援者、建设者的词汇如中共中央(65)、党中央(145)、省委(113)、党员(274)等。知乎偏向使用指代范围小的词语,如老师(4181)、同学(2912)、自己(4148)、孩子(1038)等,知乎也使用指代抽象的词汇,频率远低于《人民日报》,如“群众”,知乎198次、《人民日报》1079次。《人民日报》也使用具体词汇,频率远低于知乎,如“孩子”,《人民日报》260次、知乎1038次;“妈妈”,《人民日报》71次、知乎922次。总书记(187)、胡锦涛(173)、温家宝(94)、习近平(53)等明确所指词语,《人民日报》频繁使用,知乎为零。范美忠(639)、范跑跑(634),知乎是高频词,《人民日报》为零。

2.表示地点位置方面

《人民日报》、知乎频繁使用指代广袤地理空间的大词如灾区(2048/1366)、四川(1025/2302)、中国(867/1432)等,使用指代中等地理空间的词汇如学校(369/3403)、医院(215/432)、公司(100/312)等,但在如教室(1870)、操场(1836)、家里(987)、房子(753)等指代地理空间小、个体可感知的地理位置方面,知乎超过《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仅有帐篷(77)、房屋(119)等极少数的词语。

3.表示时间方面

《人民日报》用词较模糊、抽象。高频词是震后(313)、周年(222)、今年(197)、目前(180)、现在(149)等;知乎用词较具体,高频词是当时(5642)、后来(2535)、现在(2246)、那天(1480)等。《人民日报》和知乎都使用“5月12日”(119/416),有特殊意蕴的“512”一词,知乎501次,《人民日报》零次。

4.表示行为动作方面

《人民日报》偏向灾后重建,高频词是重建(3045)、恢复(1153)、建设(912)、救援(692)等。知乎偏向记忆创伤,高频词是知道(3977)、看到(2420)、觉得(2094)、记得(1728)等,“重建”仅出现421次。

5.表示情感活动方面

《人民日报》偏向使用抚平创伤、激励人心的褒义词语,高频词是希望(227)、伟大(223)、坚强(209)等,知乎偏向使用体现创伤的灰色词语,高频词是严重(630)、害怕(459)、强烈(346)、牺牲(325)、恐惧(271)等。《人民日报》和知乎对灾后重建成就都使用了表示感恩的词语,也有细微差别。《人民日报》此类词语使用较少,主要有感恩(204)、胜利(109)、感动(81)等。知乎此类词语使用较多但偏向口语化,高频词是感谢(2884)、喜欢(451)、感动(352)等。

三、结语

“我们关于过去的概念,是受我们用来解决现在问题的心智意向影响的,因此,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8]重构是不同的参与者、社群、媒介和文本共同塑造,包含了多重社会机制,充满了冲突和张力的、动态的社会过程。哪种因素和机制在记忆重构中起主导作用呢?在哈布瓦赫看来,“用来解决现在问题的心智意向”在记忆重构中起主导作用;泛媒介者认为媒介在记忆重构中处于中心地位。两种看法看似各异,实是不同视域下对同一事物各执一端的解答。哈布瓦赫没有深入探讨大众传媒在集体记忆形塑中的作用,泛媒介者也鲜有关注“我们解决现在问题的心智意向”,即重构记忆的政治目的或思想倾向,二者却都是记忆重构的关键因素。“解决现在问题”关乎记忆重构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回答的是人们为何要重构记忆,是记忆不断被重构,抵制遗忘的动力。媒介是记忆重构的载体、纽带与容器,回答的是人们的记忆是如何被重构的,也就是哪些群体被媒体卷入了记忆重构的网络。从这一视野去觀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记忆建构,就不难理解二者记忆建构的共识与差异。

媒介的工具属性注定它必然被人使用,也只有人的使用,媒介才能实现其价值。《人民日报》和知乎社区的政治、技术和物质属性虽不同,却都是人们信息交流的通道、平台,都是人们使用的媒介。故两家媒体的记忆重构实践都使用热点时刻设置记忆时间,重构记忆框架,形成特色的记忆话语等建构策略与手段。

作为中介物或工具的媒介,其价值还在于可连接、重构、开拓人的社会关系网,媒介越发达,社会关系网越稠密复杂。“凡是媒介,必是从关系着眼,否则就是技术或物件。媒介学就是研究关系方面的东西而不是物体”。[9]从社会关系网的角度审视媒介,旧媒介黏结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趋于固化,有固定的流通渠道和相对固定的人群。新媒体开创可能性,在于新媒体的技术属性“重构”了旧媒体社会关系网络。基于印刷技术的纸媒,其依托纸张与文字、批量复制、人工发行、行业门槛高等显著特征使知识精英易于控制把关权,形成以媒介精英为核心节点的社会网络。零门槛、低成本、海量存储、即时交互的新兴媒体解构了传统媒体的把关权,将话语权赋予公民个体,解构了传统媒体建构的关系网络,使原先被忽视、被代言的底层群体卷入了公共场域,有了随时随地随意表达的话语权。即新媒体“释放”了被传统媒体抑制的底层群体,并将其黏结起来使之可见。媒体黏结的实际群体不同,其记忆建构的目的、诉求自然不同。《人民日报》建构“重建汶川”为中心主题的记忆框架,意在抚平创伤、传承汶川精神、塑造国家与民族认同、维护执政合法性。知乎建构“记忆创伤”为主的多元记忆框架,意在汇聚网民眼球,表达众声喧哗的网络民意。这印证了哈布瓦赫的论断,集体记忆“只是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才进行记忆”,一个社会中有多少群体和机构,就有多少集体记忆。

深入分析可见,媒介属性对记忆建构的潜在影响是多元复杂的。一是媒介建构的记忆框架表面是传媒把关者的“心智倾向”依据媒体生产规律筛选的自然结晶,背后实是传媒黏结群体“想要”记住的自然选择。此处“心智倾向”更多地体现为媒体政治立场、报道宗旨。“自然”是指各种文化和政治力量、日常惯习等交互作用下人们“自然而然”的记忆生产过程。二是媒体把关权的掌握群体不同,把关目标、技术标准也不同,记忆框架与叙事话语也就不同。知乎社区的网民自我把关、技术肩负政治审查模式必然使其记忆话语口语化,《人民日报》编辑部把关模式是其记忆话语印刷化、宏大化的重要因素。三是媒介的技术属性规制记忆的书写方式。《人民日报》纪念报道遵循该报的报道宗旨,根据版面规律排列汶川地震的纪念报道,使用消息、特写、通讯、评论等文体在5月12日前后设置报道议程,进而沉淀为汶川记忆框架。知乎社区在“汶川大地震(2008)话题”下通过“问题”“回答”汇聚数亿网民的汶川记忆,其记忆书写的碎片化即是网民即兴记忆的表现。四是媒介之间的记忆建构彼此影响。就更宏大的媒介生态角度而言,《人民日报》和知乎社区是中国媒介生态的组成要素,二者并非绝缘般存在,有隔空喊话、隔空博弈的意蕴。《人民日报》“精心”纪念汶川地震,意在引导、规训以知乎社区为代表的底层记忆走向国家与民族认同,知乎平台展示网民汶川记忆的原生态、凸显争议事件,是隔空向政治精英讨“说法”。总之,媒介在记忆重构的动态进程中扮演了勾连、唤起、呼应,以结成记忆之网的关键角色,其中媒介的立场与宗旨是记忆建构的意义所在,媒介技术属性影响了记忆建构的过程,媒介联结群体决定记忆建构的最终框架。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党报群众路线的百年实践研究(1920-2020)(13820154)”和国家后期资助项目“社会化媒体空间表达与治理研究”(18FXWO)的系列成果之一)

注 释:

①样本获取的方法、整理与统计由笔者指导的硕士生严娇完成,严娇据此撰写了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文中数据均源于此,不再注释。严娇:《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研究——以知乎和〈人民日报〉为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参考文献:

[1]方惠,刘海龙.2017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8,40(1):21-37.

[2]周海燕.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9):39-49.

[3]李红涛,黄顺铭.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J].中国图书评论,2018(1):10.

[4]谢静.传播的社区:社区构成与组织的传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82.

[5]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02-303;59;39-40.

[6]徐开彬,徐仁翠.汶川十年:汶川地震的媒介记忆研究[J].新闻大学,2018,152(06):50-61.

[7]聂思宇.知乎社区“汶川大地震(2008)”话题下相关问答的集体记忆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3(19):1-8.

[8]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02-303;59;39-40.

[9]黄旦.听音闻道识媒介:写在“媒介道说”译丛出版之际[J].新闻记者,2019(9):3-4.

(刘继忠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霍蓓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