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SG为抓手,助力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2021-01-18 23:22李明桂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1期
关键词:责任绿色环境

李明桂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强调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ESG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环境污染、极端天气、瘟疫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频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企业应以ESG为抓手,完善环境治理,积极承担起环境责任。本文详细讲述了当前ESG发展现状、现存环境问题和企业依托ESG承担环境责任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目前我国ESG中E方面面临的问题,最后就企业如何承担环境责任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ESG理念的发展和环境治理建言獻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ESG  企业环境责任  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ESG背景与环境现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此同时,如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企业在环境方面承担的责任将越来越大[1]。2018年11月10日,我国颁布实施《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和《绿色投资指引(试行)》两大政策性文件,着力推动企业践行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责任,ESG在中国将逐渐走向主流化。

2021年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ESG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ESG作为一种非财务性评价体系,包括ESG信息披露、评估评级和投资三个维度,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界的投影,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绿色金融、社会责任投资、影响力投资等理念的集大成者。其中,ESG体系中的“E”,是指公司在环境方面的积极作为,符合现有的政策制度、关注未来影响等,包括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涵盖能源、水等资源的投入,后者主要包括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消耗、废物污染、沙漠化率、生物多样性等[2]。

从实质内涵来看,ESG主要是为了处理与平衡好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中,企业作为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生产单元,同样面临着两大关系的挑战,企业与自然的关系则体现为企业的环境责任[3]。企业环境责任,是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减少经济生产的负外部性。企业应当以ESG为抓手,在生产经营中尽力保护环境以提升环境绩效,将环境和经济目标统一起来,兼顾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肆意开采和污染物的随意排放,温室效应日益凸显,世界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发展挑战。2020年,北半球经历了极为罕见的高温天气,南极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温度18.3℃,澳洲和美国加州发生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和山火,瘟疫和病毒传染病也越来越频繁,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的肆虐波及全球。这些都在警示着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加速恶化,同时也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全国可持续性研究组织未来地球的一项调查列出了未来十年人类亟需解决的五大全球性危机,分别是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生物多样性损失和生态系统崩溃、粮食危机、水危机。

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健康,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创造了全球瞩目的成就,在能源领域、交通运输、大数据、5G等高精尖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助推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经济发展是把“双刃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在此背景下,绿色生产和节能减排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主旋律,这与ESG中E的内涵高度一致。

2020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是新时期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重大部署[1]。在国家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转型的大环境下,中国的ESG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E”包含环境、节能低碳等相关内容,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抓手。

二、中国企业践行ESG的意义和必要性

实现中国对全世界的承诺,离不开普通公民的参与,更离不开每一家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负责任行为。过去无节制地使用化石能源、破坏地球植被等以脱离地球承载力地追求利润和GDP的方式不能再持续下去了,企业必须提高对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将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引入公司价值体系,并且要具体落实在企业的战略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上。

近几年来,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在积极践行ESG理念,支持绿色发展,主动承担起环境责任。例如,星巴克实行道德采购和绿色零售,采用可降解的材料、支持小农咖啡、采购绿色能源等,将ESG理念运用在企业经营战略上;腾讯在2020年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通过减少运营中碳排放及利用技术优势创新解决创新解决气候问题,助力实现零碳排放;万科成立建筑研究所,探索住宅产业化模式,以减少住宅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环境影响。

企业积极承担环境责任,践行ESG理念的意义在于:

首先,从企业自身层面来看。一方面,企业需要在“环境保护”等社会伦理约束下作出减少环境破坏的经营管理行为,以提高企业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选择环境战略、强化ESG管理、增加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数量等,来创造“有价值、稀缺、不可复制以及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声誉,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资源和投资者关注。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在经营生产时既要考虑自身经济利益,又要考虑政府环保部门、周边居民、员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承担起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根本利益的责任,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与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密切相关。Kuznets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企业的生产活动要守住环境的底线,按社会福利最大化标准配置和使用环境资源[4]。

最后,从国家层面来看。一是有助于实现绿色经济。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绿色经济是中国重要的发展理念。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的情况下,“E”主题有助于激发、甚至倒逼实体企业关注节能环保。二是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等ESG领域受到国际上的不少质疑,这极大阻碍了我国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发展,同时也抑制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随着国门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企业强化ESG管理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中国依托ESG提高企业环境表现面临的问题

行之有效的ESG措施不仅能让企业回应投资者的期望,也可以推动企业实现长期可经营发展的目的。但是,我国的ESG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想要提升ESG中E方面的表现还任重道远。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ESG的现状来看,我国在该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ESG本身存在内在矛盾。ESG的本质是非财务因素。ESG关注的是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管理和绩效水平,看重的是企业应对环境以及社会风险的能力,强调的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和谐共生的关系,是一种由管理单一商业生态向管理多元社会生态转变的理念。为了改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企业需要持续投入资源,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负担,而且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收益。

第二,中国企业环保意识仍然缺乏。受缺乏环境知识宣传等因素,我国尚未形成浓厚的环境保护和能源集约生产的社会氛围。虽然理论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已被写入《宪法》,制度层面的环境治理法治化、税收结构绿色化作为制度供给辅助实施,企业的环保意识显著提升,但总体水平仍不容乐观[5]。部分企业为了经济利益,随意排放污染物、超限额使用生态资源等事件屡见不鲜,如“福建紫金矿业溃坝事件”、“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等无疑是企业对环境重视度低、存在环境发展短视现象的最好例证。

第三,我国ESG体系中对于E的披露标准和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企业对ESG报告的命名并没有统一表述,有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可持续报告”、“影响力报告”等诸多名称,这也造成企业管理者对ESG认知的混乱。而且,由于缺乏统一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企业所披露的ESG数据质量低下,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作出的积极贡献。

第四,市场主体的ESG认知匮乏,环境管理“虚有其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于ESG的认知较为浅薄,并没有将环境保护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甚至不少企业对ESG的认知还停留在“做ESG就是做慈善”,仅仅只能够起到改善企业形象的作用。例如,2021年4月25日芒果超媒發布了首份ESG报告,其中环境篇所占篇幅最少,缺乏“实质性”管理思维,主要披露了有关绿色办公以及参与环保公益的信息,但芒果超媒内部并没有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或工作小组,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制度,缺乏对中长期环境目标的设定与实现路径。ESG工作绝不仅仅是做慈善公益,而是通过精细化的风险管控手段,减少ESG因素对公司的不利冲击或利用ESG机遇发展企业。

为了乘上ESG这列快车,很多公司纷纷给自己打上ESG的标签,出现了一些过度标榜与虚假披露的现象。无论是出于满足合规、吸引投资、风险防控、还是品牌塑造的目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ESG管理绝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易事,而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

四、“以ESG为抓手,助力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具体措施

“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不仅是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威胁,而且也给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在企业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企业应加强ESG管理,树立与强化企业绿色发展意识,这是我国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举措。企业、投资机构、政府监管、专业智库共同构成了ESG体系,其中企业是经济主体,也是践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责任主体,投资机构主要发挥“助推剂”的作用,政府部门则是监管者与指引者,专业智库是平台。那么,企业作为践行社会责任的主体,应如何以ESG为抓手,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呢?

第一,强化企业环保意识。企业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不能只看到环境治理造成经营成本增加的一面,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理性看到环境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6]因此,企业不能一味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应当设置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根据本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责任目标,自觉完成环境保护的工作任务,做到精准施策。

第二,以创新引领发展。突破我国工业企业,特别是重污染行业企业高耗能、高污染的困局,根本上需要技术创新。在经济结构优化的背景下,我国“三高”企业必须要加快产能升级的步伐,加大对绿色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精良设备和先进工艺,一方面减少能耗,提高单位生产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保障产品质量,从而达到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双赢目的。

第三,企业应提升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机遇的认知,根据气候变化对企业运营和行业发展的影响程度,选择合理的应对策略。企业应建立对投资者、监管机构、市场以及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价值诉求的动态监测,确保提前谋划和积极响应,以提升自身面对外部ESG冲击的韧性。企业还可以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引导员工、合作伙伴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相互监督,共同创造良好和谐的营商环境。

第四,对标同业、对标领先,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制定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框架和机制,持续提升信息披露的实质性、完整性。因应环保趋势,证监会于2021年5月发布了修订年报报告内容与格式的征求意见稿,要求重点排污上市公司披露具体的排污信息、防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信息,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因环境问题受到的行政处罚。尽管证监会针对“E”的方面进行了规定,但依旧只对重点排污企业强制要求,而且近年来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也仅仅局限于满足合规底线。

因此,企业应建立常态化报告机制,就环境变化议题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保持良性互动。同时,排污企业还需要拓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渠道,利用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如实完整地公示主要排放污染物名称、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重要信息。此外,ESG报告不仅应披露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负外部性,而且应当披露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正外部性,否则,优化资源配置将成为空谈。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这将为我国ESG报告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可以预见,我国的ESG报告或相关信息披露将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第五,企业应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与国际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实现趋同。2020年9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TFRS基金会)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咨询书》,并于2021年拟成立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负责制定全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未来,公司报告将由传统的股东导向转变为股东导向与利益相关者导向并存、财务报告与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并重的报告框架体系。财务报告侧重于评价企业经营效益,ESG报告侧重于评价企业社会成本效益,二者共同構成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质量的信息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ESG将公共利益引入公司价值体系,是我从企业层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企业务必要为保护环境节能增效。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与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各方面的联动协调问题,倡导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尚福林.金融机构应以ESG责任投资为抓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J].当代经理人.2021(1):3-5.

[2]孙为政.环境-社会-治理(ESG)绩效关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当代经理人.2020(3):16-19.

[3]黄丽萍:发展ESG投资高度契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J].当代经理人.2021(1):12-14.

[4]柳学信,杨烨青.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承担环境责任[J].当代经理人.2020(3):37-41.

[5]汪榜江,黄建华.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J].财会月刊.2020(9):109-118.

[6]张琳,赵海涛.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表现影响企业价值吗?——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19(10):36-43.

猜你喜欢
责任绿色环境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环境清洁工
谁的责任
责任(四)
漫观环境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