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新画卷

2021-01-19 08:38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乌梁素海蓝莓绿色

文|实践全媒体记者 张 晶

青山绿水/实践图片中心供图

看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近年来,全区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持续推进,全区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实现了“双增长”。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5 年“双缩减”。“一湖两海”的生态治理整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日见成效。

在脱贫攻坚中,我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同谋划、同推进、同落实,大力实施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林草产业扶贫,将八成以上的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任务安排到贫困旗县,使近8 万贫困人口在生态扶贫中受益。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抓好生态建设,才能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才能实现绿富同兴,提高全面小康的绿色底色和成色。

话小康

“以前砍树,是向大木头要效益;现在看林种树,荒山绿了,我们腰包也鼓了。”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被誉为“北疆的绿色长城”。在伐木年代里,林区落下第一场大雪,林业工人就要钻进深山老林,爬冰卧雪进行冬季伐木生产。2015 年“收锯挂斧”后,林区广大干部职工实现了从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的转变。到如今,许多过去从事一线采伐的工人实现“华丽转身”,从“砍树”变成“看树”,干起了森林管护工作。

阿里河林业局职工姜彦国介绍说:“现在管护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累,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年收入也有5 万多元,日子可以说是越过越好了。”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像姜彦国一样的护林人有2.2万多人,他们驻守在500 多个森林管护站,守护着966 万公顷森林的平安,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管护网络责任体系。

“以前砍树,是向大木头要效益;现在看林种树,荒山绿了,我们腰包也鼓了。”阿里河林业局红星林场一名职工如是说。

全面停伐后,林区将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向生态保护建设倾斜。现在,由“依林谋生”转向“务林谋管”,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成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工作的重心。

在阿里河林业局的草莓生态科技园和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大棚内蓝莓挂满枝头,木耳、灵芝生长旺盛。森林经营处党总支书记张树涛介绍,科技园内有30 个蓝莓大棚,还有550 亩露地。从7 月初开始,每天林业职工近300 人参加蓝莓采摘。园内培育的灵芝盆景成了摇钱树,一株就能卖到四五百元。

近年来,阿里河林业局以生态管护为主线,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培育蓝莓、榛子、食用菌、山产品保护改良培育等产业,建立食用菌基地,建成高品位蓝莓采摘园,开发野生蓝莓人工驯化技术,营造榛子经济林28520 亩,区划野生榛子1.4 万亩,拓宽了职工增收致富渠道。

在国有林区改革的过渡时期,大兴安岭林区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向、布局、模式等进行了科学合理规划,树立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理念,推动旅游产业区域融合、一体规划,94 个重点旅游项目纳入属地发展规划,5 个林业局分别入选国家、自治区级旅游特色小镇。莽莽林海,生态效益正转化为经济效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乌梁素海——草原上的“天鹅湖”/实践图片中心供图

“我家几十亩沙坨子地流转成了生态建设用地,国家每年给补贴,我和丈夫在生态修复项目区打工,买了小轿车和四轮拖拉机。”

来到夏季的通辽市扎鲁特旗北部山地天然草原,满眼是葱翠的原生态气息。“这里曾经长期超载放牧,导致草原快速退化,土壤蓄水力降低,多条河流断流,牧民放牧收入逐年下降。”旗生态保护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兼阿日昆都楞搬迁区域管理办公室主任巴根那介绍道。

近年来,阿日昆都楞镇生态移民区域累计移民789 户、2116人,成为无人无畜封禁自然保护区。经过六年多的围封保护,当地生态得到了良性逆转,草能长到一人高,每亩产草量从170 斤增长到350 斤,曾经干涸的河流也重新流淌起来,马鹿、狐狸等10 多种兽类及蓑羽鹤、草原雕等近20 种鸟类重现草原。阿日昆都楞生态移民区已成为扎鲁特旗第二大水源涵养区、最大的优质牧草储备区、最具潜力的原生态草原旅游储备区,这里也成为内蒙古唯一的无人无畜草原,成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天然草原修复只是通辽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一个缩影。2019 年,通辽市交出一份精彩的“绿色答卷”:完成天然草原修复300 万亩,综合治理科尔沁沙地341 万亩,无立木林地恢复造林115 万亩;完成88 家绿色矿山建设任务;建成自治区首个盟市级高分卫星应用中心;依法加大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保护力度,保护面积达900 万亩,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

位于科左后旗的科尔沁沙地治理“双千万亩”示范区,总面积50 万亩,根据立地条件、地类特点采取了以造代育、退耕还林、综合治沙、封山育林、建设木本蒙中草药基地等多种模式实施综合治理,实现造林绿化生态经济循环。

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让该旗努古斯台嘎查村民春梅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家几十亩沙坨子地流转成了生态建设用地,国家每年给补贴,我和丈夫在生态修复项目区打工,买了小轿车和四轮拖拉机。”春梅说。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通辽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一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科尔沁大地徐徐展开,一座绿色环绕、活力绽放的生态新城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增添新彩。

家园/实践图片中心供图

“湖内的问题,功夫在湖外,应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它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总面积300 平方公里,堪称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

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农田退水的功能性排泄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区水体污染不断加剧。“湖内的问题,功夫在湖外,应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市长张晓兵表示。

按照全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当地在乌梁素海流域的上游源头实施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减少泥沙流入黄河、侵蚀河套平原;在流域中部加强面源、点源、内源污染治理,并实施484 万亩盐碱地改良工程,减少盐碱排入乌梁素海;在流域尾部实施乌拉特草原、乌拉山受损山体治理修复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最大程度地涵养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的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联增村的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试验示范区,一群“农博士”常驻村里,为当地实施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减污“四控”行动提供技术支持。示范区共集成绿色生产技术模式7类45 项,实现节水节肥40%,节本增收8750 万元。

在五原县“改盐增草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基地,县农牧业局副局长李二珍如数家珍地介绍起当地正在试行的盐碱地改良技术路径:“五位一体”技术、“上膜下秸”阻盐、暗管排盐,等等。近年来,这个基地通过大规模土地整理和改盐技术集成,让5 万亩盐碱地变成了沃野良田。

夏末秋初的乌梁素海,烟波浩渺,鸟飞鱼跃,苇草摇曳,游人们凭栏远望,游湖赏景。近几年,每年迁徙经过乌梁素海和在乌梁素海繁殖的鸟类已达260 多种、600 多万只,这意味着,全流域综合治理之下,乌梁素海的水质正在一天天变好……

品小康

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实践路径。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是绿色发展的价值准则和评价标准,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绿中掘金,惠民增收。我区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培育生态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把生态环境这一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做足做实。

不负绿水青山,不负人民期望。今天的内蒙古,正在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为全区人民的小康生活增添健康与愉悦。

猜你喜欢
乌梁素海蓝莓绿色
绿色低碳
蓝莓建园技术
蓝莓姑娘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甜甜的蓝莓果
十字路口的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浅谈乌梁素海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