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专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创新体系研究

2021-01-18 23:33肖翠玲贾晓亮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1期
关键词:创新体系安全工程优化配置

肖翠玲 贾晓亮

摘要:创新力是发展源泉,如今根据我国的安全工程的发展的现状,需要有创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来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良好体系。通过分析问题、改善方法、发展实践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此来推动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安全工程,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体系

通过研究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背景可以得知其专业的蓬勃发展缺少配套的教育资源。设有安全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从1983年的5所變成了2005年5月的75所,2007年3月我国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就一共有91所。可以看出该专业发展得十分迅速,在许多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建立只有短短几年时间,相应的教师队伍、实验室建设、教育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力度参差不齐。可见各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从而保证该专业的稳步发展。

一.研究背景

1.1教育资源短缺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动力

安全工程专业设立时间短,使得校内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教育资源的短缺不同于一般性稀缺,教育资源短缺是因为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非均衡配置,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合理配置资源,为教育的更好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教育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是相互影响的。因为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一些人通过不合理的手段来获取教育资源,并没有将资源高效利用起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资源的浪费让本就有限的资源变得更短缺,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一种教育资源短缺必定伴随着其它教育资源的浪费。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资源短缺促使人们思考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思考如何最好地实现资源配置。

1.2 安全工程专业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学科的多样性与交叉性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很难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安全工程学科涉及到的相关学科较多,涉及的领域也较广,该专业具有自己的特性,其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各有不同,业务也较为复杂,很难研究出一套适用的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没有也通用的模式套用。通过分析可见,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没有通用的模式可以套用。虽然,所有行业都存在安全健康问题,但其内部运作机制不一样,每个行业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也不一样。安全工程的建设没有通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培养的安全专业毕业生也很难借鉴其他行业的解决方案,只能考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解决工程的安全问题。安全科学本身是在完善和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并且随着科学的不断进行,理论知识的不断创新,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新的问题,很难有固有的模式来解决问题,同时也给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增加了新的难度。

1.3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需要安全人才

如今我国安全生产的发展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存在着许多安全问题,工程安全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根据统计,在工程的事故中,我国因为开采煤矿导致的死亡发生率是先进国家的几倍到十几倍,我国煤矿平均每小时死亡1.05人,每年死亡人数是世界各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4倍。这个数据是可怕的,在如此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下,安全工程技术需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也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不过我国在安全生产的人员配备和生产安全投入不足;地方政府不能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安全技术人才缺乏,生产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这些都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尽管党和国家针对安全生产问题做了非常多的举措,但是却受着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我国的安全工程的发展存在着人才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素质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终会制约着安全工程的有效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建设,培育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通过改革与创新提供我国的安全技术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次数。

二.研究意义

2.1有助于探索一条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中国的教育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与恢复,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存量的不足。对于快速发展的新上专业,总会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设备跟不上、教学内容陈旧等资源短缺的状况,致使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不高的局面,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完善,学生的就业更是老大难问题。通过研究科学的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模式,对校外安全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开发、交流,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在国内实现安全教育资源共享,试图通过资源共享达到一个最优化状态,着力解决安全工程专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状态,有利于探索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行方案。

2.2是对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完善与补充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一个人才资源大国。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1998 年底,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3877 万人, 仅占从业人员的5.5%, 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 ——1/4。并且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质量不高,具有创新能力弱、市场意识差等问题。表现为:一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二是知识面 相对狭窄,缺少大批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三是终身教育比较观念淡薄,离开学校后,系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欠缺; 四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做得不够,实践能力较弱。因而,缺少一批能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科技精英人才。

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达到70%——80%,而我国仅为 30%左右。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与发达国家相比人数相差悬殊过大; 发达国家每十万人口被收录的科技论文一般都在 100 篇以上,而我国却不足 3 篇;每十万人口申请专利数,发达国家达到 100 件以上,而我国不足10 件。可见,我国缺少专业的人才市场,并且现存的人才专业素养并不高,专业能力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并不是很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一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人才问题限制了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地快速发展,我国需要加大人才建设的力度。我国只有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养科技人才、创新人才的力度,以此来推动我国在工程安全建设中的高效发展。因此,如果能够培养出大批复合型安全工程人才,将是对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大补充。

2.3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趋剧烈。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必须充分认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在该专业领域的不断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体系的创新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相关人才,推动安全工程这一行业的更好发展。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文献在数量上是相当可观的。从一些统计数据上可见一斑。有研究者统计:2000年至2004 年,以《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为例的多种重要教育理论刊物发表以创新教育为主题词的论文共有175 篇,约占总论文数的1.7%。而据另一项统计显示,在瞿葆奎和郑金洲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 年卷和 2001 年卷)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专题所列的参考文献两年间就有 1400 余篇。可见有很多的学者都在对安全工程体系的创新进行研究,安全工程的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四.安全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主要以“大安全”观为基础,专业设置统一为“安 全技术与工程”,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学校之间的专业差距相当大,总体而言其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安全科学学科设置院校增长速度过快

在2000年以前,我国开设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仅仅只是30来所,但是到了2007 年,已经有 91 所高校开设该专业,仅仅6年就增加了50 余所,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涉及多个领域;2006年全国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招生人数也十分可观。因为国家注重发展安全工程项目,重视工程事故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与损失,加大对安全学科发展的支持力度。并且人民安全意识的逐渐增强,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同时工业生产过程也逐步与国际接轨,这都促使了我国对安全工程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安全工程的人才需求。

4.2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多种观点并存

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有“大”、“小”安全之分。 “大安全”在安全科学技术教育界大范围地传播,广泛适用于解决各个行业、各类组织安全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它符合学生们的共同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各类组织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更好地适应如今的市场的需求,帮助学生成为一个能够改善安全工程、加强服务业务运行的专业性人才。 “小安全”则指适用于小部分行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主张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侧重行业特点,培养的学生仅服务于该类行业。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国家地位逐渐提高,国家对安全工程的大量资金人力投入,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重视,都促使安全工程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伴随多种培养方式的产生。因为不同的项目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部分高等院校的的教育模式也不相同,不同企业对于安全工程的定义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式不同,我们应该根据这些不同之处,根据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实行符合自己的客观条件的发展方式。

五.解决对策与思路

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的优化安全工程专业教育资源,以 “校内整合,校外共享” 为思路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5.1利用大学多学科的优势

大学里面所设置的专业课其实都是相通的,具有互相帮助理解知识的作用。安全工程所涉及的学科也很多,各高校可以利用每所大学内的多学科性质,利用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充分调动校内机械电子、信息电气、化工、矿业等学科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为培养安全专业学生所用,实现各学科间的知识贯通,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大学生们的专业素养,推动相关人才的培养。

5.2整合兄弟院校资源

如今工程院校有很多,高校可以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可以借鉴兄弟院校的无形资源,如学术成果、管理制度等。其次,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成果等有形资源,如根据学生培养的需要邀请其他院校的知名教师来学校做报告,或做兼职教授,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利用其他院校的实验室、多媒体课件等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各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5.3开发社会可用资源

与学校资源相比较,社会上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种类,并且社会中也有很多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是通过检验的宝贵的知识财富。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相关的实践经验、各工矿企业的学术成果及管理经验、知名专家等等都是培养学生的丰富资源。

5.4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 “大安全 ”人才的前提下,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应该走出一条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良好结合的新路,着力打造“有博有专”的安全从业人员,多多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努力使学生既具有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教育,又懂得某一特定行业的安全原理与技能,培养出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性人才。我们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可以更好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创新能力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为只有坚持长期不懈的实践才能保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顺利培养。一个没有经过良好实践能力训练的大学生,很难想象会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实际也表明越是肯动手的学生其创新能力也越强。同时,正是由于安全学科的交叉性,实践能力更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创新能力必须来自于实践,脱离了实践的创新只能是海市蜃楼,是不可能达到的。

5.5完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实验教學体系

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迫切需要确立面向创新人才教育的实验教学目标和 体系,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验室建制上,落实校、院两级 实验室管理体制。要成立专门的组织,负责本专业公共基础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的管理 及相关实验教学,并对全院实验教学进行业务指导。必须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推动一部分有条件的实验课独立设课。根据“重基础、拓口径”的原则,根据创新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改革,将实验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或设计性实验等几个板块进行教学。通过科学的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受到科学的训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5.6鼓舞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科研方法和最新科研成果

改革传统的单一式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寓科研思想于知识的传教过程,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考虑学生创新能 力的培养,加大加重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题目自拟的课程设计,训练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近年来在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不能完全适应本专业教学的需要,随着设置安全工程专业院校的不断增加,应该及时更新教材。老师也应该积极渗透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最新实际案例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高校应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一批教材开发项目, 组织长期从事该专业教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教材,为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作出贡献。

六.结束语

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明白安全工程高效发展的重要性,也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来完善其资源分配体系,实现最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安全工程领域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更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进行研究,对资源配置系统进行调整与创新,培养出更优秀的专业人才,推动安全工程专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燕. 安全工程专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创新体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创新体系安全工程优化配置
探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趋势研究
论我国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
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研究
合理配置QoS改善校园网络环境
安全工程专业《环境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疆兵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创新优势学科平台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建构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