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汉济渭工程新闻宣传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1-01-18 03:10
陕西水利 2021年9期
关键词:受众工程信息

肖 敏

(陕西省水利信息宣传教育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0)

引汉济渭工程是支撑陕西追赶超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水资源工程。工程分为调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两大部分。调水工程由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输水隧洞三部分组成。二期输水工程分布于渭河南北两岸,供水对象包括西安、咸阳、渭南、杨凌4 个重点城市,渭河两岸11 个中小城市,以及西安渭北工业园区。工程建成后,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关中地区调水15 亿m3,可支撑1.1 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惠及人口1400 余万。同时,通过水权置换,为陕北从黄河干流取水提供用水指标。

截止2020年12月,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混凝土已浇筑到顶,成功实现初期下闸蓄水。黄金峡水利枢纽成功实现二期汉江截流,大坝主体全面开工建设;秦岭输水隧洞累计掘进94.9 km,占总长度98.3 km的96.6%。二期输配水工程即将全面开工建设。

从工程开工建设至今,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公司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持续不断地加强对外宣传工作,逐步扭转了藏在秦岭为人不知的局面。仅2020 年,引汉济渭工程就两次大篇幅图文刊登人民日报,一次整版刊登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先后六次对引汉济渭工程建设进行了深度的解读。新华社、光明日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中省媒体多次进行深度报道,全年累计各类宣传活动30 多次,发布各类宣传作品1000 余篇。

1 引汉济渭工程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引汉济渭官方抖音平台在街头随机小调查发现,80%的西安市居民不知道西安城市缺水的现状,75%的西安市居民不了解引汉济渭工程。如此看来,引汉济渭宣传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力量,让引汉济渭走近群众视野,营造全社会了解陕西水资源现状,形成全社会支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1.1 受众定位局限

目前,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都会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包括媒体集中采访、学生研学、展会推广等。但目标受众仍不够清晰,每次宣传活动过后没有针对宣传效果的后续调查评估,无法判定是否达到了既定宣传效果。 同时,宣传活动将主要目标受众定位在政府单位、行业单位以及相关管理单位。为此,接受信息的受众局限在较小的范围。虽然工程建设取得成绩得到了水利部、省政府、水利厅、国资委等部门的高度认可,但是普通市民对工程的认知度依然很低。

1.2 宣传渠道固化

由于受众定位局限,无法有针对性地调整宣传渠道,每年的新闻宣传活动都以中省主流媒体为主,以报纸和电视新闻为主要平台。为此影响的范围就主要集中在政府相关人员,但这些受众的兴趣点大多在其中的政治信息上,对其他信息关注度较低。那些对引汉济渭工程宣传信息关注度较高的群体大多是与水利工作相关的群体,由此形成了信息的再次回流,在行业内进行了多次循环,无法让信息在社会大众中形成热点,宣传效果大幅缩水。

1.3 宣传形式较为单一

引汉济渭宣传活动形式较单一,常规情况下是宣传部门根据工程建设的节点、重大事件,邀请媒体记者深入工程建设一线进行采访报道。由于媒体记者对工程接触的较为浅显,同时受节目时长版面的等方面限制,难以深入记录工程建设,往往只是报道了常规的信息,社会大众接受度较低。同时,引汉济渭宣传部门也制作了画册、简报、微电影等宣传品,受制于发放的渠道较少,成本较高等原因,信息传播流量就非常有限。

1.4 宣传内容趋于专业化

引汉济渭工程主要线路均在秦岭山中,且线路均在地下,特别是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岩爆、涌水、涌泥、高温、硬岩、有害气体等世界级难题,既是新闻报道的亮点,也是新闻报道的难点,如何将工程运行原理、工程建设的难题运用平民的视角、普通人的感受将新闻亮点传播给社会大众,需要运用更多心思。在日常的媒体宣传中,这些专业性的词汇很难打动受众,难以引起共鸣。同时,公司宣传干部缺乏社会新闻传播经验,采编的新闻宣传稿件常常从工程建设专业角度出发,新闻稿件难免晦涩难懂,缺乏温度。如何让群众和工程建设建立紧密的联系,让群众知道引汉济渭工程将会给关中城市群发展有哪些影响,给自身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对于提升群众关注度非常重要。

2 引汉济渭工程宣传工作改进措施

2.1 细分受众进行差异化传播

关注引汉济渭的受众大致分为政府机构、行业单位和社会大众三类。要利用中省主流媒体进行大范围的日常宣传,保证各级政府能够通过媒体了解工程建设进度、难题、亮点,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撑;要通过简报、画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工程建设的行业信息,为相关行业单位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促进行业相互交流;要加强抖音、头条、举办公众活动、邀请网络名人深入工地、学生研习等方式,扩大社会大众对工程的认知度。

2.2 宣传渠道多样化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要分析其接收信息的途径。例如,对引汉济渭工程关注度较高的受众,使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引汉济渭内部宣传基本上就能够实现全面覆盖。对90后新生代受众,要根据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做好引汉济渭抖音平台等网络短视频、公众号平台建设,加强与这部分受众的密切互动,投其所好,通过“线上”与“线下”协同合作实现无缝宣传。2020 年,省引汉济渭公司邀请网络名人“三一博士”走近引汉济渭工程,制作科普视频,各类网络平台阅读量达到了500 多万,这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2.3 宣传形式多元化

在宣传形式上,除了日常新闻报道外,还需要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弥补单一新闻报道带来的不足,如使用H5、 抖音等新媒体技术,创作引汉济渭之歌、微电影等,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调动,传报好引汉济渭好声音。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近年来拍摄制作了多部以工程建设为题材的微电影,在全国各类大赛上夺取了不少大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放大微电影的影响力,促使其发挥更大的宣传效力。

2.4 宣传内容贴近百姓

宣传工作需要弘扬主旋律,宣传内容更要贴近百姓,与之产生共鸣。要深度挖掘工程建设中的人物事迹,从小人物的情感出发进行宣传,以小见大,增加人文情怀,增强可读性;要加大工程建设难度宣传,要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宣传工程建设的世界难题,让社会大众认知到工程建设之艰难,投资之大,引水不宜,为形成良好的水价机制和营造全社会节水护水奠定舆论基础;要加大工程效益的宣传,深度挖掘受益区与引汉济渭的联系,获取更多的社会大众的关心和支持;要注重科学技术宣传,如引汉济渭工程相关的水利知识专利、亮点工程、水利科技。要挖掘工程沿线的历史、人文资源,引汉济渭工程将实现长江与黄河在关中平原的“握手”,秦岭以南的汉水文化与关中平原的渭河文化的融合,工程建成不仅可促进关中水资源的优化,更能密切秦岭南北的情感。加强人文历史文化与工程的宣传,可以提升引汉济渭工程整体的历史感、文化感,为将引汉济渭工程建成与郑国渠、都江堰、灵渠匹配的千年水利工程做强文化铺垫。

3 结论

经过深度总结和综合分析,发现在重大水利工程的专业宣传工作中,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细分受众,进行差异化传播,满足不同年龄、学历、兴趣受众的阅读需求;要建立更加广泛的宣传平台,特别是建立适应手机阅读、传播的宣传平台,进一步贴近受众;要将工程建设与百姓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与更多的受众建立情感共鸣,增加阅读兴趣,进一步提升宣传效果。

猜你喜欢
受众工程信息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订阅信息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展会信息
工程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