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取向视域下集群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2021-01-18 23:22李新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1期
关键词:价值定位解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有效应对集群行为中具有巨大正能量:它能在集群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中,在消极中发现积极;能将“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据此,面对集群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知重视集群行为的双刃性作用,切实把握好思政教育节点,建立科学有效工作机制,进行及时有力应对。如此,才能将集群行为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以期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视觉;集群行为;解读;价值定位;双刃性作用;科学反思

一、集群行为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对集群行为研究的起步较晚,主要从法治角度对其进行界定、研究,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认识和界定有所区别。如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对群体性事件称为“群众闹事”、“聚众闹事”,强调的是集群行为所反映的人民内部矛盾及其政治色彩。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称为“治安事件”、“群众性治安事件”,强调的是集群行为对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的扰乱和危害。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称为“突发事件”、“治安突发事件”、“治安紧急事件”、“突发性治安事件”,这是在以往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集群行为的突发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称为“紧急治安事件”,强调集群行为发生后需要处置的紧急性。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称为“群体性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这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用于描述集群行为的概念。

集群行为具有自发性、不稳定性、无组织性、情绪性、狂热性、失范性等特点。集群行为可定义为“是由一定规模的、匿名的、无组织的人群,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影响下而突然爆发、且缺乏现有社会规范控制,没有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自发性的社会互动,具有相互间的感染性、表现形式的狂热性以及存在周期的短暂性等特征的非常规的群体行为。”[1]国内集群行为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一是对集群行为性质的正确理解。集群行为不管是以怎样的对抗性形式表现出来,都不能改变其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本质。二是在观念上抛弃了传统的上纲上线专政思维,避免对社会冲突的泛政治化理解。三是找到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出路——摈弃“防”和“堵”;实施“化”和“解”。审视国内集群行为研究,有成绩也有短板。其中:对集群行为这一概念的科学定位、集群行为发生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以及研究方法等不无欠缺。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和研究远远不够。尤其对于如何以积极取向的视角对集群行为参与者开展深入积极的思政教育,仍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盲区。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集群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窘迫与价值定位

面对集群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许多“瓶颈”,致使目前思政教育在群体性事件面前显得疲于应付、招架无功。短板固然很多,但主要与其没有很好地进行科学认知和价值定位有关。

(一)现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上存在颇多误判

观念误判包括“一票否决”理念根深蒂固、“节点”意识不强、“系统化”思维欠缺、“该出手时就出手”勇气不足等。

1、“一票否决”理念根深蒂固。在群体性事件背后,往往存在某些合理的成份,尽管其行为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但它的发生也有合理之处。例如,当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或其利益受到损害而投诉无门或久拖未决时,当民众的忍耐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可能或迟或早爆发群体性事件。而我们的思政教育者,如果缺乏辩证思维,遇事只忙于急于对事物做定性判断和加快处理,不去设身处地、置换角色、走进一线、深入了解,热衷执著习惯于“一票否决”,其结果不是于事无补,为问题的解决添乱增堵。

2、“节点”意识不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可分为前兆、发生、发展、善后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和节奏将工作做在前头,而不能懈怠滞后。如前所述,在前兆阶段,信息传播理论、控制转让理论是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思想动态理论。作为思政工作者,理应关注舆论动态和民众心态。而目前的状态是,思政工作者虽有感悟,但往往在实施中存在木纳化、保守化、忽视化倾向;在事件发生阶段,模仿理論、感染理论是群体性事件参与者思想动态理论。作为思政工作者,理应关注民众的从众行为,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而目前许多思政工作者,贪图省心省力,不愿做艰苦细致的调研和引导工作,坐等观望,忙于层层上报,等候上级指示;在事件发展阶段,紧急规范理论、匿名理论是群体性事件参与者思想动态理论。作为思政工作者,理应深入了解民众“法不责众”心理,引导其行为向法治化回归。而目前许多思政工作者,站在民众的对立面,与民众顶牛,与民众较劲,将人民内部矛盾推向敌我矛盾。在事件善后阶段,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对涉案人员进行摸底调研、依法处置,而是忙于邀功请赏或推卸责任。

3、“系统化”思维欠缺。群体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四大机制,即社会大数据管理机制、常态非常态一体化机制、齐抓共管社会化机制、动态发展运行机制等。然而现实是,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社会大数据管理机制空缺滞后;常态非常态一体化机制不完备不衔接;齐抓共管社会化机制不协调不合力;动态发展运行机制无创新无活力。

4、“该出手时就出手”勇气不足。直到今日,有的思政工作者仍认为思政教育是软手段,是惹人烦的喋喋不休的空洞说教,不真正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为了达到思政教育目的,在方法手段上必须软硬兼施,不仅要有和风细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品行,而且还要有对敢于挑战党和国家底线的人“出重拳”的举动,展示其刚性。在这一问题上由于理念的误判,以致有的人在对待和处理群体事件中底气不够、中气不足,前怕狼后怕虎,处置问题优柔寡断、畏手畏脚、模棱两可。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集群行为中的价值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在集群行为中的价值定位,主要体现在:能在消极中发现积极;能将“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

1、思想政治教育能在“消极”中发现“积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应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态度。对我国当下群体性事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态度。积极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应对集群行为中,在看到其危害性的同时,也应关注、挖掘受教育者身上的积极品质和行为的积极因素。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群体性事件的两重性、双刃性。例如,在社会性群体事件中,从表象看,闹事群众将矛头对准政府机关是一种错误行为。但这也不是空穴来风、随意任性。它体现出群众要求党政机关改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的“急切感”。

2、思想政治教育能将“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集群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鉴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积极心理学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关注人的美德和主体性等积极品质。”[2]积极心理学在集群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义重大,它能极大地促使集群行为参与者的心理尽快达到平衡、稳定和健康,避免冲动、暴躁、病态心理诞生蔓延,帮助当事人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各种集群行为过程中,要摈弃以往落后的传统思维模式,要在否定中找到肯定的因素,即从关注“心理问题”转向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再抓住“人的积极力量”做扩展。

三、积极取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集群行为的科学反思

(一)要在认知双刃性作用的前提下应对集群行为

这里的重视关注集群行为双刃性作用,包括:一是思政工作者认识上要到位。群体性事件,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思政工作者要认清或区分每一具体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原因,做出对事件的正确判断和评估,尤其要辩证地看到事件中的积极成分,找到扶持积极、化解消极的办法。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诲要求,做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二是措施上要解决问题。群体性事件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所引起。实际问题的解决,就为群众思想问题的解决乃至群体性事件的消亡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说:“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群众生活问题)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3]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做到了事无巨细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他说:“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他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4]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领袖热爱人民、心系人民的浓浓情怀,且厘清了利益与情绪之间的辩证关系。三是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要跟进。思想教育及时全面跟进,是群体性事件降温和减少的重要环节。经济问题、贫困问题,固然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起因。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等于消除了群体性事件的起因。这是因为,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无止境的:旧的需求满足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针对民众这些“失衡感”、“红眼病”,思政工作必须跟上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一切社会思潮,努力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全面促进民众的心理健康和谐,不断通过促进认识、教育引导、耐心疏导,使民众的需求受控表露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四是对少数敌对分子要严惩。严惩敌对分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一贯坚持的立场和态度。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具有软硬并施的品格。一方面,它强调“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榜样示范”等柔和的“灌输”教育。另一方面,它又有十分刚性的一面,这是由其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说是治党、治国、治军、治企的科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在当代中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党和社会主义的保护者、卫道士,彰显政治性、阶级性。它的直接目的,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捍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绝大多数群众,思政工作者会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予以妥善处理、教育疏导;而对幕后操纵者,尤其是对受西方反华势力收买和指使的挑头闹事的骨干分子,对其要依法坚决打击,绝不能有任何仁慈和手软。

(二)要在认知双刃性作用的前提下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节点

这里的节点包括:一是事态发生前要制定预案,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预防针”的作用。建立详细周全的预案,把握主动权,寻找“暴风眼”、“火山口”,做到有备无患,对事件的发生防范于未然是非常必要的。二是事态发起后要稳定民众情绪,切实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润滑剂”的作用。在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作为思政工作者要能沉得住气,通过多种渠道、方式、方法、手段,及时对集群行为的原因、目的、方向和群众情绪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把握,加强即时信息沟通互通,实事求是传达通告正常渠道的正确权威信息。并迅速采取座谈会、新闻发布会、谈心交流、分片包干说解、做个别人工作尤其是对自然产生的“领袖人物”等多种方式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机会、时机、场所。三是事态进行中要处理妥当,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松土机”的作用。有的群体性事件来势凶猛,并抱以“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决态度。对于此类事件,要与群众心与心的交流、面与面的对接,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教育,引导他们用客观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两点论的观点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分析问题困惑,切实唤醒群众理智,恢复理性思考、法治思维,接受正确认知、客观事实,让其狂热情绪及时全面缓解降温,向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行为转变。四是事态结束后要追究责任,切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矫正器”的作用。做到严格责任追究,包括领导责任和群体事件当事人的责任,不让法律、制度、规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三)要在认知双刃性作用的前提下建立科学有效工作机制

为妥善面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四个机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社会大数据管理机制。思政教育社会大数据管理,是指要适应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影响、组成要素在用数字标识、展现出来的基础上,与社会管理的数字化大平台衔接融合起来,构成一个社会大数据库,打造“智慧思政”、“数字思政”,从而在宏观上掌控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跟踪、协调、处理、善后的全过程。作为思政工作者,必须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尽早做好数字思政准备,以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新挑战、新趋势。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常态非常态一体化机制。常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带有常规性、日常性、长远性、基础性的工作。一般地讲,它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通俗地讲,是一种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模式。而非常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在特殊场景下的应激反应,是对常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运用、應急举措和总检验。常态非常态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为实现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交替使用。一般来说,群体性行为是有底线的、是可控的,在底线范围内,可用民主协商的办法;超越了底线,就要用非常态思政教育加以干涉和解决。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齐抓共管社会化机制。建立齐抓共管社会化机制是指思政教育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多组织、多部门全面共同发力的协调机制。集群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单靠思政工作者难以为继、不可持续。众所周知,我国是全员思想政治教育,人人是受教育者,人人又是教育者。所以,思政教育人人有责。党政工团妇组织,都有教育群众的义务和责任。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全面整合这些有生力量汇聚强大合力,形成全员思政教育工作统一战线,构建应急状态下思政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动态发展运行机制。建立动态发展运行机制是指思政教育要紧跟前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急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集群行为发生前、中、后均能及时应急响应、跟进介入、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频繁复杂的群体性事件,应充分认知重视其双刃性作用,不断建立完善科学有效工作机制,在事态的前、中、后,切实全面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针”、“润滑剂”、“松土机”、“矫正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集群行为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龚光军.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9.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P138).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P138).

作者简介:李新利,(1984—),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政教育。

2020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研究生“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GY2020057)

猜你喜欢
价值定位解读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价值误区与对策
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谈谈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及其创新
论我国传统道德的诚信规范及其现实价值
从源流与发展看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