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经类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探析

2021-01-19 09:17高小萍
出版参考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播渠道制度建设

高小萍

摘 要:作为反映经济发展脉搏的窗口,我国财经类期刊聚焦热点、难点、焦点,不断探索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促进了数字化出版方式普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为财经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财经期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如何化压力为发展动能?本文在分析我国财经类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供学界和实务部门参考。

关键词:财经类期刊 新媒体融合 传播渠道 制度建设

财经类学术期刊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既反映经济现象,同时也揭示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未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经类期刊既包括经济理论的探讨,也包括经济实践活动的反馈,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新形势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应用感知等新技术的运用,对财经类期刊的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纸媒市场份额受到很大冲击,传统纸质期刊的发展受到威胁;另一方面,APP、微博、公众号、新兴社交媒体等都可能成为财经类期刊的终端产品,重塑财经类期刊的舞台。财经类期刊借助新媒体,可以拓宽传播渠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期刊影响力,扩大期刊读者群和知名度,这些都是财经类期刊创新发展的新机遇。财经类学术期刊应在分析当前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应对,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实现全媒体时代的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财经类期刊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财经类学术期刊专业性强、内容覆盖面广

财经类学术期刊的学术类别丰富,对经济的探讨从顶层设计到个人民生,覆盖的范围很广。相较于广播电视、日报等大众媒体,财经类学术期刊属于小众化媒体范畴,随着市场调节,低端财经类期刊在市场中逐渐被淘汰,针对特定群体的财经类期刊成为主流。这类期刊定位于财经领域的某个行业或某个层面,基本涵盖财经领域不同层面的窄众读者,杂志的内容专业性强,针对性也很强。知网收录的“经济与管理科学”科目有4470条,内容涉及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与经济思想史、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财政与税收、金融、保险、贸易经济等,定位精准,读者和作者群相对固定。期刊行业竞争激烈,各财经类期刊社通过选题策划、设置新栏目、推出独家视角、利用新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等方式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如《税务研究》每年推出热点选题,并进行栏目策划,编辑积极约稿,确保期刊品牌栏目的品质和影响力;《国际税收》每期都会推出专题策划,就国际税收领域的难点、焦点问题组织征文与约稿,读者黏性不断增强。

(二)财经类期刊探索与新媒体融合

目前,财经类期刊的产品形式多以纸质刊物呈现,纸质期刊在出版流程上采取传统的出版流程。传统的出版方式从稿件排期、组期、排版、校对到刊物印刷出来,需要一定的出版周期;内容展示方式以纸质期刊实物为主;发行渠道是邮局订阅、高校图书馆借阅、系统内发行或兄弟单位互赠,然后向数据库提供源文件和PDF文件以扩大影响力;目前的“三审三校”流程处理多以纸质形式留存,有一定的保管成本和風险。当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在探索新媒体融合的方式及渠道,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创新信息传播形式。以财政类杂志《财政研究》为例,该杂志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在期刊内容和形式上守正创新,不断探索期刊与新媒体融合。从2015年起该刊建立网络投稿平台,推出微信公众号,并尝试在中国知网开通网络首发通道,产品形式不断丰富,传播渠道愈加宽广,新媒体传播形式丰富、受众面广以及互动交流等优势在财经类期刊的发展中不断释放。

(三)财经类期刊注重组织学术活动,期刊影响力不断扩大

财经类学术期刊因其专业性强,领域细分明显,期刊经常会组织相关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提升行业学术水平,既有利于组织稿件,又能提高期刊品牌影响力。以《财政科学》为例,该刊于2016年创刊,在创新发展轨道上尝试开辟名家专栏策划、专题沙龙活动等,短短5年就进入了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扩展版)。这与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获得读者、作者认可密不可分。专题沙龙采用线下研讨、线上直播的形式,专家围绕热点选题开展研讨,微信沙龙群实时直播,线上线下互动,线上参与人数最多时达到上万人。参会者可以实时提出问题与专家零距离交流,开展头脑风暴,促进研究交流,形成创新观点。又以《财政研究》为例。该期刊探索开展“谈文论术”活动,专家对投稿进行点评,同时期刊编辑从期刊编审的角度对文章提出修改意见,作者与专家、编辑三方互动,充分发挥编辑作用,将文章修改过程全程展现出来,对读者和作者有很大的启发。该活动举办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除此之外,很多编辑部举办征文、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维系作者关系、发出约稿邀请、发现精英作者等。学术活动的开展与推广在期刊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财经类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财经类期刊同质化现象严重,“马太效应”明显

财经类期刊定位清晰、风格独特的不多,往往各类财经类期刊内容形式相互模仿,内容重复,栏目设置雷同,期刊之间盲目跟进,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数财经类期刊学术质量价值相差不大,经营运作和传播方式基本相同。同质化现象导致的后果是:财经类学术期刊内容和形式相似,缺乏创新和特色,导致读者无从选择;学术期刊缺乏个性,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传播和发行渠道狭窄,在学术市场、期刊市场和发行市场缺乏竞争实力;学术影响力低下,公信力较差,难以引导财经领域知识有效传播及创新。优质的财经类期刊很受读者和作者的欢迎,在稿源和发行方面优势明显,作者往往积极踊跃投稿,为精品期刊的打造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这类期刊的销量较有保障,往往来稿的10%—30%有被采纳的机会,杂志社有精挑细选的条件和机会,所以刊发的文章多是精品中的精品;相反,一些不知名的财经类期刊规模小,资金短缺,实力不足,受知名度、期刊质量、发行渠道等的影响,不被作者和读者认可,稿源和销量不尽如人意,而这类期刊也没有找到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亦未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实现华丽转型,导致弱者更弱的恶性循环。可见财经类学术期刊的“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十分明显。

(二)财经类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相关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期刊评价指标的设计,导致期刊的很多文章不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定量模型而做模型,缺乏对经济活动的实际调研,缺乏一手资料,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往往是空中楼阁。学术考核制度的设计,往往以文章发表期刊的级别作为职称、职称评定的核心要素,学术生态不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办法导致学术期刊主要用来解决作者的发文需求,没有引导契合需求和实际的主题选择、研究方法、实践指引的高质量文章,也没有鼓励科研工作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缺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思路。同时,财经类学术期刊行业缺乏严格规范的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期刊社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市场机制的作用未完全发挥出来。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未调和,恶化学术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部分财经类期刊主要靠收版面费确保收益,为了确保版面费,往往忽略文章质量,不坚守质量原则盲目刊发文章,导致低质量的文章或者有错误观点的文章发表,会误导读者或者对读者的启迪有限,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恶化学术生态环境;或期刊社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广告费等经营上,忽视主营业务能力的提升,荒废财经类学术期刊应发挥的社会效益。同时,还有部分财经类期刊只重视社会效益,依靠财政拨款,而不关注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了办刊经费不足的问题。财经类期刊的社会效益主要侧重于其社会影响力,包括文章质量、期刊的推广力度、期刊阅读影响力、期刊的号召影响力等,是期刊发展应该关注的重点,但若不关注经营及发行方式的创新探索,随着办刊环境的变化以及办刊经费的增加,弊端将日益显现,影响期刊质量的提升。

(四)编辑素质达不到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

目前,财经类学术期刊缺乏集新媒体运用技术和编辑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首先,编辑对新媒体的运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变挑战为机遇的积极性,在投稿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业务的开发应用方面缺乏主动性,且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本领不足,缺乏相关培训。其次,使编辑走出去约稿和办会的能力欠佳,同行之间的业务交流少,容易被时代淘汰。一些期刊社基于办会成本高,考虑经济效益,往往以文字编辑为主,限制了编辑多元发展的机会,使编辑的创新贡献受阻,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停滞不前,同行的新方法新探索也没有及时“引进来”,闭门造车往往事倍功半。再次,对关系稿的处理编辑囿于情面,对低质量稿件的采用刊发,导致差稿不断被采用,影响期刊质量,同时对低质量稿件的编辑处理很难提高编辑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五)新媒体融合发展不充分,市场份额与经济效益难以保障

期刊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缺乏主动权,期刊投稿平台的流程更新速度慢,平台上仅展示期刊目录及刊发论文,缺乏网站公告信息等内容建设。期刊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出版的时效优势,出版时滞时有发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是期刊公众号,虽然目前财经类学术期刊普遍运营微信公众号,但传播效果不佳,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新媒体扩大期刊宣传。主要表现在:第一,微信公众号更新速度慢,推送频率低,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导致用户流失。阅读量和关注度下降,期刊的影响力和宣传效果受损。第二,微信公众号信息呈现方式单一,往往是对纸刊所发表文章的转发,缺乏对受众的细分和有针对性的发送,更没有话题设置和引导。第三,公众号的服务功能尚未开发,如投稿功能、稿件查询功能以及咨询留言功能都有待开发,互动性亟需须提升。

三、财经类学术期刊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打造内容为王的学术精品,提高期刊对外开放程度

作为反映经济发展脉搏的窗口,财经类期刊要聚焦热点、难点、焦点,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内容为王”作为办刊宗旨,以期刊关注的研究方向为期刊定位,彰显个性化的办刊理念,打造特色栏目,避免同质化。特色化的栏目是期刊的灵魂,因此要注重重点选题的挖掘。期刊的选题要聚焦引领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的选题,引导作者用新方法研究新问题,推动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的创新,发挥学术研究的现实指导作用。对重点选题和专栏的组织,要深入挖掘,寻找独家视角,必要时加大实地采访的力度,掌握第一手資料,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打造独家精品栏目。关注作者,了解作者的研究动向和研究重点,有利于锁定和建立起稳定的作者群。其次,财经类期刊要想脱颖而出,就要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发挥营销策划、出版运营、品牌特色、社刊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打造财经类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财经类期刊的对外开放程度,一是要体现在期刊审稿流程的公开透明度上,投稿平台以其高效、透明、留痕、实时等特点被期刊社广泛采用,是期刊新媒体融合的重要体现。投稿平台流程设计中体现各审稿环节的意见建议,包括匿名审稿专家的专业意见,有利于减少人情稿,筛选高质量稿件,在制度上规避了寻租风险。提高期刊对外开放度的另一个方式是举办学术研讨会。杂志社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以期刊为依托,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并形成品牌,有利于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在研讨会上,期刊编辑既可以提升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可以发掘优质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也为维护作者关系、凝聚学术精英提供机遇。财经类期刊通过这种方式,促成头脑风暴,形成优秀成果,不但对期刊本身的质量提升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整个财经类期刊界合作共赢,拓展研讨深度、广度,为解决难点问题提供契机。

(二)重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

第一,要建设一流的财经类学术期刊,就要重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客体,评价目的、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等都需要重构。评价体系不能唯模型论,而应该注重对文章内容、形式和效用的评价,引导定性定量方法互补、同行专家主导等。第二,学术考核制度要以鼓励理论、方法、对象、视角的创新作为激励指标。加强匿名审稿制度的建设,建立匿名审稿专家库,有效监督并评估匿名审稿的实施与执行,拒绝关系稿、人情稿,确保文章质量。第三,建立完善财经类期刊退出机制,推进优胜劣汰,净化学术研究和期刊出版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财经类期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融合

加强盈利模式的创新,探索移动阅读付费、增值服务产品收费或部分收费,培养期刊读者新的消费习惯,增加盈利渠道。拓宽广告创收模式,利用期刊新媒体平台,发掘移動广告创收模式,确保期刊的经济效益。通过选题策划和特色栏目的打造,确定选题,聚焦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保障期刊的文章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解决社会问题,保障期刊的社会效益。对来稿的筛选也要注重对文章社会效益的考量,有的文章模型用得好,但解决的问题没有现实意义,仅仅是“精致的模仿”,为了用方法而用方法,而不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相反,有的文章虽然定量方法不一定用到极致,但可能蕴含着“粗糙的创新”。编辑人员应该能识别出这样的稿件,通过与作者沟通修改,为其发表创造机会,引导和鼓励有社会效益的文章发表。

(四)提高编辑素质,充分发挥智力资源的作用

第一,编辑要深练基本功,提高编审能力,在编审环节把好文章科学性和规范性的一关,筛选出理论性与创新性结合的文章,才能稳固期刊的质量和地位。财经类学术期刊的编辑既要对稿件的政治性、思想性把关,确保文章的政治方向正确,也要练就“火眼金睛”,对专业知识领域的观点和表达去伪存真、明辨是非,确保文章意识形态和专业知识的准确性。第二,编辑要适应新形势,参加新媒体运用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在财经类期刊新媒体融合过程中的主动性,在期刊编审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的开发使用中建言献策,提高运用新媒体的本领,助推期刊新媒体融合。第三,编辑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新人培养,打造高质量的编辑团队,加强编辑队伍的梯队建设,避免人才断层。第四,完善编辑绩效考核制度,明确激励惩罚机制,以期刊差错率、转载率、下载率等作为评价指标,激励编辑提高业务素质,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质效。

(五)适应时代发展,加强期刊新媒体融合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改变了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财经类学术期刊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用好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提高期刊传播效果,扩大期刊影响力。财经类学术期刊要树立数字化发展理念,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集投稿平台、微信、微博为一体的学术传播平台。首先,掌握媒体融合发展的主动权,财经类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学术性强,且篇幅较长,用户短期内难以实现手机阅读的习惯。应重视对期刊网站的开发和推广,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和信息服务。其次,知识付费、知识共享和开放是一种趋势,因此期刊要发挥数字出版优势,提高出版时效,扩大出版范围。最后,打造学术传播平台。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要重视财经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开发和运营推广,发挥其扩大期刊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用。一是提高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关注度和黏度,通过在期刊网站加设二维码,或依托主管单位门户网站,加强宣传,鼓励读者“扫一扫”,提高期刊公众号的关注度。通过制定数字出版策略,对受众进行细分并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推送有价值的信息,提高线上线下的互融互通。二是推送的信息要经过仔细加工。微信公众号除了推送期刊发表的文章,也可以推送期刊学术活动的成果信息,如活动综述、学术研讨会征文成果等,提高期刊知名度。三是形成议题,构建公众号的话语空间。公众号可以依托已发表热点选题的文章组织公众号的专栏,形成议题,吸引读者关注讨论,提高公众号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四、结论

财经类学术期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担当和使命任务,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坚持守正创新。通过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坚守学术本位,打造“内容为王”的学术精品,树立数字化理念,加强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期刊新媒体融合,才能促进财经类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郑珊珊.增强“四力”: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之路[J].中国编辑,2020(9):29-32.

[2]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张璐.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研究,2015(1).

[3]刘泽林.学术期刊:规模化出版·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卓众出版的探索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0,22(6).

[4]邹小荣,苗变.传承与创新:媒体融合下的学术期刊[J].科技与出版,2017(5).

[5]陈佳佳.媒体融合时代传媒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J].传媒论坛,2020(14).

[6]柳丰.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19(22).

[7]曾建林,杨嘉檬.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转型升级思考[J].出版广角,2019(24).

[8]乔兴媚,黎恩,林亮亮.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J].新媒体研究,2020(15).

(作者单位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刊物编辑部)

猜你喜欢
传播渠道制度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新媒体传播渠道探析
如何提高科技新闻传播效果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析
加强公德制度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让爱温润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