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共赢美好未来

2021-01-19 01:23常艳丽曹春梅
教育家 2021年51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导师

常艳丽 曹春梅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孩子成人的地方;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是孩子成才的地方;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把孩子变成人才的地方。家庭、学校、社会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推动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育,才能更好地创造孩子美好的未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教育竞争的形势日趋激烈,家庭教育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紧张,争吵不断;家长娇惯孩子,忽视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且向低龄化发展……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家校社需协同发力。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共同就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进行探讨。

01议题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避免“教而不当”

家庭教育是万丈高楼的根基,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焦虑的母亲+缺失的父亲+失控的孩子=中国式家庭”这一网络流行公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家庭教育的焦灼与无奈,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对此,您有怎样的建议?

赵峰:当下,焦虑的父母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但重视家庭教育和能否科学实施家庭教育不是一回事,现就如何避免家庭教育中的“教而不当”问题进行探讨。

明晰家庭教育的价值与内容。学校教育重在知识技能的习得,家庭教育则以良好品德的养成为重点。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应当注重思想引领、品质培养和人格塑造。家长应该认清自身在学生教育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好自己在孩子人格养成方面的引导作用。

家庭教育的建议。好的家庭教育要站好位,不越位,补好位,不缺位。在此,提“1234”建议供大家参考。具体而言,就是抓住“一”个根本,确保“两”人参与,夯实“三”个基础,常做“四”个提醒。

“一”个根本,即坚持育人为本。教孩子做人是第一要务,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没有人提望子成人,其实成人这个目标并不低,抓好做人的基础,其他方面的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确保父母“两”人共同参与。孩子成长中,父母的角色不可替代,在单亲家庭、留守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都存在着因为父母缺位而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父母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夯实“三”个基础。家长要做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孩子的学习来自兴趣,乐学的关键是动机。家长要先解决为什么学,再解决怎样学的问题,这个顺序不可颠倒。

常做“四”个提醒。父母要做到四问:一是“我们为什么生孩子?”父母要去掉功利心和虚荣心,接受孩子的不优秀。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孩子?”当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要问问自己是想要一个学习好、身心健康的孩子,还是只想要孩子学习好。三是“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示范,父母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念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四是“我们能够给孩子好的家庭教育吗?”成长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02议题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学校教育需要学生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帮助和指导。家校结合,才能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结合您的教育实践,谈谈怎样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季艳彬:家校共育是当前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模式,需要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在“和”中构建沟通平台。要关注孩子的“闪光点”,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真心的关爱,赢得家长的认同和信赖。与此同时,还要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家长,以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其交流孩子成长中的得失,真诚交流,认真提出建议与指导。

在“细”中探索沟通方法。有效的家校沟通要符合“123”原则:“1”是一个“提前”,即学校和教师提前确定共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2”是两个“恰当”,即要在恰当的时间、地点,采用恰当的沟通方法来实现有效的家校共育。“3”是三“忌”,即忌一言堂,忌态度生硬,忌言辞强硬。

在“活”中研究沟通方式。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学校的沟通对象、沟通问题也不同,家校沟通就要采用不同方式来提高沟通效率。目前张官屯乡各校的沟通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亲子关系等方面问题,使教育有的放矢。针對离异、留守、特困等特殊家庭,建立专项档案,进行跟踪管理,确保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组织家长会和校园开放日活动。非疫情时期,我乡每校每学期有两次家长会,邀请知名专家、优秀学生的家长传授教育知识,分享教育经验。每年五月是校园开放月,各校组织家长进校园,让家长了解学校,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沟通。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沟通更便捷,教师会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

四是设置家校联系卡、致家长的一封信、漂流日记。家校联系卡用于收集家长对学校的建议,致家长的一封信便于向全体学生传达政策信息,漂流日记则便于班级积累家长一年、三年或六年内的建议。以片纸点墨为媒介,增进家校双方的了解和信任。

赖晗梅: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从“家校共育共同体”走向“家校育人共生体”是东小教育集团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东城根街小学一直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家校共育的问题分析。一是家庭与学校双向互动不足。家校共育中,学校的单向组织、单向发布更多一些,家庭的主动互动、主动参与不够。二是教师与家长相互信任不够。家校沟通过程中时有二者互不信任、互不支持的问题。

家校共育的价值共识。在育人目标方面,家校要统一认知,不能“唯分数论”,应该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习惯、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文化方面,学校要与家长进行交流,取得家长对学校遵循规律、回归本真的“真教育”文化的认可。

家校共育的策略与方法。首先要做到家校共育的制度化,这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制定《东城根街小学家长委员会章程》,明确家长权利和义务;二是明确家长委员会分工;三是建立家委会推选及进出机制;四是加强任职仪式感及定期会议制度,每学年由学校及班级举行家委会任职仪式,现场颁授家委会会员聘书;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建立定期沟通协调的议事机制;五是建立优秀家长的评比和表彰制度。

其次,要做到家校共育课程化。家校共育课程是东城根街小学总课程框架中校本拓展课程的一个门类,它又包括了生命幸福課程、家校同盟课程和成长仪式课程。

第三,实现家校共育法制化。一要尊重家长权益,接受家长监督;二要依法化解矛盾,协调家校关系;三要借助法律支持,保障工作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建设良好家庭、家风、家教”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如今,在“双减”形势之下,更要加强家校互动,革新家庭教育理念,缓解焦虑,携手提高孩子体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李丽:学校必须认识到家庭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以及当下家校社协同功能的缺失和错位正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坚持以核心教育价值观,统领家校社多方力量,实现协同育人,形成了四大协同育人机制:三级六维家庭教育指导机制、优质育人资源联合开发机制、家校社延伸互动机制和综合调研推宣机制,凝聚家校共识,促进了育人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级六维家庭教育指导机制。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班级家长学校、年级家长学校、校级家长学校三级指导平台,针对校情、学情、班情,进行教养策略的分层指导。同时,通过专题讲座、家长沙龙、座谈交流、案例分享、团体辅导和主题活动六条主要路径,积极探索以家长、孩子为学习主体的自主选择、互动体验式学习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家庭教育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优质育人资源联合开发机制。学校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为抓手,联合“家委会”“家长学校”,组建了一支由分管干部、骨干教师、优秀家长、高校专家、社会志愿团体等组成的家校共育团队。同时,学校还以“家长二课堂”建设为契机,邀请家长、专家等与骨干教师一起参与课程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培养、锻造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彰显了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势。

家校社延伸互动机制。建立一个突破学校教育局限,打通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成长空间,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学校建立了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先后举办了“智慧母亲课堂”“父母读书会”等活动,在家门口为有需求的家长答疑解惑,增进了家校交流,打通了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综合调研推宣机制。学校探索形成了“调研+推宣”综合考评机制,通过成立督导组,定期调研家校共育现状,分析学校家庭教育现状、愿景和主要困惑,增强教养指导的实效性。同时确立了“学校开放日”“校长信箱”等家校互动工作制度,面对面解决家长关注的问题,切实推进家校沟通工作。

宋广文:家校合作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缺乏合作。学校与家长的角色定位错误,合作意识薄弱,从而贻误协同教育的时机。二是合作失败。合作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态势与家长的“护犊”行为矛盾重重,导致合作失败,使学生陷于窘境。三是合作低效。家校合作的连续性差、计划性差、内容狭窄,合作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从而挫伤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导致这些常见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合作不良的原因。一是茫然感。很多家长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主动与教师进行合作的意识相当薄弱。二是无力感。部分家长有意参与孩子的教育,但缺乏知识和经验,以及与学校、教师沟通的勇气,往往无从下手。三是懒惰感。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使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和教师。应特别注意的是,认识不足、工作压力、过度自信或过度自卑等原因同样存在于教师群体,这更加阻碍了家校合作的进程。

合作失败的原因。一是缺乏信任。不少家长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驾驭能力,甚至职业素养都有所欠缺;教师则认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二是互不理解。家长认为教师对家长提出要求,是不负责任的体现;教师认为家长不参与教育,是对教学工作的不支持。三是不够友好。部分教师缺乏沟通技巧,以权威自居;家长难以接受教师的指责与批评,在沟通中冷淡漠然,甚至反驳攻击。

合作低效的原因。一是组织意识欠缺。家校合作多处于自发、松散状态,缺乏总体规划与掌控。二是统一管理滞后。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规划,家校合作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严重影响合作进程。三是监督检查不力。家校合作在成果检验上并无明确的标准,部分学校甚至将其当成应付检查的手段,形式大于内容,非但不能取得任何成效,还会引起家长、学生的反感。

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一是强化观念。校方要认识到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性,对家长参与教育充满热情和信心。二是家校互访。只有保持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取信于家长,家校合作才能落到实处。三是健全组织系统。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以积极态度参与家校合作的方式,所有学校都应成立家长委员会。四是开办家长学校。开设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家长了解教育原则和方法。

杨强强:家长和孩子的接触时间多,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学校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有计划、系统性地教育学生。家校优势互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山东省阳信县河流镇中心学校在家校融合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走向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为家校融合提供了经验。

突出重点,共画家校共育“同心圆”。家长与学校一条心,才能画好家校共育的“同心圆”。一是全力打造平安校园,认真落实“双减”政策,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二是坚持立德树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让家长放心。三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让家长满意。

多措并举,架设家校共育“连心桥”。一是开通家校“热线”。学校通过电话、微信与家长建立联系,反映孩子的问题,分享孩子的亮点,让家校沟通更快捷更高效。二是成立家委会。推选部分家长作为委员,参与学校管理,增加“帮手”,减少“对手”。三是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教师,以及孩子在校表现,以便配合学校工作。四是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共成长,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给学校工作把关。五是建立家校双向反馈制度。班主任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双向互动,形成合力。

加强培训,打造家校共育“主心骨”。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观念滞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也存在诸多教育问题。就此,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第一,开设“家长大讲堂”,邀请专家、教师以讲座形式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和培训,解决家长的疑难问题。第二,选聘优秀家长做“家教导师”,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现身说法,给家长传授经验。第三,积极开展家访活动,让教师走进家庭和社区,熟悉学生的生活,做到因材施教。第四,表彰优秀家长,授予家长或家庭以“优秀家长”“书香家庭”等称号,增强家长的幸福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杨智:学校、家庭和社区不是相互孤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四川天府新区第十小学注重落实家校共育,坚持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现将学校具体做法分享如下: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优化学校管理。充分搭建家校交流平台,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伙人”,深入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建校伊始,学生成长中心牵头各班主任,迅速成立班级临时家委会,开校一个月,各班级成立了正式家委会。此外,学校制定了家校共育相关章程,成立了校级家委会,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保障家长参与学校及班级管理的权利。

家校活动制度化,深度参与学校管理。将家校活动制度化,提高家校合作的系统性、高效性。一是家长参与学校教学制度建设。学校设置了三级课程体系,分别为:润玉课程、弘毅课程和灵韵课程,其中,弘毅课程结合社团活动开展教学。在社团的选择上,通过召开比选会,让家委会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共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了解学校的课程教学和运行方式。二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制度建设。学校实行全员家访制度,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状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此外,学校组织家长代表及学生深入参与学校的德育课程,参与“家校携手同植一棵树”“家校携手庆祝儿童节”等活动,增强家长对学校文化和育人理念的认同感。三是家长参与学校生活制度建设。天府新区第十小学从开办之初就多次组织家委会代表、家长代表进入学校工地,参观学校建设。学校建成之后,也组织家委会代表及党员家长代表参与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工作。

开发家长课程,開设家长课堂。自建校以来,我校已经开设了四次家长课堂,所授课程包括《自然灾害的紧急避险》《地球妈妈的秘密》《保护心灵的窗户》和《儿童财商启蒙》。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吸纳有专业知识、技术特长的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让孩子有不同的课程体验,还利于促进家长与学校的交流和理解。

姚雁:学生成长导师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新的载体,但目前职业学校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成长导师实践存在角色单一、职责封闭、领域狭窄等问题,无法体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尝试“家校企”学生成长导师实践,设教师导师、家长导师和企业导师,确保不同类型的导师职责各有侧重,作用相互支撑,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学校将家长、企业引入学生成长导师架构。学生成长导师分为三种类型:教师导师、家长导师和企业导师。三种类型的导师在思想教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职业引导等方面的职责上各有侧重,构建起三方融合、三位一体的中职学校“家校企”学生成长导师实践机制,将导师的功能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引入教师导师、家长导师、企业导师的概念,真正体现“全程育人”;通过教师的全体参与、家长的重点参与和企业的针对性参与,真正体现“全员育人”;家校企不同导师指导的侧重点不同,可以从更多层面提高学生能力,更能体现学校“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通过引入家、校、企三方教育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导师角色单一、职责封闭、领域狭窄的问题,真正发挥学生成长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家校企”学生成长导师的构建,有助于解决学校教育脱离社会、远离家庭的实际问题,将育人的职责从学校延伸至家庭,从学校教师延伸至企业师傅,促使家校之间围绕“学生培养”有效融通,校企之间围绕“学徒培养”深入合作,对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是,“家校企”学生成长导师制作为一项多元融合的育人模式改革,需要导师与学生、导师与导师共同协作。为此,学校还需要在如何促使导师展现自身人格修养,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如何引导导师总结梳理材料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促使“家校企”学生成长导师制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完善。

于飞:不同的家长,因为视野不同,见解不同,教育观也很多元。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家长和学校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课程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博园小学从构建家校协同课程入手,融合家庭和学校教育。

顶层设计,明确家校协同课程目标。制定家校协同课程,目标就是在学校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上,以“协同”为出发点,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提升家校教育水平,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其中,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协同的桥梁和纽带,负责制定家长委员会行动纲领,从价值观层面对家长思想进行引领;并制定《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从实践层面对家长行为进行指导。

专家引领,丰富家校协同课程内容。为了更好地协同家庭教育,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围绕“陪伴”理念,构建了“陪我读,陪我玩,陪我行天下”的家校课程宗旨。此外,学校邀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教授,就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以讲座、沙龙、团体辅导、网络授课等形式进行指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全员参与,助力家校协同课程实施。家校协同课程的实施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一四课一全面”。“三一”是指每月一天的校园开放日,每周一次的小护照交流,每学期至少一次的家长访谈。针对不同家庭、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采取单独约谈、电话访谈、网络交流或集体访谈的形式进行沟通,并做好访谈记录,为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四课”是指家长讲坛、行走的课堂、社团课程和隐性课程。通过邀请家长入校,让家长看见、听见、走近孩子,了解学校,理解老师。家长躬身入局,变成解决问题的变量,而不是站在场外进行指导的观众。“一全面”是指大型活动邀请家长全面参与。学校的大型活动是孩子们的高光时刻,我们邀请家长到现场见证孩子成长。

此外,家校协同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是有效沟通。有效沟通需要坦诚,就是要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增进理解。通过家校协同课程的实施,学校呈现出良好的教育生态:家长认同教师,教师理解家长,孩子们在丰富课程的滋养下健康成长。

郑小燕:家庭与学校是伙伴关系,面临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问题。当今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正改变着教育的格局,教育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空中,以不同的视角进行着转换。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为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一要保持有效的双向沟通,二要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渠道,三要组织和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四要支持家长参与学校决策。通过以上四种方式,增进家长对孩子学习以外的了解,发现孩子的特長与兴趣,与教师建立更稳固、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让家长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参与制度和方案的制定,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聚力家庭、学校和社会,成就每一个孩子的生动发展”的家校融合理念。学校以探索新时代新型家校沟通模式为指导,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家庭教育的切实需求,参照“课程内容多元化”“开发人员多元化”“授课人员多元化”和“授课形式多元化”模式,开发了《陪孩子一起成长》的家长学校新课程。

这一课程有三大亮点:一是菜单式。学期之初,学校向家长发放课程目录和听课证,供不同学段家长自由选择,分组授课。二是多方位。课程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亲子沟通、营养膳食等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切实性和指导性。三是多教师。由学校教师担任授课讲师,教师们跨年级、跨学科进行授课。学校还鼓励教师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进行讲课,每学期针对不同学段家长的需求、热点和难点问题,举办1-2次专题培训。2020年,学校参与区“同心圆”家校社联动项目,和定海街道联手,把家庭教育指导送进社区,定期推进“四个一”活动,即一场主题讲座、一节精品课程、一次专业咨询、一回亲子互动,切实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效推进。

宣传先进教育理念,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指导家长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综合素质,有利于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和家长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是家长学校的宗旨。学校与家长真诚沟通,平等尊重,共同学习,才能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祝莉娟:家庭教育的内涵,及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赵忠心在《家庭教育》中指出: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而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家庭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为:时间的长期性、内容的全面性、方式的灵活性、对象的针对性、过程的感染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有了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更加科学、更加专业,有了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更加温馨、更具成效。

家校合育存在问题的成因。一是思想偏差,家校共育意识薄弱。家长不能认清自己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忽视自身给孩子带来的影响。部分家长缺乏教育知识,想参与孩子的教育,却无从下手;还有一部分家长因生活与工作的压力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二是目标不同,家校价值追求有差异。学校既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又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发展,也要关照学生群体的利益。而家长更重视个体,从自我的角度考虑需求。目标的差异极易引起双方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分歧。

家校合育的相关策略。学校应当建立家校合作制度体系,构建家校合育的组织保障,优化家校合育方式,这可以通过设置家访活动、家长课程、家长课堂和家长开放活动来实现。学校还需要打破陈规,建立一种“以家为本”的家校共育思想和路径,从根本上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的教育格局。

海淀区培英小学从2016年开始,以课程为突破口,解构原有家校共育模式,提出“家本课程”概念,并在“智慧工作,快乐生活”的理念引导下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架构。以“智慧学习”为例,学校从兴趣、思考、心态、自主、方法、创新这六个方面的不同需求出发,帮助学生运用智慧,生成智慧。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导师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