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要素的观察单元教学探索

2021-01-18 23:22莫梁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1期
关键词:表达观察要素

莫梁祎

摘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观察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要素指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本单元时,应遵循分析册际学情——单元学情——课文学情这样的顺序,让要素真正落地。

关键词:观察单元  要素  观察  表达

《蟋蟀的住宅》是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节选自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通过细致连续的观察,用拟人化的手法真实生动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习作要素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一、册际学情,聚焦目标点位

统编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关于“表达”和“观察”的安排有梯度。

1.“表达”的有序上升

纵观以往教材,三年级上册开始,强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体会优美生动的表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到本单元的时候,在“生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准确”这一要求,从“生动”到“准确生动”,其实是有一个质的飞跃的。

2.“观察”的层层进阶

而关于观察,我做了如下梳理,可以看到,“观察”经历了要细致——要调动感官——要看到事物的变化——要学会连续观察,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表达”上经历了写下來——写清楚——写出变化——写下过程——写下发现、想法和心情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对学生的要求是呈阶梯往上的。

二、单元学情,聚焦训练点位

从单元内部看,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一主题,选编的课文涉及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单元内各板块也各司其职,助力要素的解读和落地。

1.各板块合力,指导要素

统编教材在每个单元的篇章页,明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但是教材对我们把握语文要素的指导不只在这一页出现,单元内选编的课文,以课后练习题的形式 呈现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勾连了篇章页、课文、习作等板块,其设立的基石就是“语文要素”,起到了梳理总结,提炼方法的作用,是单元的“灵魂”所在。为学生学习单元整组课文指明了方向: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不但要细致观察,还要连续观察;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板块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即通过体会用词准确,体会文章准确的表达。

本单元编排的习作还要求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试着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主要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还可以写写观察的过程,观察者当时的想法和心情。

这些都明确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内容,我们在这一单元开始时,就应对整个单元的结构布局了然于心,做一些教学顺序上的调整,比如这一单元的习作观察日记,就应该在最开始学习本单元时就安排一课,一来观察需要一段时间,需提前布置;二来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将学到的方法运用于平时的观察。

2.各篇课文的功能定位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其实古诗内容也和细致观察有关系,我认为是对细致观察这一要素的“启蒙”,《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而到了《蟋蟀的住宅》这一课,还加上了多角度观察,以及让学生明白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准确。

3.单篇课文的目标定位

以《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可将目标定为如下几条:

1.认识“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4个生字,会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这两方面的内容。

3.能借助画图、抓关键词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三、课文学情,聚焦落地点位

为了使本单元语文要素落地,笔者在《蟋蟀的住宅》一课的教学中开展了以下几个主要学习活动:

1.园地融合,激趣导入

笔者将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第一小题用于导入新课,各种不同动物的家的称呼连线匹配,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语文园地中的内容提前布局,融入课文教学中,我认为这样操作比上完所有课文,来到语文园地孤立地上这一课,更能让学生学有趣味和收获。连线过后,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作者把蟋蟀的洞穴叫作“住宅”?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课题中就初步体会了语言的生动,表达的准确。

2.住宅辨析,体会准确

首先走进住宅,发现特点。

请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将关键词写在板贴上,贴在黑板上。然后引导他们发现写作顺序: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带到我们面前的?(先写住宅的外部特点,再写住宅的内部特点)师相机板书,形成表格。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之有序的观察。

接着理解蟋蟀住宅外部特点并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

联读手绘图,选一选正确的蟋蟀的住宅图,并说明理由。这一步的设计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是先让学生选图片说依据,接着寻找住宅内部特点并体会。接下来的品读语言准确的环节又给出一个写得准确的例子,品味之后让他们寻找文中其他准确生动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是和学生说依据选图时提到的句子有重复的,而且如此割裂开来体会,显得生硬,学生也兴趣索然。所以我做了调整,当学生选择图片找到了依据时,就顺势分析句子,体会语言的准确和生动,如此结合,效率更高。

让学生生选择并结合课文说依据,深入理解住宅外部特点。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和细致的观察。

预设1: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雨,这里也会立刻干的。

体会:蟋蟀的住宅原本就小,作者不但发现了蟋蟀的住宅,还发现了洞口是“朝着阳光的”,发现隧道是“倾斜”的。这需要仔细且反复观察才能发现。

预设2: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体会:从“最多”一词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经过反复观察、测量才发现的,观察很细致。(此处可出示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对比阅读,体会“最多”的用处,感受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

预设3: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体会:一个“半”字,写出了住宅门洞的特点——既隐蔽、安全,又通风、便于进出。这样的表达更准确、更清楚。

体会完了表达的准确,接下来感受观察的细致。

笔者做如下点拨:这样准确清楚的表达和作者的观察有什么关系?(在课件上将课文插图缩放至实际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洞口极小,不易观察)

瞧,蟋蟀身长不过3-4厘米,洞口也就2厘米左右,而作者却发现“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从这个“半”字,你还能体会到什么?你仿佛看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引导学生体会:正是由于作者细致的观察,才能把住宅的特点写得这样准确清楚。再让学生想象描述法布尔长时间俯身观察的情景,进一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表达的准确。

统编教材的备课,我们就是应该有一个体系的认识,要在心中有一个“时间轴”,每当开始一个新单元,瞻前顾后:本单元的要素在整个体系中是处于什么位置?这一步的基础是几年级的哪一单元的什么,又要为以后几年级的哪一单元做什么铺垫。如此心中有数,目标清晰。

而在进入到一个单元,即使没有在操作严格意义上的单元整组教学,心中也要有单元的概念,在备课之初统观整个单元,从篇章页到语文园地,明确各个栏目的功能,提前谋划,适时整合,助力要素的落地。

猜你喜欢
表达观察要素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