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策略研究

2021-01-18 08:27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思政

王 莹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教师职前培养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高素质教师群体建设的重要步骤。落实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工作,需要贯彻“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聚焦国家在职前培养的相关政策、体育教师专业设置和课程规划、区域内可开发的教学资源及实践活动等,从而落实国家教育改革要求,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专业人才成长。本文从“课程思政”和“职前培养”概念出发,分析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策略及其实践反思。

1 概念界定

“课程思政”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1]。据此可知,课程思政遵循如下逻辑:一是以专业课和通识课为载体,构建优质合理的课程体系;二是以课程育人为核心目标,理解学科思维的核心要义;三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润物无声落实思政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纵观新中国成长史,国家已经在各个方面取得了突出进步,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时代提出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必要之举。笔者认为提出课程思政的缘由包括:一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德智体教育观念的创新发展,二是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竞争需要,三是提高师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四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由此,在新时代的课程培养体系中,研究课程思政视域下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格外重要。

明确课程思政的涵义和提出的背景后,需进一步探究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价值,而这首先得明确“职前培养”的内涵。什么是“职前培养”?一般来说,教师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职前、职中和职后。职前培养是帮助教师提前预设工作情景的主要环节,是助力教师科学有效解决工作难题的重要方式,是积极推进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保障。

课程思政是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载体,职前培养是落实思政教育的途径。研究课程思政下的职前培养,其价值在于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应教育问题,助力师生全面发展,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吉林省有62所高等学校,学生91.96万人[2],高校之间联系密切,区域资源开发颇多,体育重视程度增强。牢牢把握思政主战场,做好高等学校的体育思政至关重要,而推进体育工作开展的前提就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因此,在构建课程思政下的职前培养原则时,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课程思政统领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课程围绕思政教育展开,既提升专业能力又提升道德修养。二是课程设计的多元化趋势。教育是多领域的联合体,职前培养中要考虑到教育学、心理学、跨学科、写作课程的辅助性作用。三是社会机制的联动性作用。职前培养虽然以教育学院进修为依托,但关键要发挥社会联动作用,形成国家支持、社会监督、学校重视和个人理解的学习机制。

2 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策略

教师“职前培养”工作不是单一的、抽象的理论建构,而是系统论、重点论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如何推进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笔者认为要坚持“一核四层”的原则。“一核”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念,体现“课程思政”的主导价值;“四层”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实践教学,体现“多元一体”的培养体系。

2.1 培养目标

根据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从教”原则,将“职前培养”作为教师终身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重新设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为此,笔者认为需要达成三个目标:

一是国家育人方针的忠诚贯彻者,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宣传者和体育文明和体育精神的传递者。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政治立场必须坚定,深入挖掘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好学科理论的实践工作。二是体育教学工作的创新者,教学知识的优化者和教学理论的引导者。检测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的课堂实践。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进行知识创新,知识优化和理论落地生根就至关重要。三是个人成长的规划者,身心健康的疏导者及其学校工作的协作者。就教师成长而言,科学的成长规划,作用巨大。同时面对着不同区域、不同家庭、不同认知的学生群体,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身心疏导工作,还需要做好自己的身心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工作的开展。

以上三个目标是基于素质理念、课堂教学和个人成长三个层面而设定,其目的在于将“职前培养”作为教师系统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而推进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2 课程设置

科学设置课程在落实“职前培养”层面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应以体育教学为目的,体育课程相关知识、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中有关学生理解的知识、体育教学评价知识等若干要素为抓手,帮助学生理解以教学为本质的终极目的”[3]。为此,笔者将职前培养课程设置分为“一核二支三辅”: “一核”:核心理论课。包括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学科与思政教育等。“二支”:学科主干课。包括体育专业能力课程,课堂教学管理课程。“三辅”: 教学基本功课程,体育研究课程指导,跨学科理论与体育实践课程。

为了进一步说明“职前培养”课程的体系化建设,笔者列举表格进行论证。

表1 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课体系化建设

2.3 培养方式

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师教育培养的实际情况,要落实好“职前培养”的系列课程规划,需要建立起与之匹配的培养方式,笔者认为培养方式可采取三种形式进行。一是线下培养与线上培养相结合。目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高校基本都实现了处处都有网络,人人都有电脑的现象,这就很容易打破空间和世间的限制,与培养教师之间实现零距离接触,从而保证职前培养的连续性。二是定期培养和临时培养相结合。培养过程中注意确定核心课程和核心成员,对这部分学员进行定期培养,从而发挥成员带动成员的作用,以此将培养的理念和技能辐射开来。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关注高校发展的变化,以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临时培养,集中某一段时间让学员掌握与体育相关的理论与技能。三是实行校内校外的双导师体制。职前培养对每个教师进行分组,分导师,建立起信息交流平台,由导师定期分配任务,指导教学开展。同时教师所在学院也开展导师制,由本学院老师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对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以此督促进步。

2.4 实践教学

职前培养不是简单的理论建构,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进而推进教师的进一步成长。就职前培养而言,其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假设性教学情境。通过预设情景,提前进行演练,以此培养教师应对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二是成员之间的案例分享。职前培养的教师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实际教学经历,可以借助成员之间的互助分享形成经典案例,以此指导其他教师实际教学的开展。三是职中的教学实践反思。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因为学生家庭背景差异、学生受教育层次的差异、教师工作环境的差异,以致于某些职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呈现出不协调性,因此职中的实践反思极为必要,这既是推进实践教学优化开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持续成长的内在生命力。

3 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反思

3.1 健全管理体制,重视职前培养

“做好培训项目的督促检查。加强项目实施计划和培训方案的审核,建立培训项目监管机制,督促检查教师培训计划的落实,保证培训经费的及时到位”[4]。据了解,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因素有三种,一是政府重视力度不足,培养活动组织不积极。就吉林省高等学校而言,要充分发挥一流学校和吉林省教育学院的引领示范性作用,加大职前培养力度投入,从硬件上为教师职前培养提供支持。二是学校重视力度不足。很多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管理者认为,培训课程价值不大,教师成长关键在自己,因此不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活动交流,尤其是体育教师,更是不加重视。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体育教育教学,高校自身应该明确定位,将体育教师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三是体育教师个人不重视,敷衍了事疲于应付。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训练较多,文化课水平较弱,长久形成了不重视文化课学习的现象。进入大学,亦是如此,很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逃课、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学校在调动体育教师参与培训的活动中,要建立健全教师奖罚机制,用制度管人,用制度激励,做到先育己再育人。健全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发展管理机制,吃透国家相关政策,科学规划,细化落实,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保质保量才能形成职前培养的合力。

3.2 增强高校合作,打造共享体系

吉林省高校众多,师资力量突出,不同学校都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风格。需要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努力实现资源的共享。正如前面的课程体系设置,为了增强职前培养的精准度、专业度、生动度,吉林省教育研究院可以在课程规划中,邀请各学校的专家,精心打磨课程,将最优质的资源呈现在学员面前,如东北师范大学的思政课程和心里课程,吉林大学的跨学科课程,吉林体院的专业课程等。综合各高校体育教师实践经验的特点,有利于职前培养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培养经验的积累,进而形成丰富的培养资源。同时,高校合作可以聚焦问题,发现共性,方法多元,解决疑难,从而形成一整套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课程和方法。

3.3 跨学科知识融合,重视实际教学研究

高质量的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全体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还要发展其体育能力和对体育活动的知性理解,从而使他们养成关注健康、热爱体育、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藉此“体育教师的责任便在于教给学生体育运动的价值,并保证他们成为终身运动者和终身体育学习者”[5]。那么,作为体育教师而言,就需要去了解各学科的知识,将各学科中与体育学科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实现跨学科思想的融合贯通,以此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开展。例如大型体育比赛中,如何做好抗压调节,掌握起跑时的心肺调节等,明确受伤后的康复训练措施等。同时,教学相长需要不断反思,将理论研究与体育教学实践相融合,体育教师通过日常观察,运用职前培养方法指导类课程,将实际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转化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最终形成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研究反思—教研成果——推广交流的成长模式,提升体育教师群体的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

3.4 突破心理束缚,明确终身从教信念

“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要坚定终身从教的信念,在体育课程中探寻思政教育的核心因子,不断思考学科育人的方法策略,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职前培养仅是一种帮助教师成长的方式,最关键的是教师的个人职业规划和能动系数。对于一些体育教师而言,一直认为自己的学科地位不高,尊崇地位不够,学生信赖程度较低,久而久之抹杀了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决心。有的就开始转行另寻他路,有的止步不前不加创新,这些情绪从小的角度看,影响体育教师自身成长。从大的角度来看,会阻碍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试想,如果体育教师自身心理都不阳光健康,学生又怎能后阳光向上呢?因此,根据职前培养过程,体育教师要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寻找好体育学科的价值,不断调适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将终身从教作为自己一生的职责和目标,这样将反作用于职前培养活动的开展,更能体现职前培养的效能,并能够推进体育学科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3.5 发挥网络平台,资源互通互享

活到老,学到老是对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对教师的培养课程具有连续性、新颖性和现实性。教师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激情,而是长期稳定的精准化的研究结果。当前,网络媒体十分发达,不同区域信息畅通,资源透明大势所趋。因此,充分利用线上教育平台,不断收集教师成长中的真问题,以此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疑难杂症,随时保持教师成长的新鲜活力,让职前培养中的思政课程实现从“点名课”到“网红课”的转变。这既是对职前培养体系建设的高要求,也是推动教师教学成长的重要一环。吉林地区相对比较偏远,但有强大的体育文化传统,教师在职前培养中,要充分了解特色课程的开发策略,不断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全国优质课程,并结合学校和地区实际情况,将课程进行融合共享,提升职前培养课程的吸引力。

4 结语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职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背景,理解课程思政不是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地只讲政治观点,而是在于挖掘体育课程的核心要素,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实现“五育”功能。体育学科本身就是“育人”要素,教师要有一种“体育人”的精神,这就需要在职前培养过程中将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重点论在于将思政课程钟的育人要素贯穿职前培养体系始终,努力培养思维新颖、视野宽广、业务过硬的教师群体,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的真理传播者。两点论在于既要兼顾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时间又要兼顾培训课程的新颖实用。从实际问题出发,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贯穿始终,课程聚焦真问题,课程解决真问题,让高校体育教师成长真实发生。而这就需要课程设计者的精心构思,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课程和实践教学优化整合,才能真正让职前培养落地生根,推进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成长。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思政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