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

2021-01-21 05:29史怡君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自信

史怡君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等,是整个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脊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进取,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主动抵制各类不良思潮的冲击,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对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在内的文化自信。其中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石,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加强。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contains rich philosophical thoughts, humanistic spirits, and moral concepts. It is the backbone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A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not forgetting history can open up the future, and be good at inheritance can be good at innovation. Only by persisting in moving from history to the future, and forging ahead from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bloodline, can we do a good job in today’s caus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for career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must actively resist the impact of various unhealthy trends and guid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includ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mong them,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cornerston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hould be given 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strengthening.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cultivation and analysis

一、大學生传统文化自信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上崇洋媚外的思想遗留

一个多世纪的屈辱史,近两个世纪的相对落后,造成文化自信不足甚至文化自卑情结成为中国社会上长期存在的一个客观问题。国内不少人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简单地将国家实力的强势等同于民族文化的优势,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了偏差,一味的进行批评和否定,总以为先进文化的中心在于西方,国外的一切都是好的,都是先进的,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无知程度令人瞠目。即便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腾飞、民族复兴在望的当下,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轻视和否定的现象依然存在。无论是现实环境还是网络环境中,唱衰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全盘西化的声音仍有市场,这些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曲解,对糟粕的内容进行无限的放大,却对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对于中国与世界的价值视而不见,对中国改革几十年从一个经济落后国家上升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成绩避而不谈,体现出完完全全崇洋媚外甘为奴隶的扭曲心态[1]。

(二)发展中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突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然而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巨大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中国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辩证思考能力,不能很好的区分外来文化中先进和错误的内容,对各种新奇的东西常常盲目的加以崇拜模仿。比如在青年中常见的西方的自由主义文化,韩日的流行文化,甚至于所谓的网络文化等等,其中混杂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内容,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既有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产生怀疑和动摇,淡化了青年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却对传统节日漠不关心,热衷于追星却不崇拜自己的民族英雄,喜欢追求洋品牌却不支持国货,这些都是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我们更要警惕地看到,有一些文化冲击的背后站着西方国家反动势力的“和平演变”、“颜色革命”,他们利用一切手段对青年人进行文化侵略和渗透,努力想从文化根基上着手动摇这一代人的思想,从而达到巅覆整个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

(三)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乏

国内大学的教育往往注重于专业而轻人文,尤其是理工科类的高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的必修课,但思政课堂上也很少会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且长期以来,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阶段,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由于国内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停留在比较表浅的层面,很多的时候是作为应付考试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存在。近年来这种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社会各界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仍然存在足缺乏足够系统性的缺点。

(四)大学生文化学习的功利性思想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体验着挫折和挑战,就业竞争的激烈,对自己将来人生高期望值所带来的压力,都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倾向于更加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他们倾向于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领域的学习,却不愿意去系统的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2]。他们为了在各类英语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愿意艰涩地阅读英文原著,却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目少有涉猎。他们愿意被动的接受各种资讯和快餐文化的轰炸,却很少沉下心来去系统性的研读传统文化的精髓。功利性的学习态度直接导致进入大学阶段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开展自主学习意识的弱化。

二、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核心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概括为道德二字。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家国情怀时引用了这句名言,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大学之道”的概括,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其中把修身作为一切之始,更是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核心地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良的传统品性应该重新被青年一代重视而加以体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推动大学生德育建设,其中的道德内涵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特别是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融合后,能够更好的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优良的道德品质,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对于彰显我们道德建设的特色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有利于养成正确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土壤,是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也为实现中国文化自强提供了基础保障。在其中,我们能够寻找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处世原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追求,“以信接之,天下信之”的诚信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意识等等。我们现在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能够在传统文化浩瀚的海洋中寻到一脉相承的根源。大学生处于养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在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其重点所强调的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对国家的忠诚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可以对当代青年学子正确价值观的培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三)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个攻艰克难的关键时期,四个自信的提出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而其中提升文化自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当今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经济体之间的军事战争或可得以避免,但文化上的战争一刻不会停歇。“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于傳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将成为青年一代坚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在文化渗透与反渗透的战场上取得最大的胜利[3]。

三、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要重视传统文化课程教育

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把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中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做好课程设计,将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整合起来进行讲授,既要用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来阐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也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元素。这样既可以使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的生动,也赋予传统文化教育更多的时代意义,使大学生真真切切地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具有润无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使大学生们在不同的场合都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校园环境的布置可以融入更多的传统元素,主干道和楼宇的命名可以引自传统经典,校园广播台可以开辟传统文化的节目专栏,教室内可以装饰有古代名言警句,宣传栏也可以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海报展。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纪念活动或体验活动,深化学生群体的民族认同感,吸引广大的同学关注传统文化并对其产生兴趣;成立相关社团,围绕传统文化举办演讲、读书会等活动,为大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提供更多的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院、历史文化旧址等,激发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三)充分运用新媒体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网络媒体的方便、快捷、新颖、知识储备多的特点受到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青睐,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积极与新媒体对接,利用新媒体速度快、传播广的特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与发展。通过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建立传统文化专题网站,制作适合网络特别是手机微信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通过针对特定人群的推送达到开展宣传教育的目的。同时借助新媒体,广大受众群体也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也极大的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这是过去的传统宣传教育手段所无法企及的。

参考文献:

[1]何宏莲,王欣星.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6):64-66.

[2]潘丽.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探析[J].法制博览,2019,(6):283-284.

[3]谢和成.新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1):67-71.

猜你喜欢
自信
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自信心
老师的赞美是阳光
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课教学创新
重塑中职学生自信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从学情出发,让学生快乐学习英语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
谈数学课堂中对学生盲从行为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