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松庭笛乐艺术看《幽兰逢春》的创作

2021-01-20 01:18鲁佳男
轻音乐 2021年1期
关键词:幽兰滑音换气

鲁佳男

一、赵松庭与浙派

新中国成立之前,艺人的社会地位大都很低,通常都是在民间演奏,主要通过家族世传和师徒传袭来传承。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开创了广阔的前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文艺汇演为老一辈竹笛名家提供了脱颖而出的契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笛子演奏家,并逐渐形成不同的竹笛流派艺术风格。浙派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赵松庭先生,专注笛乐艺术六十年,创作了十余首竹笛独奏曲。

(一)学习经历与文化修养

赵松庭先生生于浙江东阳,婺剧是当地的特色,生长在浓厚民间音乐文化的氛围之下,又受父亲的影响,9岁开始吹笛,先后跟随昆曲艺人和学校老师学习昆曲、婺剧等知识,之后又学会唢呐、三弦等乐器。14岁时开始担任业余剧团的正吹,16岁参加了昆曲坐唱班,17岁时师从艺人叶小苟,学吹昆曲,并经常跟随“台下班”到处去演出。通过大量演出实践,他不仅快速熟练地掌握了竹笛的各种基本演奏技巧,还积累了许多实际演奏经验。不仅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更激发了他对民间音乐浓厚的兴趣。[1]

赵松庭之子赵晓笛在其著作《笛艺春秋—赵松庭笛曲·文论集》的开篇中写道:“我父亲生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一个大家族,……家族长辈管教子弟甚严,重视教育,原设私塾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对读过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诸多篇章,可倒背如流。”[2]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赵松庭,小时候他的家人就注重他的文化教育,在那个百废待举的年代,相比于平辈的演奏家,他是少部分拥有高文化程度的人。

赵松庭先生植根于民族文化,十几年的经历给他的艺术生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赵松庭先生一共创作了十余首竹笛独奏作品,受从小的音乐教育影响,他的作品大多采用婺剧、昆曲等民间音乐为创作元素,是舞台独奏初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的典型作品,优秀的民族文化给他的创作、演奏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灵感,为他的笛乐生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浙派的形成

笛子演奏风格由于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大相径庭的南北派别。

赵松庭、陆春龄等南方演奏家形成的竹笛南方流派,创作的曲目大部分都取材于江南丝竹、江浙地方戏曲音乐和南方民歌,曲目常用曲笛演奏,风格婉转,用曲笛低沉、委婉的音色抒发吴侬软语的情调,善于控制气息,“叠”“打”“增”“颤”是南方流派典型的装饰音技巧。冯子存、刘管乐等北方竹笛演奏家形成的竹笛北方流派,创作的曲目大都取材于梆子、二人台等地方音乐元素,曲目常用梆笛演奏,风格刚劲、直爽,演奏时多用“吐”“滑”“垛”“花”等技巧。

随着多元文化音乐的发展,地区间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人们的音乐标准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如今的演奏,既要符合人们的审美,又要严谨地把握作品风格,对演奏曲目的要求严格,因此各流派都不是永远墨守成规,而是在锐意创新,不断在探索发展,吸收采纳前人的精粹,力求自已的风格日趋完善。近几十年,国内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竹笛演奏家们相互之间往来密切,去不同地区演出、交流学习,发现不同地区风格的特色,以及特有的演奏技巧,相当可贵与实用,取长补短。

赵松庭曾受北派竹笛演奏家刘管乐先生的指点,吸取北派笛子的粗犷与刚劲,又融入了南派的温婉柔美,兼收两派之长,自成风格,是刚柔并济的浙派笛乐艺术创始人。

二、赵松庭笛乐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国家政府的支持促进演奏家身份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一系列文艺汇演的成功举办,纷纷将民间艺人吸纳入全国各地的文艺团体、艺术院校中,使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转变。国家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态度与政策力行,使民间艺术家们正式进入学校任教。

(二)“文革”以前(1954—1966)

这段时期是赵松庭笛乐艺术的成型期。1954年,赵松庭由于伤病从朝鲜归国,在休养期间看到国家的壮美山河,为表达对祖国的喜爱赞美之情,创作了第一首笛曲《早晨》。赵松庭初次将南北派技巧和循环换气运用其中,这也是在笛子中运用循环换气的初步尝试,这一技巧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和艺术性。[3]赵松庭参加了1956年的“全国音乐周”,在活动中吹奏《早晨》后一举成名,自此以后,赵松庭便在全国各地进行演出,还被派往国外访问交流,逐渐被大家所熟知。

继《早晨》之后,赵松庭又陆续创编了多部作品,如《三五七》《鹧鸪飞》《二凡》等,并录制了唱片,出版了书籍。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赵松庭因为知名度较高,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尽管剥夺了演奏权力,但他并未放弃心爱的笛子,仍然每天坚持练习和创作,这期间作有《欢乐的山谷》《婺江风光》等笛曲。

总的来看,由于这一时期是建国初期,全国上下一片欢腾,都在为建设祖国而奋斗。赵松庭正值青年,又受到时代的影响,因此作品风格大多欢快、清新。

(三)“文革”期间(1966—1976)

“文革”十年,是赵松庭笛乐艺术的低迷期。1966 年,赵松庭再次被迫暂停一切演出活动和笛曲创作,于是潜心于乐器声学、笛类乐器制作改良、笛乐教育等领域。之后,赵松庭做过炊事员、门卫等工作。这些辛苦的劳动和丰富的工作经历,是他后期创作的扎实基础,让他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繁杂的体力劳动之余,赵松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并写了《中国竹笛教学讲义》一书和大量竹笛教学的论文,为竹笛教育作出了极大贡献。

赵松庭先生的黄金岁月是坎坷的,但他一生对笛艺贡献非凡,给后人留下无数成果。

(四)“文革”以后(1976—2001)

这段时期是赵松庭笛乐艺术的成熟期。经历了十年“文革”终于沉冤得雪,于是创作了笛曲《幽兰逢春》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从《早晨》到《幽兰逢春》创作的三十年里,笛曲见证了他的成长,从欢快的旋律到富有深意的乐思,正是赵松庭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笛乐艺术日趋成熟。

80年代以后,赵松庭受邀到音乐学院任教,为了使竹笛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他并赴全国各地讲学演出。他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整理编写竹笛教材,为竹笛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幽兰逢春》的艺术创作

(一)创作思路

《幽兰逢春》是赵松庭的最后一首作品。“难忘的年月,笼罩中国大地的漫天乌云终于被驱散了,我被剥夺了求学权利的三个子女先后考取了大学,我的笛艺生涯也重新得到了党的光辉照耀。1979年,我以《幽兰逢春》的新作,倾诉自己的衷肠。”[4]

赵松庭在乐曲前曾有这么一段题记:“周总理说:‘昆曲是朵兰花’。今天,兰花逢春,重放幽香,缅怀总理,仿昆曲情趣,作此曲。”[5]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采用写意的手法,托物言志,诉说着情怀,只有精准把握这层内涵,才能深刻地表达出来。

(二)昆曲元素的运用

1.昆曲曲牌【二郎神】介绍

“中国戏曲之母”昆曲源于明代的“昆山腔”,很多剧种都是以昆曲为基础逐步发展而成。昆曲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曲牌众多,以竹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辅以箫、笙、琵琶等其他乐器。明清时期盛行,认为习唱昆曲非常雅致。

《幽兰逢春》以昆曲唱腔中的曲牌【二郎神】为素材,曲调深情婉转。近代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和诗词作曲家吴梅的《南北词简谱》中是这样介绍【二郎神】的:“此调以低腔做美,凡细腻言情之戏,皆宜倚此调。南词最耐唱耐听也。”[6]

2.旋律

谱例1:《幽兰逢春》的引子片断

谱例2:《金雀记·庵会》片段

比较《幽兰逢春》引子、慢板部分与【二郎神】的旋律,可看出,前者引子是根据后者第一个小节旋律发展而来,引子与【二郎神】的第一个乐句的旋律走向和主干音是相同的,作者在主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并且在旋律走向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更加丰富旋律的内容,使用民间音乐的加花手法,来扩充引子部分。通过音乐的强弱变化,抑扬顿挫,使曲子表达得恰到好处。

快板部分来源于昆曲的过场音乐,烘托愉悦的气氛,同时为华彩段激昂的情绪作铺垫,将乐曲推向了高潮。华彩段运用循环换气,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喜悦、激动的情绪。

3.节奏

《幽兰逢春》引子运用自由的散板,慢板采用昆曲慢板中一板三眼的4/4拍子,节奏较灵活,生动地描绘了诉说的画面感,像是有人在娓娓道来,快板是运用昆曲快板中的2/4拍,表现出春天来临时高兴、热烈的心情。

(三)演奏技巧

在演奏技巧上,赵松庭向北方笛子大师刘管乐请教,学习北方竹笛演奏法与风格,并首次将北方竹笛演奏技巧融合在曲笛上,运用于笛曲的创作中,是笛乐演奏的一大突破。此外,向唢呐借鉴循环换气,使竹笛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又对竹笛演奏作出了一个重要贡献。

1.循环换气

循环换气是赵松庭先生为了方便竹笛演奏中特长音的需要,借鉴唢呐循环换气的方法,移植成为竹笛的演奏技巧。吹奏时需要口腔中保留部分气息,使得嘴唇、舌头和气息共同配合,吹奏时用鼻吸气,使音乐自然地继续进行下去,不露痕迹。循环换气在竹笛中的运用,推动了竹笛音乐新的发展,增强了竹笛音乐表现力,使竹笛演奏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循环换气的技巧贯穿《幽兰逢春》全曲,演奏时手指应轻巧有弹性,引子几乎每一句都有使用,慢板结尾处也运用到了循环换气,曲调悠扬,速度渐快,音量渐强,与慢板的前半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为进入快半部分做了一个铺垫,同时也预示着乐曲高潮的到来。华彩部分再一次使用了循环换气,连贯流畅,曲调华丽,把兰花盼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谱例3:《幽兰逢春》循环换气

2.滑音

滑音是竹笛演奏中重要的技巧之一,常常用于烘托热烈的情绪。滑音配合气震音,可以使音乐更加婉转悠扬,使旋律更富有歌唱性。滑音是通过手指移动,使一个音圆润连贯地滑向另一个音,跟弦乐的滑音有共通之处。《幽兰逢春》中也多运用滑音的演奏技巧,在每个滑音处都做了标记。

谱例4:《幽兰逢春》滑音

如这里的滑音,是为了模仿人声的唱腔而特意设置的,演奏者应当特别注意不可以随意使用滑音,自己妄自增减,使乐曲听起来违背了作曲家想表达的初衷。

3.指颤音

指颤音包括指颤、虚指颤和臂颤,是竹笛演奏技术中最基本的手指技巧。指颤是以本音为基本音,快速均匀开闭上方的二度音孔(或三度、四度音孔),发出本音和上方二度(或三度、四度)音迅速均匀交替出现的发声效果。颤动时值和记有颤音标号的音符时值相同,手指颤动频率根据对乐曲情感理解和速度确定。[7]《幽兰逢春》里运用到了许多的指颤音,使得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极大的增强,听起来仿佛像是清风徐来,轻轻吹动了兰花枝叶,有一种神秘的独特美感。

谱例5:《幽兰逢春》颤音

(四)人生写照

“文革”结束后,赵松庭先生以前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得到了平反。

赵松庭将自己比作兰花,春天兰花盛开,吐露芳香,他在饱受困苦之后,重新得到了党的光辉照耀,以此来表达内心对新生活、新社会的向往和喜悦。从古至今,兰花由于它的高洁品质被文人雅士所追捧,并通过各类艺术形式表达对高洁清雅的兰花的赞颂之情。《幽兰逢春》抒发了赵松庭先生对兰花和春日蓬勃生机的赞美喜爱之情。

《幽兰逢春》运用了写意的手法和南北派演奏技巧,托物言志,以花喻人,表达人们在逆境中像兰花一样坚强的精神状态。此曲的写作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把此曲看成是赵松庭先生笛乐人生的重现。此曲从兰花逢春,重放幽香角度来看,是赵松庭先生生活的亲身经历以及人格魅力的一个真实写照。

总 结

《幽兰逢春》是竹笛曲的经典作品,也反映了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可以说,它是笛乐发展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丰富了竹笛独奏曲目,更开拓、创新了笛乐艺术表现手段。

赵松庭先生在艺术创作中有独特的思想,敢于创新,借鉴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精髓,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这些都推动着赵松庭先生的笛乐艺术创作,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江南笛王”。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竹笛,从追梦少年到一代笛子大师,他经历了种种坎坷,正是这些磨难,也给了他独特且丰富的人生体验,他将这些人生感悟融入到了创作中。

注释:

[1]陈 悦.赵松庭笛曲编创特征管窥[J].音乐研究,2013(03):115—118.

[2]赵晓笛.文化的沉重——忆父亲一些往事:笛艺春秋——赵松庭笛曲·文论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5.

[3]王鲁光.赵松庭竹笛艺术研究[D].聊城大学,2014.

[4]赵松庭.笛艺春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3.

[5]赵松庭.笛艺春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3.

[6]王利娟.《幽兰逢春》中的昆曲音乐元素初论[J].大舞台(双月号),2008(03):39—41.

[7]李 智.近现代竹笛的演变与发展[D].齐齐哈尔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幽兰滑音换气
我是人体的“换气站”
《气若幽兰》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泳池“飞鱼”换气记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幽兰
学自由泳
清晨别急着开窗
幽兰未折,他亦未去
琵琶音乐中的滑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