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互动个案研究

2021-01-18 22:18王拉吉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1期
关键词:赛马会河西走廊赛马

王拉吉

摘要:河西走廊是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交错的地带,也是衔接青藏高原、中原、西域四大区域的地带,更是文明交汇、文化交融的枢纽地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互构共生共荣的典型区域。地区的文化特色就是弘扬和传承文化活力与风采的基本方式,这无疑会激发地方深化民间文化多元共生资源的热情,更好的发挥文化的浸润教化功能,从而更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字:河西走廊;民族地区;多元文化

前言:河西走廊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最为独特也最具典型意义的文明过渡地带,各民族及民族文化都曾经在此交汇聚集、共融共生。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互相交融中不仅吸收借鉴了其他文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文化碰撞中保持了自身的特质和独立性,为河西走廊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一、二月二赛马会概述

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二月二正值春季,天气逐步变暖,大地复醒,此时正值农闲时间,举办赛马会最为合适,赛马会结束后就即将进入农忙时节。相传三皇之一的伏羲是位重视农桑的君王,每年二月初二这天,都要亲自到田间耕作,自理一亩三分地。由此引得后来的人纷纷仿效,春耕节就这样形成了,关于“二月二”这个节日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龙抬头的形成,与当地气候和农耕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农耕孕育着河西走廊人民,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

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之一的岔口驿,据传是天祝藏族自治县最早办赛马会的地方,这一习俗从宋朝茶马互市时开始沿续下来。赛马会是藏族游牧文化的典型符号,也是天祝民间盛行的传统活动。“二月二赛马会是在我们那一带周边村镇,比较有名的带点自发又有政府帮扶的物资交流会,有点类似南方的赶集活动,其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赛马活动。”

二月二的诸多民俗事象是从农耕文明中衍生而来。两千多年来,诸多不同的民族生活繁衍于河西走廊,积淀下各种文化相互影响,高度融合的特色。天祝县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对农耕文明而言是其发展的沃土,对游牧文明而言是其成长的源泉。二月二赛马会这样两种文化符号合一的名称是河西走廊多元文化互动的写照。农耕与游牧两种不同的经济和文化类型,在河西走廊地区相互碰撞与融合,发展成为多元一体的河西文化特色,体现了河西走廊的一种“二元性主导文化模式”。[1]

二、二月二赛马会中的多元文化互动与交流

天祝自治县的赛马会从第一届到目前组织、发起经过了一系列变化,从最初各个村长带领当地人举办的,以前形式单一、规模较小的赛马会,到目前形式多样、掺杂着文艺演出、美食展销、购物活动以及篝火晚会等活动的宏大规模,参加者不仅局限于当地,吸引了跨地域、跨民族的爱马人士前来参加,促进了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互动与交流。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丰富的传说

赛马它不仅是农牧民闲暇之余的集会,交流农牧业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藏族的赛马与藏民族的信仰风俗有着直接的关联,后续逐步成为了藏民族精神的展示。赛马已成了古往今来藏民族最持久、最普遍的群众性活动,并由此创造了藏民族世俗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赛马文化。据说唐代贞观年间,唐朝为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决定将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在青藏高原的各部落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其中一项活动是赛马。而松赞干布的坐骑获得了第十三名,文成公主特意为松赞干布献上礼物表示祝贺。从此藏区赛马取前十三名的规矩就遗留了下来。文成公主带来的诗文、佛经、史书、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有效推动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2]

(二)多元文化汇聚

1.多民族互动

天祝藏族自治县有多种民族,在访谈调查中,我们得知有84%的人认为塞马是属于藏族的活动,有16%的人认为这是其他民族的活动,其中参加赛马活动的选手以藏族为主,其他民族为辅。来现场观看赛马活动的主要是藏族,因为人们的居住地离赛场近,其次藏族人民爱好赛马活动,大多数人想通过现场观看,积累经验,便于自己日后参加。在赛马活动期间,有不同民族的人来参加,比如藏族的锅庄演出、回族的美食展销、多民族的篝火晚会等,促进了民族广泛交往、交融、交流。

2.多元文化交流

藏族的赛马与藏民族的信仰民俗有着直接的关联。还与藏民族的宗教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以藏传佛教为载体的文化内容,已成为藏民族主体文化和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藏传佛教影响着藏民族的历史、文化、日常生活。我们从赛马期间的宗教仪式,民风民俗,都可以看出赛马文化中藏传佛教的影响。[3]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天祝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虽然多民族融合发展,但民风民俗截然不同,就如以藏、土族婚俗所表现出的生活思想和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中土族《格萨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信仰风俗,既是土族先民信仰的浓郁和积淀,也是土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4]

3. 族際文化和谐共生

赛马活动、华瑞婚俗、天祝锅庄等活动加深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有利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认同,有利于增强包容性,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2006年,天祝岔口驿马被列入《国家级禽畜遗产资源保护名录》;2008年,“安召”被列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华锐则柔被列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启示与思考

历史上河西走廊地区是多样民族文化,多种区域文化互动频繁的典型地区。多元的文化碰撞交汇是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基础,正是由于河西走廊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实现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丰富了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内涵和外延,塑造了河西走廊多元共生的多元民族文化。

1.互动交流是族际和谐的前提。族际文化之间互动,消弭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偏见与歧视, 传播了先进的知识与技术, 丰富了民族文化内容。[5]

2.开放包容是文化交流的助推剂。民族文化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所具有的包容精神,因此研究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互利共生是族际和谐的内在机制。河西走廊最为两种文化类型在境内相互交错、并存。农耕文化需要游牧文化的支撑,游牧文化也需要农耕文化的辅助,两种文化的交融互利互助使得河西走廊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更加突显,民族文化交融空前活跃,多种民族文化才能更加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河西走廊不仅是各民族的汇聚地和交汇点,也是民族文化的交融场所,各民族在这里杂居共处、碰撞交汇,[6]加速了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进程和步伐,丰富了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内涵和外延,这种多元文化互动共生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7]

参考文献:

[1]李建宗.绿洲连缀体,内部嵌合性与丝绸之路——基于河西走廊绿洲社会的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17(04):76-81.DOI:10.16486/j.cnki.62-1035/d.2017.04.008.

[2]崔明德,马晓丽.吐蕃民族关系思想初探——以吐蕃与唐朝关系为例[J].文史哲,2009(04):110-118.DOI:10.16346/j.cnki.37-1101/c.2009.04.019.

[3]宁军.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方式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9):34-39.

[4]张飞,曹能秀,张振飞.文化互动、族际文化互动与多元文化互动之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86-89.DOI:10.19406/j.cnki.cqkjxyxbskb.2017.02.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西学院第十一批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河西走廊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互动个案研究—以天祝二月二赛马会为视(项目编号为21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赛马会河西走廊赛马
“帽”美如花(环球360)
名马拍卖
继续向北
赛马奇案
“学术敦煌”的定位是丝绸之路文博会保持永久魅力的重要基石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英国 皇家赛马会女士日
马照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