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悲鸿中国画的改良

2021-01-21 11:59刘欣宇王子林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徐悲鸿

刘欣宇 王子林

【摘要】:在中国历史变革中,艺术也因其变革而发生突破改变,现代艺术的连续性发展,使传统的文化艺术在得到保障的同时取得一定进步。转折时期正是人民对于中国的现代艺术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反思,徐悲鸿在秉承这一观点上身体力行从而推动了现代艺术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新中国画; 徐悲鸿; 转折

中国的古典美术,无论是就“成教化,助人伦”作为社会道德要求,还是体现个人修养的“澄怀以观道”来说,都将较强的实用性功利色彩显现出来。我们从唐代的人物画,敦煌的宗教艺术,以及五代、北宋的山水画,都能在其看到政治、宗教、自然与艺术结合呈现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在这种表达艺术的方式上,作为主体的艺术家是从属于以上三者内在的原则而服务。然而,艺术家表现的自由,也是另一种不同表达自然、宗教、政治的自由。当表达的艺术作为工具而存在,那它鲜明的形象特征便越发的被人们理解与接受,不过自明清以来,在扬州八怪与徐渭的有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作品里体现出了艺术家想要表达的精神,以及对艺术的个体性有了初步的客观化呈现,就这样,使中国画慢慢的发生转折,开启了我国艺术向自然本身、向人本身逐渐回归的征程,艺术在政治中得以超越,与宗教下得以还俗,使我国的绘画艺术创作回归到表现真实的生活景象、观察现实的生活环境以及对大自然客观的反映上去,就如徐悲鸿说的:“艺术之源有二:曰造物,曰生活。”[1]就是此道理的表现,艺术的转向也就开始更多的反映人性与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数个朝代的更替,艺术也因历史的变革而突破改变。我国艺术发展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转折中,现代艺术获得连续性发展,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在得到保障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在转折时,正是人民对于中国的现代艺术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反思,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的主体地位。在清末民初之时,我国由于外敌的入侵,国家一度衰弱,百姓困苦艰辛。众多有志之士以排忧解难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在寻找良方救国上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文人雅士也从“笔墨”的固有思想中逐渐脱离,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加入了西方的结构造型或是构成元素等。其中陈独秀、康有为等人,将中华的复兴视为己任,在艺术、文化、思想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在中国画的发展上他们都主张改良、革命和变法,反对对传统一味的摹仿。就这样中国画的改良革命也顺应着当时社会发展变革的主要潮流。在这关键时期,徐悲鸿身体力行于实践,将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引入了传统中国画,顺应时代发展下的变化,真正的做到他说的“艺术是献给社会的,是给多数人欣赏的,不是少数人玩味的;是为永久时代而存在,不是为短暂时代而存在。”[2]他用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中国绘画开辟新的长远道路。

一、徐悲鸿简介及主要成就

徐悲鸿(1896年—1953年),江苏宜兴人,原名徐寿康。徐悲鸿在年少时便对绘画表现出浓厚兴趣,青年时期又辗转于法国、日本留学。由此接触到大量的美术真品,培养了独特的审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既擅画油画对中国的国画也深有研究,他逐渐在绘画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徐悲鸿是“丹青巨擘、教育巨子”,他在绘画中将中西方审美相結合,以作品形式将其呈现,他在世界和民族的风格把握上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发现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差异,立志改变中国画在传播过程里困顿之境的情况。因他日本留学时观其灿烂多彩的美术发展盛况,联想到我国民族绘画于明末后进入的抄袭套路、僵化趋势。不由发出“渐渐脱去拘泥积习,而是能够仔细观察和描绘大自然,达到了高深、美妙的境地”[3]的感叹。为此,他将大自然为师,认为“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4]。

二、徐悲鸿绘画生涯的四个时期

1.创作初期

1915年,时值徐悲鸿20岁,经友人帮助考进上海复旦大学就读法文系,在半工半读的状态下自学素描,通过在那段时间的学习,徐悲鸿结识了高奇锋、周湘等擅画油画的几位著名作家。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风格自成体系,通过与康有为的探讨,康有为对绘画的观念启示了他,绘画要在写实的基础上讲求新意,成为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重要准绳。之后,徐悲鸿获得了去日本东京研学美术的机会,在学习期间,潜心观赏临摹了大量的真品佳作。就这样徐悲鸿于青年时期,就在绘画技巧方面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康有为称赞他为“画天才”,并称赞他的画作“写生入神”。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作品为《自画像》、《老妇》、《抚猫》等。

2.创作成长期

在1926年,徐悲鸿从新加坡回到上海后开始发表演讲、撰写文字、出版画集,并举办画展在上海,由此他的作品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徐悲鸿在创作上用幽静的笔调描摹与之相反刚健的题材。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画作为《九方皋》、《田横五百士》等。

3.创作成熟期

中年时徐悲鸿历尽人间沧桑,从彷徨走向清醒,在艺术造诣上穷追猛进,多用传统技法的合理想象在作品中呈现他的现实理想。而此在绘面技术、形式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这时期徐悲鸿的代表作品有《愚公移山》、《山鬼》、《泰戈尔的像》等。

4.创作升华期

徐悲鸿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成形、发展、成熟、再进步。他自成一派的绘画技法,逐步加强的写实能力,使徐悲鸿的绘画作品在广受赞誉的同时又备受争议。他的作品多画人物,虽然在色彩上不是靠艳丽的色彩博人眼球,但是却能感受到气韵之蓬勃,笔力之深沉,寄线于内,在作品中便能感受领略到欧洲之画风。徐悲鸿为了使中国画改革出新总结出在艺术创作中“古典和写实主义的造型,加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色彩,再加上印象派后期的感性”[5]用这经典的论断,彰显画面色彩的重要性,进一步再认知上升华绘画作品创作。也是在褒贬不一的声音下,美术评论家称这一时期的徐悲鸿推动了一场“国画革新运动”,他把西方绘画中的写实风格融入到传统中国画中,开启了中国画的新篇章——“新中国画”。

三、徐悲鸿的画作里的中外结合

一种观念的形成发展,都伴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徐悲鸿在改良中国画上也因为各种原因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不一样的面貌和特征。徐悲鸿在绘画艺术上中西结合,为“新中国画”做了巨大的探索和努力,徐悲鸿在造型艺术上认为素描才是一切的基础,这也作为了徐悲鸿艺术理论中最为经典的存在,这也是素描对于绘画重要性的首次声明。许多画家们受到了徐悲鸿在其创新的“新中国画”的影响下,受到了启示,开始探索新的画法共同为中国画未来的发展探索新的方向。并且徐悲鸿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教学中应用的素描理论与技法在传统国画中的应用,对现代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大大的推动作用,他融合中西特色的绘画作品也代表了中国画的韵味流变。

1.绘画语言形成

在徐悲鸿的画作中,将多种文化融合重组,实现不同绘画技巧的融合。在徐悲鸿的西洋画和中国画中均表现出中体西用、以西润中的绘画方式。这种绘画方式是徐悲鸿在绘画语言上的创新。徐悲鸿在创造中将描摹传统画的痕迹抹去,创造出新的、浑然天成的作品,使自己的风格清晰明朗。他的中国画,注重写实风格在笔墨上,在空间的处理上又利用焦点透视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纵深感。在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中,无论哪种形式都呈现了西洋画与中国画在结构上的完美结合。

一是构图上借鉴传统中国画的构图模式,二是引入西方绘画中的光线构图与写实主义风格应用到绘画中。

2.绘画语言创新

徐悲鸿在绘画语言方面对传统的笔墨语言进行了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绘画中始终使用传统的中国画颜料;二是,坚持用傳统的用笔运墨方式画画;三是,在绘画上沿用传统的题跋方式。还有,徐悲鸿绘画语言创新中的特色也是在墨骨法和勾勒法的改良上,正是在多变的用笔方式中达成一种和谐统一,正是徐悲鸿想要在艺术中所展现的。

四、徐悲鸿中国画的影响

一方面,徐悲鸿是一位成就非凡又备受争议的的画家;另一方面,他更是中国画改良运动中的领军人,徐悲鸿对中国画的改良,使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画走向世界,为世界艺术家所熟知。又在传统技法上做出合理的传承,将中国绘画技巧中的精髓予以提取,活学活用,使一批青年画家在学习中受益匪浅。徐悲鸿在中国画的改良中,既注重古典与现实的关系,又在继承中发扬古典境界。在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中,宁方勿圆,宁拙毋巧,在秉承传统中国画绘画的造型风格上兼具形色与神韵。 徐悲鸿曾说:“绘画必须为人生,为社会服务。”他用掌握的绘画技法和理想信念,支撑起他绘画成就的大厦,筑造起他在教学领域对后世美术作品影响的坚实地基。

在美术教学领域,徐悲鸿引入西方的学院制度到中国,创办美术学院。完善了美术系统化教育,他认为:“美术教育是第一位的工作,创作活动只居第二位。”[6]除了将西方写实主义素描沿用至今到美术课堂,徐悲鸿在美学思想上将绘画中的真善美也引入到我国的美术教育当中,正是美术教育的发生发展,使得我国青年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与创造上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使艺术紧随时代的进步越走越远。如果每一位艺术家都有为所处时代塑造形象内蕴的任务,有着有艺术传达民族精神的使命。那么诞生于转折时期的艺术就不只是历史的传递者、追随者而是作为先行者的存在。艺术的历史性不在于其表现的内容所涉及的历史变故和时代变迁,我们对艺术的解读才有历史的根本意义。

作者简介:刘欣宇,女,汉族,河北承德人,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专业:美术学 研究方向:绘画

注释:

王震.徐悲鸿文集[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89.

2 徐悲鸿.徐悲鸿论艺[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97.

3 徐建华.为人生而艺术徐悲鸿自述[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10.

4 徐建华.为人生而艺术徐悲鸿自述[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194.

5 杨先让.徐悲鸿[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6 徐建融.徐悲鸿[M].古吴轩出版社,1999.37.

参考文献

[1] 徐建融.徐悲鸿[M].古吴轩出版社,1999.

[2] 王震.徐悲鸿文集[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3] 杨先让.徐悲鸿[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徐悲鸿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精武门的武术图谱与徐悲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盖着邮章的假邮票
《墨猪图》
徐悲鸿:走投无路,幸有“黄扶”
徐悲鸿笑对侮辱
徐悲鸿谦卑
宽宏成就徐悲鸿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