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方式及发展方向

2021-01-18 23:33成逸龙邵雯欣王诗琪许哲豪杨飘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1期
关键词:文化观风筝传承

成逸龙 邵雯欣 王诗琪 许哲豪 杨飘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而随着步入信息时代,在各类信息溢出的当下,如何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令传统文化在文化融合的潮流下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的问题相当紧迫。笔者通过自身经历,提出了通过现代科技改良后的遥控风筝,将传统文化在当代赋予新特色与意义的方式,来探寻传统文化在现代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承 文化观 风筝 遥控风筝

引言

习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便始终强调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十九大中对新形势下弘扬传统文化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各类重要讲话中引用传统文化来弘扬治国理政的要领。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落实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笔者通过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了实践并总结了经验。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绪论,包括了选题缘由、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风筝作为传统文化的历史。第二个部分为本文重点,主要从传统文化观入手,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来着重分析现代科技应该如何巧妙地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引更多的青年了解并继承传统文化。第三个部分则为对未来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展望以及通过技术手段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重要性,凸显了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

风筝作为一种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载体,通过遥控风筝一例深入研究其未来发展方向,从而辐射至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方式对于对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绪论

(1)选题缘由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而来的风格、习俗、精神,笔者基于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对风筝的兴趣,希望通过在创业项目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及以遥控风筝为例的现代科技加持下的传统文化,给未来探究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建设者们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下,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民族来说其都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在近数个世纪的社会转型中,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也高速发展,而唯独文化自信迟迟被各类成熟的西方文化所击溃,其各类作品通过各类渠道霸占中国的市场,其中饱含的西方价值观正在潜移默化的侵蚀国人的思想领域。在青年人群中,一些传统节日以及传统习俗慢慢被遗忘,甚至被西方的节日所代替,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因此,研究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中国传统适应当下的新时代,也能提升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笔者通过自身的经历以及项目经验,积极分享实践中的各类经验,力求为弘扬传统文化在当代找到新的出路,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2)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延续下来的、反映民族特性和形态的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秉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1]。大部分中国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其实更像是一种一种道德观,而从孔夫子时代就存在并被认可的道德理念、中国的本土信仰道教、以及在唐朝大规模传播的佛教共同组成了如今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文化是自然法则的外在体现方式,是人类社会区分于动物社会的一大标志,也是长久以来在民族发展中思想的总体表征。

(3)风筝的历史

风筝的历史悠久,相传公元前,墨子最早用木头制成了“木鸢”。之后,鲁班又在”木鸢“的基础上用竹子改进了风筝的材质,据传说这个风筝在空中飞了三天都没掉下来。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進了造纸术后,民间开始用纸来做风筝,也开始称风筝为”纸鸢。[2]风筝的发明依据目前还未得到统一的说法,主流的是以下两个观点:

鸢旗说。古代缺乏传讯工具,而行军队伍通常又长,难以传递信息。因此常常会用不同样式的旗帜作为信号来传达命令。除了行军,古人也会将鸢旗挂在城楼上、船桅等表示起风了。所以有不少人认为风筝是受到鸢旗的启发也发明的。

飞鸟说。根据史料记载,古代的风筝从形状到扎制结构都和飞禽鸟兽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甚至风筝在古时还被称为“鸢”。

风筝的起源也有很多其他的说法,根据史料记载,刘邦的军队曾经就用风筝进行距离测量和军事侦探。唐朝名将张丕在被叛军包围的情况下,也利用纸风筝向援军传达求救信息。到了明朝,战士们还在风筝两侧装上火药,来攻击敌营。除了军事方面,风筝也是古人用来为亲人祈福的重要工具。清明期间,人们会在祭祀古人时放风筝,除了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思念,还是为自己和其他亲人祈福。风筝也是我国古人探索世界的重要一部分。在明代就有人利用风筝进行风向、风力的测试试验,甚至还有试图利用风筝和火药实现飞天梦。由此看来,风筝也可以说是现代飞行器的前身。

一、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1.1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观的时代背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中的满足,国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二十一世纪初呈现了急剧增长的态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以及其相对成熟的体系渗透着人们的头脑,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国人的文化观则遭到了侵蚀。必须要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且对青年人群中不正确的文化观进行指导和改造。

1.2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科学态度

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经久不衰,纵观世界历史,这是极为罕见的,而其背后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马克思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中华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体系之上,受到时代、历史条件、经济体制的限制,其成分难免良莠不齐,且时至今日已经不全然适应时代。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矛盾的例子时有发生。习近平同志对中国传统文化采用了批判地继承原则,他明确指出“在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受到所处时代人民的生产力水平、道德认知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当时所产生的一些思想文化也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称之为腐朽落后的文化。”[3]根据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所下达的指示,其中明确指出人民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应该树立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而其中“科学”两个字,即要辩证地看待、继承传统文化,并且要赋予传统文化更加符合时代的表达方式,更体现了传统文化需要有时代性,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提升传统文化积极意义。

1.3遥控风筝案例分析

在笔者的切身实践与相关社会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中发现,运动风筝凭其强大的可操纵性与观赏性、娱乐性在年轻人群体中广受好评,以2020年11月的厦门风筝节为例,除去大量各式各样的普通风筝以及大型风筝之外,运动风筝(特技风筝)的展演是全国各地风筝爱好者角逐、表演的舞台,同时也最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但由于其多为双线、四线操控,对操纵者的要求较高;运动风筝在起飞降落时也相对普通风筝较为困难,故采用其框架常常更为坚韧的材料,使得风筝本身成本也相比普通风筝要昂贵不少。这些客观因素使得运动风筝的入门门槛较高,令一些对风筝有兴趣,却又不满足于普通风筝的相关爱好者望而却步。

至此,遥控风筝的主要灵感来源于笔者在专业课程中对无动力飞行器的探究,以及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方向,这两者的有机结合。风筝不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但从其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风筝除了在材料上有所提升之外,其核心操作方式(除运动风筝)与数千年前几乎无异。由此为切入点,遥控风筝的想法应运而生,笔者开始探索如何在设计出一款既有强大操纵性,又能够简单上手的风筝。遥控风筝的初期的想法是通过用舵面来对风筝的姿态进行控制,将现代的科技元素融入到风筝当中,优化其操作方式,降低运动风筝的技术门槛,为风筝在现代赋予新的积极意义。

因此在项目进行的早期,笔者团队将风筝的大致模型设计为扁平的机翼状,利用外侧一组副翼反方向升降来完成转向的目的,内侧一组副翼的同向升降来调整迎角。但在实践中很快便发现,风筝作为一个无动力飞行器,首先其升力并不足以支撑电机的重量,若为了加强风筝的操控性而苛求风筝放飞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的话,则与本项目遥控风筝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了。其次,传统风筝的气动外形与机翼相差甚远。飞机的飞行原理主要通过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从而形成升力,而风筝则完全不同,通俗来说,风筝通过自身的柔性材质与自然风形成一定角度,从而“兜住”风,利用自然风对风筝产生的阻力来抵消自身重力,并飞上天空,其飞行原理其实与降落伞相似。因此,通过在风筝尾部设置升降舵與副翼来操控风筝的理念并不可行。

在经过讨论和对市面上的风筝进行详细的调研后,笔者团队认为,遥控风筝的主体框架是基于运动风筝的结构下进行改进。

运动风筝又称为特技风筝,其主要的操作方式与传统风筝有着较大的区别,操纵者通过两根或四根钢丝的牵引,从而改变风筝在空中的姿态,亦改变其迎风角度,以做到各类传统风筝很难或无法做到的各类动作,观赏性极佳。

如果在原本运动风筝主要操控的两根钢索上加装两个遥控的收放装置,并连接至一起,汇编成一根绳索,则可以使遥控风筝在使用时,和普通风筝一样,为单线操作,手动收放一根绳索仅仅调整风筝的高度。而飞行姿态则通过遥控装置遥控钢索的收放实现。如此不仅可以提升风筝在空中的可操纵性,极大地提升了其娱乐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其操作难度,使其受众更为宽泛,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遥控风筝在实践中还较难真正放飞,且飞行姿态的调整还存在延迟、信号接收不良,遥控的部分尚未与风筝绳索收纳部分集成,需要一人操作遥控器,一人放风筝等诸多问题,还有待后续研究的优化。但这并不妨碍遥控风筝仍然在对传统文化的革新上提供的开放性思路,为后续其他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打下了基础。

二、弘扬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

2.1生态文明建设层面

风筝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类分支,同时也体现着中国的生态环保理念。作为传统文化与环保意识的结合体,风筝能够有效地提高两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环保意识更能时刻充溢我们的生活。

风筝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玩具”。它的应用环境十分简单——大自然。而且它不用借用任何驱动装置,只要利用好大自然中的风就可以飞起来。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风筝逐渐登上户外运动的舞台。相比于其他需要耗费能源的娱乐项目来说,风筝自身的环保优势可以被体现得淋漓尽致。风筝不仅是一项低碳运动,不用消耗任何能源,而且在未来,风筝的原材料也将不断地更迭,例如运用绿色环保材料制作风筝、风筝废弃后能够被二次利用等。

但是传统风筝在生态环保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传统风筝的使用寿命较短,可控性能较差,遇到恶劣天气易损坏等。然而,遥控风筝大大地优化了这些问题。它还可以提高传统风筝的可控性,使传统风筝的损坏程度和损坏率大幅度下降。在循环利用方面,遥控风筝的可使用次数也是远超于传统风筝的。而且,遥控风筝利用的是新型能源,将环保落实到实处。

2.2经济发展层面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风筝为例,不仅风筝本身作为商品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各类风筝赛会等风筝文化相关的产业使旅游、餐饮、文艺活动、风筝的交流会等等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节会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4]

然而,普通放风筝的趣味性偏低,相关赛事、节会的知名度不高;特技风筝、运动风筝等观赏性强的风筝却因为入门门槛较高,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因此其活跃玩家逐年呈减少态势。因此通过遥控风筝的方式可为目前的风筝市场注入新的血液,让更多的青年人可以享受到风筝运动的乐趣和魅力,让风筝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也促进日益衰减的风筝产业。

2.3政治及社会治理方面

风筝所承载地悠久历史、深厚文化,无不体现者其丰厚的社会价值。每当有人放风筝时,对于中国人来说,都象征着晴朗、风和日丽等正面情绪。往深层次探究,在风筝诞生数千年之后的当下,仍有着炎黄子孙通过风筝来谱写中国的故事,也别样浪漫。除了相对抽象的主观感受之外,其所带来的政治、经济上的收益可是不容小觑。

以潍坊风筝为例。小小的风筝竟然成为了潍坊的代名词,为潍坊的文化自信与经济实力打了一剂强心针。潍坊制作的风筝甚至将潍坊的名气推向了国外,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影响力,巩固了潍坊“世界风筝之都”的地位。最重要的是,这使潍坊能够吸引优质资本进驻,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人来到潍坊,而他们的到来带来了资金、科技的优势互补,共建起了一座资源、信息平台,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类物质文化和民俗艺术的发展,是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在无数的交流与传播中得到发展的。而遥控风筝作为对传统文化的“二次创作”,不仅为大家提供了方便的运动娱乐方式,更有助于传统文化能在现代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传承,对其他在当代被时代局限的相关传统文化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

结论

遥控风筝作为笔者参与的一例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案例,在许多方面都对未来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着参考价值。风筝作為一种家喻户晓、老少皆宜的运动,如果能够通过新颖的科技手段,使其能被当代中国的各类不同年龄的人群所接受,这对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而这种融合本身,也可以激发更多人去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方式,间接提高了为更多的传统文化带去新生的可能性。

中华传统文化诞生于数千年前的古代,存在着时代所带来的局限性,通过自身实践,笔者认为,突破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以及提升先进性的重要辅助方式即使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正如习近平同志在重要讲话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本质,其实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造性发展,以现代的方式去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仅有如此才可以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取得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推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年第10期P24-25.

[2]程庸,若隐编著. 中国元素.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9.01.

[3]李灿.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4]陈舒. 当代风筝运动发展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1.

[5]郭建宁.《核心价值观: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J].人民论坛,2014年35期P24-26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7]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9).

猜你喜欢
文化观风筝传承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文化观
学做风筝
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