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年度新词语潜显现象研究

2021-01-21 00:47唐迷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摘要:潜显理论的核心强调事物是由显现和潜在组成的统一整体,其发展过程是一个显体和潜体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者王希杰提出语言中显性与潜性的概念,并建构了一种新的语言潜显理论,这是语言学理论的一种新突破。笔者以王希杰的潜显理论为切入点,以2014年的汉语新词语作为代表,选取具有代表性潜显新词语进行理论阐释,尝试将潜词显化分成“昙花一现”型、“整装待发”型、“空符号”型,显词潜化分为“完全隐退”型和“半隐退”型,继而系统地探讨显词潜化和潜词显化的原因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新词语潜显现象的实践意义,从而全面、清晰的认识新词语的潜显现象。

关键词: 年度新词语;潜显理论;显词潜化;潜词显化

潜显现象指的是曾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语境中使用过的词或短语,由于语言外部的影响或语言自身的调节等原因,造成使用频率降低,渐渐地潜藏在词汇系统中,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又显现在人们的视野,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开始重新使用的语言现象。在对各种语言潜显现象的考察分析过程中,王希杰提出新的潜显语言理论。

笔者将从潜显理论出发,借助侯敏和邹煜两位学者主编的《2014汉语新词语》,以此书中的2014年度新词语为语料对象,对2014年新词语的使用频率和报纸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考察它们在2008—2017年间的潜显的情况并探究潜显动因,分析它们潜显的过程。一方面倒推新词语中的潜词类型,分析它们的显化过程,另一方面正推新词语中的显词类型,分析他们的潜化过程,树立十年来新词语从潜到显再到隐退或者还有再现的过程,然后在这个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新词语未来的潜显趋势,为年度新词语潜显现象研究添砖加瓦。

一、潜词显化的主要类型

借鉴王希杰理论中潜词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我们将潜词显化分成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昙花一现”型;第二种显化类型是“整装待发”型;第三种“空符号”型。本文重点介绍的是整装待发的潜词显化现象,这类潜词的显化语料丰富,显化现象比较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昙花一现”型

第一种潜词显化指的是有一部分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潜词曾经显化过,由于它的使用频率极低,生命力较短,我们没尽全力搜集,便已经消失不见,我们将这种显化类型称为“昙花一现”型。比如“医老”这个词,看上去像是生造词,但其实这是一个潜词,指“针对老年人群体疾病的预防、医疗护理及康复一体化的设计和服务。”这个词虽然在2014年显化过,但是它的使用范围只限于医学方面,还有很多专业性质的词汇或者隐语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也不太清楚具体含义,主要是受词义本身特点的限制。这种情况可以看作为潜词和显词模糊的过渡地带,也许很多词语当我们正要去寻找时它们已经隐退到词汇系统里面去了。

(二)“整装待发”型

这种显化类型的大部分潜词已经“整装待发”,只要社会文化条件满足,这些潜词便会随之显现。例如“X式”、“X化”等这些结构都存在着潜词显化的现象,只要有一个新词出现,那么同类型的其他词只要符合构词规律就会大量地显现出来,我们姑且将这种显化分成新造词出现和隐退词再现这两大类。

据统计,2014年度新词语潜词显化的来源主要是新造词,占总数的65.03%;隐退词再现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只占总词语的33.91%。由于新事物出现和旧事物消失首先在新词语中得到反映,需要用大量的新造词指称新事物,所以新造词与隐退词相比较多。本文将通过以下潜词显化过程的进一步分析来窥探出其显化的动因。

1新造词出现

这部分显化现象主要指新造词的显现,从这些词由潜到显的过程我们可以窥探部分显化动因。例如,

学残:是“对学习很刻苦而成绩很差的学生的戏称,其学习能力貌似有残缺,故称。多用于自嘲。”[1]

例:相对“学霸”,为什么有些人成了大家口中的“学弱”“学残”?(2014年8月28日 中国青年报)

这类词出现的频率不稳定,在某些年份上使用频率极高如2014年,而在其他年份时而增加时而减少,这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学+X”这一类的新词如“学糕”、“学沫”、“学酥”、“学痞”等具有明显的显化运动轨迹,它们潜藏在词汇系统中,只要社会语用条件充分,可以迅速显现在人们视野中。这些分类和定义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一类词语群的显化多少出于学生间的自嘲,不仅有学生老师的认知心理的原因,也受语言内部的语义场的影响,造成同类词的显化。

由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在词汇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整装待发类的潜词显化中出现的新造词数量多、种类丰富、出现的频率高,只要有一个新词语出现,就意味着有一大批潜词的存在。同族的词如“学”族、“宝”族等符合构词规则的新词语成群显化,主要与新事物出现、媒体的推动、人们的认知心理等社会外因有关,还会受到语言内部的调节作用的影响。

2隐退词再现

有学者将隐退词再现的现象称为“旧词的复活”,这一现象指的是:“一些旧词在消亡一段时间之后,在一定条件下又重新复活起来,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2]该现象也可以称之为语言的“复显”或“返祖”现象,我们将这种语言现象定义为“隐退词再现”,并将这种现象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半隐退词的再现,指那些使用频率降低或暂时退出语言生活,在未来某个时间可能又会复现的新词语,具体而言我们规定“半隐退词”为在中国知网报纸数据库和BBC语料库中连续十年使用频次大于等于2次,同时小于等于20次的新词语,只要半隐退词的使用频次大于5次,我们就视为再现;另一类指完全隐退词经过长时间发展变化,徹底地退出语言生活,完全隐退词具体指在知网报纸数据库和BBC语料库中连续十年使用频率极低的新词语,也即使用频率为0—1次的新词语。

如:“霾”,从雨,貍声。本义是“风夹着尘土”;《诗·邶风·终风》中有“终风且霾。”霾同本义;而“霾”今指一种大气现象,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称“雾霾”。

2008年—2012年“霾”使用频率近乎为零,已经完全隐退了,2013年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身体健康带来许多恶劣影响,这一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于是一系列关于雾霾的新词语在2013年后逐渐显化出来,例如“避霾”、“雾霾险”、“霾症”等词,让这个原本隐退的词语得到显化。

避霾:躲避雾霾;避免在雾霾天气下生活。

例:三亚成“避霾游”首选(2017年1月23日 第一财经日报)

2014年以后,国家对雾霾的治理加大力度,“抗霾、治霾、避霾、霾症”一系列的新词显化,但随着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有利推行,空气质量得到明显逐渐好转,我们可以预测2017年以后有关霾一类的潜词又会逐渐潜化。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无论新词是完全隐退或半隐退的状态,它们曾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语言环境中被使用过,但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社会语用环境的变化,仍然会受到语言内外原因的影响显化再次被启用。对隐退词再现现象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对这类潜词显化过程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并且可以考察语言内外原因对词语显化的作用。

(三)“空符号”型

第三种潜词显化现象王希杰先生称之为“空符号”现象,指的是某种事物或现象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但是却没有比较明确的指称这种对象的与之相对应的语言符号,只好用其他语言形式来表示它。比如说“师母”一词是指老师的妻子,这个词早就显化过,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默认老师和师傅指的是男性,若老师是女性,我们目前还找不到适合称呼其配偶的词语,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情况为“空符号”型。再以“老外”这个词为例,中国人习惯把所有外国人称“老外”,与之相对应的且符合构造规律的本应该有“老内”一词,但是这类词似乎永远也不会显化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虽然这类词的指称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暂时不使用这类语言符号,主要是缺乏必要的显化条件。这里的条件也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语用条件,另一个是语言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

社会语用条件可以理解为王希杰“三一”语言理论中的“四个世界”因素,分别为“物理世界的真实性、文化世界的得体性和心理世界的可接受性和语言世界提供的潜性材料。”。[3]物理世界的真实性即要有客观现实基础,如现实世界存在“师母”的丈夫这一客观事实,就体现了物理世界的真实性;文化的得体性指的是潜词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相协调,心理世界的可接受性是指潜性语言只有被人们心理认可承认,它才有显化的可能性。如“老内”一词尚未得到人们的接受认可,故一直潜化在词汇系统中。

另一方面,语言的潜显现象还要受到语言系统内部规律的制约。这种语言内部的自我调整既可以推动又可以阻碍词语显化。所谓推动,即推动词汇内部保持一种平衡,让语言发生显化。如有了国际合作中涉及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这一显词,与之相对也有涉及规则制度等方面的“软联通”显化;所谓阻碍,即词汇系统内部的压力如语言的经济原则和类推作用阻碍一些词难以显化,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从而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平衡。如有了“老外”,就会阻止潜词“老内”的显化,有了“师母”,就会阻止“师父”或“师公”的显化。

综上所述,“空符号”现象受到语言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语用中四个世界的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综合影响着语言的潜显现象,我们在分析时应该全面多角度地进行探讨,将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到。

二、显词潜化的主要类型

显词潜化指曾经在历史上显化过的词语,由于受语言的内外原因,使用频率逐渐降低,可能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或受到语言的自我调节作用,这些词语已经逐渐潜化甚至完全消失了。我们将显词潜化分成两种主要类型:一是半隐退型;二是完全隐退型。

(一)完全隐退型

2014年度新词语是与2014年的新现象和热点事件有关,部分指代新事物概念的新词语会随着新事物的隐退而隐退。以“雾霾险”为例:

雾霾险:针对雾霾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的保险产品。

例:叫停“雾霾险”并非遏制创新(2014年4月1日 经济日报)

该词在2014年显化程度极高,随着环境的改善,以及相关部门对这类保险的监管力度加强,从2015年后该词迅速潜化,直至2017年后完全隐退。同类新词语可能显化一时,除了“雾霾险”还有许多类似的奇葩保险因为社会发展或者不适用的原因逐渐潜化甚至面临淘汰而完全隐退,诸如“吃货险、赏月险、食强险、熊孩子险”等新词語层出不穷。这些保险虽然能够吸引人们一时的注意力,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但大多名不副实,没有具体的定价标准,风险大,难以吸引消费者购买,这些“创新”难以经受住社会的考验,许多奇葩保险被监管部门及时制止,随着法制越来越完善,这一类的新词潜化的可以算作完全隐退型,主要受到社会语用的影响而逐渐隐退。

(二)半隐退型

年度新词语的发展随着每年热点事件的降温,人们关注度的降低,以及影响力的削弱,那么这些新词语也会随之潜化。但半隐退词并没有完全隐退,仍在人们的交际中,只是可能随着新事物或新事件影响力的减弱而慢慢隐退,我们把这种潜化称作半隐退型。

以“师德红线”、“海外购”为例:

师德红线:“指教师在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方面不能逾越的底线。”[4]

例:师德红线是教育良知底线(2013年12月4日 乐山日报)

该词在2010年以前一直处于隐退状态,从2010年始起使用频率迅速增加,2013年到达了顶峰,可能在2010年—2013年期间,师德败坏现象较为严重,国家及社会公众的监管力度较大,随着社会的关注度的减弱,全社会形成的良好的公德风尚,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2014年后开始回落,逐渐潜化,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可以看出这个半隐退词受社会影响较大。

综上,完全隐退词或者半隐退词的潜化现象主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有的可能再现,也有的可能完全隐退。

三、汉语新词语潜显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语言的内外因共同影响着新词语的潜显。

(一)语言外部原因

汉语新词语潜显的外部原因主要从社会变革、人们的认知心理以及媒体的作用这三个方面来考察。

1社会变革

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由于社会现象的存在或消失,社会热点随时间流逝影响力减弱等原因,反映此类事物的词语则逐渐潜化。

社会变革的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新事物的出现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出现,为了指稱这一类事物现象,新词语大量显化。例如“云按揭”是由招商银行推出的基于云技术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按揭服务应用平台;“玉兔车”指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上搭载的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语声笔”是一款专为盲人开发的,可以将文字或编码信息转化为语音信息的工具。由此可见,这些新词语的显化与新事物出现有关。

(2)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

随着国家政策的革新与变化,许多新词语也显化出来,例如“薪政”指薪酬政策的简称,2014年指基层公务员收入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双轨制政策;“三项清单”是权利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的合称;“国家宪法日”是2014年11月1日国家为集中宣传、普及宪法而把12月4日设立为中国的国家宪法日。这些词的潜显与国家的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密不可分。

(3)社会热点的影响

社会热点可能会随时间流逝影响力减弱,具有热度的社会现象会造成新词语的潜显现象。随着这一事件热度的降温,该词也逐渐潜化,以致成为了完全隐退词。

总之,年度新词语的诞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是由社会变革引起的,具体而言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关,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往等都是新词语产生的外部动因。

2认知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促使新词语发生潜显现象,使用新词语的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对新词语感到新奇,通过一些具有独特个性和创新的表达方式,力求达到一种诙谐调侃的效果,使得一些新词语一出现就迅速地流行起来。人们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观念的变化。例如:

弟控:“名词。指对年龄比自己小的男生过分宠爱和严加保护的人。”[5]

例:陈意涵饰演的黄二珊,本身就是一个“弟控”。(2014年9月10日新京报)

“X控”词族指的是十分喜爱某类事物或具有某情结的人。如“弟控”有喜欢比自己年龄小的男生的情结,“街拍控”指极度喜欢街拍的一类人,“微博控”指痴迷于使用微博人。只要把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后面加上一个“控”字,就可以创造大量的新词,一个“X控”词族就显化出来了。“姐控、表情控、穿越控、大叔控、宫斗控、网购控”。由此可见这一词族的显化满足社会上某一特定人群的心理需要,他们通过对词语的加工创新,赋予新词语以更加独特的意义,来表达他们对某种事物特别迷恋和狂热的心理需求,故这种认知心理能促使词语发生潜显现象。

新词语的发展变化不能脱离人们的思维而存在,语言本来就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产物,新词语就是人们借以表情达意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新词语的显化势不可挡,尤其是年轻人为了标新立异、追赶潮流,创新并使用了大量新词语,显示出他们的思想都比较开放甚至有些过于激进,在使用这些新词时,我们也应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一些粗鄙不健康的新词语的使用有所克制,可以换用更加委婉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感情。

3媒体推动

新时期以来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词的产生和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今网络和生活息息相关,现代传媒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能够促使一些新词语迅速流行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余额宝”、“微信圈”、“弹幕电影”、“分享经济”、“中国梦”等众多新词语一走红,迅速被广大群众熟知,在短时间内被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传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新词语在传媒的推动作用下得以显现,另一方面新词语显化后,能否继续存在人们的交际用语中,或是逐渐隐退在词汇系统中,则需要经过言语实践的检验,这都离不开传媒的导向功能。若新词语无法高频复现,那么这些词语则趋向潜化。

(二)语言内部原因

“语言自身可能存在着一个自我调节机制,它自身有一套调整调节内在的各种关系的功能。”[6]语言系统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是潜词显化和显词潜化的原因之一,语言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以达到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并力求用有限的语言单位表达更多丰富的含义,在语言经济原则和类推机制的推动下,让语言更适应人们的交际需求。

1自我调节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其内部的自我调节规范作用会引起的词语发生潜显现象。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例如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词的结构方式上看,2014年度新词语的偏正式构词能力比较强,这类结构的词显化明显,这与词语本身的结构特点有关。据统计,偏正式占总词数的69.34%,其余都不足10%,其能产性最高。例如“颜值”、“弹幕”、“学神”、“法考”等新词的显化都是偏正式的结构。2014年还有些新词语在构词上出现了新变化,表拟声的成分参与构词,如“壁咚”,拟声成分是充当谓语中心的,前面的“壁”表示方位处所,所以应该是偏正中的状中式。从2014年度新词语结构方式分布中可以看出:偏正式是具有绝对优势的词语结构方式,大多显化的新词语都是偏正式结构。

就新词语构成材料看,424条新词语以汉字为主,非纯汉字式较少。完全由汉字构成的新词语有414条,占97.64%,其余10条新词语中,有纯字母的,如“ISIS”;有汉字加字母的,如“APEC蓝、百度信誉V、Q骗”;也有汉字加阿拉伯数字的,如“猎狐2014”;还有字母加数字以及字母、数字加汉字的,如“T2O、F2O、2H准则”。某些音译外来词或字母缩略词,或因表意模糊不清,或因人们对其了解不多,如“F2O”、“T2O”、“2H准则”这类新词,在2016—2017年期间使用频率小于1,最终潜化。

语言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语言内部的各个要素处在一种潜显交替运动状态,许多合理的构词方式使新词语得到显化,反之不合理、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的新词语随之潜化,在潜显运动过程中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关系。

2经济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指能用尽量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足够的语义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原则必须以完成交际为前提,说话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借助更省力的交流方式,减少劳力和体力的付出。经济原则作为一个普遍原则存在与所有语言中,是影响新词语潜显的主要内部因素。

一方面语言的经济原则会让一些表意准确且经济省力的词语得到显化,例如“混改”是国有企业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縮略,这个词符合经济原则得到显化;另一方面也会让一些表意模糊或者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逐渐潜化。例如“保交”指的保卫交通安全,在口语交际中,让人弄不懂其意思,会造成交流上的不便,虽符合经济简练的特征,但其构词的不能表达足够清晰的语义,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原则,所以,“保交”一词遭到了淘汰,2016年使用频率为0,已经完全隐退了。

3类推作用

类推是一种模式类比推广的过程,是一种语言创造的普遍原则。即将一种新模式类推到更多词语或句子上去的一种方法。类推在词语的构词、语法的演变、词义的发展等方面都有所表现。由于类推产生了系列词族,新词语词缀化倾向明显,即作为词根的词汇意义虚化。类推作用的能产性极强。同样的凡能类推的新词语也是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的。 以“X 族”、“X 客”、“X 党”、“秒X”词族为例:

客——帮客、创客、即客、陆客、秒客、毕剩客、刚需客

党——格格党、古风党、街拍党、砸锅集赞党

族——等贷族、阳光族、阴天族、避孩族、轻奢族

“X 族”、“X 客”、“X 党”也是特指某一类人。它们多以词族出现为主,起初出现一两个新词,随后便以一种构词模式繁衍,如“X 党”族词语最开始只有“标题党”、“寂寞党”、“盗版党”等少数几个,随即诸如“点赞党、格格党”等,形成了一个含核心义素“党”的庞大的语义场。

秒——秒懂、秒房、秒购、秒光、秒回、秒杀、秒删、秒赞、秒转

“秒X”表示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的某个动作,例如“秒空”表示商品在短时间内迅速销售一空;“秒赞”表示在微信发布后的短时间内迅速为其点赞,“秒拍”指一款限制拍摄十秒的视频软件。这类词族的显化也体现现代人追求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为了节省时间而迅速地做一件事。

总之,词语的类推作用促成了潜词显化现象的大量产生。

四、从新词语潜显现象引发的思考

本章简单阐述新词语潜显现象的探究意义引发的一些思考,并探究新词语的规范和预测的问题。

(一)新词语的预测问题

潜性语言的研究范围比显性语言的研究范围大得多,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具体的可能会显化的词语,只满足于显性语料的整理归纳上,更重要的是对一些显化了的新词未来发展的趋向做一个预测,应当具备一些潜性语言的预测能力。我们只有全面系统的研究语言,才能为语言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现在共享经济的发展,有了“共享单车”显词,我们还可以预测出“共享宠物、共享账号、共享服饰”等词;基于现有的“云仓、云端、云链、云盘、云备份”等显词,我们大胆地对未来云科技的预测,可以预测出一系列的潜词,例如“云种树、云赏花、云结婚”等等。

每年都有新事物产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文化需求,这是语言潜化或显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语言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立足于对语言发展预测的基础之上,可以说语言预测是语言规范和语言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正确的预测可以为语言未来的发展提供依据。因此我们不能满足对现有语料的收集整理归纳,还应该大胆预测未来语言或推测已经潜化的语言的变化。

(二)新词语的规范问题

语言并不是毫无节制、自由自在地发展,为了让语言的发展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它必须经受言语实践的检验和语言的规范原则的制约,若没有及时的语言规范,就会造成部分新词语的隐退、影响言语交际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潜显趋势来规范新词语,以促进较规范的词语在显化过程中保持生命力,推动不够规范的词语加速淘汰。同时利用国家法律政策的手段、学校教育的引导以及各种新媒体的宣传作用等,来规范一些不准确、不得体、不简练的新词语显化现象。在对潜显现象进行规范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规范标准,如要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和合作原则和得体性原则。

如前文所述,词汇要符合经济原则才能提高语言的交际效率,词汇潜显现象中的隐退词再现并没有另造新词,有的旧词被赋予新义,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原则的体现。说话人在求简心理的影响下力求用一种省时省力的语言单位进行交际,但前提是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我们在规范新词语时可以利用经济原则一方面选用省时省力的说法;另一方面淘汰一批达意不准确的词。

针对一些显化度高的粗鄙词语,我们可以采用各种管控手段,促使其加速潜化。这体现一种人工调节,因为规范不可能直接禁止,语言的发展是很难被人为组织的。同时规范新词语时必须遵循得体性原则。得体性原则是整个社会交际活动中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交际活动中的人必须规范得体。“逗逼”等比较低俗的词使用频率极高,这不仅污染了语言环境,尤其是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损害中华文化重礼仪讲文明的形象,针对这类不规范现象我们能作的是起到调节和促进推动作用,以建设一个干净健康的语言环境。

最后,我们要进一步地更新传统语言观念,扩大语言研究视野,不仅要关注显语言现象的研究,更要把潜在的语言纳入到研究范围。除了研究词汇里的潜显现象,还可以把研究视野扩大到语言的其他方面,如语义、语法、修辞、语用等潜显现象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注释:

侯敏,邹煜:《2014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21页。

2马孝义:《略论旧词的复活》,载《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第38页。

3孟建安:《语言理论的新献—王希杰“潜性”和“显性”语言理论评价》,载《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第33页。

4 侯敏,邹煜:《2014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98页

5 侯敏,邹煜:《2014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6页

6 王希杰:《汉语的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载《池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第30页。

参考文献

[1] 王德春.词汇学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2] 王希杰.显性语言与潜性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 王铁昆.从某些新词语的“隐退”想到的[J].语文建设,1999,(5)

[4] 王希杰.论潜词和潜义[J].河南大学学報,1990,(2)

[5]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辞书研究,1996,(3)

[6] 王铁昆.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J].语文建设,1991,(4)

[7] 张言.潜显理论视角下的新结构“被x”[J].北方文学,2008,(8)

[8] 钟玖英.潜显语言理论研究述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1)

[9] 倪妙静.潜显理论视角下的“裸X”词族研究[J].语言本体研究,2013,(7)

[10] 王丽.谈王希杰先生的潜显理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6)

[11] 孙艳.潜显理论视角下的“宅男”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

[12] 王树建.潜显理论视阈下新词新语的隐退[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1)

[13] 董霁宇.基于新词语的潜显现象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作者简介:唐迷(1997-),女,土家族,湖北来凤人,文学硕士,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